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系人”没用吗?——社会资本求职效应的论战与新证
- [摘要]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受到莫维基于反事实框架的质疑,一场“莫林之争”持续10年。本文对双方论点进行了批判性回顾,并对合作者早期研究进行复制和拓展,分别估算了前东德职业声望和中国工资获得模型。我们将“一阶差分”与“赫克曼方法”相组合以同时纠正样本选择和遗漏变量偏误。研究结果表明,“关系人”的地位对求职结果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且这种效应非但没有因“趋同性”被高估,而是因“趋异性”被低估。
- 作者:陈云松 比蒂·沃克尔 亨克·弗莱普
- 全文[ PDF 1842.0 KB ] 2014.29(3) 共有 3137 人次浏览
|
|
- 我国人口城镇化现状的剖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 [摘要]以往我国的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强的年龄选择性。本文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京津沪三个大城市和城镇地区的人口现状,揭示出我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背后对吸纳农村年轻劳动力的重度依赖。然而,由于多年来生育率过低,全国及城乡的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都非常突出,农村的劳动力供给能力正在迅速消蚀,不再是无限的劳动力源泉,以前那种高度年龄选择性的人口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在制定未来人口城镇化政策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格局的这种变化和人口迅猛老龄化的前景。
- 作者:郭志刚
- 全文[ PDF 2197.0 KB ] 2014.29(1) 共有 2867 人次浏览
|
|
-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 [摘要]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心理学应该关注社会转型下的现实问题,而研究转型社会的心理问题,应该采取宏观的社会心态的研究范式。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研究特点和社会心态对转型社会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梳理了社会心态研究可以借鉴的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遗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型社会的社会心态研究范式,分析了社会心态的分析水平和学科边界扩展问题,提出了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测量方法。作者进一步提出,社会转型本身也是社会心态研究的核心对象,社会心态研究是一种社会发展研究的学科方向。
- 作者:
王俊秀
- 全文[ PDF 2143.0 KB ] 2014.29(1) 共有 4328 人次浏览
|
|
- 纪念陆学艺先生
- [摘要]编者按:陆学艺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先生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是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践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农村形势的判断,显示了他的学术勇气和社会担当,并且对社会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 作者:
《社会学研究》编辑部
- 全文[ PDF 72.0 KB ] 2014.29(3) 共有 2699 人次浏览
|
|
-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对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新构建
- [摘要]大革命后社会普遍存在的失范状态,是抽象人格和抽象政治造成的后果。涂尔干清醒地认识到,若要解决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就必须从民情出发,确立一种基于社会实在的社会科学和规范基础,并通过追溯法团的历史传统及其现代转交,将社会结构重新落实在职业群体之上,为现代社会个体道德和职业伦理的建设奠定组织基础。与此同时,涂尔干通过细致追查契约的历史脉络,批判了契约论视野下的抽象国家观念。现代民主制政治的形成,既不是通过个体意志权利让渡的结果,也不是纯粹国家权威的体现,而是经由职业群体作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及由此形成的中介作用,通...
- 作者:
渠敬东
- 全文[ PDF 2205.0 KB ] 2014.29(4) 共有 4290 人次浏览
|
|
- 高龄化下的代间关系——台湾民众孝道信念变迁趋势分析(1994-2011)
- [摘要]本研究以华人孝道双元(相互性及权威性)模型为基础,采用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跨17年(1994-2011年)的大型数据,运用多层次线性模式之“交叉分类随机模型”,进行“年龄—时期—世代效果分析”,以更严谨方式检验近年台湾社会孝道观念的重要性是否随时期产生变迁,并从代间互动关系转型角度来探讨时期效应的深层意涵。研究结果显示:在现代化与民主化历程下,台湾亲子代间关系的运作本质虽稳定呈现以相互性孝道为核心的类平辈关系,但受到近期社会人口高龄化趋势的影响,亲子代间互动的运作逐渐朝“契约式关系”发展,呈现出双元孝道的重要性皆随...
