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打开民营企业创业“黑箱”:工业体系和嵌入式创业者
  •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民营制造业企业以“违反比较优势”和“超越制度/政策条件限制”的形式,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成功创业。基于制度激励、市场竞争、企业家精神和比较优势的传统观点无法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基于“能力—机会联结”框架和中国工业/企业史证据,本文提出,工业体系和嵌入式创业者的互动关系及过程塑造了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创业内容和路径。民营企业通过多样关系途径和组织方式嵌入工业体系中发现机会、利用资源和构建能力,从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完成创业。本文为理解中国民营企业崛起和经济奇迹提供了新视角...
  • 作者:郭年顺
  • 全文[ PDF 2773595.0 KB ] 2022.37(4)  共有 2144 人次浏览
  • 社会计算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摘要]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的方法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导引,并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出融合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理论的五种研究类型:基于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验证性研究、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下的探索性或验证性研究、基于大型互联网实验的验证性研究和基于大数据(或结合结构化数据)先探索后验证的整合研究。本文针对上述五种研究进行了典型研究示例和若干相关研究成果展示。
  • 作者:周涛、高馨、罗家德
  • 全文[ PDF 2276662.0 KB ] 2022.37(5)  共有 3248 人次浏览
  • 中国代际社会流动的变迁——基于多重机制的分析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重机制的分析框架,对影响中国代际社会流动趋势变迁的多重机制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群体中,从1960出生世代到1980出生世代均经历了一个代际社会流动先升后降的过程。就其机制而言,男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提升源于个人的家庭背景对其终职地位的直接影响下降,后期代际流动的下降则主要是教育机会获得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共同所致。女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上升源于家庭背景直接影响的下降和教育机会获得的平等化,而后期代际地位关联度的反弹则主要是因为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
  • 作者:石磊
  • 全文[ PDF 2061779.0 KB ] 2022.37(5)  共有 3798 人次浏览
  • 个体社会资本在下降吗?——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变迁趋势分析
  • [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随着宏观社会进程和微观生命历程而变迁的趋势,基于三期“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数据,构建了社会资本的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社会资本随年龄增长呈倒U形变化趋势。第二,从1999年到2014年,个体社会资本总量随时期稳定上升,但从家庭转向工作场域。第三,不同世代的早期成长环境对个体社会资本构建有深远影响,1948年及以前世代处于较高水平,1949—1977年世代明显下滑,1978年及以后世代迅速回升。以上结论对理解转型社会中人际交往模式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李晓光、郭小弦
  • 全文[ PDF 2231289.0 KB ] 2022.37(5)  共有 3101 人次浏览
  • 天命观下中国早期家产官僚制的形成
  • [摘要]具有官僚制的技术外表,但又受困于传统主义家产制精神的家产官僚制,是普遍存在于全球历史中的支配模式。对于家产官僚制在中国早期历史中的形成,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作为其表象的官僚制技术的出现,而未能阐明作为其本质的家产制的持续。针对这一不足,本文基于历史分析和定量研究,论证了周代政治合法性观念——天命观影响下的封建危机所引致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生存策略是解释战国时期官僚化发展和家产制最终复归的重要逻辑,从而为我们理解家产官僚制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普遍存在提供了基于政治合法性理念及统治者能动性的新视角。
  • 作者:蒙克、曾极麟
  • 全文[ PDF 3013250.0 KB ] 2022.37(5)  共有 3046 人次浏览
  • 项目动员:“统合化”背景下的县域政府治理
  • [摘要]治理“统合化”背景下,项目制在资金构成、实施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动员成为县域政府的治理方式。关系再造、激励再造与技术引入分别构成项目动员的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项目动员,项目制运行触及了科层组织运行机理,并弥合了两者的内在张力。而在行为导向、实践原则、组织机制与权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使得项目动员与既有动员型治理区分开来。项目动员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和绩效具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 作者:李祖佩、钟涨宝
  • 全文[ PDF 2498960.0 KB ] 2022.37(6)  共有 2459 人次浏览
  • 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
  • [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服务体系建构等问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全方位养老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供需结构平衡是关键问题。以机构养老为案例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养老服务的供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从政策和制度设计角度看就是基于供需的结构性平衡缺失,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解构供需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 作者:赵一红、聂倩
  • 全文[ PDF 1588865.0 KB ] 2022.37(6)  共有 3290 人次浏览
  • 相貌价值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数据的分析
  • [摘要]相貌是沟通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之一,个体透过相貌所展现的坚持自律和自我控制对婚姻关系起锚定作用。相貌的这些效用如何影响婚姻质量是本文的关注点。通过对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貌价值观是相貌影响婚姻质量的认知基础,关系流动性是相貌价值观影响婚姻质量的作用途径之一,主观社会阶层是相貌价值观、关系流动性对婚姻质量影响强度大小的调节因素。这些结论为相貌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 作者:陈满琪
  • 全文[ PDF 2062662.0 KB ] 2022.37(6)  共有 3312 人次浏览
  • “去精英化”抑或“再精英化”——“压力分摊”下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实践逻辑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旨在依靠随机选任模式让更多普通公民有机会成为陪审员。通过追踪M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实践过程发现,随机模式并未如社会期待的那样实现陪审员结构的“去精英化”,反而导向了“再精英化”的僵局。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推行选任工作的“压力分摊”机制,这一应对机制消解和俘获着随机选任理应导向的大众化结局。“压力分摊”描述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纵横交错的行政链条中自我突围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实态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地方治理逻辑的一条重要线...
