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员
  • [摘要]本文从组织动员视角,通过呈现与分析脱贫攻坚中涉及动员的各种制度、过程、策略与技术,揭示了在贫困治理领域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认为,层次鲜明、梯次接续的组织动员机制在治理结构上构建了党政科层组织的内部条块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在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单中心的治理权力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行动的共存与实践。组织动员的多重机制重塑了贫困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层政权内部关系、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双重创新则激活了贫困治理的国家能力与社会潜...
  • 作者:符平、卢飞
  • 全文[ PDF 2423909.0 KB ] 2021.36(3)  共有 5019 人次浏览
  • 从理想到现实:“涨价归公”的实践与困境
  • [摘要]由地方政府垄断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安排被认为实现了“涨价归公”。本文认为,这一制度安排不仅不符合“涨价归公”的一般制度形态,与其类似的某些特征也是国家在实施耕地保护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所产生的制度意外。而且,这一制度安排因为内含着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空间和法律体系的冲突而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用“涨价归公”的话语为其正名,将使其获得价值合理性,对集体土地进行更大幅度的赋权让利改革将面临合法性困境。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和社会想象,土地涨价归公话语的持续存在显示出中国土地制度转型的复杂性。
  • 作者:郭亮
  • 全文[ PDF 2945419.0 KB ] 2021.36(3)  共有 3500 人次浏览
  • 地方身份的规划叙事——一个乡镇城市化的案例
  • [摘要]本文梳理了城市规划在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化中的三种角色及其作用,并以B镇为例,讨论了规划通过未来谋划和领土治理的显在技术进行身份叙事的潜在功能。由于地方身份意味着发展的权力与资源,B镇运用规划及其四个特征进行身份叙事,获得了上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认同,进而突破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农民对征地的抗议等诸多困境,成功实现了城市化。以身份叙事为特征的规划也因此成为基层政府谋求发展的权力工具。综合社会学、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本文指出,运用规划进行身份叙事成为地方在尺度化过程与尺度政治中...
  • 作者:李阿琳
  • 全文[ PDF 2586775.0 KB ] 2021.36(3)  共有 3424 人次浏览
  • 控制与合法化——中国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机制分析
  • [摘要]为更好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党和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本研究表明,私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是控制逻辑和合法化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决策企业与家族企业强调内部控制,建立党组织概率更低,而对政府资源依赖性更高的企业更可能成立党组织。在合法化逻辑下,私营企业的党组织覆盖率不断增加,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这种趋同的结果既是因为国家的有力推动,也是因为私营企业主的认知框架经过形塑后的主动改变和模仿。
  • 作者:朱斌、苗大雷、王修晓
  • 全文[ PDF 1892884.0 KB ] 2021.36(3)  共有 4365 人次浏览
  • 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基于中国铁路机车与汽车产业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信息的视角来剖析“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即国家通过特定结构从工业中获取信息,进而建构其理解工业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国家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知识基础。国家在特定产业中的管理结构是否能长期存续、是否能实现对工业功能的有效覆盖是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1949-2005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和汽车产业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由此把人们对国家能力的关注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前移至政策决策的信息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作者:封凯栋、姜子莹、赵亭亭
  • 全文[ PDF 2451600.0 KB ] 2021.36(3)  共有 3621 人次浏览
  • 从收入到资产: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及其变迁——以1991-2013年的上海为例
  • [摘要]阶层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学界关注,但一直缺乏长时段的变迁分析。本文利用上海市1991、1996、2005、2008、2013年五次社会调查数据,“全景式”地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及其决定模式的时代变迁。研究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人们的主观社会地位经历了从“一切向钱看”向教育、职业、收入“多元决定”的良性转变;但后十年却进入了新的主要以资产(收入和住房)来决定的时代。与此同时,社会平均的主观社会地位历年来也逐渐下降。城市社会变迁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阶层认同的上述变迁,资产不平等日益走强这一宏观的经济与社...
