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理性——对于A省D县扶贫项目库建设的解构
- [摘要]本文以一个县级扶贫项目库建设的案例为基础,构建了科层理性和关系理性的分析框架,剖析了项目制“打包”和“发包”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基层实践既遵从非人格化的科层理性,也遵循差序原则的价值型关系理性和趋利避害的工具型关系理性。基层政府的项目制实践在科层理性主导下遵守规章制度,在两种理性共同作用下变通执行,在价值型关系理性主导下异化了项目用途。基层政府理性权衡的准则是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科层理性,科层理性优先于工具型关系理性。本文为项目制和精准扶贫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素材,有利...
- 作者:
殷浩栋、汪三贵、郭子豪
- 全文[ PDF 1531.0 KB ] 2017.32(6) 共有 4517 人次浏览
|
|
- 地租的时空解构与权利再生产——农村土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探索
- [摘要]时空解构是理解地租生成和演化的必要逻辑。“时间租”揭示了地租具有阶段性切割和历时性延绵的双重特性,因而增值收益分配应兼顾农民个体生命历程和世代叠加代际伦理的可持续性;“空间租”解析了地租因产业布局、地理区位等因素的集聚或分异,因而增值收益分配应协调相关各方的正当权利诉求,实现收益的可共享性。通过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与地租的互动、互构研究,文章探寻了增值收益分配的应然状态,主张通过“权利再造”修复并确保农民的地租收益权,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协商谈判机制,辅以权利救济、司法仲裁和第三方专业评估...
- 作者:
郑雄飞
- 全文[ PDF 8991.0 KB ] 2017.32(4) 共有 3217 人次浏览
|
|
- 阈值依赖的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以A省某年高考数据为例
- [摘要]本文基于A省某年高考成绩的总体数据,采用计算方法来模拟扩大招生对优势与劣势地区间升学机会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假设教育扩张是外生的,不与人的行动发生互动,扩张对不平等的影响是先升后降:始于高分段的扩张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程度上升,精英高校尤为明显;而始于低分段的扩张则会减少教育不平等。由此,本文提出了“阈值依赖不平等”理论。
- 作者:
李代
- 全文[ PDF 2708.0 KB ] 2017.32(3) 共有 3876 人次浏览
|
|
- 组织忠诚的社会基础:劳动关系“嵌入性”及其作用条件
- [摘要]既有研究注意到劳动关系具有“嵌入性”特征,但对于社会关系如何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条件尚未深入探究。本研究利用长三角地区“雇主—雇员”匹配调查,结合质性访谈资料,考察了同乡关系对组织忠诚的作用,力图拓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命题,探究组织忠诚的社会基础。研究表明,“雇主—雇员”同乡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雇员的组织忠诚度,尤其是当这种同乡关系有较高的关系层级与强度时,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作为调节变量会显著影响社会关系的效力,当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增强,社会关系作用会削弱。
- 作者:
朱妍
- 全文[ PDF 2812.0 KB ] 2017.32(2) 共有 3615 人次浏览
|
|
- 代内“文化反授”:概念、理论和大数据实证
- [摘要]文化反哺”是代际的反向社会化。而本文提出,反向社会化有代际和代内两种模式。随着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普及,以代内反向传播为特征的“文化反授”现象应运而生,文化的传授者比学习者年轻,但不具有亲子式的代际年龄差异。与代际“文化反哺”相比,代内“文化反授”具有年龄差距趋近化、空间距离扩大化、传承关系多元化、施受身份瞬时化、传播内容选择化和变迁条件虚置化等六大特征。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网络热词”的传播为例,利用提取自新浪微博和百度搜索2013-2015年的网络热词的每日词频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
- 作者:
陈云松、朱灿然、张亮亮
- 全文[ PDF 3214.0 KB ] 2017.32(1) 共有 5344 人次浏览
|
|
- 抽象性与现实性的权衡:一种社会科学的理论观
- [摘要]理论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不同的理论家还时常会就如何发展理论形成争议,其往往涉及理论抽象性与现实性的权衡问题。理论应该有包括输入变量、控制变量、基础性逻辑机制、输出变量以及“环境或外部约束条件”在内的五个基本要素。尽管对于理论构成要素及其现实性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弗里德曼所强调的“预测检验法”与科斯所倡导的“要素现实性考察”其实是互相补充而非对立矛盾的关系,它们应该有机地纳入理论建构及发展活动之中。在建模越来越容易的当今时代,基础性逻辑机制展现出现实化的趋势,理论“抽象性与现实性的权衡...
