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井田制研究与近代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井田制研究及其意义
- [摘要]长期以来,土地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作为其源头的“井田制”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同时还作为“理想”与“现实”贯穿于历史的始终,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典问题。进入近代之后,在救亡压力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传统上对于井田制之“历史”、“理想”、“现实”三维度统一的理解也分裂了,呈现为“理想—现实”(今文经学)与“历史—现实”(古文经学)的两个极端。而在进入民国之后,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影响之下,众多学者们开始在新的意义上探索井田制之三维度的新关联,同时也是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传统,来探索中国走向现代社...
- 作者:
凌鹏;
- 全文[ PDF 2070.0 KB ] 2016.31(4) 共有 5398 人次浏览
|
|
- 城乡出身与累积优势:对高学历劳动者的一项追踪研究
- [摘要]本文研究城乡户籍出身的高学历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累积性的不平等及其具体过程机制。通过分析“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两期就业数据,发现城乡户籍出身对高学历劳动者工作收入的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扩大,而后来的差异又可以由初期工作特征的差异——例如职位晋升机会和教育匹配情况——来解释。用更为综合的就业质量来代替工作收入进行分析,上述发现仍然成立。这验证了累积优势理论所预期的不平等“扩大效应”和“中介效应”。本文还进一步发现,高学历劳动者中城镇出身所带来的累积优势,与高等教育获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关系不大...
- 作者:
李骏
- 全文[ PDF 8770.0 KB ] 2016.31(2) 共有 5986 人次浏览
|
|
- 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
- [摘要]在农业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日益空心化的背景下,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存在着现实合理性。资本下乡一方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也遭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将资本下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结构中考察,发现在资本下乡的过程中,“外来”资本虽然会遭遇由农业产业特殊性所带来的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乡土性的社会资源得到部分解决。真正“无法克服”的难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互动不畅,这是由工商资本的“外来性”所导致,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从而展现出一个“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长期互动...
- 作者:
徐宗阳
- 全文[ PDF 2817.0 KB ] 2016.31(5) 共有 4140 人次浏览
|
|
- 与时俱进: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
- [摘要]本文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三十余年的社会调查研究进行了阶段性回顾。在社会调查的复兴阶段(1979-1989年),统计调查得到了广泛普及,有明显的经世致用取向,切近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但也存在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学科建设不足的情况。在成长阶段(1990-1999年),社会调查学科建设走向规范化,学术化、专业化的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繁荣阶段(2000年-),一系列全国范围的纵贯学术调查相继问世,使得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的科学化研究成为可能,为社会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品质的公共学术资源,有效地推进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
- 作者:
李炜
- 全文[ PDF 2284.0 KB ] 2016.31(6) 共有 3469 人次浏览
|
|
- 代际社会经济地位与同住安排——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分析
- [摘要]本文的主旨是研究父代与子代社会经济地位对同住安排的影响,在微观层次上探究同住安排的形成机制,从而寻找中国家庭制度变迁的脉络。从扩大家庭不再是具有约束性的文化理想这一理论预设出发,本文提出当代中国老年父母与其子女的居住安排主要受双方经济资源影响这一论点,认为同住安排的决定主要取决于父代和子代两代人的共同协商,父代与子代双方经济上的收益成为选择是否同住的重要因素。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为本研究假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分析结果表明,父代和子代的经济条件越好,同住的可能性越低;反之,经济条...
- 作者:
陈皆明;陈奇
- 全文[ PDF 9384.0 KB ] 2016.31(1) 共有 5917 人次浏览
|
|
- 行政区划调整中上下级间的协商博弈及策略特征——以SS镇为例
- [摘要]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上下级政府的互动,然而学界对其运作机制的理论探讨和具体案例的经验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中国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的现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中引入空间和位序因素,建构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模型,即政府区划决策—收益模型和上下级间的方案“协商博弈”模型。继而借助模型对SS镇的区划调整案例进行考察,探究政府在区划决策和互动中的行为逻辑。本研究表明,博弈参与者在具体环境中采用的策略特征包括以内博外、零正嵌套、平衡共赢等,博弈策略的选择受环境因素与政府能动性两方面影响。此外,本文的理论探讨...
