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多重不确定风险及其应对——儿童血液病病房中的医患信任研究
  • [摘要]基于儿童血液病病房的参与观察发现,医患双方都基于自身立场去努力应对医疗过程中的多重不确定性。患方通过感知医方能否提供恰当医疗行为、积极履行代理责任和提供信息支持来确定其是否可信,医方则通过患方的治疗依从性来判定其是否可信。由于风险因素众多且已渗透整个医疗场域,医患冲突已成为现代风险社会的普遍场景,无法根除或回避。尽管如此,分析信任缔结与演变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仍可为纾解医患矛盾提供更为积极的想象力。
  • 作者:吕小康、王丛、汪新建、郭琴
  • 全文[ PDF 2659828.0 KB ] 2021.36(6)  共有 3772 人次浏览
  • 制度环境与证券监管——基于2001-2018年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分析
  • [摘要]制度执行是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而制度执行又受制度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证监会2001-2018年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分析,系统考察了制度环境因素对证券监管执法强度和效率的影响,并对执法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初步评估。研究发现:(1)证券监管行政执法强度和效率随不同年份而波动,受监管注意力的影响较大;(2)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执法效率较高,对政治关联度高的机构执法效率较低,但市场化程度和政治关联度并不影响执法强度;(3)从市场反应来看,违规上市公司遭受行政处罚对该公司短期股价存在负面影响,但对中长期股价不存在显...
  • 作者:盛智明、周仁磊
  • 全文[ PDF 1985365.0 KB ] 2021.36(6)  共有 2381 人次浏览
  • 南开经济研究所20世纪30年代调查研究再考察
  • [摘要]本文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理解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总体性研究框架。这场由币制改革、白银外流、世界经济大萧条引起的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取向。他们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采取数据统计和实地调查并重的研究方式,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华北地区进行了广泛研究。其研究显示,中国社会开始逐步进入一个需要进行“数目字”管理的时代。在此基础上,他们有关指数统计、乡村工业与地方行政的研究构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乡村工业的不可替代性,开创了关于“包买制”的本土化研究传统,启发了社会学关于“经纪”体制的研究和思考,...
  • 作者:傅春晖
  • 全文[ PDF 2824783.0 KB ] 2021.36(6)  共有 2286 人次浏览
  • “以红领专”: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自主性与国家的领导权建构
  • [摘要]本文整合价值理念大众化和领导权两个概念,以分析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中“以红领专”的现象。基于对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的数据分析,研究指出,专业人员的价值理念大众化虽然未必能换取专业自主性,但其促进了国家意志的落地。即使专业人员缺乏专业自主性,执政者仍然能够运用教导型领导权促使专业人员开展有效服务,以提升执政合法性。“以红领专”可能是逐步定型的国家塑造专业人员的新战略选择。
  • 作者:郑广怀、王晔安、马铭子
  • 全文[ PDF 1932186.0 KB ] 2021.36(6)  共有 3270 人次浏览
  • “粉”“黑”之争:网络迷群极化的“日常化”转向
  • [摘要]基于对国内篮球迷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本文提出,在球迷等各类主题网络迷群里正日渐弥散着一种“日常极化”现象,并特别反映于“粉丝”同其敌对者“黑子”在互联网上长期的群体争斗过程中。“日常化”特征不仅意味着极化的频繁显现,相较于当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聚焦的带有突发性质的网络群体极化,此类迷群极化现象在发生机制、表现形式和演化路径方面也与前者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从迷群割据政治的角度为日常极化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以期拓展群体极化经典理论的解释边界,丰富对青年亚文化领域冲突心理与行动的理解。
  • 作者:冯济海
  • 全文[ PDF 2762685.0 KB ] 2021.36(6)  共有 4946 人次浏览
  • “饭圈”观察:组织特征与圈内外关系
  • [摘要]“饭圈”有时因组织公益行动而受表扬,但是经常因“不良粉丝文化”严重损害其社会接受度。作者在田野观察中发现,“饭圈”是主要依赖文化纽带、感情规训并且接受商业资本介入的类组织群体,他们能部分理解社会转型给娱乐业提供的结构性开放机会,但是在理解政策约束和按照公序良俗组织圈内关系与协调圈外关系上表现出明显不足。本研究指出,一方面,“饭圈”需要理解政策界限;另一方面,治理政策也需要保持对类组织的对应度。
  • 作者:毛丹、王敬雅、陈佳俊
  • 全文[ PDF 2971254.0 KB ] 2021.36(6)  共有 6701 人次浏览
  • 社会工作干预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
