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混合型抗争——当前农民环境抗争的一个解释框架
- [摘要]农民环境抗争研究一直秉持“侵权—抗争”的逻辑框架,但这一逻辑框架忽视了农民目标取向的多面性和抗争事件的情境性。通过对大连“7?16”海洋溢油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农民环境抗争事件中存在维权、谋利和正名三种目标指向,分别旨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骗取赔偿款以及为草根动员者自身恢复名誉。学界需要对“侵权—抗争”的逻辑框架、弱者身份与弱者标签以及媒体建构与科学精神展开反思。当前,环境抗争出现了新态势,我们称之为混合型抗争,包括维权、谋利、正名、泄愤和凑热闹等目标指向。社会的原子化和逐利心理、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
- 作者:
陈涛;谢家彪
- 全文[ PDF 8810.0 KB ] 2016.31(3) 共有 4313 人次浏览
|
|
- 走向成熟的经验研究——写于《社会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
- [摘要]本文以《社会学研究》创刊三十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为基础,对我国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经验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形式,并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形式规范化、作者队伍专业化的趋势。接着作者进一步梳理了“组织与治理”、“分层与流动”、“家庭与生活”三大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指出这些研究始终贯穿着现代化理论与“国家—社会”理论两大理论线索,以及“制度/结构”与“行动/过程”两种分析框架。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讨论了目前社会学经验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研究内容的内卷...
- 作者:
李路路、朱斌、李才香
- 全文[ PDF 1241.0 KB ] 2016.31(6) 共有 3396 人次浏览
|
|
- 面子、羞耻与权威的运作
- [摘要]提要:日常生活的有序交往取决于某类形式化的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而面子机制与作为印象管理基础的羞耻机制属于两类日常交往的控制机制。本文从权威运作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羞耻机制和面子机制两个理想类型。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梳理,文章指出,羞耻机制是一般社会规范的权威透过他人之眼实现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以羞耻为主导的社会是文明化进程的结果。以羞耻机制为参照,作者指出,面子机制依赖于日常交往的参与者间所形成的等级秩序和支配者控制,以羞辱作为主要的惩罚手段,是以威势构型为特征的社会权威结构在日常交往中的表达和实现...
- 作者:
赵锋
- 全文[ PDF 9105.0 KB ] 2016.31(1) 共有 5766 人次浏览
|
|
- 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中国社会学正处于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需要从更高的位置、更广阔的视野认真思考如何构建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汲取社会学前贤在中国化和理论化方面的优良传统,在深入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回答中国问题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学科水平;需要增强整体合力和担当精神,主动为推进中国社会学自信地走向世界、让国际社会实际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而发挥积极作用。
- 作者:
李友梅
- 全文[ PDF 1171.0 KB ] 2016.31(5) 共有 3366 人次浏览
|
|
- 市场纠纷与政府介入——一个风险转化的解释框架
- [摘要]本文讨论市场治理中的政府介入问题,即宣称为规则制定者或市场监管者的地方政府为何会深度介入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纠纷。结合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本文建构了一个风险转化的理论框架,并用其解读温州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的一起借贷纠纷案例。研究表明,政府介入交易纠纷的过程,涉及经济风险向政治风险转化以及政府对风险转化的回应两个方面;法律的完备性、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联性、政府之于社会的可退出性,是影响风险转化的三个结构性因素;面对风险转化,政府感知到的潜在政治风险强度越大,越容易介入交易纠纷。本文为市场转型中的...
- 作者:
向静林;
- 全文[ PDF 2789.0 KB ] 2016.31(4) 共有 4146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的职场交往与收入——基于差分方法的社会资本分析
- [摘要]现有社会资本文献多聚焦于个人社交网络,对与工作岗位相连带的职场交往关注很少,更缺乏因果分析。本文利用2009年全国八城市调查数据,探讨基于工作岗位的“职场交往”对中国城市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及其特征。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一阶差分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单位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对劳动者收入均有正向作用;外部交往的影响高于内部交往;与个人社交相反,职场外部交往对收入的影响在非国有部门大于国有部门。本文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社会资本因果效应和类型差异的理解。
- 作者:
刘伟峰、陈云松、边燕杰
- 全文[ PDF 8904.0 KB ] 2016.31(2) 共有 4666 人次浏览
|
|
- 地方分权层级与产权保护程度——一项“产权的社会视角”的考察
- [摘要]关于地方分权与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已经揭示了地区竞争机制的作用,却难以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地方分权从省级层面延伸到市(县)层面,能否提高对私营企业的产权保护程度?“产权的社会视角”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在地方分权的治理结构中,投资者除了利用地区竞争机制之外,还可以利用纵向制约的机制来保护其产权;但是,纵向制约的机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依赖于投资者的维权成本之高低。相对于省级层面的地方分权,市(县)级层面的地方分权能够降低投资者的维权成本,从而更有利于纵向制约的机制发挥作用,...