- 作者:
王水雄、梁鹏飞
- 全文[ PDF 1331.0 KB ] 2017.32(5) 共有 3566 人次浏览
|
|
- 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
-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主导式的城市化模式下,大量村庄“撤村并居”,“村改居”社区广泛出现。从传统乡村到“村改居”社区,其空间特征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此对社区基层治理提出了挑战。基于对我国多地“村改居”社区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网格式管理与乡村原有的治理网络遗产相结合,迅速在“村改居”社区中获得接受;以绿地景观为代表的新型空间的使用矛盾体现了公共事务管理在主体、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上从乡到城的转型;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新空间的实际运用与政府的功能设计存在的偏移,则是再造公共空间自上而下的建设逻辑与自下而上的需...
- 作者:
吴莹
- 全文[ PDF 1487.0 KB ] 2017.32(6) 共有 4781 人次浏览
|
|
- 从灵魂到心理——关于精神分析理性化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考察了精神分析的经典文本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理性化现象。围绕着这种知识的作者、译者、受众和社会历史背景所共同构成的场域,本文力图发掘弗洛伊德的德文原著在被翻译成英文并且冠名为“标准版”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与精神分析实践相关的系统理性化过程。本文发现,在弗洛伊德标准版英文译文集之中出现的翻译问题,不能仅仅从译者的学术主张来解释,而是要将其与精神分析的传播发展共同放置在相应的历史社会背景中去理解。在这个理性化过程中,在弗洛伊德原著中所关心的灵魂问题变成了科学式心理问题。对于这一现代知识现象的讨论有助于...
- 作者:
孙飞宇
- 全文[ PDF 9755.0 KB ] 2017.32(4) 共有 3554 人次浏览
|
|
- 经济增长与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
-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以中国为例分析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通过构建一种多元分层动态的幸福感分析范式,分析了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多变量以及微观幸福变量基于宏观经济发展的条件效应,进而揭示了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本文发现,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居民的需求类型逐渐由物质型向发展享受型升级,由个人的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回报不断削弱;另一方面,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引发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效应,消除了由经济发展本身所带来的幸福回报,由此造成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没有随经济高速增长显著提升,...
- 作者:
李路路、石磊
- 全文[ PDF 1506.0 KB ] 2017.32(3) 共有 6494 人次浏览
|
|
- “混合型”主观阶层认同:关于中国民众阶层认同的新解释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和2013年数据研究了中国民众的主观阶层认同及其偏差的影响因素。与以往的研究大多仅关注受访者本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本文提出了“混合型”阶层认同的概念,并发现除受访者本人之外,其配偶和父母的社会地位也会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和阶层认同偏差。而且,父母社会地位对年轻人和与父母同住的人影响更大,配偶社会地位对在婚女性影响更大。此外,父母和配偶的社会地位对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有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的趋势。本研究指出,对中国民众阶层认同的研究应当以家庭为基本分析单位,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阶...
- 作者:
许琪
- 全文[ PDF 1604.0 KB ] 2018.33(6) 共有 4319 人次浏览
|
|
- 工业化模式与农民工问题的区域差异——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研究
- [摘要]对农民工问题的考察需要重视区域发展经验的影响。本研究以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家庭流动为例,分析了两地劳动体制与农民工问题的内在关联。劳动体制的差异可进一步追溯至两大区域的工业化模式。首先,相比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强政府与强资本的组合带动了产业升级,同时也为提升劳动权益和薪酬待遇提供了基础;其次,相比珠三角外来资本外来工的组合,长三角早期本地资本本地工的组合限制了企业对宿舍劳动体制的选择,不过对劳动权益和薪酬待遇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再次,长三角地区非户籍人口占比低于珠三角,也使得长三角农民工更...
- 作者:
汪建华、范璐璐、张书琬
- 全文[ PDF 1565.0 KB ] 2018.33(4) 共有 3939 人次浏览
|
|
- 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
- [摘要]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虽然持续已久,但至今仍未产生共识。本文试图从议题本土化、应用本土化和范式本土化三个角度说明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从议题上来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已经相当地本土化,而且不必为突出本土化特征而束缚研究。从应用上来看,一些应用西方理论或方法的中国研究本土契合性不足,其原因在于研究者本身缺乏对社会学的认识和对如何做好研究的理解。若在秉承社会学研究规范性的同时能够将社会学本身的情境性带入其中,中国社会学必然能够保持其学术的独立性和原创力。从范式上来看,学术的贡献和原创性应该由学术...
- 作者:
谢宇
- 全文[ PDF 1377.0 KB ] 2018.33(2) 共有 10056 人次浏览
|
|
- 浮动控制与分层嵌入——服务外包下的政社关系调整机制分析
- [摘要]当前对政社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分类控制、制度约束与社会组织的依附及嵌入式发展等方面,强调政府对社会组织单一向度的影响、宏观政府制度约束下社会组织的不同发展形态。对于不同时期多层级地方政府内部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及关系运作还欠缺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单一化和静态化的结论。本文基于G市近十年政策文本和社会组织访谈资料,提出政府即便是针对同一类社会组织,也会依据政策目标和风险控制,通过不同时期控制权所包含的不同要素在层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实现对它们的浮动控制,而专业社会组织也具备反诉的能力和空...