  • [摘要]本文以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中国云南、四川和广东省农村近二十年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经验为基础,借助马克思主义生态视野,分析中国乡村社区衰落的表现及其社会根源,并探寻生态社会主义的出路。研究认为,区别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反身性—治疗性”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应该借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范式,致力于在小农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实施干预,推动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的“系统性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以此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 作者:张和清、尚静
  • 全文[ PDF 2983885.0 KB ] 2021.36(6)  共有 4596 人次浏览
  • 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基础设施、时空经验与县域城乡关系再认识
  • [摘要]本文借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析方法,引入时空经验的视角,以鲁东地区山县为例来理解县域内进城农民家庭的“城乡两栖”现象。本文发现,交通与通讯技术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变革带来了人们关于县域内时空经验的变化。而在将这一新的时空经验编织进日常生活的同时,进城农民基于村庄内的旧有惯习,将关于家庭的“终生筹划”“拓扑”至跨越村庄—县城的空间中,从而呈现一种“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的形态,县域内的城乡关系结构由此出现一体化的特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上述发现对于城乡融合的体制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 作者:白美妃
  • 全文[ PDF 3035808.0 KB ] 2021.36(6)  共有 4561 人次浏览
  • 聚落的三重性: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研究的聚落维度变得更加重要。通过与聚落地理学文献的对话,本文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来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这个框架揭示出乡村聚落具有系统、社区和生活的结构三重性,而乡村聚落的演化在系统性、社区性和生活性三个相应的进程中同时展开。在传统乡村社会,生存是生活的基本内涵,生活性进程也构成了对其他进程的强制;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系统性进程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系统性、社区性和生活性三个进程协同起来,探索创造良好的乡村社区生活的可能性。
  • 作者:熊万胜
  • 全文[ PDF 2404296.0 KB ] 2021.36(6)  共有 3578 人次浏览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 [摘要]本文使用2018-2020年在全国调研的贫困村案例,考察脱贫攻坚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形态,这种形态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下利益主体的互动和博弈,而是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一体”。论文通过乡村产业发展中国家与农民经营的“对接”方式、驻村帮扶中国家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案例对这种关系形态进行了描述。重视“家国一体”的一面,有利于在乡村振兴中保持和维护“家”的主体地位。
  • 作者:周飞舟
  • 全文[ PDF 2591717.0 KB ] 2021.36(6)  共有 5182 人次浏览
  • 居住模式与“用工荒”:兼论城市住房政策的调整
  • [摘要]企业宿舍居住模式与农民工家庭团聚目标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理解制造业“用工荒”的新视角。本文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服务于生产目标的企业宿舍为个体迁移农民工提供了低成本的居住空间,但这一居住模式与家庭团聚目标存在矛盾,不利于农民工家庭迁移。已婚农民工为了实现家庭团聚目标而离开制造业,通过“非正规就业”、在城中村租房满足家庭居住与照料需求。上述发现从居住模式与农民工家庭迁移策略角度为“招工难” 与“用工荒”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为“过早去工业化”研究补充了微观解释机制,也为中国住房政策的调整与...
  • 作者:魏万青
  • 全文[ PDF 2092525.0 KB ] 2021.36(5)  共有 2909 人次浏览
  • 工作权威、工作自主性与主观阶层认同形成——基于创业者劳动过程的实证研究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组成的创业者群体数量不断增长。已有研究大多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角度解释创业者阶层认同的形成,本文则创新性地分析了工作权威和工作自主性这两个劳动过程要素对其阶层认同形成的影响。通过对CGSS 201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相比非创业者群体,创业者群体有更高的工作权威和工作自主性,从而形成了显著更高的阶层认同;相比工作收入这一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要素,劳动过程中体现的工作权威和工作自主性维度对阶层认同的作用更重要。本文显示了以劳动过程为中心的视角在当代社会阶层和阶层认...
