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民间意识形态的象征支配——迈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解释
  • [摘要]在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孝道”作为象征支配,成为绅权支配的文化粘合剂,联结了“大传统”和“小传统”,即正统伦理观和民间意识形态。“孝道”为绅权支配提供了正统伦理观的支持,也在民间意识形态上为士绅领导权和民众反抗提供支撑。在家产制支配中,赋税甚至“俸禄化”,成为“州县官的银两”,而贡赋制榨取方式却通过民间意识形态得以合理化。象征支配的政治经济学表现为财产关系的“委婉化”。“地主制经济”的道义经济学也将剥削赢利和庇护效忠有机结合起来。民间意识形态的象征支配进一步表现为历史本体论意义上的二重生产...
  • 作者:张佩国
  • 全文[ PDF 2453223.0 KB ] 2022.37(1)  共有 4001 人次浏览
  • 农政问题:概念演进与理论发展
  • [摘要]“农政问题”概念由考茨基于1899年正式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如何对待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问题以及这四个方面未来走向的争辩中产生的话语,体现了一种基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观。有关“农政问题”的学术研究重点聚焦国家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农地所有权形式、农民群体分层与分化和农村治理与动员的转型变迁。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等均在“农政问题”上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中国学术界需要重拾“农政问题”概念,构建农政转型的中国理论。
  • 作者:叶敬忠
  • 全文[ PDF 2284929.0 KB ] 2022.37(1)  共有 3925 人次浏览
  • 农村多元医疗体系的型构基础与逻辑研究
  • [摘要]本文提出,社会转型下的农村多元医疗体系包含正式医疗制度与非正式医疗制度。以行政逻辑主导的正式医疗制度试图通过与市场逻辑、专业逻辑的合力实现农村医疗的公益性供给,其在促进农村医疗正向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难以协调的张力。以社会文化逻辑为主导的非正式医疗制度比较适应乡土社会的发展,弥补了农村正式医疗制度专业力量不足的状况。二者在现实中的差异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建构农村医疗体系提供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 作者:焦思琪、王春光
  • 全文[ PDF 2553215.0 KB ] 2022.37(1)  共有 3938 人次浏览
  • 家庭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型
  • [摘要]基于城乡多点追踪调查收集的经验材料,本文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打工生涯早期出现了个体化生活趋势,但家庭化让他们直面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令其承担家庭绵续与发展责任。在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下,他们建构了父权式性别分工,并再度嵌入家与亲属关系,转向了以家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而面临家庭化困境的大龄单身男工无法进入家庭绵续轨道,滑入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本文指出,在当前的城市化模式下,家庭化让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脱离乡土文明的刻蚀,而大龄单身男工则因家庭化困境逐渐与乡土文明相疏离。
  • 作者:王欧
  • 全文[ PDF 2431848.0 KB ] 2022.37(1)  共有 6562 人次浏览
  • 神圣个体:从涂尔干到戈夫曼
  • [摘要]“个体是神圣的”这一命题是涂尔干理论的落脚点,也是戈夫曼理论的起始点,因而是现代与经典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联结点。本文试图重新检视如下重要却充满争议的问题:戈夫曼在何种意义上继承和改变了涂尔干的“神圣个体”命题?本文试图还原涂尔干“神圣个体”命题背后的问题意识,并呈现涂尔干对个体被赋予神圣性之后的危机的思考。本文指出,戈夫曼一方面继承和推进了涂尔干对于神圣个体的危机的思考,另一方面又借鉴莫斯与齐美尔的理论洞见阐发了神圣个体的自我富有的新的可能性。
  • 作者:杜月
  • 全文[ PDF 2288737.0 KB ] 2022.37(1)  共有 4895 人次浏览
  • 金融治理波动的过程和机制——一个三层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关注中国金融治理中一类特殊的治理波动现象:地方政府对特定金融领域的治理行为常常会经历默许发展、大力推动、清理整顿、善后处置的复杂过程,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本文建构了“金融市场演变-治理机制切换-政策执行波动”的三层分析框架,力图揭示金融治理波动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自下而上的金融市场演变可能会带来自上而下的治理机制切换;自上而下不同的治理机制蕴含着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和约束,可能引发不同的治理行为,使政策执行产生波动;政策执行波动会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演变情况。在三个层次的前...