- 作者:
曹正汉、冯国强
- 全文[ PDF 2684.0 KB ] 2016.31(5) 共有 3449 人次浏览
|
|
- 环境风险沟通中的公众参与和系统信任
- [摘要]以公众参与促进信任被视为是凝聚社会认同、推动社会稳步发展的有效经验。本文考察了我国环境风险沟通中的公众参与和系统信任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无序的弥散性参与行为抑制政府、市场和专家信任,规制性参与行为则有助于促进各系统信任;弥散性参与行为强化参与意愿对市场信任的促进作用,但弱化参与能力对媒体/社团信任的促进作用,而规制性参与行为强化参与能力对市场信任的促进作用。此外,公众对政府和市场的信任状况对他们面对风险时的反应有显著影响,对多重系统不信任可能激发人们过度的风险应对行为。因此,良好的系统信任和有效...
- 作者:
龚文娟
- 全文[ PDF 10835.0 KB ] 2016.31(3) 共有 4384 人次浏览
|
|
- 推动与引领:《社会学研究》三十年来的方法研究论文回顾
- [摘要]本文以《社会学研究》所发表的社会研究方法论文为线索,从方法论、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几个大的方面,系统回顾和评述了三十年来《社会学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方法论文中最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介绍和评价新研究方法的论文进行了综述。本文认为,《社会学研究》及其所发表的社会研究方法的论文在推动和引领国内社会研究方法领域的不断进步、促进国内社会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上,做出了积极的、不可或缺的贡献。同时,文章也对《社会学研究》杂志提出了两点期望。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2378.0 KB ] 2016.31(6) 共有 3664 人次浏览
|
|
- 欧洲家庭政策与生育率变化——兼论中国低生育率陷阱的风险
- [摘要]本文以家庭政策背景下的欧洲各国生育率变化为研究视角,利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的数据库构建了家庭政策指数,并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了欧洲17个国家的家庭政策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从欧洲一些国家深陷低生育率陷阱的前车之鉴和中国的现实判断,中国已进入了低生育率陷阱的高度风险期。要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生育率必须回升到更替水平。欧洲一些国家通过家庭政策激励生育率回升取得了成功,其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 作者:
吴帆
- 全文[ PDF 7982.0 KB ] 2016.31(1) 共有 5514 人次浏览
|
|
- 井田制研究与近代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井田制研究及其意义
- [摘要]长期以来,土地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作为其源头的“井田制”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同时还作为“理想”与“现实”贯穿于历史的始终,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典问题。进入近代之后,在救亡压力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上对于井田制之“历史”、“理想”、“现实”三维度统一的理解也分裂了,呈现为“理想—现实”(今文经学)与“历史—现实”(古文经学)的两个极端。而在进入民国之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影响之下,众多学者们开始在新的意义上探索井田制之三维度的新关联,同时也是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传统,来探索中国走向现代社...
- 作者:
凌鹏;
- 全文[ PDF 2070.0 KB ] 2016.31(4) 共有 4626 人次浏览
|
|
- 城乡出身与累积优势:对高学历劳动者的一项追踪研究
- [摘要]本文研究城乡户籍出身的高学历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累积性的不平等及其具体过程机制。通过分析“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两期就业数据,发现城乡户籍出身对高学历劳动者工作收入的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扩大,而后来的差异又可以由初期工作特征的差异——例如职位晋升机会和教育匹配情况——来解释。用更为综合的就业质量来代替工作收入进行分析,上述发现仍然成立。这验证了累积优势理论所预期的不平等“扩大效应”和“中介效应”。本文还进一步发现,高学历劳动者中城镇出身所带来的累积优势,与高等教育获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关系不大...
- 作者:
李骏
- 全文[ PDF 8770.0 KB ] 2016.31(2) 共有 5668 人次浏览
|
|
- 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
- [摘要]在农业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日益空心化的背景下,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存在着现实合理性。资本下乡一方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也遭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将资本下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结构中考察,发现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外来”资本虽然会遭遇由农业产业特殊性所带来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乡土性的社会资源得到部分解决。真正“无法克服”的难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互动不畅,这是由工商资本的“外来性”所导致,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从而展现出一个“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长期互动...
