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贵货不积:以《老子》解读库拉
  • [摘要]本文借助《老子》的“贵货”和“不积”概念,重新解读美拉尼西亚的库拉交易。我认为,《老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库拉贝壳与库拉名望为什么十分珍贵却又无法积累,以及它们为什么限制了有组织的暴力。总体上,库拉是一个“空转”体系:它交换而不固化等级,竞争而不积累,冲突而不能形成制度,单一“贵货”而抑制其他“贵货”。库拉社会通过推崇“老人”实现了“贵货而不积”,这正是老子通过推崇“圣人”的“不贵货不积”而希望达到的理想秩序,两者都是自然而然的。本文质疑库拉研究的“礼物范式”,探索“贵货”如何导致库拉贝壳、库拉名...
  • 作者:梁永佳
  • 全文[ PDF 1398.0 KB ] 2020.35(3)  共有 3086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移民的住房——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
  •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户籍制度等制度性安排的社会区隔作用下降,人口跨区域流动越来越频繁,城市成为多数人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但日益高涨的城市房价已经或正在成为外来者融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一种障碍。对CGSS微观数据的分析表明,与城市原居民相比较,城市移民在收入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弱势,但在住房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基于住房的社会排斥机制开始形成,并且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劳动市场、有着时间累积性和代际传承性的社会排斥。如果房价持续上涨,这种排斥机制将借助时间累积性而变得顽固和相对隐蔽。住房在社...
  • 作者:方长春
  • 全文[ PDF 1933.0 KB ] 2020.35(4)  共有 3752 人次浏览
  • 经济发展特征、住房不平等与生活机会
  • [摘要]既有研究大多强调住房不平等是职业不平等的结果,而住房不平等并未成为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特征指出,在中国经济模式下,住房不仅代表着独立于职业之外的生活机会,而且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民财富、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官方统计数据、代表性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从资源获得而言,基于住房获得的财富已经超过了职业收入;从主观认知而言,住房产权也成为城市居民社会地位获得与向上流动的基础。本文为“房住不炒”、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住房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
  • 作者:魏万青、高伟
  • 全文[ PDF 2041.0 KB ] 2020.35(4)  共有 3507 人次浏览
  • 住房属性嬗变与城市居民阶层认同——基于消费分层的研究视域
  • [摘要]本文将住房纳入到消费分层的研究视域,基于2015年CGSS调查数据分析了住房对居民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诸如产权、面积、社区品质等住房的消费品属性和住房消费分层本身都对阶层认同的产生及阶层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来引导居民理性的住房需求,建立合理的房产增值收益分配体系,缓解住房不平等引起的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 作者:张传勇、罗峰、黄芝兰
  • 全文[ PDF 2176.0 KB ] 2020.35(4)  共有 3653 人次浏览
  • 战略认知、增量式变革与中国银行业变迁
  • [摘要]本文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视角,考察了1984-2015年中国银行业的长时段发展进程。研究发现:从银行业金融形态上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专业银行分割垄断到多元银行体系构建、民间金融再度兴起及其制度化发展、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其背后隐含着共通性和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的变迁本质上是国家所主导的增量式变革的产物;在特定战略认知的交叠影响下,国家先后通过三次增量式变革战略深刻影响和形塑了银行业的变迁路径。本文为理解中国银行业发展变迁提供了一种具有历史洞察力的解释路径与分析...
  • 作者:梁波、王海英
  • 全文[ PDF 2419.0 KB ] 2020.35(4)  共有 2049 人次浏览
  •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从嵌入经济到嵌入社会
  • [摘要]税收制度要匹配国家发展目标和税源基础,它必须嵌入到经济和社会肌体中才能实现这两个匹配。根据税收制度嵌入对象的转移方向不同,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税收事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嵌入单位、嵌入企业和嵌入社会。它们对应的国家发展目标分别是:推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推动国家治理。随着我国税源基础从国民收入循环的生产环节向再分配和财富积累环节转移,税收制度嵌入基础将逐渐从经济转入社会,这对推动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在保持税收嵌入广泛经济基础的同时,深化税收嵌入社会的程...