  • 作者:向静林、欧阳璇宇、艾云
  • 全文[ PDF 3068339.0 KB ] 2022.37(1)  共有 3621 人次浏览
  • 科层为体、自治为用:居委会主动行政化的内生逻辑——以苏南地区宜街为例
  • [摘要]居委会行政化具有多重面相,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居委会被动行政化。本研究聚焦于居委会行政化的主动面相,遵循组织与制度的分析进路,从对苏南地区宜街居委会在社区场域中与不同主体在不同界面的互动逻辑、策略构成以及行为选择的深描中发现,居委会通过对行政体制与惯习的“拟制与延续”、内生性关系实践中对社区自组织的服务吸纳,以及跨越边界关系实践中对辖区单位、企业的资源汲取,呈现“科层为体、自治为用”的主动行政化逻辑。
  • 作者:侯利文、文军
  • 全文[ PDF 2105388.0 KB ] 2022.37(1)  共有 3879 人次浏览
  • 中国民众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年龄—时期—世代效应的分析
  • [摘要]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1990-2012),描述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权威的态度趋于积极,私人领域价值观趋于开放,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表现为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世代效应的特点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世代更加认同尊重权威,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趋于下降。价值观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全球文化扩散以及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同时也深受民族性与现代性双向互动的影响。
  • 作者:高海燕、王鹏、谭康荣
  • 全文[ PDF 2248789.0 KB ] 2022.37(1)  共有 5575 人次浏览
  • 工作流动轨迹与地位获得过程:一个序列分析模型研究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年数据和序列分析技术,从雇佣地位、单位类型、工作位置三个维度来识别和提炼转型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工作流动轨迹的特征和典型类别,并探讨不同轨迹对个体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伴随市场转型,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流动轨迹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发展出四类典型类别——业绩晋升轨迹、私营蓝领流动轨迹、国企蓝领流动轨迹以及自雇轨迹。这些轨迹对于个体获得综合社会经济地位和精英地位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本文提供了从序时性工作流动轨迹解释个体地位获得的分析视角。
  • 作者:周扬
  • 全文[ PDF 3240269.0 KB ] 2022.37(1)  共有 3327 人次浏览
  • 责任制考试、通过仪式抑或学术仪式?——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制度的意义建构
  • [摘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是考试还是形式,这是实践中和学理上有待解释的问题。在栖居制度主义视角下,答辩制度是地方性的制度意义的合流,地方性的制度意义处于集体文化中。本文采取跨个案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外部组织环境相同的三个学系建构的答辩制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三个学系在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下,在行动和互动中建构出“责任制考试”“通过仪式”和“学术仪式”这三种地方性的制度意义,分别体现了关注点为论文质量、学缘关系和学术自由的集体文化。本文进一步对多样性答辩制度的意义所反映的三个学系对于“合法性”的共同追求...
  • 作者:张文琪、朱志勇
  • 全文[ PDF 2301207.0 KB ] 2022.37(1)  共有 3466 人次浏览
  • 稳定化与结构化——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2006-2017)
  • [摘要]本文探讨了2006-2017年中国不稳定工作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对劳动力市场干预的增强,雇主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要求的冲突凸显。雇主一方面通过增加稳定工作来满足国家政策的合法性要求,另一方面则通过削减不稳定工作者的劳动成本来平抑因稳定工作者的增加所导致的劳动成本上升,从而加剧了“稳定—不稳定”二元结构的分割。由于私有单位面临的合法化与绩效最大化张力更强,上述两个过程在私有单位内更明显。
  • 作者:朱斌
  • 全文[ PDF 1396813.0 KB ] 2022.37(2)  共有 4279 人次浏览
  • 资本之矛与劳工之盾——我国家政工情感劳动的本土化模式研究
  • [摘要]发端于西方社会文化制度背景下的情感劳动理论致力于对资本规训下服务业劳动者的情感整饰和情感异化进行批评。本文将中国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的建构引入分析框架中,通过对家政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模式习得以及劳动过程中自然情感模式的形成、维系、再生产等机制的分析,呈现区别于商业情感劳动模式的本土自然情感劳动模式。在此模式中,消费者(客户)和劳动者成为平等互惠的互动主体,情感劳动由资本获利之矛转化为劳动者抵御工作挑战之盾。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对商业情感劳动模式中消费者—劳动者二元对立假设的反思。
  • 作者:梁萌、李坤希、冯雪
  • 全文[ PDF 1352623.0 KB ] 2022.37(2)  共有 4249 人次浏览
  • 嵌入的多样性——中国与日、新、韩三国跨国劳务合作网络比较
  • [摘要]本文比较中日、中新、中韩三个劳务合作网络对跨国劳工雇佣的复杂作用。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充分的困境下,境外企业雇主和境内外劳务公司组成的企业网与劳务中介人和出国务工者组成的个人网连为一体,建构出多层信息传递与互相担保关系,国家、雇主、劳务中介和出国劳工多方行动者的复杂要求由此得以实现。跨国劳务合作网络比较分析指出了嵌入的多样性和复合性,也凸显出劳工全球流动的“社会组织型”运作。
  • 作者:黎熙元、刘兴花
  • 全文[ PDF 1723857.0 KB ] 2022.37(2)  共有 3424 人次浏览
  • 时间的系统构成——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的时间概念
  • [摘要]卢曼始终将“时间”视为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要素。从篇幅上来看,他对时间的诸多探讨也的确足以汇总成一部皇皇巨著。然而,卢曼从未对他自己的时间研究进行整理,因此学界对其时间理论既重视又困惑。本文尝试指出,卢曼的时间理论实际上并非全然一贯。在其系统理论发展历程中,卢曼曾将社会系统的构成元素从“行动”修改成“沟通”,时间也因而从原先的“发挥化约复杂性的功能”增添了“系统的存在所绽出的维度”这一面向。而这样一种修正过的时间理论既为社会学解决了“时间的社会性”与“社会的时间性”之间长久以来的矛盾,亦指出了当代...
