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高龄化下的代间关系——台湾民众孝道信念变迁趋势分析(1994-2011)
  • [摘要]本研究以华人孝道双元(相互性及权威性)模型为基础,采用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跨17年(1994-2011年)的大型数据,运用多层次线性模式之“交叉分类随机模型”,进行“年龄—时期—世代效果分析”,以更严谨方式检验近年台湾社会孝道观念的重要性是否随时期产生变迁,并从代间互动关系转型角度来探讨时期效应的深层意涵。研究结果显示:在现代化与民主化历程下,台湾亲子代间关系的运作本质虽稳定呈现以相互性孝道为核心的类平辈关系,但受到近期社会人口高龄化趋势的影响,亲子代间互动的运作逐渐朝“契约式关系”发展,呈现出双元孝道的重要性皆随...
  • 作者:曹惟纯 叶光辉
  • 全文[ PDF 4097.0 KB ] 2014.29(2)  共有 4239 人次浏览
  • 美国灾难社会学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近年来,中国境内和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大规模灾难引起公共领域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内社会学界对灾难问题鲜有研究。本文着重从学科发展的知识社会学角度,回顾和评论美国灾难社会学的缘起、主要议题、近年来的反思和教训,借此指出其对中国灾害研究的启示。美国灾难社会学受“军方订单式”研究模式的影响,出现了过度实用化、经费依赖、远离主流社会学等问题,“政策社会学”过度发展而“专业社会学”和“公共社会学”发展不足。与史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学科中的灾难研究相比,灾难社会学研究在中国尚未起步,在未来发展中,应注...
  • 作者:孙中伟 徐彬
  • 全文[ PDF 2282.0 KB ] 2014.29(2)  共有 3308 人次浏览
  • 中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趋势分析——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考察
  • [摘要]本文根据1982-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家庭户变动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家庭户数量增长迅速、规模持续缩减、结构趋于简化,夫妇核心家庭和二代标准核心家庭分别是升幅最大和降幅最大的家庭类型,尽管核心家庭仍是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但随着单身户大量增加和扩展家庭维持较大比重,已呈现“核心户为主、单身户与扩展户为辅”的格局。稳定的超低生育率、剧烈的人口迁移、快速的老龄化以及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我国家庭户变动的最主要动因。此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老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老人独立居住的比重大幅提升,而老人与子女...
  • 作者:胡湛 彭希哲
  • 全文[ PDF 2640.0 KB ] 2014.29(3)  共有 3453 人次浏览
  • 生命的礼物——器官捐赠中的身体让渡、分配与回馈
  • [摘要]本文以礼物理论重新检视器官捐赠作为生命礼物的社会事实。生命的礼物不是熟人关系的润滑剂,而是造就了一种陌生的、匿名的社会关系。它的流动不是赠予-接受-回馈的简单模式,而是多部门参与的、经历获取和分配过程的复杂循环。传统礼物与生命礼物不同的根源在于前者所赠是“身外之物”,而后者是对身体部分的捐赠,这必然是一个处理身体与人格、个人与家庭、自我与他者、生与死,乃至医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过程。本文同时表述了生命礼物理论的政策意义。
  • 作者:余成普 袁栩 李鹏
  • 全文[ PDF 2291.0 KB ] 2014.29(3)  共有 3207 人次浏览
  • “关系人”没用吗?——社会资本求职效应的论战与新证
  • [摘要]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受到莫维基于反事实框架的质疑,一场“莫林之争”持续10年。本文对双方论点进行了批判性回顾,并对合作者早期研究进行复制和拓展,分别估算了前东德职业声望和中国工资获得模型。我们将“一阶差分”与“赫克曼方法”相组合以同时纠正样本选择和遗漏变量偏误。研究结果表明,“关系人”的地位对求职结果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这种效应非但没有因“趋同性”被高估,而是因“趋异性”被低估。
  • 作者:陈云松 比蒂·沃克尔 亨克·弗莱普
  • 全文[ PDF 1842.0 KB ] 2014.29(3)  共有 3286 人次浏览
  • 政府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社会学分析——一个能力论的解释框架
  • [摘要]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鲜明的政府投资驱动型特征。已有解释大都过于强调政府投资的动机,而忽视了政府投资的能力。本文提出一个不同于动机论的能力论的解释框架,并分析政府投资能力的具体变动机制。本文指出,中国呈现政府投资驱动型增长的政治动力是特有的经济增长的合法性诉求及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认知图武,在该政治动力的驱动下,相继出台了分税制、银政分离制、国企资本化等制度,有意或无意中形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利用分省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政府投资能力的回归模型,对已有三种理论和本文的理论解释...
  • 作者:

    刘长喜 孟辰 桂勇

  • 全文[ PDF 2417.0 KB ] 2014.29(3)  共有 2996 人次浏览
  • 论断与学理——陆学艺先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性分析
  • [摘要]本文对陆学艺先生有关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性论断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与这一分析有关,目前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分析路径是系统功能理论和社会均衡理论,但陆学艺的分析不能简单地纳入这两条路径中的任何一条。本文解析了他的研究中有关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性的6个内涵,并对其中可能的学术发展空间和问题进行了探讨。
  • 作者:刘世定
  • 全文[ PDF 1298.0 KB ] 2014.29(3)  共有 2066 人次浏览
  • 纪念陆学艺先生
  • [摘要]编者按:陆学艺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先生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是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践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农村形势的判断,显示了他的学术勇气和社会担当,并且对社会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 作者: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

  • 全文[ PDF 72.0 KB ] 2014.29(3)  共有 2846 人次浏览
  • “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学术路线——怀念与学习陆学艺先生
  • [摘要]陆学艺对中国社会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坚持了一条“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学术路线。这条学术路线,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社会学所面对的中西、古今、理实(理论与经验)、学用(学术与应用)问题。明确了这些基本关系,社会学中国化的关键就抓住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道路就明确了,就能够发展成为一门直面中国问题,运用适合中国的概念,得出对中国有用的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方案,促进中国富强、民主、和谐的“富民学”、“强国学”。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1611.0 KB ] 2014.29(3)  共有 2473 人次浏览
  • 政策企业家与社会政策创新
  • [摘要]不断推动地方政策创新并将成功经验推广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制定的显著特征。既有研究较好地解释了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及为什么可能创新,但关注创新理念产生、被政策参与者接受并最终成为政策实践的过程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南国市医保政策创新为例,运用政策企业家理论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过程,尤其关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主体及其互动。研究发现,为提升组织地位,争取更多的行政资源,行政官僚在创新过程中扮演了政策企业家角色。凭借知识和技术专长,他们不仅构建政策议题、提出创新理念、设计政策方案,还通过营销、结盟、制造政绩等...
  • 作者:朱亚鹏 肖棣文
  • 全文[ PDF 1980.0 KB ] 2014.29(3)  共有 4038 人次浏览
  • 中国地方分权的政治约束——基于地铁项目审批制度的论证
  • [摘要]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既承担了主要的行政事务和行政责任,同时又缺乏充分的地区治理权?现行观点一般归结为中央政府保留着任意干预地方政府的绝对权力,以便随时控制和纠正地方政府的偏离行为。本文指出,这一问题还与地方政府本身的行为有关,即地方政府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上有意排斥权力的横向分立和制衡,追求地区权力一元化。地区权力一元化带来地方公共决策的风险控制问题,为此,需要建立纵向制约的决策机制,由此导致地方公共决策的风险控制最终依赖中央政府。这一结论的现实意义是,如果不能约束地方政府追求权力一元化的行为,那么,地方公共事...
  • 作者:

    曹正汉 薛斌锋 周杰浙

  • 全文[ PDF 2424.0 KB ] 2014.29(3)  共有 2786 人次浏览
  • 城市中年子女赡养的孝道行为标准与观念
  • [摘要]通过访谈和实验研究发现,城市中年子女将同龄人中多数人的赡养孝行视为孝行标准。他们认为选择机构养老方式赡养父母的孝行水平较低,需要采用补偿视角和获益视角的努力获取与同龄人横向比较的心理平衡,通过降低自己的未来孝道期待获取纵向上的代际互惠平衡。这些人当前感知的孝行标准虽然较高,但预期孝行标准则呈下降趋势,于是其赡养老人的行为意愿、相关情感和认知评价都会通过接受机构养老来使孝道观发生变化。
  • 作者:李琬予 寇彧 李贞
  • 全文[ PDF 2392.0 KB ] 2014.29(3)  共有 2964 人次浏览
  • 台湾地区家庭代间关系的持续与改变——资源与规范的交互作用
  • [摘要]在快速社会变迁下,华人家庭代间关系的持续与改变能相当程度地反映华人家庭动态进程。本文以台湾地区家庭为例,使用“台湾社会变迁调查”资料,从三个方面来探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降台湾地区家庭代间关系的发展。本文首先描绘奉养态度和孝道观念作为影响代间关系之核心价值观的长期变迁趋势及其意涵;其次以成年子女为中心,考察其与上一代父母及下一代成年子女间在金钱给予、劳务提供、情感支持上的代间交换模式;最后检视成年子女和父母间之代间交换如何受到个人资源与文化规范及其交互作用之影响。分析证实,父系规范持续实践于台湾地区的...
  • 作者:伊庆春
  • 全文[ PDF 3375.0 KB ] 2014.29(3)  共有 3418 人次浏览
  • 家庭结构的持续与变迁——海峡两岸老年人居住安排的比较
  • [摘要]本文以本世纪初在大陆东部、南部沿海与台湾地区进行的家庭动态调查为基础,建构主样本老年父母与子女同住的数据,分析两代同住现象。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地区社会转型性质虽有不同,代间同住仍反映父系原则,惟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与女儿同住及未与已婚子女同住倾向高于台湾地区,且较受老年人需求的影响。第二,由于大陆特殊的城乡政策,显示出较台湾地区更强的城乡差异;不过大陆东南沿海乡村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低于台湾地区的都市和乡村。第三,大陆东南沿海乡村务农比例高于台湾地区,但在公部门工作的比例也较高,反映公部门...
  • 作者:章英华 于若蓉
  • 全文[ PDF 2021.0 KB ] 2014.29(3)  共有 3409 人次浏览
  • 地方消费主义、城市舒适物与产业结构优化——从消费社会学视角看产业转型升级
  • [摘要]伴随着消费单位的扩大,消费者的消费层级也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消费层级意味着消费对象的范围扩大,即从具体的物品消费上升到对一个地方或城市的整体的消费。这种对更高层级或更大范围的消费对象的价值偏好和额外的价格支付意愿,可以称为“地方消费主义”。具有高人力资本的人才往往是地方消费主义观念的携带者。他们的择地行为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公司的选址行为。而城市政府为了吸引高新技术公司,不但要考虑这些公司的盈利需要,而且要考虑人才的舒适物偏好或人才的地方消费主义观念。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地方消费主义构成助推...
  • 作者:

    王宁

  • 全文[ PDF 2444.0 KB ] 2014.29(4)  共有 3389 人次浏览
  • 增长混合模型:分析不同类别个体发展趋势
  • [摘要]追踪研究可以展现个体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个体间差异并更好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日益受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青睐,处理追踪数据的统计模型也日新月异。传统的分析模型假设样本同质,然而当此假设不满足时,就需要考虑群体的异质性问题。目前,处理异质性样本增长问题的模型主要有潜类增长模型(或组基增长模型)和增长混合模型。增长混合模型构成一般的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传统的潜在增长曲线模型和潜类增长模型均是其特例。沿着增长混合模型的发展路径,本文从应用性角度介绍了上述三个模型各自的特点、优势和Mplus软件实现,并通过一个实例演示...
  • 作者:王孟成 毕向阳 叶浩生
  • 全文[ PDF 2444.0 KB ] 2014.29(4)  共有 7389 人次浏览
  • 趣味、思虑与身体:卢梭论民情与现代个体的关系
  • [摘要]涂尔干把卢梭当作社会理论的重要开端,理由是卢梭发现了社会秩序具有“自成一类”的特征。不过,基于“民情”(moeurs)这一概念的双重特征,我们需要继续追问个体与民情风尚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复杂关系。正是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以批判和警示的方式展现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从“趣味”、“思虑”和“身体”三个方面,卢梭揭示了民情在失去个体精神的支持时会面临的危机,同时,这一危机也是现代个体本身的危机。
  • 作者:

    张国旺

  • 全文[ PDF 1896.0 KB ] 2014.29(4)  共有 2846 人次浏览
  • 名实关系和现代社会想象
  • [摘要]中国当代改革的“渐进方式”运用了传统思维,使意识形态(“名”)随着成功经验(“实”)的积累而渐进转交。这种方式在维护稳定和寻求变化之间寻找平衡,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传统思维曾在前现代与道德的差序格局相联系,但在近期它的策略化和工具化削弱了公共道德意涵,并促生一种不公平的、利益的差序格局。本文认为,扭转这个格局应该以现代自由作为继续改革之“名”的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个理念对差序格局进行现代转化。
  • 作者:徐冰
  • 全文[ PDF 2097.0 KB ] 2014.29(4)  共有 3050 人次浏览
  • 城市居民疏离感问题研究——以2010年上海调查为例
  • [摘要]本文采用0LS回归分析法,通过分析2010年上海的调查数据,探究导致城市居民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变量(如性别和婚姻状况等)对疏离感有显著影响;社会地位、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户籍隔离均对疏离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上海户籍和非上海户籍居民的疏离感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户籍的居民疏离感水平不同,且影响因素也不同。
  • 作者:

    张海东 毕婧千

  • 全文[ PDF 1631.0 KB ] 2014.29(4)  共有 3382 人次浏览
  • 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兼与《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一文商榷
  • [摘要]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变动和突生的社会心理态势。本文讨论了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和学科谱系,梳理了这一研究领域在社会心理学中兴起、沉匿和复兴的历史背景;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分析了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态借由群体表征和个体认同等心理过程的形成机制;倡导通过对社会心态的分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武;呼吁通过对“中国体验”这一转型期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研究,在精神层面赋予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 作者:周晓虹
  • 全文[ PDF 2282.0 KB ] 2014.29(4)  共有 3148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