  • 作者:吕冰洋、张兆强
  • 全文[ PDF 2380.0 KB ] 2020.35(4)  共有 2440 人次浏览
  • “过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疾痛体验
  • [摘要]慢性病患者的疾痛体验是社会科学关注的重要研究议题。本文基于对11名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多阶段深度访谈,致力于探索他们的疾痛体验。研究发现,受访者以“过坎”为其疾痛体验的隐喻表达,这一表达包含了适应症状、重塑自我和调整关系三个层面的叙事,而此一体验的展开是结构、文化和主体能动性互动的结果。“过坎”折射出适应慢性疾痛的复杂性以及在此过程之中患者的体验与策略之异变。
  • 作者:何雪松、侯慧
  • 全文[ PDF 2692.0 KB ] 2020.35(5)  共有 3454 人次浏览
  • 从结构性暴力到生命社会体——艾滋人类学批判的道德谱系
  • [摘要]三十多年来,批判医学人类学家在对全球艾滋治理的批判性参与中彰显了自身的道德形貌。他们追寻社会公义,揭露全球疫情背后的结构性暴力并与之“战斗”,帮助推动向全球普及抗病毒药物的医疗人道主义事业。在现场参与这类人道主义项目的过程中,他们进一步省思到道德实践本身的繁复与暧昧。在救助生命的同时,这项事业也将感染者的生命本身作为献祭,以制造新的全球道德与政治秩序。其中,由道德献祭生成的生命社会体既是全球治理的手段与成果,又内蕴新的道德行动潜能。批判艾滋人类学从对艾滋问题的道德化批判,演变为人类学家置身于道德...
  • 作者:方洪鑫
  • 全文[ PDF 2781.0 KB ] 2020.35(5)  共有 3015 人次浏览
  • 等级辩证法与国家理论——杜梅齐尔的政治人类学思想研究
  • [摘要]印欧社会是由祭司—国王、武士和生产者这三种功能构成的。在对“社会三功能”结构的研究中,杜梅齐尔提出了一项关于国家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即等级辩证法。本文从杜梅齐尔的论述出发,比较了巫术性王权和司法性王权的等级辩证关系对罗马、印度、波斯和日耳曼社会制度的塑造方式,以解释印欧文明内部的制度差异性。另外,杜梅齐尔对武士和生产者阶层的分析表明,等级辩证法的运行以第一功能为限,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其整合还存在其他社会学解释机制。杜梅齐尔以印欧经验为基础提出的国家理论为理解、反思和推进现代国家理论提供了新的路径...
  • 作者:赵珽健
  • 全文[ PDF 2502.0 KB ] 2020.35(5)  共有 2396 人次浏览
  • 共同体之爱的政治:近世德国的家国关联
  • [摘要]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家国关联在西方同样存在类似的形态。本文将这种蕴含伦理维度的家国政治称为“共同体之爱的政治”(简称“爱的政治”),并借此反观近世德国的政治命运。文章从韦伯的宗教类型学出发,结合德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节点考察赫尔德、费希特、黑格尔和韦伯等人的学说,进而发现:德国的“爱的政治”至少可以追溯到路德宗—虔信派保留的“家”的传统,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又吸纳了自然法—契约政治的现代性因素从而走向君主立宪制。但随着若干关键条件的消失,立宪君主国迅速蜕变为专制帝国;而对自然法—契约政治的形式因素的工具性挪...
  • 作者:李荣山
  • 全文[ PDF 2594.0 KB ] 2020.35(5)  共有 2468 人次浏览
  • 新型劳动时间控制与虚假自由——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研究
  • [摘要]本文是对外卖行业中骑手的劳动过程所进行的一项田野研究。与传统的工厂劳动时间不同,外卖平台依据行业特性设置了新的时间规则,建构了新型劳动时间控制模式。平台通过为劳动者营造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宽松的工作场域吸引向往自由的劳动者加入,但却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以时间为单位和节点,对骑手的劳动过程实施了严密而细致的记录和监控,形成平台和消费者等多元的控制主体。同时,平台通过抢单和等单的工作机制控制骑手潜在的经验、思想和感受,塑造“准时”“快速”的劳动时间感,引导骑手甘愿成为“全天候工人”,并在劳动时间内主动地...
