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空间机会结构视角下的住房分化——基于中国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和流出地对其流入地选择和住房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理出身”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住房存在显著分化,流入地的城市等级不仅对流动人口的住房产权获得有直接影响,还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着眼于住房不平等的地理空间根源,在理论上尝试构建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的关联,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优化面向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住房政策和制度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 作者:穆学英、崔璨、崔军茹
  • 全文[ PDF 1495215.0 KB ] 2022.37(2)  共有 4447 人次浏览
  • 重新理解中国住房模式:基于深圳住房发展的案例研究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住房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发生了重要变化。住房发展的方向性调整影响着住房模式的变化。本文从住房模式—福利体制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深圳住房政策实践探讨了中国住房模式变迁。在“房住不炒”的发展定位下,中国住房在发展规划、住房消费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和其他典型住房模式的不同特征,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工具化发展主义模式。本研究丰富了住房类型学讨论,对探索住房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具有政策启示。
  • 作者:朱亚鹏、孙小梅
  • 全文[ PDF 2372807.0 KB ] 2022.37(3)  共有 5233 人次浏览
  • 中国住房体系的代际和户籍分层及影响机制——基于CHF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在市场、再分配对住房的干预之前,基于人均住房面积的我国住房分层主要在非青年与青年之间展开;在干预之后,则主要在本地外来、非青年与青年之间依次展开。最终形成了一个本地非青年(上)、本地青年和外地非青年(中)、外地青年(下)的分类结构,最大面积差距达十平方米左右。其主要引致因素是再分配而非市场。福利分房、保障房和规划安置房等价格显著低于市场的住房再分配形式扮演了推动群体内均等化、群体间不平等的双重角色,强化了户籍之间以及代际的住房分层。
  • 作者:马秀莲、韩君实
  • 全文[ PDF 1985831.0 KB ] 2022.37(3)  共有 3311 人次浏览
  • 全视监控下网商价格竞争的形塑机制
  • [摘要]在信息愈加丰富的情况下,电商市场仍充斥着网商的低价竞争,既有研究无法解释这一悖论。造成网商低价竞争的根源在于,集成数据和信息资源的电商平台塑造了一个消费者与网商、网商与同行间相互监视的场域。本研究引入并丰富了全视监控概念,借鉴马克思的权力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视角,分析电商平台如何在推动信息趋于对称、看似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加剧网商的价格竞争。居于寡占乃至垄断位置的电商平台通过激发价格关注度、调节商品可见度、增强同行透明度三种机制,让网商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沼,达成平台对网商的隐蔽控制。全视监控概念有助于...
  • 作者:邵占鹏、甄志宏
  • 全文[ PDF 2715832.0 KB ] 2022.37(3)  共有 2860 人次浏览
  • 平台治理场域与社会学参与
  • [摘要]数字平台企业参与治理的正负效应是一个重大时代议题。本文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共同治理三个亚场域出发,建构了数字平台治理场域的分析框架,用于理解数字平台企业与国家、市场、社会的四角关系。本文主张,从企业自主性出发,辩证看待平台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带来的效能。促进平台善治,关键还是通过完善国家对平台的治理形成外部结构性压力,促进企业内生治理变革,形成可持续的共同治理模式。社会学家的使命不仅包括预测,更需要带入行动方案。
  • 作者:吕鹏、周旅军、范晓光
  • 全文[ PDF 3587550.0 KB ] 2022.37(3)  共有 3741 人次浏览
  • 高等教育扩张与小家庭崛起——来自大学扩招政策的证据
  • [摘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近年来中国家庭户规模加剧缩减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获得的视角为中国家庭的快速小型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以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接受高等教育对家庭规模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增加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代际关系平等,通过婚姻、生育的延迟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降低了家庭户规模。这一效应主要作用于城镇男性和城镇女性,对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并不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 作者:巫锡炜、曹增栋、武翰涛
  • 全文[ PDF 2318168.0 KB ] 2022.37(3)  共有 4095 人次浏览
  • 难以逾越的高墙:韩国的高校分层与就业机会不平等
  • [摘要]韩国的高等教育扩张加重了高校的垂直分层与文凭通胀,又与其贫富分化和经济衰退相叠加,导致非名校生遭遇就业极难的窘境。本文通过探究韩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透视高校分层如何作用于职业分层。在韩国,就业市场看似倚重人力资本,实则看重的是与家庭和大学相关的文化特质。名校以符号资本和制度性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给予就业支持。在圈子文化和学阀观念的作用下,精英职位为名校毕业生所垄断,将普通高校毕业生排斥在外,加剧了韩国就业市场的不平等。
  • 作者:李荷、郑印皙
  • 全文[ PDF 2820961.0 KB ] 2022.37(3)  共有 4369 人次浏览
