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村电商何以成功?——技术红利兑现机制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对乡村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案例的研究,讨论了电商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了电商技术红利的一种兑现机制。研究表明,电商村之所以能够兴起,一方面是因为电商技术本身孕育的“差异性需求市场”,另一方面是来自电商技术与乡村产业实践过程融合的三个机制:外部性机制汇聚差异性需求并重塑农村产业的销售过程,可见性机制呈现产品的潜在收益并促发网络交易信息与乡村人际关系的互嵌,证实性机制以编码化经营过程方式为乡村商户积累互联网资本。本研究为考察数字时代乡村产业发展逻辑提供了一个技术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作者:张樹沁、邱泽奇
- 全文[ PDF 1488351.0 KB ] 2022.37(2) 共有 4686 人次浏览
|
|
- 制度抑或文化:中国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趋势
- [摘要]本文基于CSS2013和CSS2017的数据,从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就诊满意度、医保满意度、医疗安全、医疗公平等制度因素对患者信任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效应未呈现强化趋势。第二,一般人际信任、权威型价值观、关系就医等文化因素对患者信任也有显著作用,但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第三,相比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的作用更大。总之,制度理性和社会文化二者共同影响当前的患者信任,应重视制度因素,但也不宜忽视文化的长期作用,尤其要警惕关系就医的负效应。
- 作者:池上新
- 全文[ PDF 1432757.0 KB ] 2022.37(2) 共有 5682 人次浏览
|
|
- 复读与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
- [摘要]高考复读制度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复读与高等教育获得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学生中,弱势阶层子女通过复读考入大学的发生比高于优势阶层子女,且通过复读进入普通大学的发生比在上升。在考上大学的复读生中,优势阶层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发生比更高。在大学生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复读生的阶层差异小于考入重点大学的应届生的阶层差异。复读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不平等格局的塑造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 作者:叶锦涛
- 全文[ PDF 1851504.0 KB ] 2022.37(2) 共有 6780 人次浏览
|
|
- “约束—内化”vs.反思性实践认知——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与留职意愿关系研究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与专业行为关系中“约束—内化”机制的分析,并以社会理论中制度的可说明性、反映实践等概念内涵为基础,引入反思性实践认知,提出以反思性实践认知为调节作用的伦理守则与专业行为关系的机制。对CSWLS2019的数据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工作者反思性实践认知在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与留职意愿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表明这一机制能较好地解释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
- 作者:刘江、顾东辉
- 全文[ PDF 1379234.0 KB ] 2022.37(2) 共有 3819 人次浏览
|
|
- 空间机会结构视角下的住房分化——基于中国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和流出地对其流入地选择和住房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理出身”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住房存在显著分化,流入地的城市等级不仅对流动人口的住房产权获得有直接影响,还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着眼于住房不平等的地理空间根源,在理论上尝试构建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的关联,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优化面向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住房政策和制度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 作者:穆学英、崔璨、崔军茹
- 全文[ PDF 1495215.0 KB ] 2022.37(2) 共有 4770 人次浏览
|
|
- 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探讨了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研究发现,跟车卡嫂性别观念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化过程、男性主导的职业空间与自雇生产体制的劳动实践,展现出抽象性别观念与具体性别观念的不同组合。抽象性别观念相对稳定,具有一般指导性;具体性别观念来自劳动实践,具有情境性。从微观机制来看,性别观念的变迁并非线性进化式的“从传统到现代”,而是在抽象与具体之间多层次的双向动态过程。
- 作者:马丹
- 全文[ PDF 2412744.0 KB ] 2022.37(3) 共有 4494 人次浏览
|
|
-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研究
- [摘要]本项研究以1994-2019年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ee-Carter模型和沙列文方法对中国老年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和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进行预测,得到以下基本结论:预计到2030年,男性60岁老年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8.54年提升到10.72年,女性60岁老人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则从7.45年提升为9.31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口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具有很强的刚性。从2020年到2030年,男性60岁老年人口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一直保持在0.90年左右,女性则一直保持在1.50年左右。...