- 作者:
张践祚;刘世定;李贵才
- 全文[ PDF 10209.0 KB ] 2016.31(3) 共有 4031 人次浏览
|
|
- 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倾向——从生存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
- [摘要]本文利用2013年CSS数据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消费倾向进行分析,发现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较高;但受收入约束,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将消费进一步区别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之后,显示的趋势是: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的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新中产阶层与之相反,其生存性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发展性边际消费倾向却很高。由此可见,在顶层设计居民消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需要在生存性消费上瞄准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在发展性消费上瞄准新中产阶层和业主阶层。
- 作者:
张翼
- 全文[ PDF 2636.0 KB ] 2016.31(4) 共有 7002 人次浏览
|
|
- 技术变迁视角下的劳动过程研究——以互联网虚拟团队为例
-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劳动过程理论发展的脉络,以技术、意识形态为线索呈现了已有的研究框架。继而通过对互联网虚拟团队劳动过程的经验研究,提出在“横虚纵实”的组织中所实践的虚拟团队劳动过程存在双重矛盾:既存在作为虚拟团队的文化基础的,体现为平等、自由与合作的工程师文化,也存在以个体利益为先以及等级制特征的科层制管理,二者导致了虚拟团队劳动中的合作与分化。从本质上看,这是企业为获得剩余价值对技术文化和管理控制综合统筹的妥协性制度安排,其中互联网技术文化在双重矛盾的劳动过程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讨论,本...
- 作者:
梁萌
- 全文[ PDF 8242.0 KB ] 2016.31(2) 共有 4203 人次浏览
|
|
- 政策属性与中国社会政策创新的扩散研究
- [摘要]政策创新与扩散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创新扩散的模式、动力与机制,相对忽视了政策本身及其属性对政策扩散的影响以及政策内容如何在扩散过程中演变。本文以中国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扩散过程为案例,运用政策扩散理论研究政策属性如何影响政策扩散,以及政策创新采纳后如何被实施。研究发现,棚户区改造政策既可以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缓解相关社会问题,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特殊属性影响了该政策的扩散速度和扩散范围。研究还发现,政策内容会随着政策扩散过程发生变化,政策创新的采纳与采纳后的政策执行不同步,且呈现...
- 作者:
朱亚鹏、丁淑娟
- 全文[ PDF 2845.0 KB ] 2016.31(5) 共有 5593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研究》与中国社会学(1986-2015)
- [摘要]本文以《社会学研究》1986-2015年所发表论文为研究载体,运用词频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三十年来论文作者特征、研究议题、研究方法、学术机构和区域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全面总结了《社会学研究》杂志三十年的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学三十年来的成长历程、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本文对于厘清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发展脉络,展望未来三十年中国社会学“新黄金时代”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 作者:
尉建文、柴玲、侯佳伟
- 全文[ PDF 2529.0 KB ] 2016.31(6) 共有 4020 人次浏览
|
|
- 局部作为整体——从一个案例看社区研究的视野拓展
-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期,吴文藻结合人文区位学与民族志的相关论述,提出了有广泛影响的社区研究方法论。在本文中,作者借个人的一个既有研究案例说明这一方法论的内涵,并提出,要同时关照吴文藻所述的社区整体性与局部性,便应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人的社会关系领域之外。延伸有关文化的物质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论述,作者指出,作为一个“更大世界”的社区,除了是社会共同体之外,还包含超出社区边界并与之形成不同形式的关联性的半自然和自然世界、“精神世界”,及通过研究宇宙观与现实社会之间关系可以认识到的“抽象世界”。此外,作者还质...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3050.0 KB ] 2016.31(4) 共有 4497 人次浏览
|
|
- 身份识别、契约优化与利益共享——我国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与路径探索
- [摘要]现时代是“身份性契约型社会”,契约本身也是身份的载体,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理应契约与身份并重。“身份”既是社会研究的分析单位,也是一种分析方法。“身份治理”是一种蕴含“身份伦理”和“契约伦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如何拟合不同身份进而优化社会运行是社会制度的内在要义。本文以“身份”为纵横轴,通过梳理我国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制、演化及其身份轨迹,发现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困境或争议主要在于身份识别不到位甚至缺失;应当整合社会身份网络体系,从“国民身份”、“集体身份”和“个体责任”三个层次建立国民年金、职业...
- 作者:
郑雄飞
- 全文[ PDF 9897.0 KB ] 2016.31(1) 共有 4319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社会组织功能与成长条件的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组织发挥治理和服务功能需要依赖特定的制度条件,其成长条件镶嵌于治理转型的总体脉络之中。文章以深度案例分析的方式聚焦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实践,发现当前政府购买服务呈现出以体制内需求为导向、就近圈内购买以及悬浮于社区治理网络等特征,致使社会组织赖以发展的重要制度条件处于缺位状态。文章进而提出要高水平发展社会组织必须超越技术治理的既有逻辑。
- 作者:
黄晓春
- 全文[ PDF 2927.0 KB ] 2017.32(1) 共有 9282 人次浏览
|
|
- 地方工会“借力”运作的过程、条件及局限
- [摘要]地方工会既不具有社会动员力量,也不具有行政权力。因此,地方工会只能一方面在组织结构层面,以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向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借力”,并对之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个体行动层面以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方式来协调与借力部门的关系,进而维系和利用这种“合力”来履行其职能。在此过程中,权力、利益、情感和伦理等因素被糅合在一起,看似相互矛盾的公益与私利、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却彼此相辅相成。地方工会的这种运作机制直接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多方利益的权衡,并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再加上地方...