  • 作者:郑作彧
  • 全文[ PDF 1423041.0 KB ] 2022.37(2)  共有 4318 人次浏览
  • 自选择还是情境分层?——一项健康不平等的准实验研究
  • [摘要]根本原因理论认为阶层地位差异导致健康不平等,生活方式是其中介机制。本研究利用CFPS多期数据,首先探讨不同阶层在饮酒、吸烟和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发现管理人员的饮酒、吸烟倾向(风险健康行为)显著偏高;进而以反腐政策为准实验,考察饮酒的阶层差异变化。研究发现,生活方式转型理论和自选择机制都不足以解释管理人员饮酒更多的现象。健康分层并非社会经济地位梯度的简单映射,相关研究亟须反思以往强调微观个体实践直接反映宏观结构位置的分层理论框架。
  • 作者:洪岩璧、曾迪洋、沈纪
  • 全文[ PDF 1472908.0 KB ] 2022.37(2)  共有 3945 人次浏览
  • 乡村电商何以成功?——技术红利兑现机制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对乡村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案例的研究,讨论了电商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了电商技术红利的一种兑现机制。研究表明,电商村之所以能够兴起,一方面是因为电商技术本身孕育的“差异性需求市场”,另一方面是来自电商技术与乡村产业实践过程融合的三个机制:外部性机制汇聚差异性需求并重塑农村产业的销售过程,可见性机制呈现产品的潜在收益并促发网络交易信息与乡村人际关系的互嵌,证实性机制以编码化经营过程方式为乡村商户积累互联网资本。本研究为考察数字时代乡村产业发展逻辑提供了一个技术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作者:张樹沁、邱泽奇
  • 全文[ PDF 1488351.0 KB ] 2022.37(2)  共有 3842 人次浏览
  • 制度抑或文化:中国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趋势
  • [摘要]本文基于CSS2013和CSS2017的数据,从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就诊满意度、医保满意度、医疗安全、医疗公平等制度因素对患者信任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效应未呈现强化趋势。第二,一般人际信任、权威型价值观、关系就医等文化因素对患者信任也有显著作用,但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第三,相比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的作用更大。总之,制度理性和社会文化二者共同影响当前的患者信任,应重视制度因素,但也不宜忽视文化的长期作用,尤其要警惕关系就医的负效应。
  • 作者:池上新
  • 全文[ PDF 1432757.0 KB ] 2022.37(2)  共有 4250 人次浏览
  • 复读与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
  • [摘要]高考复读制度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复读与高等教育获得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学生中,弱势阶层子女通过复读考入大学的发生比高于优势阶层子女,且通过复读进入普通大学的发生比在上升。在考上大学的复读生中,优势阶层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发生比更高。在大学生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复读生的阶层差异小于考入重点大学的应届生的阶层差异。复读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不平等格局的塑造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 作者:叶锦涛
  • 全文[ PDF 1851504.0 KB ] 2022.37(2)  共有 5638 人次浏览
  • “约束—内化”vs.反思性实践认知——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与留职意愿关系研究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与专业行为关系中“约束—内化”机制的分析,并以社会理论中制度的可说明性、反映实践等概念内涵为基础,引入反思性实践认知,提出以反思性实践认知为调节作用的伦理守则与专业行为关系的机制。对CSWLS2019的数据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工作者反思性实践认知在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与留职意愿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表明这一机制能较好地解释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
  • 作者:刘江、顾东辉
  • 全文[ PDF 1379234.0 KB ] 2022.37(2)  共有 248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