- 作者:曹惟纯 叶光辉
- 全文[ PDF 4097.0 KB ] 2014.29(2) 共有 3954 人次浏览
|
|
- 延迟退休年龄之争——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
- [摘要]学术界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既涉及男女是否同龄退休、又涉及分别延长男女退休年龄两个层面。然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共识。在此背景下,由于一些知识精英和政府官员借助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这一问题不断发酵,并最终引发了激烈争论。延迟退休年龄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中国社会政策独特的决策模式,同时也将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这一对古老而常新的概念重新推到人们眼前。事实上,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和政策出台,体现出中国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规律。本文通过对延迟退休年龄问题争论的梳理,提出社会政策的共识决策模型,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
- 作者:
韩克庆
- 全文[ PDF 1745.0 KB ] 2014.29(5) 共有 2898 人次浏览
|
|
- 家族涉入、企业规模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 [摘要]“家族涉入”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论,不同的研究结论都忽略了企业的组织特征。本文利用一项全国性民营企业抽样调查资料,将企业规模这一组织基本特征引入分析,从家族控制与家族意图两个维度,揭示了在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家族涉入所引起的代理问题和资源优势是不同的,家族涉入的静态正效应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减弱,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家族涉入将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消极影响。
- 作者:李路路 朱斌
- 全文[ PDF 1929.0 KB ] 2014.29(2) 共有 3044 人次浏览
|
|
- 生命的礼物——器官捐赠中的身体让渡、分配与回馈
- [摘要]本文以礼物理论重新检视器官捐赠作为生命礼物的社会事实。生命的礼物不是熟人关系的润滑剂,而是造就了一种陌生的、匿名的社会关系。它的流动不是赠予-接受-回馈的简单模式,而是多部门参与的、经历获取和分配过程的复杂循环。传统礼物与生命礼物不同的根源在于前者所赠是“身外之物”,而后者是对身体部分的捐赠,这必然是一个处理身体与人格、个人与家庭、自我与他者、生与死,乃至医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过程。本文同时表述了生命礼物理论的政策意义。
- 作者:余成普 袁栩 李鹏
- 全文[ PDF 2291.0 KB ] 2014.29(3) 共有 2983 人次浏览
|
|
- 组织规模与收入差异——1996-2006年的中国城镇社会
- [摘要]本文将社会分层研究对组织规模与工资收入关系的分析,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延伸至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本研究通过对1996年和2006年两个时点的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国城镇社会,组织规模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于这1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个人和组织两个层次的特征对这一关系的解释力是此消彼长的:1996年,个人特征不能解释这一关系,组织特征却能解释;但在2006年,组织特征不能解释这一关系,个人特征却能解释。这可以由此时期劳动力流动的增长和再分配机制的衰弱来解释,反映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正趋近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典型情形。...
- 作者:
李骏
- 全文[ PDF 1865.0 KB ] 2014.29(5) 共有 2169 人次浏览
|
|
- 近代北京公共卫生制度变迁过程探析(1905-1937)
- [摘要]本文以1905-1937年间北京公共卫生制度变迁为具体个案,将其分为移植、扩散和转化三个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行动者、制度逻辑和制度环境的分析,揭示出近代中国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既是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与由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受内外因素影响的渐变过程。但由于未能解决好嵌入性问题,公共卫生制度仅仅凸显出国家管理的特性,未能真正达成有效的卫生治理。
- 作者:
杜丽红
- 全文[ PDF 2249.0 KB ] 2014.29(6) 共有 2826 人次浏览
|
|
- 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兼与《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一文商榷
- [摘要]社会心态是一定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变动和突生的社会心理态势。本文讨论了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和学科谱系,梳理了这一研究领域在社会心理学中兴起、沉匿和复兴的历史背景;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分析了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态借由群体表征和个体认同等心理过程的形成机制;倡导通过对社会心态的分析,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武;呼吁通过对“中国体验”这一转型期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研究,在精神层面赋予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 作者:周晓虹
- 全文[ PDF 2282.0 KB ] 2014.29(4) 共有 2863 人次浏览
|
|
- 生育对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摘要]本文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利用中国1988年以来实行二胎生育政策这一背景,以第一个孩子的性别作为生育水平的工具变量估计了生育水平对父母主观幸福感的因果性影响。结果显示,更多的孩子会使父亲对事业和未来都更有信心,而母亲则会更加快乐、对生活更满意、对未来更有信心且对自身社交能力评价更高。这种生育效应的性别分布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残存的家庭内部分工传统。同时,从生育作为个人基本权利的角度来看,得以生育二胎的个人比只能生育一胎的个人享受了更多的自由,这可能是他们拥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的另一原因。这意味...