- 作者:王广州
- 全文[ PDF 1883992.0 KB ] 2022.37(3) 共有 6881 人次浏览
|
|
- 农民行动的观念基础——以一个公司型农场的作物失窃事件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公司型农场作物失窃事件展开分析,试图呈现农民偷窃行为背后的观念世界与行动意义。首先,村民将农场流转的土地视为“集体”的、“公家”的促使了“正当的偷窃”发生。其次,村庄舆论默许、纵容甚至激励了村民针对外人的偷窃行为,使得这一事件不断扩大。再次,农场强力的应对措施在固化以上两种观念的同时,也将乡土社会中的善恶观念引入其中。三种观念结构迭次登场又相互缠绕,成为这一事件难以解决的关键。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2824778.0 KB ] 2022.37(3) 共有 5719 人次浏览
|
|
- 观念的“割席”——当代中国互联网空间的群内区隔
- [摘要]当代中国互联网空间中出现了一系列不断强化的观念之争。本文提出,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快速崛起,吉登斯所未能预见的“时空折叠”悄然形成,为与文化主体性相关的公众观念形成“群内区隔”提供了宏观情境;嵌入在关系中、具有“信息茧房”特征的网络社交媒体形成了基于戈夫曼经典概念的“关系剧场”,为区隔的产生和强化提供了微观条件。本文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当代中国互联网社会心态的理解,提升治理应对的能力。
- 作者:陈云松
- 全文[ PDF 2172826.0 KB ] 2022.37(4) 共有 5247 人次浏览
|
|
- 机会结构与环境污染风险企业迁移——一个环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基于对工业污染问题的长期观察及对我国东中部地区的案例分析,探索污染企业的迁移是在怎样的社会结构中实现的。研究发现,基于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发展急迫感差异、环境规制强度差异以及基于污染风险认知形成的社会容忍度差异成为形构企业迁移的外部机会集合的三重结构条件。从较长时段看,机会结构本身也处在演变中。在行动主体受制于外围社会结构的同时,企业、地方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也在不断地重塑其外围结构。在地方发展差距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可健全环境规制、创新生态理念,致力于实现地区间共同富裕,促进生态增益。
- 作者:陈阿江、罗亚娟
- 全文[ PDF 2622547.0 KB ] 2022.37(4) 共有 2955 人次浏览
|
|
- “距离”: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社会理论之眼
- [摘要]“距离”议题在齐美尔社会理论研究中具有枢纽般的作用。本文把距离问题置于社会学史与社会学方法论的脉络里加以审视,距离是齐美尔社会理论中的一个总体性问题。从分析与价值有别的立场上看,不应当从世界观的相对主义立场来理解齐美尔,需要重新澄清齐美尔作为一个辩证分析综合论者的形象。对于齐美尔而言,距离既是世界图景形成的视点,又是其社会学方法论的内在维度。齐美尔社会理论内隐的距离视角是理解、认知和建构历史事件的条件,距离化方法论在复杂社会背景下仍具有极强的行动意义。
- 作者:何健、张凤翥
- 全文[ PDF 2444074.0 KB ] 2022.37(4) 共有 4821 人次浏览
|
|
- 层级文化互动:一个志愿组织的生命史
- [摘要]通过对一种“理想类型”意义上的资源有限但高度自主的志愿组织的生命史研究,本文检视了社会力量是如何被激活、运转、凝聚和延续的。基于志愿组织内部的日常生活情境,本文提出了“层级文化互动”分析框架,用以解析通过人际互动所实现的个体所嵌入的不同层级文化的互动,探讨这类自治组织长期存续的动力和机制。在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但又出现功利化等负面现象的当下,组织化过程本身可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解析社会力量如何自治,为现有的组织研究提供新的经验和方法维度。
- 作者:富晓星、刘上
- 全文[ PDF 2339035.0 KB ] 2022.37(4) 共有 3764 人次浏览
|
|
- 打开民营企业创业“黑箱”:工业体系和嵌入式创业者
-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以“违反比较优势”和“超越制度/政策条件限制”的形式,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成功创业。基于制度激励、市场竞争、企业家精神和比较优势的传统观点无法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基于“能力—机会联结”框架和中国工业/企业史证据,本文提出,工业体系和嵌入式创业者的互动关系及过程塑造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创业内容和路径。民营企业通过多样关系途径和组织方式嵌入工业体系中发现机会、利用资源和构建能力,从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完成创业。本文为理解中国民营企业崛起和经济奇迹提供了新视角...