- 作者:
徐宗阳
- 全文[ PDF 2817.0 KB ] 2016.31(5) 共有 3841 人次浏览
|
|
- 与时俱进: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
- [摘要]本文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三十余年的社会调查研究进行了阶段性回顾。在社会调查的复兴阶段(1979-1989年),统计调查得到了广泛普及,有明显的经世致用取向,切近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但也存在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学科建设不足的情况。在成长阶段(1990-1999年),社会调查学科建设走向规范化,学术化、专业化的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繁荣阶段(2000年-),一系列全国范围的纵贯学术调查相继问世,使得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的科学化研究成为可能,为社会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品质的公共学术资源,有效地推进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
- 作者:
李炜
- 全文[ PDF 2284.0 KB ] 2016.31(6) 共有 3253 人次浏览
|
|
- 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
- [摘要]本文的主旨是研究父代与子代社会经济地位对同住安排的影响,在微观层次上探究同住安排的形成机制,从而寻找中国家庭制度变迁的脉络。从扩大家庭不再是具有约束性的文化理想这一理论预设出发,本文提出当代中国老年父母与其子女的居住安排主要受双方经济资源影响这一论点,认为同住安排的决定主要取决于父代和子代两代人的共同协商,父代与子代双方经济上的收益成为选择是否同住的重要因素。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为本研究假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分析结果表明,父代和子代的经济条件越好,同住的可能性越低;反之,经济条...
- 作者:
陈皆明;陈奇
- 全文[ PDF 9384.0 KB ] 2016.31(1) 共有 5344 人次浏览
|
|
- 行政区划调整中上下级间的协商博弈及策略特征——以SS镇为例
- [摘要]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上下级政府的互动,然而学界对其运作机制的理论探讨和具体案例的经验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中国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现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中引入空间和位序因素,建构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模型,即政府区划决策—收益模型和上下级间的方案“协商博弈”模型。继而借助模型对SS镇的区划调整案例进行考察,探究政府在区划决策和互动中的行为逻辑。本研究表明,博弈参与者在具体环境中采用的策略特征包括以内博外、零正嵌套、平衡共赢等,博弈策略的选择受环境因素与政府能动性两方面影响。此外,本文的理论探讨...
- 作者:
张践祚;刘世定;李贵才
- 全文[ PDF 10209.0 KB ] 2016.31(3) 共有 3698 人次浏览
|
|
- 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倾向——从生存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
- [摘要]本文利用2013年CSS数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倾向进行分析,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但受收入约束,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将消费进一步区别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之后,显示的趋势是: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新中产阶层与之相反,其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发展性边际消费倾向却很高。由此可见,在顶层设计居民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在生存性消费上瞄准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在发展性消费上瞄准新中产阶层和业主阶层。
- 作者:
张翼
- 全文[ PDF 2636.0 KB ] 2016.31(4) 共有 5718 人次浏览
|
|
- 技术变迁视角下的劳动过程研究——以互联网虚拟团队为例
-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劳动过程理论发展的脉络,以技术、意识形态为线索呈现了已有的研究框架。继而通过对互联网虚拟团队劳动过程的经验研究,提出在“横虚纵实”的组织中所实践的虚拟团队劳动过程存在双重矛盾:既存在作为虚拟团队的文化基础的,体现为平等、自由与合作的工程师文化,也存在以个体利益为先以及等级制特征的科层制管理,二者导致了虚拟团队劳动中的合作与分化。从本质上看,这是企业为获得剩余价值对技术文化和管理控制综合统筹的妥协性制度安排,其中互联网技术文化在双重矛盾的劳动过程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讨论,本...
- 作者:
梁萌
- 全文[ PDF 8242.0 KB ] 2016.31(2) 共有 3847 人次浏览
|
|
- 政策属性与中国社会政策创新的扩散研究
- [摘要]政策创新与扩散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创新扩散的模式、动力与机制,相对忽视了政策本身及其属性对政策扩散的影响以及政策内容如何在扩散过程中演变。本文以中国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扩散过程为案例,运用政策扩散理论研究政策属性如何影响政策扩散,以及政策创新采纳后如何被实施。研究发现,棚户区改造政策既可以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缓解相关社会问题,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特殊属性影响了该政策的扩散速度和扩散范围。研究还发现,政策内容会随着政策扩散过程发生变化,政策创新的采纳与采纳后的政策执行不同步,且呈现...
- 作者:
朱亚鹏、丁淑娟
- 全文[ PDF 2845.0 KB ] 2016.31(5) 共有 482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