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从连结到团结
- [摘要]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简约而有统摄性的理论阐述。本文试图以解析“社会”概念为基础,逻辑地、整体地把握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研究发现,“社会”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一种人类生活形态,社会治理则是“社会”之二重性及其内在张力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中心任务则是争取连结与团结的互动共生,最终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公共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贯穿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仍应以小治理为中心,从远期来说,...
- 作者:冯仕政
- 全文[ PDF 11998.0 KB ] 2021.36(1) 共有 6835 人次浏览
|
|
- 重新发现“再生产”:从劳动到社会理论
- [摘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双重生命生产”和妇女解放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如何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基础实现再生产,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维系相关联的。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揭示了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分离—依赖”矛盾,对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性别、家庭与劳动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者:李洁
- 全文[ PDF 13192.0 KB ] 2021.36(1) 共有 5638 人次浏览
|
|
- 中国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及本体政治指向
- [摘要]本文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为背景和对话对象,讨论与此现象有关的中国人类学及其实践指向。本文对本体论进路的选择性梳理体现出中国人类学在这一多源思潮中的特别视角。本文认为,本体论转向是由多来源的实践活动引发的运动,本体政治以及当下的积极行动人类学或直接行动是其在现实层面的回响。本文最后讨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论视野,强调中国的本体论人类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知识来源和实践动力。文章以日常语言视角下的地势研究为例,讨论这一论说与金岳霖日常语言实在论的契合及其与当代日常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当下的人类学学者...
- 作者:朱晓阳
- 全文[ PDF 15107.0 KB ] 2021.36(1) 共有 3802 人次浏览
|
|
- 转向、重构与余问——当代法国个体社会学的进路
-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个体社会学在法国日渐兴起。出于对社会变迁和已有理论的反思,个体社会学学者试图摆脱整体主义的视域,构建新的研究实践。他们一方面从个体的自我解构、经验组建、自主团结出发,分析主体性对现实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个体化进程对个体的影响来探究人际关系和结构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内部矛盾。其分化的视角与立场逐渐形成了“诠释型”和“批判型”两种思路,也衍生出有关方法论、应用性与理论基质的争议与余问。
- 作者:吴真
- 全文[ PDF 12948.0 KB ] 2021.36(1) 共有 3272 人次浏览
|
|
- 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机器学习方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处理效应异质性是定量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为例,指出以算法为导向的新兴分析手段可以克服模型形式和变量选择的限制,并考虑变量间各种交互关系。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分别体现了“匹配”和“模拟”的分析逻辑,以帮助研究者勾勒出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经验分布并探索该异质性的决定因素。然而,参数设定差异和算法差异都会损害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 作者:胡安宁、吴晓刚、陈云松
- 全文[ PDF 12379.0 KB ] 2021.36(1) 共有 6037 人次浏览
|
|
- 政策内容再生产的影响机制——基于涉农政策文本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尝试深入政策文本,使用词向量模型等构建“政策内容再生产”系数这一测量地方政府行为的新维度,以量化不同省级政府在采纳国家涉农政策之后对政策文本的细化、更新程度,进而对我国文件传递中“深层”政策内容变化的模式和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基于国家和省级政府长时段政策文本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相较于外部压力和经济激励,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更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等自身执行能力和执行动力的影响;政策采纳速度对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的影响呈现“倒U型”,...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11187.0 KB ] 2021.36(1) 共有 5066 人次浏览
|
|
- 自雇群体跨体制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与作用机制
- [摘要]本文聚焦于自雇群体,探讨跨体制社会资本对收入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自雇者跨体制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是提升机会增量,包括直接机会增量和间接机会增量,由此实现收入效应;第二,对于跨体制社会资本收入效应的因果性,通过运用滞后变量模型、工具变量和倾向值匹配等统计方法,对内生性问题做了较严格的统计检验,获得了稳健结果。本文对自雇群体的分析深化了跨体制社会资本及其收入效应的理论认识。
- 作者:王文彬、肖阳、边燕杰
- 全文[ PDF 12393.0 KB ] 2021.36(1) 共有 3569 人次浏览
|
|
- 技术变革中的福利态度转变——自动化替代对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影响
- [摘要]本文聚焦于“机器换人”运动中的职业自动化替代,致力于揭示技术变革背景下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个体职业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性越高,越偏好由政府承担养老责任。第二,自动化替代通过提高个体对未来的风险预期强化其期待政府养老的倾向。第三,自动化替代的强化效应在不同群体、家庭和地区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强化效应在高收入群体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群体以及有代际陪伴的家庭和公共服务较好的地区中更加明显。
- 作者:范梓腾、宁晶
- 全文[ PDF 10407.0 KB ] 2021.36(1) 共有 3450 人次浏览
|
|
- 求同还是存异?——同质性视角下的学业成就研究
- [摘要]按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进行分班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该议题牵涉到对中国基础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双重考验。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和2015年两期数据,本文发现: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对不同学业能力学生的成绩有差异化影响,低学业能力学生的综合成绩随着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升。基于不同科目、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结果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也均呈现出一致的模式。
- 作者:程诚
- 全文[ PDF 12727.0 KB ] 2021.36(1) 共有 4261 人次浏览
|
|
- 产权实践的场域分化——土地发展权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拓展与启示
- [摘要]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分配引发了土地发展权议题研究。借助“产权社会建构”和“政府行为”脉络的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场域分化”的概念,用以强调体制场域和社会场域对于土地产权的形塑机制,以及体制场域中的地方权力机制之于地权界定的中心意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借助土地规划、收储和“增减挂钩”政策等发展出的隐性嵌入机制,深刻影响着基层社会的产权界定。由此,制约农民产权实践空间的并非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发展的显性嵌入机制,而是隐性嵌入机制。城乡分化问题则源自不同实践场域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在收益能力方面的隐性分化...