  • 作者:何晓斌、董寅茜
  • 全文[ PDF 2193748.0 KB ] 2021.36(5)  共有 3490 人次浏览
  • 管辖权边界的流动:国家、专业与医生分工体系
  • [摘要]在大规模医疗援助中,大量专长不一的医生在危机情境下应对共同的疾病,这打破了医生管辖权的既有边界。基于一线援助医生的口述资料,本文将援助行动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危机情境与管辖权的边界都处于变动之中,每一方对另一方来说都构成了一种重要的外部推动力。其中,国家权力在重塑管辖权边界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医生管辖权的边界不断地流动,但维持边界的力量(尤其是专业权力)并没有消失,这显示了管辖权边界的韧性。这项研究同时提醒我们,在内部分工意义上,现代医院的医生不可能有完全的管辖权,在疾病错综复...
  • 作者:余成普
  • 全文[ PDF 2616920.0 KB ] 2021.36(5)  共有 2687 人次浏览
  • “政治作为天职”的两分——韦伯支配学说与国家概念的两个关联
  • [摘要]韦伯的支配学说与他的国家定义有两个特别的关联。一方面,国家概念中的“垄断”有赖于政治经营的“剥离”程度;另一方面,被垄断的强力不会自动构成一种新的“正当性支配”。以此为入手点,本文仔细检讨《社会学基本概念》,指出行政集团集政治经营和代表这两个能力于一身,它与组织体其他成员的关系被韦伯概括为正当性支配,正当性支配的含义与组织体强制有着相当的重合。由此观之,韦伯重返政治家的天职观恰在于抵制正当性支配和组织体强制的重合。“政治作为天职”也充满了组织体强制和政治人格之间的张力。这也意味着,我们应从支配中...
  • 作者:田耕
  • 全文[ PDF 2679370.0 KB ] 2021.36(5)  共有 2932 人次浏览
  • 质性社会学研究的差异性发问和发问艺术
  • [摘要]差异性发问在质性社会学中非常重要,但却很少有学者针对这一发问方法展开过系统讨论。本文总结了优质的差异性发问的六个要素:(1)发问包含的信息量大;(2)对差异性有合适的测量;(3)对导致差异的原因有因果关系假说及替代假说;(4)发问的背后不能有不能成立的隐含假设;(5)发问的答案不能过于明显或发散;(6)研究的案例在经验或理论上具有重要性。本文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了在发问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些错误,并说明如何让自己的发问满足这些要素。
  • 作者:赵鼎新
  • 全文[ PDF 2140870.0 KB ] 2021.36(5)  共有 7195 人次浏览
  • 技术红利共享——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社会基础
  • [摘要]新技术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人类生活,但数字技术应用的基础逻辑仍有待进一步阐明。论文以互联网平台及其催生的分享经济为例,探讨了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社会基础。研究发现,分享经济及其所依托的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不仅得益于互联网平台技术对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根本性提升,更在于其技术特性和技术应用方式所构建的技术红利共享扩大了受益群体,拓宽了新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
  • 作者:张茂元
  • 全文[ PDF 2424385.0 KB ] 2021.36(5)  共有 3311 人次浏览
  • 跨越企业边界的科层控制——网约车平台的劳动力组织与控制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网约车平台看似是依托数字技术匹配信息的“扁平化”市场组织,实则为依托企业规则、数字技术和第三方机构进行管理的市场化科层组织。其凭借垄断地位在企业外部构建了一个由多市场参与主体组成的、层级化的科层控制体系。平台先在企业外部设置岗位并通过合作方式组织生产,之后通过企业规则确保网约车司机和租赁公司行为的可预见性,最终通过数字技术和租赁公司承担司机管理职能并执行企业规则。
  • 作者:赵磊、韩玥
  • 全文[ PDF 2348348.0 KB ] 2021.36(5)  共有 3643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