  • 作者:李骏
  • 全文[ PDF 2096709.0 KB ] 2021.36(3)  共有 5061 人次浏览
  • 管理合法性:城市基层政府的法律行动研究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中国基层法治研究分类框架,并将城市基层政府作为法律资源运用的主体与焦点,同时延续法律社会学重视法律实践及合法性建构的研究传统,通过治理“住改商”案例,提炼出“寻法—宣法—执法—督法”的法律行动过程,进而以“管理合法性”概念来统领政府法律行动的机制分析。这有别于“社会反抗”类的法律行动研究,完善了国内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国家(政府)”面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管理合法性”细分为全程管理、互动管理、能动管理三个维度,基层政府在这三个维度塑造并使法律行动呈现不同的样态,体现出行动中的合法...
  • 作者:朱涛
  • 全文[ PDF 2370602.0 KB ] 2021.36(3)  共有 3429 人次浏览
  • 信与疑之间——民众对医生“反常”信任的实证分析
  • [摘要]信任为良性医患关系之必需。本文呈现了民众对医生群体的“反常”信任:民众对医生总体信任度较高,但对其医术、医德缺乏信任。为何会存有这种信任度差别?本文发现:中国医生职业信任主要源于民众对国家医疗制度的认同;医术、医德对医生信任具有塑造作用,但制度信任对其塑造力具有强烈的替代作用;制度信任会促进民众对医生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的信任反差。通过对职业与国家关系的讨论,本文有助于理解复杂医患关系的形成机制。
  • 作者:牛冠朝、刘军强
  • 全文[ PDF 1999150.0 KB ] 2021.36(3)  共有 4828 人次浏览
  • 空间理论视角下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空间理论出发,突出“流动”“老年”的交叠属性,检视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该群体的社会适应呈现“高心理—中行为—低文化”模式:对流入地的认同与归属感强,但行为适应不足,文化适应更难。尽管老年人的地域流动打破了物理边界,但制度边界与社会边界却未得到重构,故而造成其适应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张力。模糊制度和社会边界、增强心理和精神空间的可达性是有效推动老年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重要着力点。
  • 作者:

    杨菊华

  • 全文[ PDF 2405513.0 KB ] 2021.36(3)  共有 5539 人次浏览
  • “望子成龙”何以实现?——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探究学生教育期望在“望子成龙”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是实现“望子成龙”的关键,它在家庭背景和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只有在父母与子女具有一致的高教育期望,才能通过频繁的亲子交流、亲子陪伴进行有效传递。当父母和学生教育期望不一致时,高教育期望的作用会因父母低教育期望带来的社会资本缺失,或学生低教育期望导致的社会资本不能有效传递而被削弱。
  • 作者:李佳丽、胡咏梅
  • 全文[ PDF 1678055.0 KB ] 2021.36(3)  共有 7044 人次浏览
  • 稳定化与结构化——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2006-2017)
  • [摘要]本文探讨了2006-2017年中国不稳定工作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对劳动力市场干预的增强,雇主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要求的冲突凸显。雇主一方面通过增加稳定工作来满足国家政策的合法性要求,另一方面则通过削减不稳定工作者的劳动成本来平抑因稳定工作者的增加所导致的劳动成本上升,从而加剧了“稳定—不稳定”二元结构的分割。由于私有单位面临的合法化与绩效最大化张力更强,上述两个过程在私有单位内更明显。
  • 作者:朱斌
  • 全文[ PDF 1396813.0 KB ] 2022.37(2)  共有 5073 人次浏览
  • 资本之矛与劳工之盾——我国家政工情感劳动的本土化模式研究
  • [摘要]发端于西方社会文化制度背景下的情感劳动理论致力于对资本规训下服务业劳动者的情感整饰和情感异化进行批评。本文将中国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的建构引入分析框架中,通过对家政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模式习得以及劳动过程中自然情感模式的形成、维系、再生产等机制的分析,呈现区别于商业情感劳动模式的本土自然情感劳动模式。在此模式中,消费者(客户)和劳动者成为平等互惠的互动主体,情感劳动由资本获利之矛转化为劳动者抵御工作挑战之盾。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对商业情感劳动模式中消费者—劳动者二元对立假设的反思。
  • 作者:梁萌、李坤希、冯雪
  • 全文[ PDF 1352623.0 KB ] 2022.37(2)  共有 5107 人次浏览
  • 嵌入的多样性——中国与日、新、韩三国跨国劳务合作网络比较