  • 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探讨了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研究发现,跟车卡嫂性别观念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化过程、男性主导的职业空间与自雇生产体制的劳动实践,展现出抽象性别观念与具体性别观念的不同组合。抽象性别观念相对稳定,具有一般指导性;具体性别观念来自劳动实践,具有情境性。从微观机制来看,性别观念的变迁并非线性进化式的“从传统到现代”,而是在抽象与具体之间多层次的双向动态过程。
  • 作者:马丹
  • 全文[ PDF 2412744.0 KB ] 2022.37(3)  共有 4192 人次浏览
  •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研究
  • [摘要]本项研究以1994-2019年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ee-Carter模型和沙列文方法对中国老年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和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进行预测,得到以下基本结论:预计到2030年,男性60岁老年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8.54年提升到10.72年,女性60岁老人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则从7.45年提升为9.31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口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具有很强的刚性。从2020年到2030年,男性60岁老年人口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一直保持在0.90年左右,女性则一直保持在1.50年左右。...
  • 作者:王广州
  • 全文[ PDF 1883992.0 KB ] 2022.37(3)  共有 4970 人次浏览
  • 农民行动的观念基础——以一个公司型农场的作物失窃事件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公司型农场作物失窃事件展开分析,试图呈现农民偷窃行为背后的观念世界与行动意义。首先,村民将农场流转的土地视为“集体”的、“公家”的促使了“正当的偷窃”发生。其次,村庄舆论默许、纵容甚至激励了村民针对外人的偷窃行为,使得这一事件不断扩大。再次,农场强力的应对措施在固化以上两种观念的同时,也将乡土社会中的善恶观念引入其中。三种观念结构迭次登场又相互缠绕,成为这一事件难以解决的关键。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2824778.0 KB ] 2022.37(3)  共有 5382 人次浏览
  • 在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对西方社会工作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的评析
  • [摘要]本文对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和行动反思的实践模式两种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背后的认识论进行了系统讨论,分析其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关系。建基于实证主义之上的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大大提升了专业实践的效能与信心,然而,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窄化了专业实践的范围,导向一种个体行为主义的专业实践观和效能论。实用主义的行动反思实践模式试图把普遍的实证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情景相结合,开展现场框架实验。这有助于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微观整合基础。这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短板,对于介入中国社...
  • 作者:郭伟和
  • 全文[ PDF 1952931.0 KB ] 2022.37(3)  共有 4233 人次浏览
  • 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效应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位住房福利制度形成住房商品化萌芽、住房全面商品化、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启动四个阶段的梳理,分析了促使中国住房体系从特殊的单位住房福利制度走向住房市场经济主线与住房社会保障主线整合发展的政策演变机制。本文指出,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了社区类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化;作为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社会政策,住房保障覆盖面已从本地居民扩展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新市民群体。研究表明,建立住房结构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影像关联,突破户籍壁垒,建立发展型住房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作者:李国庆、钟庭军
  • 全文[ PDF 2522229.0 KB ] 2022.37(4)  共有 4934 人次浏览
  • 算法实践的社会建构——以某信息分发平台为例
  • [摘要]本文以某信息分发平台为案例,将AI时代影响信息视觉呈现结果的算法看作一种实践逻辑,尝试结合组织的制度属性与行动者主观能动性,剖析算法实践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核心社会行动者在权力—利益的影响机制下具有差异化的博弈地位,围绕内容(不)可见性展开复杂的策略互动与博弈。本文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控制权强度与利益相关性两个关键影响维度,为AI技术与社会关系以及算法治理研究提供可能的分析思路。
  • 作者:赵璐
  • 全文[ PDF 2614696.0 KB ] 2022.37(4)  共有 3591 人次浏览
  • 数字平台与犯罪治理转型
  • [摘要]面对新型网络犯罪的组织化调控危机,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数字社会延续发展成为犯罪治理转型的目标。在国家能力的分析框架下,本文认为“基于平台的治理”从技术、组织、制度上为犯罪治理提供转型路径,包括基于超大平台的治理和基于综治平台的治理。两类治理蕴涵着以数据控制为手段的技术安排、以社会整合为目标的组织安排和以预防型法为依托的制度安排,其兴起源于“技术→组织→制度”三元逻辑传导的建构路径,形塑出“数字科层”体系。平台治理转型的意义不仅限于以“通过平台的治理”回应治理能力危机,更在于以“针对平台的治...