- 作者:郭年顺
- 全文[ PDF 2773595.0 KB ] 2022.37(4) 共有 2603 人次浏览
|
|
- 社会计算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摘要]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的方法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导引,并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出融合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理论的五种研究类型:基于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验证性研究、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下的探索性或验证性研究、基于大型互联网实验的验证性研究和基于大数据(或结合结构化数据)先探索后验证的整合研究。本文针对上述五种研究进行了典型研究示例和若干相关研究成果展示。
- 作者:周涛、高馨、罗家德
- 全文[ PDF 2276662.0 KB ] 2022.37(5) 共有 4832 人次浏览
|
|
- 中国代际社会流动的变迁——基于多重机制的分析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重机制的分析框架,对影响中国代际社会流动趋势变迁的多重机制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群体中,从1960出生世代到1980出生世代均经历了一个代际社会流动先升后降的过程。就其机制而言,男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提升源于个人的家庭背景对其终职地位的直接影响下降,后期代际流动的下降则主要是教育机会获得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共同所致。女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上升源于家庭背景直接影响的下降和教育机会获得的平等化,而后期代际地位关联度的反弹则主要是因为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
- 作者:石磊
- 全文[ PDF 2061779.0 KB ] 2022.37(5) 共有 5930 人次浏览
|
|
- 个体社会资本在下降吗?——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变迁趋势分析
- [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随着宏观社会进程和微观生命历程而变迁的趋势,基于三期“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数据,构建了社会资本的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社会资本随年龄增长呈倒U形变化趋势。第二,从1999年到2014年,个体社会资本总量随时期稳定上升,但从家庭转向工作场域。第三,不同世代的早期成长环境对个体社会资本构建有深远影响,1948年及以前世代处于较高水平,1949—1977年世代明显下滑,1978年及以后世代迅速回升。以上结论对理解转型社会中人际交往模式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李晓光、郭小弦
- 全文[ PDF 2231289.0 KB ] 2022.37(5) 共有 3799 人次浏览
|
|
- 天命观下中国早期家产官僚制的形成
- [摘要]具有官僚制的技术外表,但又受困于传统主义家产制精神的家产官僚制,是普遍存在于全球历史中的支配模式。对于家产官僚制在中国早期历史中的形成,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作为其表象的官僚制技术的出现,而未能阐明作为其本质的家产制的持续。针对这一不足,本文基于历史分析和定量研究,论证了周代政治合法性观念——天命观影响下的封建危机所引致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生存策略是解释战国时期官僚化发展和家产制最终复归的重要逻辑,从而为我们理解家产官僚制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普遍存在提供了基于政治合法性理念及统治者能动性的新视角。
- 作者:蒙克、曾极麟
- 全文[ PDF 3013250.0 KB ] 2022.37(5) 共有 3761 人次浏览
|
|
- 项目动员:“统合化”背景下的县域政府治理
- [摘要]治理“统合化”背景下,项目制在资金构成、实施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动员成为县域政府的治理方式。关系再造、激励再造与技术引入分别构成项目动员的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项目动员,项目制运行触及了科层组织运行机理,并弥合了两者的内在张力。而在行为导向、实践原则、组织机制与权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使得项目动员与既有动员型治理区分开来。项目动员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和绩效具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 作者:李祖佩、钟涨宝
- 全文[ PDF 2498960.0 KB ] 2022.37(6) 共有 2833 人次浏览
|
|
- 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
- [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服务体系建构等问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全方位养老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供需结构平衡是关键问题。以机构养老为案例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养老服务的供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从政策和制度设计角度看就是基于供需的结构性平衡缺失,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解构供需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 作者:赵一红、聂倩
- 全文[ PDF 1588865.0 KB ] 2022.37(6) 共有 4424 人次浏览
|
|
- 相貌价值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数据的分析
- [摘要]相貌是沟通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之一,个体透过相貌所展现的坚持自律和自我控制对婚姻关系起锚定作用。相貌的这些效用如何影响婚姻质量是本文的关注点。通过对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貌价值观是相貌影响婚姻质量的认知基础,关系流动性是相貌价值观影响婚姻质量的作用途径之一,主观社会阶层是相貌价值观、关系流动性对婚姻质量影响强度大小的调节因素。这些结论为相貌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 作者:陈满琪
- 全文[ PDF 2062662.0 KB ] 2022.37(6) 共有 394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