- 作者:
穆峥 谢宇
- 全文[ PDF 2013.0 KB ] 2014.29(6) 共有 4017 人次浏览
|
|
- 动员视域下的“内生性权责困境”——以“5·12”汶川地震中的基层救灾治理为例
- [摘要]本文研究灾难背景下权力与制度双向互动的逻辑及其所形成的资源配置架构。文章分析了全能取向下“家国同构”所内含的道德回应性与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强制性”面向如何引致动员的发生,以此来解决救灾响应不足的问题;展现了科层制和社会动员为克服国家权力的有限性所形成的嵌入型结构契合;提出“权威一责任一权力”的解释框架,来考察三者之张力如何对权力意志构成掣肘,从而产生“内生性权责困境”;最后,文章探讨了强制性、回应性、合法性与自主性四大要素是如何影响救灾过程中的权力结构的。
- 作者:
樊佩佩 曾盛红
- 全文[ PDF 2367.0 KB ] 2014.29(1) 共有 3114 人次浏览
|
|
- 名实关系和现代社会想象
- [摘要]中国当代改革的“渐进方式”运用了传统思维,使意识形态(“名”)随着成功经验(“实”)的积累而渐进转交。这种方式在维护稳定和寻求变化之间寻找平衡,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传统思维曾在前现代与道德的差序格局相联系,但在近期它的策略化和工具化削弱了公共道德意涵,并促生一种不公平的、利益的差序格局。本文认为,扭转这个格局应该以现代自由作为继续改革之“名”的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个理念对差序格局进行现代转化。
- 作者:徐冰
- 全文[ PDF 2097.0 KB ] 2014.29(4) 共有 2865 人次浏览
|
|
- 中国历史上的“均”与社会正义观
- [摘要]本文从基本意涵、多种应用及语境等方面入手,追溯了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均”字所体现出的制度设计、社会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影响,例如,以“井地之均”所体现的土地制度与社会建设理想,以“均输”所体现出来的分担、摊派的做法,以“均贫富”所体现出来的财富平均分配要求,等等。基于此,本文认为,“均”体现着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正义观,其含义是多重的,与近代以来源自西方的平等思想在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实质内容、前提条件、实现途径等方面则截然不同,同时,其影响的长期性、深刻性和社会动员的潜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 作者:
何蓉
- 全文[ PDF 2296.0 KB ] 2014.29(5) 共有 2760 人次浏览
|
|
- 中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趋势分析——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考察
- [摘要]本文根据1982-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家庭户变动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家庭户数量增长迅速、规模持续缩减、结构趋于简化,夫妇核心家庭和二代标准核心家庭分别是升幅最大和降幅最大的家庭类型,尽管核心家庭仍是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但随着单身户大量增加和扩展家庭维持较大比重,已呈现“核心户为主、单身户与扩展户为辅”的格局。稳定的超低生育率、剧烈的人口迁移、快速的老龄化以及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我国家庭户变动的最主要动因。此外,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老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老人独立居住的比重大幅提升,而老人与子女...
- 作者:胡湛 彭希哲
- 全文[ PDF 2640.0 KB ] 2014.29(3) 共有 3163 人次浏览
|
|
- 基层政府与地方产业选择——基于四东县的调查
- [摘要]本文以东北某农牧县四东县的调查为例,分析了基层政府打造地方产业发展谋求晋升的运作机制,指出:在中国转型背景下政府干预经济与社会创新活动中存在共通的内在逻辑。在地方,围绕产业发展指标已形成了一套衡量政府官员政绩、上下级政府共同认可的制度安排与激励结构。这一制度结构约束并激励基层政府通过引领性干预——甄别、选择、投入、扶持、包装等方式达到打造地方产业的目的。为了在政府竞争中获得更高的比较效用,基层政府官员会选择与其他乡镇有所区别的产业打造策略,新任政府官员也会选择与本乡镇原有产业不同的产业策略,即打造某项(...
- 作者:冯猛
- 全文[ PDF 2440.0 KB ] 2014.29(2) 共有 2959 人次浏览
|
|
- “严母慈祖”:儿童抚育中的代际合作与权力关系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城市家庭中广泛存在的代际育儿合作现象,深入分析了代际间的分工合作与权力关系。研究发现,在代际合作育儿过程中,家庭内部形成了“严母慈祖”的分工和权力格局,母亲成为育儿“总管”,以“科学育儿”为指导,对儿童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同时掌握主导孩子成长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并承担社会性抚育的教育职责;祖辈以“帮忙者”的角色进入子女家庭,承担大量的儿童生理性抚育和家庭照料的工作,但在家庭事务决策和话语权上处于边缘位置。不同于传统制度化的家庭权力结构,“严母慈祖”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弹性权力关系,受制于成员间的协调与博...
- 作者:
肖索未
- 全文[ PDF 2434.0 KB ] 2014.29(6) 共有 4096 人次浏览
|
|
- 交换、福利抑或挤占——残障人士的保护性就业
- [摘要]在保护性就业政策安排下,有支持性就业需要的残障人士的工作权实现状况如何?不同政策支持和组织类型下的残障人士工作权实现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发展了一个工作整合的分析框架,透过工作内权利实现的充分程度和福利化程度,在理论上区分出现实中残障人士工作权实现的三种情形:交换、福利和挤占。透过对三个不同经济性质福利企业残障员工工作权实现情况的深描,发现劳动挤占或侵害的情形是存在的,福利企业对残障员工的聘用充满经济理性和利益计算,残障人士的就业安全政策体系停留在消极福利供给模式阶段,国家责任在其中严重缺位。
- 作者:廖慧卿
- 全文[ PDF 2544.0 KB ] 2014.29(1) 共有 297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