  • 作者:王翔
  • 全文[ PDF 2388493.0 KB ] 2022.37(6)  共有 2197 人次浏览
  • 在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对西方社会工作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的评析
  • [摘要]本文对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和行动反思的实践模式两种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背后的认识论进行了系统讨论,分析其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关系。建基于实证主义之上的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大大提升了专业实践的效能与信心,然而,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窄化了专业实践的范围,导向一种个体行为主义的专业实践观和效能论。实用主义的行动反思实践模式试图把普遍的实证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情景相结合,开展现场框架实验。这有助于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微观整合基础。这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短板,对于介入中国社...
  • 作者:郭伟和
  • 全文[ PDF 1952931.0 KB ] 2022.37(3)  共有 3810 人次浏览
  • 全视监控下网商价格竞争的形塑机制
  • [摘要]在信息愈加丰富的情况下,电商市场仍充斥着网商的低价竞争,既有研究无法解释这一悖论。造成网商低价竞争的根源在于,集成数据和信息资源的电商平台塑造了一个消费者与网商、网商与同行间相互监视的场域。本研究引入并丰富了全视监控概念,借鉴马克思的权力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视角,分析电商平台如何在推动信息趋于对称、看似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加剧网商的价格竞争。居于寡占乃至垄断位置的电商平台通过激发价格关注度、调节商品可见度、增强同行透明度三种机制,让网商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沼,达成平台对网商的隐蔽控制。全视监控概念有助于...
  • 作者:邵占鹏、甄志宏
  • 全文[ PDF 2715832.0 KB ] 2022.37(3)  共有 2583 人次浏览
  • 平台治理场域与社会学参与
  • [摘要]数字平台企业参与治理的正负效应是一个重大时代议题。本文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共同治理三个亚场域出发,建构了数字平台治理场域的分析框架,用于理解数字平台企业与国家、市场、社会的四角关系。本文主张,从企业自主性出发,辩证看待平台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带来的效能。促进平台善治,关键还是通过完善国家对平台的治理形成外部结构性压力,促进企业内生治理变革,形成可持续的共同治理模式。社会学家的使命不仅包括预测,更需要带入行动方案。
  • 作者:吕鹏、周旅军、范晓光
  • 全文[ PDF 3587550.0 KB ] 2022.37(3)  共有 3216 人次浏览
  • 高等教育扩张与小家庭崛起——来自大学扩招政策的证据
  • [摘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近年来中国家庭户规模加剧缩减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获得的视角为中国家庭的快速小型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以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接受高等教育对家庭规模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增加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代际关系平等,通过婚姻、生育的延迟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降低了家庭户规模。这一效应主要作用于城镇男性和城镇女性,对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并不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 作者:巫锡炜、曹增栋、武翰涛
  • 全文[ PDF 2318168.0 KB ] 2022.37(3)  共有 3565 人次浏览
  • 难以逾越的高墙:韩国的高校分层与就业机会不平等
  • [摘要]韩国的高等教育扩张加重了高校的垂直分层与文凭通胀,又与其贫富分化和经济衰退相叠加,导致非名校生遭遇就业极难的窘境。本文通过探究韩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透视高校分层如何作用于职业分层。在韩国,就业市场看似倚重人力资本,实则看重的是与家庭和大学相关的文化特质。名校以符号资本和制度性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给予就业支持。在圈子文化和学阀观念的作用下,精英职位为名校毕业生所垄断,将普通高校毕业生排斥在外,加剧了韩国就业市场的不平等。
