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市场化、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
  • [摘要]本文利用2005年人口抽样调査数据,结合地巿级统计数据,研究探讨了改革时期中国城市劳动力巿场中性别收入不平等的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我们特别关注市场化及社会经济发展这两个维度对性别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男女间的收入差距在机关事业单位最小,但随就业部门的巿场化程度增加而增大。在地区层次上,巿场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性别收入不平等的方向和强度是不同的。尽管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性别间的收入不平等,但在市场化的主导作用下,自改革以来,男女间收入差异至今仍然不断扩大。这些发现对理解劳动力市场...
  • 作者:

    贺光烨 吴晓刚

  • 全文[ PDF 11504.0 KB ] 2015.30(1)  共有 6511 人次浏览
  • 政企关系、双向寻租与中国的外资奇迹
  • [摘要]中国究竟如何创造出外资奇迹?根据作者调查,中国吸收的制造业外资中,相当比例是受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所吸引。但地方政府为何如此热衷招商?关键在于政府与外资间的“双向寻租”活动。这种活动既有传统寻租的企业逢迎政府,也有政府逢迎企业的“反向寻租”活动。作者认为,正是这样的反向寻租,一方面遏制了寻租活动的过分猖獗,另一方面诱使地方政府提供大量优惠,换取外资企业的投资落地。中国的外资奇迹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本文聚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政企互动,说明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的激励机制、行为及其后果。通过上述分析,...
  • 作者:

    耿曙;陈玮;

  • 全文[ PDF 2964.0 KB ] 2015.30(5)  共有 7665 人次浏览
  • 中国城乡居民的阶层地位认同偏差
  • [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2年间CGSS和CSS共计10个轮次的全国综合调查资料,对中国公众阶层地位认同偏差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将基于潜类分析方法生成的客观阶层指标与阶层地位认同指标相比较,发现中国民众普遍存在阶层地位认同偏差,超半数的中国城镇居民低估自己的客观阶层地位,而超半数的农村居民高估其地位。回归分析表明:(1)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职业声望等客观地位越高,阶层地位认同上偏程度越小;(2)社会流动感知和阶层地位认同偏差显著相关,下向流动感知强化阶层地位认同下偏,上向流动感知则反之;(3)客观地位和社会流...
  • 作者:

    范晓光 陈云松

  • 全文[ PDF 2763.0 KB ] 2015.30(4)  共有 6356 人次浏览
  • 中国大学生中的三道互联网鸿沟——基于全国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
  • [摘要]中国大学生内部存在着三道互联网鸿沟。第一道鸿沟受到上大学以前的生活地点、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第二道鸿沟受到网龄和校园环境等因素的直接影响;第三道鸿沟受到学生所在校园环境和日常上网时长的影响。三道鸿沟存在内在联系,第一道鸿沟对第二道和第三道鸿沟有间接影响。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将互联网作为工具性应用的倾向性更强,而高职院校学生应用互联网进行自我互动的倾向更强。
  • 作者:

    赵联飞

  • 全文[ PDF 2403.0 KB ] 2015.30(6)  共有 4932 人次浏览
  • 县际公共养老福利资源配置研究——兼论空间与制度结构的影响
  • [摘要]本文综合考虑了多维因素对中国公共福利资源配置的作用,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利用中国2010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县级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经济、社会等制度性结构因素对县级社会福利院床位资源配置有显著影响。2空间结构因素对社会福利院床位配置也具有显著影响,县级社会福利院床位配置在整体空间上有显著正相关,若不考虑空间结构因素,制度结构对社会福利院床位配置的影响作用的分析会出现有偏性。3邻近县之间的社会福利院床位配置也存在相互影响,大多数县与邻近县之间存在空间溢出关系。由此,本文提出“空间—...
  • 作者:

    马玉娜 顾佳峰

  • 全文[ PDF 19499.0 KB ] 2015.30(3)  共有 6282 人次浏览
  • 被访者驱动抽样在农民工调查中的应用:实践与评估
  • [摘要]针对长期以来农民工调查缺乏抽样框的困境,本研究引入被访者驱动抽样(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对全国7个省13个城市(区)农民工进行了较大规摸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针对中国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采用非固定点调査法,并对原有方法有所改进。本文是对RDS在农民工调査中的效果评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对农民工的1105抽样所获样本达到了均衡,且在较短招募批次内快速收敛,所获样本代表性较好。本文认为,RDS抽样虽然不是对目标群体的完全随机抽样,但可以在努力改进和严格执行抽样的基础上获得一个渐进无偏的样本,并对样本偏差作...
  • 作者:

    刘林平 范长煜 王娅

  • 全文[ PDF 12430.0 KB ] 2015.30(2)  共有 4449 人次浏览
  •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 [摘要]“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家庭为个人承担责任”,这些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有效经验。本研究尝试以历史社会学路径重新解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转折。论文从对参与撬动历史转变的云南知青回城运动的案例解读入手,分析说明社会转折的发生是以当时人们普遍渴望改变生活的共同情绪和诉求行动为背景,以上上下下对共享的社会道德资源的挖掘、动员为重要方式。论文通过对当时政府出台的以家庭为主题的政策群的分析,说明社会转折时期存在一个在上下互动中形成的家庭化运动,从这一现象可...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3202.0 KB ] 2015.30(5)  共有 5477 人次浏览
  • 流动中村落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中缅边境村落的流动与互惠行为研究
  • [摘要]村落共同体的瓦解是流动背景下中国村庄研究的一个核心诊断。本文以娃底村田野调查为中心,在将物的流动、货币流动与人的流动过程互相参验、结合的讨论中,区分流动所具有之不同性质后,认为互惠机制的存在与运作是流动背景下村落共同体得以延续和维系的基础。这一论述的逻辑前提来自于,对互惠具有使不同主体在微观社会运作过程中建立、形成并维系社会关系的性质之再阐释,并以社会身份的确立和保持作为互惠中回馈义务的动力机制。在详细梳理理互惠机制与市场、国家的互动过程中,提出互惠是村庄《社区)研究中具有一般性的分析概念,是包...
  • 作者:卢成仁
  • 全文[ PDF 12904.0 KB ] 2015.30(1)  共有 4324 人次浏览
  • “七八月”的孩子们——小学入学年龄限制与青少年教育获得及发展
  • [摘要]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现行小学入学制度对出生截止日期的规定所导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研究表明, 7-8月出生的青少年在自我建构、日常学习层面存在明显的相对年龄劣势与适应性危机。研究同时表明,这种效应强势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都无法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难以逾越的“七八月陷阱”。
  • 作者:

    刘德寰、李雪莲

  • 全文[ PDF 2754.0 KB ] 2015.30(6)  共有 6722 人次浏览
  • 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谁更积极?
  • [摘要]利用2013-2014年全国县级人大代表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以“议案和建议数”以及“是否投过反对票或者弃权票”来测量代表的履职积极性。本文发现:第一,选举激励对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有重要影响,但是与西方不同的是,县级人大代表往往并非为了谋求连任而积极履职,相反,他们更可能是为候选人提名和正式选举阶段所形成的公民授权的认知和积极履职的道义责任感所激励。第二,政治身份对代表的履职行为有混合影响,在提出建议议案上,领导干部更为消极,专职代表更为积极,但同时党员代表却更可...
  • 作者:

    黄冬娅 陈川慜

  • 全文[ PDF 2235.0 KB ] 2015.30(4)  共有 3985 人次浏览
  • 从“赶工游戏”到“老板游戏”──非正式就业中的劳动控制
  • [摘要]本研究以广州市中大布匹市场周边聚集的小型制衣厂为例,探讨非正式就业中的劳动控制问题。延续布洛维“赶工游戏”的思路,本研究将非正式就业的制衣工人在不受保护的劳动状态中仍然努力工作的原因归结为“老板游戏”的存在。一方面,“人人当老板”的实践和观念模糊了工人与老板的界限,使得即使再苦再累的工作也可视为当老板必要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个个来管理”模糊了工人和管理者的界限,有助于工人了解市场行情和行业规则,实现从工人到师傅再到老板的跃升。“老板游戏”的提出在两个维度上拓展了既往关于工作场所游戏的研究...
  • 作者:

    郑广怀 孙慧 万向东

  • 全文[ PDF 13379.0 KB ] 2015.30(3)  共有 6874 人次浏览
  • “神人关系”及其信仰方式的构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分析
  • [摘要]中国宗教社会学存在着局限于西方传统的结构化研究路径,以及基于中国宗教现象特殊性而拒斥所有西方理论的两种对立取向,这反映出所谓中国信仰与西方宗教、“扩散宗教”与“制度宗教”二元对立的方法论困境。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信仰与宗教信仰调查”数据为基础,提出神人关系 在信仰模式建构中具有一种实践逻辑:不同类型的神会导致不同的神人关系,不同的神人关系建构及其不同的信仰方式及其体验模式。结果表明:在神人关系方面,多神信仰者较一神信仰者更认同神人互惠关系;越认同神人互惠关系,其信仰体验的团体性倾向越弱;一神信仰者...
  • 作者:

    李向平 李峰


  • 全文[ PDF 9100.0 KB ] 2015.30(2)  共有 4273 人次浏览
  • 多子未必多福——生育决策、家庭养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了农村家庭不同生育决策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并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研究发现,重视子女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父母老年生活质量,尤其是择优培育效果更为明显,而单纯子女数量的增长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只有负面影响。和儿子相比,女儿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更有利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但是在不同年龄段,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在老年初期和老年中期,女儿受教育年限越长,父母的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也就越好,并且女儿给予老年人的照料也更多;...
  • 作者:

    石智雷

  • 全文[ PDF 2960.0 KB ] 2015.30(5)  共有 5357 人次浏览
  • 作为道德秩序的空间秩序——资本、信仰与村治交融的村落规划故事
  • [摘要]本文聚焦于N巿潮村的规划故事,分析村落空间生产与社区秩序的再造方式。空间秩序是村落秩序的一部分,本质上是一种社区道德秩序,是资本、信仰与村治交融互动的结果。村委会对村民有满足需求和保护的道德责任,村民以合作、协商或被强制的方式进入道德秩序中。在规划中,空间安排承载了社区秩序再造的功能,村委会通过规划完成了制度秩序的构建,与村民、不同政府部门交融互动,塑造了村落独特的空间秩序。空间作为乡村社区重构与划界的基础,成为社区共同体自我保护的屏障。
  • 作者:

    黄晓星 郑姝莉

  • 全文[ PDF 13487.0 KB ] 2015.30(1)  共有 5318 人次浏览
  • 地位下降回避还是学历下降回避——教育不平等生成机制再探讨(1978-2006)
  •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家庭微观的教育策略是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获得的?基于理性选择理论本文将家庭的微观教育策略分为地位下降回避策略和学历下降回避策略,采用CGSS2006数据考察了这两个教育策略对 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位下降回避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 并不大,只有在缋效主义被破坏的初中升高中阶段,这一效果才开始显现。(2)学历下降回避对子女的教育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并且这一效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3)父母是否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作为学历下降回避 的重要分水岭,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分化起着关键作用。...
  • 作者:

    侯利明

  • 全文[ PDF 12569.0 KB ] 2015.30(2)  共有 4950 人次浏览
  • 无根之“群”:民国新女性的精神困境——以许广平及其经历的女师大学潮分化为例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民国女师大学潮及学潮学生许广平的分析,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以“新女性”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个体具有怎样的群体观,这一观念在现实中对群体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并使现代个体遭遇了何种困境?在对学潮事件进程与许广平个人思想发展的“互文式”解读中,笔者发现原本试图维护群体同质性的群体观却在现实情势的推动下,导致了群体的不断分化与最终解体,这一过程一方面使新女性重新陷入了孤独,另一方面,则使她们在缺乏现实群体的情况下,只能以“抽象”的个体牺牲方式实现自我对理想群体的归属和担当,而这一具体的表现就是...
  • 作者:

    杭苏红

  • 全文[ PDF 2876.0 KB ] 2015.30(6)  共有 4356 人次浏览
  • 社会思想的民间形态及其阐释理路——以丧俗仪式“叫夜”的文化阐释为例
  • [摘要]社会思想研究必须关注日常生活,而民俗习惯是社会思想研究转向生活的实践对象。作为地域性的丧礼习俗,叫夜的核心要义是通过仪式“叫”回亡魂,以使亡人起死回生。不过,招魂复活并不是人们的明确意识,人们通常只是遵照历来如此的习惯履行叫夜的仪程和规定。叫夜的思想意涵尽管隐而不彰,但是其仪式及内嵌的价值观念仍然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实践,影响着生活世界的运行和秩序。通过阐释叫夜的文化意涵及其现代影响,本文力图为拓展社会思想研究的理路和视野、探索社会思想研究转向民间的方法和门径提供新的思路。
  • 作者:

    胡翼鹏

  • 全文[ PDF 2513.0 KB ] 2015.30(4)  共有 3546 人次浏览
  • 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制度研究及转向——欧美劳动关系理论
  • [摘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欧美劳动关系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形成了两种研究传统,即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与规则研究、历史与社会学的工作规范研究。20世纪50-70年代,劳动关系系统论和牛津学派多元主义承继了这两种研究传统,并确定了现代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他们的研究呈现出两大明显特征,即结构主义和经验主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劳动关系研究的整体衰落,学界开始反思研究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策略选择模型以及劳动关系平衡理论等在打破结构主义、反思经验主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 作者:

    吴清军

  • 全文[ PDF 14242.0 KB ] 2015.30(3)  共有 4440 人次浏览
  • 理论自觉与社会运行学派的发展
  • [摘要]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次解析社会运行学派的理论结构,分析该学派理论建设中理论自觉的主要维度,指出该学派是在对“中西”、“古今”、“理实”三大基本关系的深入反思中不断发展的,是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成为了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重要借鉴对象。
  • 作者:

    洪大用;黄家亮;

  • 全文[ PDF 1309.0 KB ] 2015.30(5)  共有 3726 人次浏览
  • 孟德斯鸠的“社会”:不同于现代自然法传统的努力
  • [摘要]面对近代以来目的论的自然秩序的瓦解,早起社会思想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另一种可能的秩序。政体、民情、法律与人性诸因素如何相互配合,构成现代秩序的基础,是孟德斯鸠不断讨论的主题。本文认为,孟德斯鸠的 社会思想一方面继承现代自然法传统通过自然为社会生活提供确定性的努力,另一方面却不再诉诸人的本性,而是探究社会的本性,即社会各要素的整体关联。孟德斯鸠试图在这种关联中实现现代道德处境下的自由,而这恰恰 是社会学关心的原初问题。对孟德斯鸠“社会”概念的重新阐述,有助于重拾早期现代社会的实质问题,为理解当下政治与社...
  • 作者:

    杨璐

  • 全文[ PDF 17594.0 KB ] 2015.30(2)  共有 4093 人次浏览
«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