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社会组织功能与成长条件的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组织发挥治理和服务功能需要依赖特定的制度条件,其成长条件镶嵌于治理转型的总体脉络之中。文章以深度案例分析的方式聚焦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实践,发现当前政府购买服务呈现出以体制内需求为导向、就近圈内购买以及悬浮于社区治理网络等特征,致使社会组织赖以发展的重要制度条件处于缺位状态。文章进而提出要高水平发展社会组织必须超越技术治理的既有逻辑。
  • 作者:

    黄晓春

  • 全文[ PDF 2927.0 KB ] 2017.32(1)  共有 8988 人次浏览
  • 地方工会“借力”运作的过程、条件及局限
  • [摘要]地方工会既不具有社会动员力量,也不具有行政权力。因此,地方工会只能一方面在组织结构层面,以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向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借力”,并对之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个体行动层面以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方式来协调与借力部门的关系,进而维系和利用这种“合力”来履行其职能。在此过程中,权力、利益、情感和伦理等因素被糅合在一起,看似相互矛盾的公益与私利、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却彼此相辅相成。地方工会的这种运作机制直接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多方利益的权衡,并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再加上地方...
  • 作者:

    吴建平

  • 全文[ PDF 3051.0 KB ] 2017.32(2)  共有 3375 人次浏览
  • 论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
  • [摘要]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要求实现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本土知识是关于特定地域、特定时间、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在特定社会结构约束条件下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知识。本土知识分为相对容易测量、可以实证的本土知识以及相对较难测量、未知能否实证的本土知识,而后者包括意会知识,对意会知识的研究是最具挑战的方面,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点。社会学本土知识通过概念化才能变为社会学理论知识,而根据学术目标的不同,理论抽象的层次可以是地方性的,也可以是全国性,还可以是国际性的。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可以...
  • 作者:

    边燕杰

  • 全文[ PDF 1192.0 KB ] 2017.32(5)  共有 5241 人次浏览
  • 制度、行动者与行动选择——L市妇联改革观察
  • [摘要]妇联在2015年前的改革中出现“钟摆”现象,有时主要像党政部门一样工作,有时又向社会组织趋近。从历史文献和田野工作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妇联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采取以保持妇联机构和干部既有地位为中轴的、波动式的有限改革策略,在政策导向强调妇联政治先进性和担当桥梁纽带时,注重承揽党政部门业务,其结果是与党政机关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而在政策导向强调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时,他们则愿意增加社会组织的功用和色彩,但却抵御完全转型为社会组织,结果只是趋近后者。所以,过往中的“钟摆”既是制度安排以及上级改革指令的阶段性变...
  • 作者:

    毛丹、陈佳俊

  • 全文[ PDF 1307.0 KB ] 2017.32(5)  共有 4407 人次浏览
  • 因开放而科学——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实基础
  • [摘要]社会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美好社会的设想。自19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路线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实践,其本质不仅是批判的,更是面向现实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这使得社会主义可以成为科学分析的主题。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的未来设想有其历史的演变过程,这一方面表现为其著作中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取舍评判,另一方面表现为面对全球社会经济变化的积极因应。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有关社会主义所有制、发展策略等论述表明,面对工业化...
  • 作者:

    何蓉

  • 全文[ PDF 1394.0 KB ] 2017.32(6)  共有 3513 人次浏览
  • 地位束缚与生活方式转型——中国各社会阶层健康生活方式潜在类别研究
  • [摘要]本研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通过多维度健康行为指标测量中国民众的健康生活方式。潜在类别分析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健康型、混合型和风险型生活方式。高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健康型和风险型两端分化的特征,而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混合型。总体上来说,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处于不断转型中,社会的上层成员由于在社会结构处于优势位置,能够作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但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下层成员则更多地受到社会结构地位的束...
  • 作者:

    王甫勤

  • 全文[ PDF 1687.0 KB ] 2017.32(6)  共有 4327 人次浏览
  • 人造社会与伦理社会——滕尼斯对近代自然法学说的解读及其社会理论的奠基
  • [摘要]面对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内个人主义和专制主义交织的困境,滕尼斯以霍布斯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自然法学说为其社会学的研究起点,试图把握现代人性面貌和国家的权利基础,进而探寻重塑民族伦理生活的道路。滕尼斯用“社会性”化解了霍布斯那里的自然状态和政治状态间的理论张力,并创造性地用古日耳曼的“原始集会”来构建社会的历史原型。通过对霍布斯生平与学说的细致解读,滕尼斯敏锐地揭示了现代人性以及生活方式的根本难题,即潜藏在文明之下的人与人互为敌人的自然状态。由此出发,他不仅从霍布斯的自然法学说内部探寻规范人心的可能性...
  • 作者:

    张巍卓

  • 全文[ PDF 9305.0 KB ] 2017.32(4)  共有 3313 人次浏览
  • 激情与社会——马克思情感社会学初探
  • [摘要]自众多学科研究发生情感转向以来,情感社会学研究也得到迅猛发展,经典社会学家有关情感的论述不断得到重新诠释,但对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除围绕异化概念进行了过度情感化的解读之外,并未有系统的梳理。事实上,马克思不仅主张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而且他还从生产方式和私有财产的角度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情感基调予以揭示,特别是对激情的商品化及其后果多有关注。此外,马克思还强调激情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有关情感社会学的论述可谓贯通宏观的社会结构与微观的情感体验,并具有规范性意义。
  • 作者:

    成伯清、李林艳

  • 全文[ PDF 7908.0 KB ] 2017.32(4)  共有 6584 人次浏览
  • 逆成长: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的十年变化(2006-2015)
  • [摘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规模增长面临拐点,教育结构有较大改善,绝对收入也还在持续增长。但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属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本文使用2006-2015年五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综合调查数据,结合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方法,发现结构改善没有真正提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农民工的相对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自评反而在下降,呈现“逆成长”态势。因此,本文认为即便是在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市场因素自发调节和纠正农民工受歧视的地位仍难以实现,应该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加以深刻反思。
  • 作者:

    田丰

  • 全文[ PDF 1703.0 KB ] 2017.32(3)  共有 4630 人次浏览
  • 迈向行动的环境社会学——基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反思社会学为视角,从“环境社会学为何”与“环境社会学何为”两个维度,重新检视环境社会学的价值关怀、学科品格、研究伦理和方法论取向。分析发现,环境社会学是一门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关怀、以实践性为基本品格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而本体论和认识论中主客二分的前提预设却从根本上阻档、抑制着环境正义和实践品格的彰显,学科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危机由此产生。因此,重构环境社会学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的根本之路在于,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维度探寻能够在经验层面实现学科旨趣、体现学科关怀、彰显学科品格的研究方法...
  • 作者:

    陈占江

  • 全文[ PDF 1409.0 KB ] 2017.32(3)  共有 3916 人次浏览
  •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 [摘要]1936年费孝通在吴江开弦弓村进行的江村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江村经济》一书,不仅实现了现代人类学对“文野之别”的历史跨越,也切实推进了社会学、人类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程。事实上,无论是对“文野之别”的跨越,还是对社会科学中国化的推动,都与费孝通晚年倡导但青年时代即逐渐养成的“文化自觉”意识休戚相关:就前者而言,成功地实现对自己生存其间的文明社会的洞悉,既有赖于对与汉民族相对应的其他弱小民族的实地考察,更有赖于对来自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把握,这两者使得研究者能够相对抽身于自己生存其间的文...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2720.0 KB ] 2017.32(1)  共有 6105 人次浏览
  • 从个体社会资本到集体社会资本——基于融资信任网络的经验证据
  • [摘要]本文提出了从个体社会资本演进生成集体社会资本的两种研究假说: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假说和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假说,并在企业融资结网形成融资信任网络的具体情景中加以验证。本文发现,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情景较为强烈时,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倾向于将信任范围锁定于熟悉的特定群体之内,构建小宗派型融资派系。而“门当户对”的类别情景较为强烈时,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愿意对非特定对象持有较高的社会信任,转而融入更为开放的大规模融资信任网络。在社会关系、社会声望对融...
  • 作者:

    吴宝

  • 全文[ PDF 3710.0 KB ] 2017.32(1)  共有 4327 人次浏览
  • 事件社会学脉络下的阶级政治与国家自主性——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新释
  • [摘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创了将结构史与事件史结合在一起的事件社会学,即把结构、局势和行动者三个要素折叠在同一时段的事件分析中。除按时间线索展开外,马克思在该书中安排了两条理论线索:明线是历史沿着阶级的革命性不断倒退的方向前行,暗线是国家相对自主性的逐渐呈现。马克思由此将阶级斗争的学说与国家自主性的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波拿巴政变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透彻的解剖,展现了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3355.0 KB ] 2017.32(2)  共有 6287 人次浏览
  • 爱情与姻缘:两种亲密关系的模式比较——关系向度上的理想型解释
  • [摘要]从亲密关系视角来认识婚姻生活,可以将“爱情”与“姻缘”视为两种不同的理想类型。本文首先从关系向度上讨论婚姻的复杂性,进而提出两种可比较的亲密关系模式:爱情婚姻与缘分婚姻。本文通过比较发现,前者具有个体内在性,比如重视吸引力、理想化、激情等,其延续机制在于加法;后者则重视关系外在性,比如命定、般配、说媒等,其维系机制在于做减法。立足于这两种模式之起点与延展,诸多亲密生活现象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进而实现对此议题的知识建构。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2715.0 KB ] 2017.32(2)  共有 6197 人次浏览
  • 积极的惰性——基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运作机制分析
  • [摘要]为什么一些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陷入了新产业-低效运作-新产业的重复低效的怪圈之中?本文将这种重复低效现象称为“积极的惰性”。本研究以南方A县的农业结构调整历程为例,发现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基层政府而言,频繁更换产业是在强激励与弱惩罚的激励结构下的理性行为。内容竞争、时间压力等强激励驱动基层政府上马新产业,并“大干”、“快干”;而归因困难、非正式关系介入等弱惩罚则让基层政府面临软风险约束,从而降低了更换成本。
  • 作者:

    刘军强、鲁宇、李振

  • 全文[ PDF 1454.0 KB ] 2017.32(5)  共有 4294 人次浏览
  • 同伴社会资本与学业成就——基于随机分配自然实验的案例分析
  • [摘要]本文超越了既有研究的家庭社会资本视角,考察了同伴社会资本对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影响。以中国某高校官方数据为例,在充分考虑内生性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同伴的学业能力显著影响高校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国外相关发现不同的是:第一,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是间接的,而非直接。同伴网络通过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来影响最终学业产出。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有增强的趋势。影响变强来源于同自身阶层背景相似的同伴,而背景相异的同伴影响则维持稳定。另外,对于不同阶层背景的学生而言,同伴社会资本的影响并无...
  • 作者:

    程诚

  • 全文[ PDF 1511.0 KB ] 2017.32(6)  共有 4356 人次浏览
  • 羞耻、自我与现代社会——从齐美尔到埃利亚斯、戈夫曼
  • [摘要]无论人类学的耻感文化研究,还是以舍夫为代表的当代学者对齐美尔、埃利亚斯、戈夫曼等人有关羞耻的思想的社会心理学解释,都忽视了羞耻对于现代“抽象社会”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从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到埃利亚斯的型构社会学和戈夫曼的结构社会学,羞耻背后的核心问题始终是自我与现代“抽象”社会之间的张力。现代社会的“抽象性”及其导致的社会距离、社会利益甚至个体自我的暧昧性,是羞耻产生的结构性根源。因此,羞耻不仅是偏差行为的心理动机和非西方社会的主导情感,而且是理解现代社会与文明进程的关键。
  • 作者:

    王佳鹏

  • 全文[ PDF 8651.0 KB ] 2017.32(4)  共有 4886 人次浏览
  • “复杂政策”与国家治理——基于国家连片开发扶贫项目的讨论
  • [摘要]公共政策领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治理模式的选择。在治理目标具有综合性、技术路径清晰度低、环境差异敏感度高的“复杂政策”领域,向基层政府“授权”有利于提升治理的有效性,但也增加了其利用信息优势和自由裁量空间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鉴于此,在“复杂政策”的治理领域中,中央政府在常规的目标设定与督查考核之外,通过出台纲领性、指导性的专项政策,以及扩大社区参与等多种控制手段来规训地方政府的偏差行为。“复杂政策”治理模式旨在建立“央—地”之间的协作机制,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从而弥合中央政府对政策推...
  • 作者:

    吕方、梅琳

  • 全文[ PDF 1459.0 KB ] 2017.32(3)  共有 3933 人次浏览
  • 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
  • [摘要]有关神圣—世俗的记忆二重性是理解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一条重要线索。哈布瓦赫将记忆神圣性置于世俗性之上,并因此提出社会框架论,呼应了涂尔干的社会神圣性概念,表达了其社会本体论关怀。作为涂尔干学派的传人,哈布瓦赫真正区别和超越涂尔干—莫斯传统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集体记忆概念,以群体概念具体化了涂尔干的大写的抽象社会概念,并以集体记忆的方式回应了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的基本问题,丰富了对复杂社会智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这一研究同时是对集体欢腾和礼物交换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充实。而记忆二重性的概...
  • 作者:

    刘亚秋

  • 全文[ PDF 2464.0 KB ] 2017.32(1)  共有 5078 人次浏览
  • 项目化治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机制——基于一个国家项目的历史过程分析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一个国家项目历史过程的考察,发现在当前的项目化治理中,存在着直控式、承包式、连带式三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上下级政府间在目标设置、资源配备、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四个环节的权责分配不同会带来组织形式的演变。不同的项目管理机制对地方政府执行项目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出现程序化执行、过度执行、消极执行等现象,从而极大影响项目在地方开展的成效。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2750.0 KB ] 2017.32(2)  共有 3930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