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逆成长: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的十年变化(2006-2015)
-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规模增长面临拐点,教育结构有较大改善,绝对收入也还在持续增长。但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本文使用2006-2015年五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综合调查数据,结合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发现结构改善没有真正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农民工的相对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自评反而在下降,呈现“逆成长”态势。因此,本文认为即便是在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市场因素自发调节和纠正农民工受歧视的地位仍难以实现,应该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加以深刻反思。
- 作者:
田丰
- 全文[ PDF 1703.0 KB ] 2017.32(3) 共有 5359 人次浏览
|
|
- 迈向行动的环境社会学——基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反思社会学为视角,从“环境社会学为何”与“环境社会学何为”两个维度,重新检视环境社会学的价值关怀、学科品格、研究伦理和方法论取向。分析发现,环境社会学是一门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关怀、以实践性为基本品格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而本体论和认识论中主客二分的前提预设却从根本上阻档、抑制着环境正义和实践品格的彰显,学科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危机由此产生。因此,重构环境社会学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的根本之路在于,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维度探寻能够在经验层面实现学科旨趣、体现学科关怀、彰显学科品格的研究方法...
- 作者:
陈占江
- 全文[ PDF 1409.0 KB ] 2017.32(3) 共有 4467 人次浏览
|
|
-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 [摘要]1936年费孝通在吴江开弦弓村进行的江村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江村经济》一书,不仅实现了现代人类学对“文野之别”的历史跨越,也切实推进了社会学、人类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程。事实上,无论是对“文野之别”的跨越,还是对社会科学中国化的推动,都与费孝通晚年倡导但青年时代即逐渐养成的“文化自觉”意识休戚相关:就前者而言,成功地实现对自己生存其间的文明社会的洞悉,既有赖于对与汉民族相对应的其他弱小民族的实地考察,更有赖于对来自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把握,这两者使得研究者能够相对抽身于自己生存其间的文...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2720.0 KB ] 2017.32(1) 共有 6545 人次浏览
|
|
- 从个体社会资本到集体社会资本——基于融资信任网络的经验证据
- [摘要]本文提出了从个体社会资本演进生成集体社会资本的两种研究假说: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假说和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假说,并在企业融资结网形成融资信任网络的具体情景中加以验证。本文发现,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情景较为强烈时,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倾向于将信任范围锁定于熟悉的特定群体之内,构建小宗派型融资派系。而“门当户对”的类别情景较为强烈时,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愿意对非特定对象持有较高的社会信任,转而融入更为开放的大规模融资信任网络。在社会关系、社会声望对融...
- 作者:
吴宝
- 全文[ PDF 3710.0 KB ] 2017.32(1) 共有 4692 人次浏览
|
|
- 事件社会学脉络下的阶级政治与国家自主性——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新释
- [摘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创了将结构史与事件史结合在一起的事件社会学,即把结构、局势和行动者三个要素折叠在同一时段的事件分析中。除按时间线索展开外,马克思在该书中安排了两条理论线索:明线是历史沿着阶级的革命性不断倒退的方向前行,暗线是国家相对自主性的逐渐呈现。马克思由此将阶级斗争的学说与国家自主性的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波拿巴政变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透彻的解剖,展现了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3355.0 KB ] 2017.32(2) 共有 7196 人次浏览
|
|
-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
- [摘要]从亲密关系视角来认识婚姻生活,可以将“爱情”与“姻缘”视为两种不同的理想类型。本文首先从关系向度上讨论婚姻的复杂性,进而提出两种可比较的亲密关系模式:爱情婚姻与缘分婚姻。本文通过比较发现,前者具有个体内在性,比如重视吸引力、理想化、激情等,其延续机制在于加法;后者则重视关系外在性,比如命定、般配、说媒等,其维系机制在于做减法。立足于这两种模式之起点与延展,诸多亲密生活现象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实现对此议题的知识建构。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2715.0 KB ] 2017.32(2) 共有 7539 人次浏览
|
|
- 积极的惰性——基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运作机制分析
- [摘要]为什么一些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陷入了新产业-低效运作-新产业的重复低效的怪圈之中?本文将这种重复低效现象称为“积极的惰性”。本研究以南方A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历程为例,发现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基层政府而言,频繁更换产业是在强激励与弱惩罚的激励结构下的理性行为。内容竞争、时间压力等强激励驱动基层政府上马新产业,并“大干”、“快干”;而归因困难、非正式关系介入等弱惩罚则让基层政府面临软风险约束,从而降低了更换成本。
- 作者:
刘军强、鲁宇、李振
- 全文[ PDF 1454.0 KB ] 2017.32(5) 共有 4643 人次浏览
|
|
- 同伴社会资本与学业成就——基于随机分配自然实验的案例分析
- [摘要]本文超越了既有研究的家庭社会资本视角,考察了同伴社会资本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以中国某高校官方数据为例,在充分考虑内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同伴的学业能力显著影响高校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国外相关发现不同的是:第一,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是间接的,而非直接。同伴网络通过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来影响最终学业产出。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有增强的趋势。影响变强来源于同自身阶层背景相似的同伴,而背景相异的同伴影响则维持稳定。另外,对于不同阶层背景的学生而言,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并无...