- 作者:
徐盈艳、黎熙元
- 全文[ PDF 2636.0 KB ] 2018.33(2) 共有 4695 人次浏览
|
|
- 同情与效用:大卫·休谟的道德科学
- [摘要]本文将休谟放在道德科学兴起的传统中,考察其方法论及形而上学的转向。本文指出,随着自然目的论秩序的式微,休谟不再借助观念推演的方法来建立解证式的道德科学,而是通过实验革命去考察普通人的思维、激情与行动的规律。休谟对同情与效用的精神机制的探究,不是在瓦解道德的自然理性基础,而是返回日常的社会生活,将道德观念置于民众的精神因果关联中去理解,揭示道德现象的内在机理。对休谟道德科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回到神学形而上学向社会科学转化的思想语境,揭示出社会学自身的精神性面相,也有助于澄清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
- 作者:
杨璐
- 全文[ PDF 3109.0 KB ] 2018.33(3) 共有 4478 人次浏览
|
|
- 超越西方化与本土化——新时代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质与方向
-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需要坚定发展方向、回应实践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同时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扩大学科影响力。话语体系作为一个学科的表征乃至组成部分,其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发展的程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需要认清其与社会学中国化或者本土化的区别和联系,要超越西方化与本土化。要在科学思想指导下,以推动和引领世界社会学发展为目标,增强回应当代世界与中国实践重大议题的能力,提升话语影响力。加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国...
- 作者:
洪大用
- 全文[ PDF 1211.0 KB ] 2018.33(1) 共有 5132 人次浏览
|
|
-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不平等问题研究
- [摘要]本研究利用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在健康预期寿命上的不平等及其在不同出生队列和不同年龄上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较高社会经济地位老人在健康预期寿命上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其在预期寿命上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发生残障后相对较低的死亡率导致,即残障预期寿命相对较长,这也显示出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老人群体正处于残障扩张阶段。此外,与较早出生队列和高龄老年人相比,较晚出生队列和低龄老年人中的健康不平等问题相对较大。
- 作者:
焦开山
- 全文[ PDF 1586.0 KB ] 2018.33(1) 共有 5410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学理论导引的大数据研究——大数据、理论与预测模型的三角对话
- [摘要]计算社会科学把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与大数据分析熔为一炉,一方面为大数据分析开启了很多新议题,理论指导下的定性、定量调查也可以为数据挖掘的结果提供校准的扎根真相;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挖掘的结果中可以找到建构理论的线索,提供验证理论的资料,进而指导预测模型的建构,推论并解释更多的现象。本文以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网络数据为例,展示了数据挖掘、社会学理论与预测模型间的三角对话,进一步呈现了以理论导引的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论。
- 作者:
罗家德、刘济帆、杨鲲昊、傅晓明
- 全文[ PDF 2243.0 KB ] 2018.33(5) 共有 5149 人次浏览
|
|
- 论群学复兴——从严复“心结”说起
- [摘要]本文依据笔者带领的研究团队建构的群学概念体系和正在建构的群学命题体系,论证了群学的要义是合群、能群、善群和乐群,其特质是人本性、整合性、贯通性和致用性。群学既有与西方社会学“相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也有以经验证实理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本文认为群学必将在21世纪世界性百家争鸣中“浴火重生”。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2174.0 KB ] 2018.33(5) 共有 3847 人次浏览
|
|
- 党建也是生产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机制与效果研究
-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执政党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基层党建究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何种影响?具体作用渠道是什么?现有研究还相对匮乏。基于民营企业家抽样调查数据库,本研究对上述问题有如下发现:民企党组织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水平,这一过程的作用机理在于,党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投入了更多的生产性活动。但出于对企业控制权稀释及家族社会情感财富流失的担忧,家族涉入导致企业治理和决策受到干预,进而影响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本文展示了民企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为执政党“为何要”以及“如何能”增强非公有...
- 作者:
何轩、马骏
- 全文[ PDF 2100.0 KB ] 2018.33(3) 共有 5501 人次浏览
|
|
- 理念、策略与实践: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 [摘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历史意涵: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阐释当时乡村社会危机成因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大众动员的权力技术,更是革命政党以马列主义普遍原则改造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中介机制。既往关于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研究或者只将其作为材料而忽略其背后的产生过程,或者受限于传统“路线斗争”的叙事模式而忽略其实质意义。本文以毛泽东从大革命时期到苏区时期从事的主要农村调查实践与文本为核心考察对象,...
- 作者:
孟庆延
- 全文[ PDF 1383.0 KB ] 2018.33(4) 共有 371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