- 作者:
吴建平
- 全文[ PDF 3051.0 KB ] 2017.32(2) 共有 3757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学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
- [摘要]中国经验的国际表达要求实现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本土知识是关于特定地域、特定时间、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在特定社会结构约束条件下发生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知识。本土知识分为相对容易测量、可以实证的本土知识以及相对较难测量、未知能否实证的本土知识,而后者包括意会知识,对意会知识的研究是最具挑战的方面,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点。社会学本土知识通过概念化才能变为社会学理论知识,而根据学术目标的不同,理论抽象的层次可以是地方性的,也可以是全国性,还可以是国际性的。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本土知识的国际概念化可以...
- 作者:
边燕杰
- 全文[ PDF 1192.0 KB ] 2017.32(5) 共有 5793 人次浏览
|
|
- 制度、行动者与行动选择——L市妇联改革观察
- [摘要]妇联在2015年前的改革中出现“钟摆”现象,有时主要像党政部门一样工作,有时又向社会组织趋近。从历史文献和田野工作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妇联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采取以保持妇联机构和干部既有地位为中轴的、波动式的有限改革策略,在政策导向强调妇联政治先进性和担当桥梁纽带时,注重承揽党政部门业务,其结果是与党政机关的区别变得日益模糊;而在政策导向强调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时,他们则愿意增加社会组织的功用和色彩,但却抵御完全转型为社会组织,结果只是趋近后者。所以,过往中的“钟摆”既是制度安排以及上级改革指令的阶段性变...
- 作者:
毛丹、陈佳俊
- 全文[ PDF 1307.0 KB ] 2017.32(5) 共有 4776 人次浏览
|
|
- 因开放而科学——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实基础
- [摘要]社会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是对美好社会的设想。自19世纪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路线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实践,其本质不仅是批判的,更是面向现实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体系,这使得社会主义可以成为科学分析的主题。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的未来设想有其历史的演变过程,这一方面表现为其著作中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取舍评判,另一方面表现为面对全球社会经济变化的积极因应。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有关社会主义所有制、发展策略等论述表明,面对工业化...
- 作者:
何蓉
- 全文[ PDF 1394.0 KB ] 2017.32(6) 共有 3857 人次浏览
|
|
- 地位束缚与生活方式转型——中国各社会阶层健康生活方式潜在类别研究
- [摘要]本研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通过多维度健康行为指标测量中国民众的健康生活方式。潜在类别分析发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类别,即健康型、混合型和风险型生活方式。高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健康型和风险型两端分化的特征,而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混合型。总体上来说,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处于不断转型中,社会的上层成员由于在社会结构处于优势位置,能够作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但同时也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下层成员则更多地受到社会结构地位的束...
- 作者:
王甫勤
- 全文[ PDF 1687.0 KB ] 2017.32(6) 共有 5062 人次浏览
|
|
- 人造社会与伦理社会——滕尼斯对近代自然法学说的解读及其社会理论的奠基
- [摘要]面对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内个人主义和专制主义交织的困境,滕尼斯以霍布斯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自然法学说为其社会学的研究起点,试图把握现代人性面貌和国家的权利基础,进而探寻重塑民族伦理生活的道路。滕尼斯用“社会性”化解了霍布斯那里的自然状态和政治状态间的理论张力,并创造性地用古日耳曼的“原始集会”来构建社会的历史原型。通过对霍布斯生平与学说的细致解读,滕尼斯敏锐地揭示了现代人性以及生活方式的根本难题,即潜藏在文明之下的人与人互为敌人的自然状态。由此出发,他不仅从霍布斯的自然法学说内部探寻规范人心的可能性...
- 作者:
张巍卓
- 全文[ PDF 9305.0 KB ] 2017.32(4) 共有 3709 人次浏览
|
|
- 激情与社会——马克思情感社会学初探
- [摘要]自众多学科研究发生情感转向以来,情感社会学研究也得到迅猛发展,经典社会学家有关情感的论述不断得到重新诠释,但对于马克思的相关思想,除围绕异化概念进行了过度情感化的解读之外,并未有系统的梳理。事实上,马克思不仅主张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而且他还从生产方式和私有财产的角度对不同社会形态的情感基调予以揭示,特别是对激情的商品化及其后果多有关注。此外,马克思还强调激情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有关情感社会学的论述可谓贯通宏观的社会结构与微观的情感体验,并具有规范性意义。
- 作者:
成伯清、李林艳
- 全文[ PDF 7908.0 KB ] 2017.32(4) 共有 789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