  • [摘要]本文比较中日、中新、中韩三个劳务合作网络对跨国劳工雇佣的复杂作用。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充分的困境下,境外企业雇主和境内外劳务公司组成的企业网与劳务中介人和出国务工者组成的个人网连为一体,建构出多层信息传递与互相担保关系,国家、雇主、劳务中介和出国劳工多方行动者的复杂要求由此得以实现。跨国劳务合作网络比较分析指出了嵌入的多样性和复合性,也凸显出劳工全球流动的“社会组织型”运作。
  • 作者:黎熙元、刘兴花
  • 全文[ PDF 1723857.0 KB ] 2022.37(2)  共有 3972 人次浏览
  • 时间的系统构成——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的时间概念
  • [摘要]卢曼始终将“时间”视为社会系统理论的核心要素。从篇幅上来看,他对时间的诸多探讨也的确足以汇总成一部皇皇巨著。然而,卢曼从未对他自己的时间研究进行整理,因此学界对其时间理论既重视又困惑。本文尝试指出,卢曼的时间理论实际上并非全然一贯。在其系统理论发展历程中,卢曼曾将社会系统的构成元素从“行动”修改成“沟通”,时间也因而从原先的“发挥化约复杂性的功能”增添了“系统的存在所绽出的维度”这一面向。而这样一种修正过的时间理论既为社会学解决了“时间的社会性”与“社会的时间性”之间长久以来的矛盾,亦指出了当代...
  • 作者:郑作彧
  • 全文[ PDF 1423041.0 KB ] 2022.37(2)  共有 5827 人次浏览
  • 自选择还是情境分层?——一项健康不平等的准实验研究
  • [摘要]根本原因理论认为阶层地位差异导致健康不平等,生活方式是其中介机制。本研究利用CFPS多期数据,首先探讨不同阶层在饮酒、吸烟和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发现管理人员的饮酒、吸烟倾向(风险健康行为)显著偏高;进而以反腐政策为准实验,考察饮酒的阶层差异变化。研究发现,生活方式转型理论和自选择机制都不足以解释管理人员饮酒更多的现象。健康分层并非社会经济地位梯度的简单映射,相关研究亟须反思以往强调微观个体实践直接反映宏观结构位置的分层理论框架。
  • 作者:洪岩璧、曾迪洋、沈纪
  • 全文[ PDF 1472908.0 KB ] 2022.37(2)  共有 5197 人次浏览
  • 乡村电商何以成功?——技术红利兑现机制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对乡村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案例的研究,讨论了电商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了电商技术红利的一种兑现机制。研究表明,电商村之所以能够兴起,一方面是因为电商技术本身孕育的“差异性需求市场”,另一方面是来自电商技术与乡村产业实践过程融合的三个机制:外部性机制汇聚差异性需求并重塑农村产业的销售过程,可见性机制呈现产品的潜在收益并促发网络交易信息与乡村人际关系的互嵌,证实性机制以编码化经营过程方式为乡村商户积累互联网资本。本研究为考察数字时代乡村产业发展逻辑提供了一个技术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作者:张樹沁、邱泽奇
  • 全文[ PDF 1488351.0 KB ] 2022.37(2)  共有 4566 人次浏览
  • 制度抑或文化:中国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趋势
  • [摘要]本文基于CSS2013和CSS2017的数据,从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就诊满意度、医保满意度、医疗安全、医疗公平等制度因素对患者信任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效应未呈现强化趋势。第二,一般人际信任、权威型价值观、关系就医等文化因素对患者信任也有显著作用,但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第三,相比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的作用更大。总之,制度理性和社会文化二者共同影响当前的患者信任,应重视制度因素,但也不宜忽视文化的长期作用,尤其要警惕关系就医的负效应。
  • 作者:池上新
  • 全文[ PDF 1432757.0 KB ] 2022.37(2)  共有 5576 人次浏览
  • 复读与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
  • [摘要]高考复读制度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复读与高等教育获得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学生中,弱势阶层子女通过复读考入大学的发生比高于优势阶层子女,且通过复读进入普通大学的发生比在上升。在考上大学的复读生中,优势阶层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发生比更高。在大学生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复读生的阶层差异小于考入重点大学的应届生的阶层差异。复读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不平等格局的塑造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 作者:叶锦涛
  • 全文[ PDF 1851504.0 KB ] 2022.37(2)  共有 6677 人次浏览
«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