- 作者:陈颀
- 全文[ PDF 13612.0 KB ] 2021.36(1) 共有 3398 人次浏览
|
|
|
|
-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 [摘要]2020年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四个维度阐释“现代化新征程”的含义和意义,即长远发展战略构想的新征程、发展理念变革跃升的新征程、应对新阶段新挑战的新征程和走出现代化诸多陷阱的新征程。本文还分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演进所折射的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镜鉴。
- 作者:李培林
- 全文[ PDF 1239801.0 KB ] 2021.36(2) 共有 4495 人次浏览
|
|
-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
-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位,以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更加贴切地把握和诠释这一过程,这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261871.0 KB ] 2021.36(2) 共有 3933 人次浏览
|
|
- 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文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作者:王春光
- 全文[ PDF 1298786.0 KB ] 2021.36(2) 共有 4211 人次浏览
|
|
- 经典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分析——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 [摘要]比较历史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兴盛的一个跨学科研究范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欧洲经典社会科学传统。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梳理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欧洲经典传统的奠基、在美国学界发生的“扳道”以及复兴的过程,剖析了以摩尔和斯考切波为代表的美国比较历史分析主流学界对马克思、韦伯等经典传统的理解方式,批评了美国学界过度化约经典理论的复杂性带来的“中层理论化”问题,并面向中国学界提出了比较历史分析再造的新起点。
- 作者:应星
- 全文[ PDF 1379701.0 KB ] 2021.36(2) 共有 4677 人次浏览
|
|
- 大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整合的方法论——以中国人脉圈研究为例
- [摘要]本文以人脉圈层研究为例,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扎根真相与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款社交软件A的大数据结合,建立人脉圈分类模型。在理论、数据挖掘、回归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及其解释工具的对话中,通过一次次抽样取得扎根真相,进行一轮轮的模型校准,发展出越来越精准的预测模型。本案例展示的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的研究范式是社会科学理论导引下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实践。
- 作者:罗家德、高馨、周涛等
- 全文[ PDF 1795324.0 KB ] 2021.36(2) 共有 4203 人次浏览
|
|
- 机手与麦客——一个公司型农场机械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试图以资本下乡后一个公司型农场内收割机的闲置现象切入,展现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及复杂逻辑。这个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从使用机手到雇用麦客的转变。通过将机手和麦客这两类劳动力群体置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具体情境下,本文发现,这个农场机械化收割的失败与他们本身作为外来资本的身份以及本地机手以对待外人的行动逻辑与之相处密不可分。雇用麦客带来的机械化收割的成功则取决于麦客群内部的亲属关系、麦客经纪人与麦客之间的庇护关系以及麦客独特的社会身份。农业机械化并非简单依靠购入机械、升级设备就能实现,而...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1351982.0 KB ] 2021.36(2) 共有 3876 人次浏览
|
|
- 项目制的“双重效应”研究——基于城乡社区项目的数据分析
- [摘要]项目在当前的国家治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其分配机制与成效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本文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基层的项目分布概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整体格局上,项目的分配呈现出“双重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和农村地区获得了更多项目资源;但是,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和村/社区享受的项目资源更多。结合个案分析和数据验证,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双重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通过项目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产生了宏观层面均等化分配现象;但是在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为了更容易...
- 作者:陈家建、巩阅瑄
- 全文[ PDF 1350861.0 KB ] 2021.36(2) 共有 3577 人次浏览
|
|
- 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系统分析了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精英大学中,家庭背景几乎没有影响,选择性淘汰效应突出;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家庭背景作用显著,文化再生产机制作用明显,但个人努力因素也同样重要;在高职院校中,文化再生产机制和能力主义规则的作用都不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的分化,不同类型大学竞争场域和竞争规则出现极大差异,文化再生产机制和选择性淘汰假设在大学校园竞争中都留有痕迹,但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 作者:李春玲、郭亚平
- 全文[ PDF 1524333.0 KB ] 2021.36(2) 共有 6207 人次浏览
|
|
- 代际关系、养老保险与中国城镇养老新图景
- [摘要]基于定量与定性的混合研究,本文揭示了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在现代化浪潮下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弹性、团结与张力并存的新图景。养老保险逐渐成为中国城镇老年人经济独立的基石,协助达成当代老年人“分而不离、重心下移”的“体谅式养老”方式。研究表明,养老保险和个体现代化进一步对代际关系产生了交互作用,形塑了社会化养老与家庭支持并存且互为补充的养老预期。今后,政府应不断优化职能定位,合理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依靠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与个人的合力来破解养老照料“不可能三角”。
- 作者:郭瑜、张寅凯
- 全文[ PDF 1372980.0 KB ] 2021.36(2) 共有 440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