- 作者:
程诚
- 全文[ PDF 1511.0 KB ] 2017.32(6) 共有 4936 人次浏览
|
|
- 羞耻、自我与现代社会——从齐美尔到埃利亚斯、戈夫曼
- [摘要]无论人类学的耻感文化研究,还是以舍夫为代表的当代学者对齐美尔、埃利亚斯、戈夫曼等人有关羞耻的思想的社会心理学解释,都忽视了羞耻对于现代“抽象社会”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从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到埃利亚斯的型构社会学和戈夫曼的结构社会学,羞耻背后的核心问题始终是自我与现代“抽象”社会之间的张力。现代社会的“抽象性”及其导致的社会距离、社会利益甚至个体自我的暧昧性,是羞耻产生的结构性根源。因此,羞耻不仅是偏差行为的心理动机和非西方社会的主导情感,而且是理解现代社会与文明进程的关键。
- 作者:
王佳鹏
- 全文[ PDF 8651.0 KB ] 2017.32(4) 共有 6568 人次浏览
|
|
- “复杂政策”与国家治理——基于国家连片开发扶贫项目的讨论
- [摘要]公共政策领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治理模式的选择。在治理目标具有综合性、技术路径清晰度低、环境差异敏感度高的“复杂政策”领域,向基层政府“授权”有利于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但也增加了其利用信息优势和自由裁量空间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鉴于此,在“复杂政策”的治理领域中,中央政府在常规的目标设定与督查考核之外,通过出台纲领性、指导性的专项政策,以及扩大社区参与等多种控制手段来规训地方政府的偏差行为。“复杂政策”治理模式旨在建立“央—地”之间的协作机制,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从而弥合中央政府对政策推...
- 作者:
吕方、梅琳
- 全文[ PDF 1459.0 KB ] 2017.32(3) 共有 4249 人次浏览
|
|
- 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
- [摘要]有关神圣—世俗的记忆二重性是理解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一条重要线索。哈布瓦赫将记忆神圣性置于世俗性之上,并因此提出社会框架论,呼应了涂尔干的社会神圣性概念,表达了其社会本体论关怀。作为涂尔干学派的传人,哈布瓦赫真正区别和超越涂尔干—莫斯传统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集体记忆概念,以群体概念具体化了涂尔干的大写的抽象社会概念,并以集体记忆的方式回应了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的基本问题,丰富了对复杂社会智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这一研究同时是对集体欢腾和礼物交换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充实。而记忆二重性的概...
- 作者:
刘亚秋
- 全文[ PDF 2464.0 KB ] 2017.32(1) 共有 6654 人次浏览
|
|
- 项目化治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机制——基于一个国家项目的历史过程分析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一个国家项目历史过程的考察,发现在当前的项目化治理中,存在着直控式、承包式、连带式三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上下级政府间在目标设置、资源配备、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环节的权责分配不同会带来组织形式的演变。不同的项目管理机制对地方政府执行项目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出现程序化执行、过度执行、消极执行等现象,从而极大影响项目在地方开展的成效。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2750.0 KB ] 2017.32(2) 共有 431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本土化议题:争辩、症结与出路
- [摘要]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是一个民国时期就已提出的议题。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学科在中国恢复重建以来,这个议题就不断被提出、讨论和争论。大致来说,围绕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产生了两大阵营:本土化倡议者和本土化反对者。本文首先对双方的争辩进行了梳理,然后分析了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指出了解决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的出路。文章认为,社会学本土化的讨论应深入到“知识创新力不足”的制度根源问题。知识创新力不足问题解决了,社会学本土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作者:
王宁
- 全文[ PDF 1272.0 KB ] 2017.32(5) 共有 4593 人次浏览
|
|
- 承前启后:1929-1933年间劳动法对现代母职和父职的建构
- [摘要]作为联结社会与个人、物质生产与人口再生产、劳动力市场与家庭生活的枢纽,中国现代母职和父职生成于清末以来的现代化转型。根据时代主旋律所界定的女性双重任务,1929-1933年间国共两党的劳动法搭建出了现代职业妇女的母职基本模式:以无酬照顾为主、赚钱为辅的母亲。顺应中国早期现代工业的性别特征,国共劳动法通过自身的性别逻辑和对新型父职标准的小步探索,隐晦地勾勒出了与现代母职二元对立和二元互补的现代父职模式:以赚钱为主、很少照顾子女的缺席父亲。
- 作者:
王向贤
- 全文[ PDF 1483.0 KB ] 2017.32(6) 共有 3069 人次浏览
|
|
- 地方政府部门如何规避风险?——以A市社区物业管理新政为例
- [摘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都面临潜在风险,倾向于采用风险规避的策略。本文以A市住房与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所主导的社区物业管理新政改革为案例,探讨地方政府部门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组织设计来尽可能地化解本部门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并由此构建了一个考察地方政府部门风险规避行为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政府部门采用“利益捆绑”的市场化机制、“有限自治”和“扶持社会组织”的社会化机制以及“强化基层主导地位”的科层化机制来分散风险。这三种机制在应对的风险来源、实施原则、合法性基础、协同程度、实施效果等各方面都...
