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混合型”主观阶层认同:关于中国民众阶层认同的新解释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和2013年数据研究了中国民众的主观阶层认同及其偏差的影响因素。与以往的研究大多仅关注受访者本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本文提出了“混合型”阶层认同的概念,并发现除受访者本人之外,其配偶和父母的社会地位也会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和阶层认同偏差。而且,父母社会地位对年轻人和与父母同住的人影响更大,配偶社会地位对在婚女性影响更大。此外,父母和配偶的社会地位对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有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的趋势。本研究指出,对中国民众阶层认同的研究应当以家庭为基本分析单位,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阶...
  • 作者:

    许琪

  • 全文[ PDF 1604.0 KB ] 2018.33(6)  共有 4193 人次浏览
  • 工业化模式与农民工问题的区域差异——基于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研究
  • [摘要]对农民工问题的考察需要重视区域发展经验的影响。本研究以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的家庭流动为例,分析了两地劳动体制与农民工问题的内在关联。劳动体制的差异可进一步追溯至两大区域的工业化模式。首先,相比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强政府与强资本的组合带动了产业升级,同时也为提升劳动权益和薪酬待遇提供了基础;其次,相比珠三角外来资本外来工的组合,长三角早期本地资本本地工的组合限制了企业对宿舍劳动体制的选择,不过对劳动权益和薪酬待遇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再次,长三角地区非户籍人口占比低于珠三角,也使得长三角农民工更...
  • 作者:

    汪建华、范璐璐、张书琬

  • 全文[ PDF 1565.0 KB ] 2018.33(4)  共有 3895 人次浏览
  • 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
  • [摘要]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争论虽然持续已久,但至今仍未产生共识。本文试图从议题本土化、应用本土化和范式本土化三个角度说明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从议题上来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议题已经相当地本土化,而且不必为突出本土化特征而束缚研究。从应用上来看,一些应用西方理论或方法的中国研究本土契合性不足,其原因在于研究者本身缺乏对社会学的认识和对如何做好研究的理解。若在秉承社会学研究规范性的同时能够将社会学本身的情境性带入其中,中国社会学必然能够保持其学术的独立性和原创力。从范式上来看,学术的贡献和原创性应该由学术...
  • 作者:

    谢宇

  • 全文[ PDF 1377.0 KB ] 2018.33(2)  共有 9876 人次浏览
  • 浮动控制与分层嵌入——服务外包下的政社关系调整机制分析
  • [摘要]当前对政社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分类控制、制度约束与社会组织的依附及嵌入式发展等方面,强调政府对社会组织单一向度的影响、宏观政府制度约束下社会组织的不同发展形态。对于不同时期多层级地方政府内部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及关系运作还欠缺深入的分析,从而导致单一化和静态化的结论。本文基于G市近十年政策文本和社会组织访谈资料,提出政府即便是针对同一类社会组织,也会依据政策目标和风险控制,通过不同时期控制权所包含的不同要素在层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实现对它们的浮动控制,而专业社会组织也具备反诉的能力和空...
  • 作者:

    徐盈艳、黎熙元


  • 全文[ PDF 2636.0 KB ] 2018.33(2)  共有 4655 人次浏览
  • 同情与效用:大卫·休谟的道德科学
  • [摘要]本文将休谟放在道德科学兴起的传统中,考察其方法论及形而上学的转向。本文指出,随着自然目的论秩序的式微,休谟不再借助观念推演的方法来建立解证式的道德科学,而是通过实验革命去考察普通人的思维、激情与行动的规律。休谟对同情与效用的精神机制的探究,不是在瓦解道德的自然理性基础,而是返回日常的社会生活,将道德观念置于民众的精神因果关联中去理解,揭示道德现象的内在机理。对休谟道德科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回到神学形而上学向社会科学转化的思想语境,揭示出社会学自身的精神性面相,也有助于澄清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
  • 作者:

    杨璐

  • 全文[ PDF 3109.0 KB ] 2018.33(3)  共有 4300 人次浏览
  • 超越西方化与本土化——新时代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质与方向
  •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需要坚定发展方向、回应实践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同时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扩大学科影响力。话语体系作为一个学科的表征乃至组成部分,其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发展的程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需要认清其与社会学中国化或者本土化的区别和联系,要超越西方化与本土化。要在科学思想指导下,以推动和引领世界社会学发展为目标,增强回应当代世界与中国实践重大议题的能力,提升话语影响力。加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国...
  • 作者:

    洪大用

  • 全文[ PDF 1211.0 KB ] 2018.33(1)  共有 5058 人次浏览
  •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不平等问题研究
  • [摘要]本研究利用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在健康预期寿命上的不平等及其在不同出生队列和不同年龄上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较高社会经济地位老人在健康预期寿命上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其在预期寿命上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发生残障后相对较低的死亡率导致,即残障预期寿命相对较长,这也显示出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老人群体正处于残障扩张阶段。此外,与较早出生队列和高龄老年人相比,较晚出生队列和低龄老年人中的健康不平等问题相对较大。
  • 作者:

    焦开山

  • 全文[ PDF 1586.0 KB ] 2018.33(1)  共有 5368 人次浏览
  • 论社会学理论导引的大数据研究——大数据、理论与预测模型的三角对话
  • [摘要]计算社会科学把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研究方法与大数据分析熔为一炉,一方面为大数据分析开启了很多新议题,理论指导下的定性、定量调查也可以为数据挖掘的结果提供校准的扎根真相;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挖掘的结果中可以找到建构理论的线索,提供验证理论的资料,进而指导预测模型的建构,推论并解释更多的现象。本文以中国风险投资产业网络数据为例,展示了数据挖掘、社会学理论与预测模型间的三角对话,进一步呈现了以理论导引的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论。
  • 作者:

    罗家德、刘济帆、杨鲲昊、傅晓明

  • 全文[ PDF 2243.0 KB ] 2018.33(5)  共有 4890 人次浏览
  • 论群学复兴——从严复“心结”说起
  • [摘要]本文依据笔者带领的研究团队建构的群学概念体系和正在建构的群学命题体系,论证了群学的要义是合群、能群、善群和乐群,其特质是人本性、整合性、贯通性和致用性。群学既有与西方社会学“相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也有以经验证实理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本文认为群学必将在21世纪世界性百家争鸣中“浴火重生”。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2174.0 KB ] 2018.33(5)  共有 3715 人次浏览
  • 党建也是生产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机制与效果研究
  •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执政党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基层党建究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何种影响?具体作用渠道是什么?现有研究还相对匮乏。基于民营企业家抽样调查数据库,本研究对上述问题有如下发现:民企党组织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水平,这一过程的作用机理在于,党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投入了更多的生产性活动。但出于对企业控制权稀释及家族社会情感财富流失的担忧,家族涉入导致企业治理和决策受到干预,进而影响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本文展示了民企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为执政党“为何要”以及“如何能”增强非公有...
  • 作者:

    何轩、马骏

  • 全文[ PDF 2100.0 KB ] 2018.33(3)  共有 5434 人次浏览
  • 理念、策略与实践:毛泽东早期农村调查的历史社会学考察
  • [摘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历史意涵: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阐释当时乡村社会危机成因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大众动员的权力技术,更是革命政党以马列主义普遍原则改造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中介机制。既往关于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研究或者只将其作为材料而忽略其背后的产生过程,或者受限于传统“路线斗争”的叙事模式而忽略其实质意义。本文以毛泽东从大革命时期到苏区时期从事的主要农村调查实践与文本为核心考察对象,...
  • 作者:

    孟庆延

  • 全文[ PDF 1383.0 KB ] 2018.33(4)  共有 3668 人次浏览
  • 制度环境、工作模式与艺术生产——上海A电影厂的艺术兴衰史
  • [摘要]基于贝克尔的“艺术集体行动”理论,本文从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工作模式两个层面探讨了上海A电影厂的艺术生产变化,试图回应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议题——社会经济结构与艺术生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国家强力控制的“黄金时期”,稳定的资源保障和艺术惯例共识塑造了共同体内的集体行动,促使创新大量发生;改革后,原有国家支持体系逐步消失,分裂的工作模式导致艺术共同体逐渐瓦解。上海A电影厂在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过程中,艺术创作随之失去特色而流于平庸。
  • 作者:

    严俊、乐鹏举

  • 全文[ PDF 1708.0 KB ] 2018.33(6)  共有 3621 人次浏览
  • 固化还是流动?——当代中国阶层结构变迁四十年
  • [摘要]社会阶层结构变迁是整个社会变迁的核心过程之一。本文基于一个一般的阶层结构框架和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聚焦于阶层间代际流动,探讨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通过对阶层间代际流动趋势、机制、国际比较以及效应等四个方面的集中分析,本文提出:在工业化和体制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代际间的总流动率四十年来持续上升,而代际关联系数则呈N型变化,在经历了早期的上升和之后近二十年的持续下降后,最近十年间再次出现上升。本文认为,绩效主义原则和阶层再生产效应在改革过程中的相对强弱决定了代际关联系数的N型变化趋势...
  • 作者:

    李路路、石磊、朱斌

  • 全文[ PDF 2010.0 KB ] 2018.33(6)  共有 8988 人次浏览
  • 分享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性——关于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混合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对国内某移动出行平台上司机的劳动过程及劳动供给进行了分析。与传统劳动过程控制不同的是,平台对劳动控制变得更加碎片化,平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劳动者拥有工作自主权是同时并存的。在此判断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平台控制劳动过程并使劳动者产生工作认同的三种核心机制,即工作自主性机制、计薪与激励机制以及星级评分机制。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劳动者对平台与平台规则形成了主动认同与被动接受的复杂主观感受与工作体验。同时,本文通过对15484名样本司机的数据分析,论证了司机对工作的认同可转化为超额劳动,...
  • 作者:

    吴清军、李贞

  • 全文[ PDF 1377.0 KB ] 2018.33(4)  共有 5256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型构——1949-1954年居委会档案研究
  • [摘要]城市基层社会是1949年后中国社会的独特样态之一,国家视之为基层政权辖下的居民区群众及其生活生产。分析1949-1954年的历史档案可以发现,城市基层社会始于国家型构街居制,有三种机制共同发生了作用,即国家迫近和组织社区的机制、社区的配合机制和社区的自我维持机制。三种机制并存,基本上规定了此后城市基层社会的运行方向、基本特征以及改革所需要解决的主要命题。
  • 作者:

    毛丹

  • 全文[ PDF 2534.0 KB ] 2018.33(5)  共有 4032 人次浏览
  • 社会出身与教育获得——基于CGSS 70个年龄组数据的历史考察
  • [摘要]社会出身对人们教育获得的影响受制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情境。在中国最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出身,或者说先赋性因素对人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对CGSS 70个年龄组教育获得过程的考察表明,先赋性因素影响作用的历史变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基于重大事件的历史分期特征和从“平均主义”模式转向“自由竞争”模式的特征。本研究还显示,以往的模式转换和重大事件历史分期假定并不能充分描绘先赋性因素对教育不平等影响作用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得到普遍关注的宏观过程之外,可能还存在着被忽略的、同样作用于教...
  • 作者:

    方长春、风笑天

  • 全文[ PDF 2225.0 KB ] 2018.33(2)  共有 6538 人次浏览
  • 点石成金的学校?——对学校“加工能力”的探讨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通过追踪初中生学业表现的变化趋势,期望探讨各种特征的学校在提高学生学业方面是否效能有异。本研究发现:整体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生源水平更好、物质设施更完备的学校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反,学校在当地社区的排名、学校整体的师资水平以及学校部分管理措施则对改善学生学业表现没有显著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学校难以弥补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固有差距。
  • 作者:

    谢桂华、张阳阳

  • 全文[ PDF 2289.0 KB ] 2018.33(3)  共有 4216 人次浏览
  • 文化再生产还是文化流动?——中国大学生的教育成就获得不平等研究
  • [摘要]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家庭阶层背景对大学生教育成就获得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精英阶层子女更可能成为学生干部,英语能力也更高,但学业成绩更差。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投入足够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文化资本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考核与评价体系主观化、非标准化的情况下有效。此外,文化资本在其他资源的配合下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故而精英阶层子女更受益于文化资本,这一结果与文化再生产理论相吻合。
  • 作者:

    朱斌

  • 全文[ PDF 2559.0 KB ] 2018.33(1)  共有 7511 人次浏览
  • 马克思的“过渡”理论与“卡夫丁峡谷”之谜
  • [摘要]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命题”被学界称为“世纪性难题”。本文试图从社会理论的视角,就马克思在“命题”中阐述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在《资本论》、《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等相关著述中的思想表述,借鉴有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构成分析法,探讨马克思关于“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过渡”的理论思想,以求对“卡夫丁峡谷命题”和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 作者:

    冯钢

  • 全文[ PDF 2248.0 KB ] 2018.33(2)  共有 4886 人次浏览
  • 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
  • [摘要]与传统产业相比,创意文化产业中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与同意制造发生了新变化。在娱乐性劳动中,管理者通过关系工作、情感工作和情怀工作将高强度劳动转化为令人愉悦的娱乐。不同于传统产业中的状况,其中的劳动控制并非依托于组织制度和经济激励,而是依托于关系、氛围、情怀等曾处于辅助地位的文化性因素。与此同时,制造同意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逻辑不再是传统的马克思—阿尔都塞式的,即管理者通过劳动过程塑造某种观念,以虚假意识的方式来掩盖真实存在的劳资关系,而成为拉康—齐泽克式的,即劳动者藉由特定体验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幻象,在...
  • 作者:

    贾文娟、钟恺鸥

  • 全文[ PDF 1554.0 KB ] 2018.33(6)  共有 5620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