  • 作者:李荷、郑印皙
  • 全文[ PDF 2820961.0 KB ] 2022.37(3)  共有 3890 人次浏览
  • 算法实践的社会建构——以某信息分发平台为例
  • [摘要]本文以某信息分发平台为案例,将AI时代影响信息视觉呈现结果的算法看作一种实践逻辑,尝试结合组织的制度属性与行动者主观能动性,剖析算法实践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核心社会行动者在权力—利益的影响机制下具有差异化的博弈地位,围绕内容(不)可见性展开复杂的策略互动与博弈。本文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控制权强度与利益相关性两个关键影响维度,为AI技术与社会关系以及算法治理研究提供可能的分析思路。
  • 作者:赵璐
  • 全文[ PDF 2614696.0 KB ] 2022.37(4)  共有 3038 人次浏览
  • 数字平台与犯罪治理转型
  • [摘要]面对新型网络犯罪的组织化调控危机,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数字社会延续发展成为犯罪治理转型的目标。在国家能力的分析框架下,本文认为“基于平台的治理”从技术、组织、制度上为犯罪治理提供转型路径,包括基于超大平台的治理和基于综治平台的治理。两类治理蕴涵着以数据控制为手段的技术安排、以社会整合为目标的组织安排和以预防型法为依托的制度安排,其兴起源于“技术→组织→制度”三元逻辑传导的建构路径,形塑出“数字科层”体系。平台治理转型的意义不仅限于以“通过平台的治理”回应治理能力危机,更在于以“针对平台的治...
  • 作者:单勇
  • 全文[ PDF 3256867.0 KB ] 2022.37(4)  共有 2755 人次浏览
  • 去家庭化和儿童非正规照顾:欧洲跨国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以父母劳动力“去商品化”程度、儿童照顾“去家庭化”程度构建分析框架,使用EU-SILC数据分析欧洲31国儿童照顾现状。本文发现,北欧各国去家庭化程度最高,非正规照顾处于边缘;东欧各国去家庭化程度最低,以非正规照顾为主。父母劳动力性质、各国福利体制、性别平等指数等对非正规照顾程度存在一定影响。在国家和市场尚不能提供充足正规照顾资源的中国,儿童非正规照顾应受到重视和支持,使其与儿童正规照顾、父母照顾相互支撑,共同成为支持生育的重要工具。
  • 作者:马春华
  • 全文[ PDF 2467849.0 KB ] 2022.37(4)  共有 2239 人次浏览
  • 养老还是养小:中国家庭照顾赤字下的代际分配
  • [摘要]在老龄少子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面临一老一小照顾需求叠加的新图景。本文从三代框架视角出发,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城镇家庭照顾资源的代际分配与后果。本文发现,家庭照顾资源存在代际竞争;家庭普遍采取儿童优先原则,对老人仅作危机响应,老人端出现照顾赤字;社会照顾资源无法有效填补家庭老人照顾赤字,家庭存在难以兼顾老与小的焦虑。本文认为,照顾政策的支持不足加剧了儿童端对老人端家庭照顾的资源挤占,应完善政策支持系统,帮助家庭实现养老、养小和工作三者平衡。
  • 作者:钟晓慧、彭铭刚
  • 全文[ PDF 2654087.0 KB ] 2022.37(4)  共有 4584 人次浏览
  • 农政问题:概念演进与理论发展
  • [摘要]“农政问题”概念由考茨基于1899年正式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如何对待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问题以及这四个方面未来走向的争辩中产生的话语,体现了一种基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观。有关“农政问题”的学术研究重点聚焦国家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农地所有权形式、农民群体分层与分化和农村治理与动员的转型变迁。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等均在“农政问题”上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中国学术界需要重拾“农政问题”概念,构建农政转型的中国理论。
  • 作者:叶敬忠
  • 全文[ PDF 2284929.0 KB ] 2022.37(1)  共有 4131 人次浏览
  • 农村多元医疗体系的型构基础与逻辑研究
  • [摘要]本文提出,社会转型下的农村多元医疗体系包含正式医疗制度与非正式医疗制度。以行政逻辑主导的正式医疗制度试图通过与市场逻辑、专业逻辑的合力实现农村医疗的公益性供给,其在促进农村医疗正向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难以协调的张力。以社会文化逻辑为主导的非正式医疗制度比较适应乡土社会的发展,弥补了农村正式医疗制度专业力量不足的状况。二者在现实中的差异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建构农村医疗体系提供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 作者:焦思琪、王春光
  • 全文[ PDF 2553215.0 KB ] 2022.37(1)  共有 414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