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连锁董事网:研究回顾与反思
  • [摘要]连锁董事网是一种重要的组织间关系网络,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它在中国的商业网络中也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连锁董事网对理解公司治理、公司绩效、资本家阶级凝聚、商业精英政治行动的统一性等议题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与连锁董事网的影响后果和形成机制相关的研究文献,指出以往的研究缺少对网络所依托制度背景的关注。未来的连锁董事网研究应充分考虑网络形成和演化的政治经济背景。
  • 作者:

    马磊

  • 全文[ PDF 2179.0 KB ] 2014.29(1)  共有 2794 人次浏览
  • 《小城镇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
  • [摘要]在当前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回顾总结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中国小城镇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费先生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和农工相辅的历史传统,提出乡村工业化及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志在富民”为根本目标,探索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工业化进程;二是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探索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三是以经济的体系化良性运行为核心,探索区域经济共同体合理布局的发展模式。
  • 作者:沈关宝
  • 全文[ PDF 979.0 KB ] 2014.29(1)  共有 2909 人次浏览
  • “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及相关问题分析
  • [摘要]经过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独生子女。本文以“单独二孩”计划生育新政目标人群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原始抽样数据为基础,结合1990、2000以及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微观人口仿真技术,建立2010年原始仿真数据库,对目前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和非农业“单独”育龄妇女和一孩“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全国一孩“单独”育龄妇女有2051万人左右,其中农业户口这类“单独”育龄妇女有925万左右,非农业户口不到1120万,符合新政策可能生育的育龄妇女在1411万左右。“单独二孩”...
  • 作者:

    张丽萍 王广州

  • 全文[ PDF 1345.0 KB ] 2014.29(1)  共有 3312 人次浏览
  • 我国人口城镇化现状的剖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 [摘要]以往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强的年龄选择性。本文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京津沪三个大城市和城镇地区的人口现状,揭示出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背后对吸纳农村年轻劳动力的重度依赖。然而,由于多年来生育率过低,全国及城乡的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都非常突出,农村的劳动力供给能力正在迅速消蚀,不再是无限的劳动力源泉,以前那种高度年龄选择性的人口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在制定未来人口城镇化政策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格局的这种变化和人口迅猛老龄化的前景。
  • 作者:郭志刚
  • 全文[ PDF 2197.0 KB ] 2014.29(1)  共有 2964 人次浏览
  • 英语学术界的乡村转型研究
  • [摘要]英语学术界的乡村社会学与乡村研究并未消失或停滞。根据在Rural Sociology,Journal of Rural Studies,Sociologia Ruralis这三种英文期刊上发表的文献,乡村社会研究在最近30多年来大体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新乡村社会学、再到乡村研究文化转向的流变;除了各类具体论题外,围绕何谓乡村而形成的实体论与建构论,围绕什么是乡村转型而提出的生产主义与后生产主义的辩论,以及关于农村和农村研究的去农业化、去社区化的争议,都值得注意和玩味。
  • 作者:毛丹 王萍
  • 全文[ PDF 2157.0 KB ] 2014.29(1)  共有 3597 人次浏览
  •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 [摘要]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心理学应该关注社会转型下的现实问题,而研究转型社会的心理问题,应该采取宏观的社会心态的研究范式。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研究特点和社会心态对转型社会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社会心态研究可以借鉴的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遗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型社会的社会心态研究范式,分析了社会心态的分析水平和学科边界扩展问题,提出了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测量方法。作者进一步提出,社会转型本身也是社会心态研究的核心对象,社会心态研究是一种社会发展研究的学科方向。
  • 作者:

    王俊秀

  • 全文[ PDF 2143.0 KB ] 2014.29(1)  共有 4973 人次浏览
  •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
  • [摘要]谋略是由中国文化脉络所滋生的一种心智及其行为,是依照阴阳思维方式演化而成的。其研究价值不但在于其内容的深邃,还来自于它不同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知识论之发展。有关中国人谋略的研究不能只关注于它如何争夺利益的一面,还应该看到它在一种社会结构中所形成的适应性方面。由于中国文化假定人心可以相通,日常互动又具有长时效性与低选择性的特征,因此其互动计策便会在以和谐为目标的阳性中表现为隐忍、人情、面子、情境中心、玩阴招等阴性特点,进而演化出戏剧性的特征。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谋略的现象不是博弈论可以讨论清楚的。...
  • 作者:翟学伟
  • 全文[ PDF 2161.0 KB ] 2014.29(1)  共有 3418 人次浏览
  • “农转非”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
  • [摘要]利用CGSS2008、2010和2011年的数据,本文将目前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分为两个群体:经历了从农业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农转非)的群体和未经历农转非的群体(出生时即为城镇户籍),并比较了这两个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农转非群体,农转非群体无论是在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还是在拥有管理技术类职业的几率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进一步的考察发现,这种优势并非存在于所有经历了农转非的群体之中,在幼年至青壮年时期获得城镇户籍的人,其未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发展优于非农转非群...
  • 作者:谢桂华
  • 全文[ PDF 2197.0 KB ] 2014.29(1)  共有 3311 人次浏览
  • 有信仰的资本——温州民营企业主慈善捐赠行为研究
  • [摘要]本文借助韦伯的双利益驱动模型及其“扳道夫”假设,通过对温州民营企业主的问卷调查,分析其慈善捐赠行为的内在驱力及其差异。研究发现:(1)企业主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均能对捐赠行为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但(2)不同信仰在捐赠方向、形式和结果上存在明显差异,凸显了不同信仰的选择与不同利益之间的亲和性;(3)企业党组织作为外在于企业主权力的制度环境,能够通过影响企业主理念利益的作用程度,影响其慈善捐赠行为。
  • 作者:

    周怡 胡安宁

  • 全文[ PDF 2378.0 KB ] 2014.29(1)  共有 3388 人次浏览
  • 交换、福利抑或挤占——残障人士的保护性就业
  • [摘要]在保护性就业政策安排下,有支持性就业需要的残障人士的工作权实现状况如何?不同政策支持和组织类型下的残障人士工作权实现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发展了一个工作整合的分析框架,透过工作内权利实现的充分程度和福利化程度,在理论上区分出现实中残障人士工作权实现的三种情形:交换、福利和挤占。透过对三个不同经济性质福利企业残障员工工作权实现情况的深描,发现劳动挤占或侵害的情形是存在的,福利企业对残障员工的聘用充满经济理性和利益计算,残障人士的就业安全政策体系停留在消极福利供给模式阶段,国家责任在其中严重缺位。
  • 作者:廖慧卿
  • 全文[ PDF 2544.0 KB ] 2014.29(1)  共有 3186 人次浏览
  • 皇权、封建与丰产——晋祠诸神的历史、神话与隐喻的人类学研究
  • [摘要]从北宋到清朝初年,晋祠内圣母、唐叔虞和水母分别作为皇权、儒家官僚和乡民社会各自崇奉的神灵,在祭祀和庙宇修缮上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本文通过描述这一具体的历史进程,与列文森关于儒教中国中皇权与儒家官僚关系的看法展开对话,提出儒家官僚的春秋理想与皇权的大一统追求之间的张力使这两者不可能在反封建的基础上达成合作,而是应该将乡民社会考虑进来,在宗法制度和丰产祈求的共同主导下看待传统中国的结构。
  • 作者:张亚辉
  • 全文[ PDF 2136.0 KB ] 2014.29(1)  共有 2904 人次浏览
  • 动员视域下的“内生性权责困境”——以“5·12”汶川地震中的基层救灾治理为例
  • [摘要]本文研究灾难背景下权力与制度双向互动的逻辑及其所形成的资源配置架构。文章分析了全能取向下“家国同构”所内含的道德回应性与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强制性”面向如何引致动员的发生,以此来解决救灾响应不足的问题;展现了科层制和社会动员为克服国家权力的有限性所形成的嵌入型结构契合;提出“权威一责任一权力”的解释框架,来考察三者之张力如何对权力意志构成掣肘,从而产生“内生性权责困境”;最后,文章探讨了强制性、回应性、合法性与自主性四大要素是如何影响救灾过程中的权力结构的。
  • 作者:

    樊佩佩 曾盛红

  • 全文[ PDF 2367.0 KB ] 2014.29(1)  共有 3245 人次浏览
  • 基层政府与地方产业选择——基于四东县的调查
  • [摘要]本文以东北某农牧县四东县的调查为例,分析了基层政府打造地方产业发展谋求晋升的运作机制,指出:在中国转型背景下政府干预经济与社会创新活动中存在共通的内在逻辑。在地方,围绕产业发展指标已形成了一套衡量政府官员政绩、上下级政府共同认可的制度安排与激励结构。这一制度结构约束并激励基层政府通过引领性干预——甄别、选择、投入、扶持、包装等方式达到打造地方产业的目的。为了在政府竞争中获得更高的比较效用,基层政府官员会选择与其他乡镇有所区别的产业打造策略,新任政府官员也会选择与本乡镇原有产业不同的产业策略,即打造某项(...
  • 作者:冯猛
  • 全文[ PDF 2440.0 KB ] 2014.29(2)  共有 3149 人次浏览
  • 跨国空间下消费的社会价值兑现——基于美国福州移民两栖消费的个案研究
  • [摘要]在借鉴跨国主义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建立“消费的社会价值兑现”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国际移民跨越国境的两栖消费现象。我们通过移居美国的福州移民的个案,发现福州移民在其消费过程中,更多地通过在祖籍地的炫耀性、互惠性消费以及代理消费来完成其消费的社会价值兑现,并以此来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同时改善侨乡福利。福州移民的两栖消费作为个体的日常跨国实践,使移民个体得以充分利用不同民族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发展水平的落差,实现其社会地位的最有效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跨国流动对侨乡与移居地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平等的...
  • 作者:

    黎相宜 周敏

  • 全文[ PDF 2188.0 KB ] 2014.29(2)  共有 2982 人次浏览
  • 家族涉入、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 [摘要]“家族涉入”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论,不同的研究结论都忽略了企业的组织特征。本文利用一项全国性民营企业抽样调查资料,将企业规模这一组织基本特征引入分析,从家族控制与家族意图两个维度,揭示了在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家族涉入所引起的代理问题和资源优势是不同的,家族涉入的静态正效应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减弱,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家族涉入将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消极影响。
  • 作者:李路路 朱斌
  • 全文[ PDF 1929.0 KB ] 2014.29(2)  共有 3256 人次浏览
  • 教育下乡:一个乡镇的教育治理实践
  • [摘要]为完成国家的“普九”任务,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教育普及运动。本文以云南芒市一个乡镇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为中心,考察地方政府是如何对辍学、失学、逃学问题展开治理的,这一治理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本文认为,学校教育中现代知识与地方知识处于断裂状态,导致傣族学生学业上的困境,进而产生辍学、失学、逃学问题。地方政府无力调整学校中的知识体制,却要承担“普九”不达标的责任。通过目标责任制与运动式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乡镇政权、学校、村落、家庭之间形成严密的教育治理网络。由政府推动的外部治理与学校的内部治理...
  • 作者:沈洪成
  • 全文[ PDF 2571.0 KB ] 2014.29(2)  共有 3416 人次浏览
  • 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
  • [摘要]本文基于2006、2008和2011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Mare升学模型,系统考察1940-2010年各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变化趋势。通过5个出生年龄组比较分析,发现小学教育的城乡机会不平等在下降,初中教育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没有变化,而高中及其他高级中等教育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持续上升,大学阶段的城乡机会不平等略有上升。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等教育的城乡不平等是教育分层的关键所在,初中升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城乡机会不平等持续扩大,而这是导致农村子弟上大学相对机会下降的源头。与此同时,本文还对工业化理论假设、再生产理论假设和文凭...
  • 作者:李春玲
  • 全文[ PDF 2324.0 KB ] 2014.29(2)  共有 4545 人次浏览
  • 包买制:历史沿革及其理论意义
  • [摘要]包买制普遍地出现在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但历来的理论传统只是把它当做经济和社会转型当中的一种过渡现象。本文不仅回顾了包买制在西方工业化时期和中国清末民初的发展,而且通过对来料加工的描述和分析,指明了包买制并未在现代化的转型中终结,反而成为了工厂制度的重要补充。就包买制中所蕴含的乡村工业化和农民合作等问题,既有的研究并没有给出特别恰当的解释。要对包买制有充分的理解,必须对其具体运作方式和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伦理都有细致的分析。对来料加工这样一种围绕着社会关系而运作的生产方式进行进一步研究,不仅将有助于解答...
  • 作者:傅春晖
  • 全文[ PDF 2855.0 KB ] 2014.29(2)  共有 3852 人次浏览
  • 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
  • [摘要]本文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守经历放在嵌入性视角下进行考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同时脱嵌于乡村与城市社会的特点,且“双重脱嵌”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留守经历导致新生代工人脱嵌于乡村社会,而这一主体性伴随其进入城市,导致其脱嵌于城市的劳动现场。双重脱嵌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动与漂泊状态,从而使得自为意义上的阶级形成面临重重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与“工厂政体”和“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两种工人阶级形成的解释逻辑展开了对话,指出工人阶级的形成还需要考虑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重新嵌入问题。 
  • 作者:黄斌欢
  • 全文[ PDF 1844.0 KB ] 2014.29(2)  共有 3832 人次浏览
  • 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运用CGSS2008和TPS2008的数据,对中英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分析,并从生命历程论、社会融合论、地位分化论三种理论视角,探讨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及其中英异同。数据分析主要结果是:(1)英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高于中国居民;(2)年龄和健康对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影响;(3)无论中国还是英国,社会融合程度越高,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强,但是社会融合方式在中英之间存在显著差别;(4)地位分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国强于英国。
  • 作者:边燕杰 肖阳
  • 全文[ PDF 1927.0 KB ] 2014.29(2)  共有 410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