- 作者:
盛智明
- 全文[ PDF 1300.0 KB ] 2017.32(5) 共有 4712 人次浏览
|
|
- 技术与组织:多学科研究格局与社会学关注
- [摘要]技术与组织研究始终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既有文献的研究目的大多指向提高组织绩效。其中,社会学之外的学科关注绩效相关的因素,如创新,其细分主题结构清晰;社会学则关注人群关联的因素,如工作,其细分主题较为分散。就其理论而言,早期研究以技术中心论为主,20世纪90年代之后情境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逐渐凸显,形成了多取向并存的格局。如果说以工厂为代表的组织是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形态,其组织绩效议题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在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发展走向纵深的时代,人的个性化凸显则呼唤社会学对人群加以更多关注...
- 作者:
邱泽奇
- 全文[ PDF 9127.0 KB ] 2017.32(4) 共有 3816 人次浏览
|
|
- 技术应用何以成功?——一个组织合法性框架的解释
- [摘要]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技术的组织合法性分析框架,用以揭示技术在组织中应用成功的条件机制。文章通过回顾信息技术ERP在某国企历时9年的应用历程,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在组织中应用或推进或停滞的曲折遭遇是如何与其组织合法性(包括绩效合法性、任务合法性以及价值合法性)相对应关联的。研究表明,技术应用成功需要足够的组织内部合法性作支撑。其中,绩效合法性是基础;在技术绩效不确定的情形下,任务合法性为技术应用保证了组织正式层面的资源投入,启动、加速技术应用;价值合法性提供非正式的资源投入,在危机时保存技术,在应用期间促进应...
- 作者:
任敏
- 全文[ PDF 1549.0 KB ] 2017.32(3) 共有 5082 人次浏览
|
|
- 女性家庭权力、夫妻关系与家庭代际资源分配
- [摘要]通过对CGSS2006家庭卷数据的分析,本文考察了女性家庭权力及夫妻关系对家庭代际资源分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权力机制在家庭资源代际分配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子代家庭中妻子权力越大,子代家庭对父系家长的经济支持越少。同时移情机制也影响着家庭资源代际分配,夫妻感情越好的子代家庭对父系家长和母系家长的经济支持都会越多。夫妻感情除了直接影响家庭代际支持外,还会对家庭权力的作用产生调节作用:夫妻关系越好,妻子的家庭权力对父系代际支持的反向作用则越小。母系代际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趋势,其作用机制显然更为复杂...
- 作者:
郑丹丹、狄金华
- 全文[ PDF 2409.0 KB ] 2017.32(1) 共有 10044 人次浏览
|
|
- “试点”何以失败?——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政策试行过程研究
- [摘要]作为一种以局部试验带动整体改革的渐进式治理机制——“试点”,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地区的各部门中。已有研究关注的焦点多在该机制的得失,但对“点”——试点的具体承载——着墨不多。本文呼吁把“点”带回试点研究,以分析试点的微观机制——即试点如何内嵌于科层体系之中。本文选取A市生活垃圾“计量收费”试点项目为个案,试图还原一个试点的过程始末,剖析其中各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和行动策略、呈现试点运作的细节和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试点制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作用。研究发现,试点过程中行政资源和目标的“漏斗”属...
- 作者:
陈那波、蔡荣
- 全文[ PDF 3087.0 KB ] 2017.32(2) 共有 4791 人次浏览
|
|
- 从社会学角度看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化中国道路的认识过程,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到“中国式现代化”,再到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思想,认识到现代化是中国人的长期奋斗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建设,包括了五位一体的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本文总结了现代化道路中国经验的五大方面,即集中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中央的决策机制和严密的各级管理组织)、中国特色的市场机制、全社会对于体制改革的共识、开放政策和中国特色的产业化城镇化道路,并指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进一步探索的三大方面,即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 作者:
李强
- 全文[ PDF 1308.0 KB ] 2017.32(6) 共有 421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