  • 作者:单勇
  • 全文[ PDF 3256867.0 KB ] 2022.37(4)  共有 3307 人次浏览
  • 去家庭化和儿童非正规照顾:欧洲跨国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以父母劳动力“去商品化”程度、儿童照顾“去家庭化”程度构建分析框架,使用EU-SILC数据分析欧洲31国儿童照顾现状。本文发现,北欧各国去家庭化程度最高,非正规照顾处于边缘;东欧各国去家庭化程度最低,以非正规照顾为主。父母劳动力性质、各国福利体制、性别平等指数等对非正规照顾程度存在一定影响。在国家和市场尚不能提供充足正规照顾资源的中国,儿童非正规照顾应受到重视和支持,使其与儿童正规照顾、父母照顾相互支撑,共同成为支持生育的重要工具。
  • 作者:马春华
  • 全文[ PDF 2467849.0 KB ] 2022.37(4)  共有 2525 人次浏览
  • 养老还是养小:中国家庭照顾赤字下的代际分配
  • [摘要]在老龄少子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面临一老一小照顾需求叠加的新图景。本文从三代框架视角出发,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城镇家庭照顾资源的代际分配与后果。本文发现,家庭照顾资源存在代际竞争;家庭普遍采取儿童优先原则,对老人仅作危机响应,老人端出现照顾赤字;社会照顾资源无法有效填补家庭老人照顾赤字,家庭存在难以兼顾老与小的焦虑。本文认为,照顾政策的支持不足加剧了儿童端对老人端家庭照顾的资源挤占,应完善政策支持系统,帮助家庭实现养老、养小和工作三者平衡。
  • 作者:钟晓慧、彭铭刚
  • 全文[ PDF 2654087.0 KB ] 2022.37(4)  共有 5334 人次浏览
  • 观念的“割席”——当代中国互联网空间的群内区隔
  • [摘要]当代中国互联网空间中出现了一系列不断强化的观念之争。本文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快速崛起,吉登斯所未能预见的“时空折叠”悄然形成,为与文化主体性相关的公众观念形成“群内区隔”提供了宏观情境;嵌入在关系中、具有“信息茧房”特征的网络社交媒体形成了基于戈夫曼经典概念的“关系剧场”,为区隔的产生和强化提供了微观条件。本文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当代中国互联网社会心态的理解,提升治理应对的能力。
  • 作者:陈云松
  • 全文[ PDF 2172826.0 KB ] 2022.37(4)  共有 4838 人次浏览
  • 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基于对工业污染问题的长期观察及对我国东中部地区的案例分析,探索污染企业的迁移是在怎样的社会结构中实现的。研究发现,基于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发展急迫感差异、环境规制强度差异以及基于污染风险认知形成的社会容忍度差异成为形构企业迁移的外部机会集合的三重结构条件。从较长时段看,机会结构本身也处在演变中。在行动主体受制于外围社会结构的同时,企业、地方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也在不断地重塑其外围结构。在地方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可健全环境规制、创新生态理念,致力于实现地区间共同富裕,促进生态增益。
  • 作者:陈阿江、罗亚娟
  • 全文[ PDF 2622547.0 KB ] 2022.37(4)  共有 2606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