  • 作者:李胜蓝、江立华
  • 全文[ PDF 2370.0 KB ] 2020.35(6)  共有 7284 人次浏览
  • “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
  • [摘要]沿着马克思技术控制的思路,本文从组织技术和科学技术视角对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进行研究。一方面,经过平台公司对控制权的重新分配,平台系统与消费者取代了平台公司对骑手进行管理。平台公司看似放弃了对骑手的直接控制,实则淡化了雇主责任;劳资冲突也被相应地转嫁到平台系统与消费者之间。另一方面,“数字控制”从实体的机器、计算机设备升级为虚拟的软件和数据,平台系统通过潜移默化地收集、分析骑手数据并将数据结果反作用于骑手而使劳动秩序成为可能。数字控制不仅削弱着骑手的反抗意愿,蚕食着他们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还使他们在...
  • 作者:陈龙
  • 全文[ PDF 2548.0 KB ] 2020.35(6)  共有 11877 人次浏览
  • 以自我为企业——过度市场化与研发员工的自我经营
  • [摘要]本文以一个高技术企业的研发劳动控制为个案,分析“以自我为企业”的控制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劳动者自主性的关系。“以自我为企业”的控制通过劳动者自主遵从市场机制进行自我经营,从而间接实现劳动控制。研发员工“以自我为企业”的自我控制既不同于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规范性控制,也不同于试图强化员工组织忠诚的责任自治。它是研发员工在生活型再生产与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市场的雇用方式均过度市场化的情况下形成的“被迫同意”。面临双重就业风险和生活降级风险,研发员工不得不以市场理性经营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在劳动力贬值前最...
  • 作者:严霞
  • 全文[ PDF 2500.0 KB ] 2020.35(6)  共有 3828 人次浏览
  • 乡村共同体重构与老年心理健康——农村老年心理干预的中国方案
  • [摘要]针对当前中国农村突出的老年心理问题,本研究于2011-2016年在九个省份的农村开展老年心理干预,基于社会整合理论及共同体理论,设计以“守门人”模式为核心的中国方案,形成“基层干部引领、友邻同伴互助、家庭养老存续”的干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策略全面增强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营造了“老年友好的乡村共同体”的社区情境,为提升农村老年心理健康与晚年生活质量探索了具有实证意义的中国化路径与策略。
  • 作者:孙薇薇、景军
  • 全文[ PDF 2463.0 KB ] 2020.35(5)  共有 4103 人次浏览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的社区转型与社区治理效能改进
  •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既是定居化社会向迁居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也是熟人社区向陌生人社区转型和社区治理结构从“单位办社会”向“居委会办社会”转型的过程。社区的实体结构与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府以组织建设从供给侧自上而下形塑社区“理想型”的同时,居民也通过需求侧的“民主协商”建构其预期的“理想型”。社区以居委会为主体,通过与环境互动形成自身的利益结构。这些因素的动态博弈不断形塑社区的“营造”动力,使之呈现出治理方式的科层化、社区类型的多元化、社区居民的异质化、治理经费的财政化等特征,形成了“强...
  • 作者:张翼
  • 全文[ PDF 2432.0 KB ] 2020.35(6)  共有 3187 人次浏览
  • 消除贫困:中国扶贫新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揭示扶贫过程的需要,将国家/社会系统进一步细化为政治、行政、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会不同要素动态互动所构成的系统,以此为理论框架,同时应用“相遇”“界面”和“回应”的概念,呈现了在国家/社会的动态互动关系条件下扶贫干预从上到下传递的复杂的微观叙事。本文认为,虽然扶贫议程达到行政科层后,乡村治理与乡村社会的相遇和彼此回应中存在着不同社会能动者基于自身生活世界对扶贫议程产生的变异性影响,但扶贫过程在总体上则是政治对行政的融合与形塑、乡村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以及总体上国家与社会的整合。这是脱贫攻坚政...
  • 作者:李小云、徐进
  • 全文[ PDF 2540.0 KB ] 2020.35(6)  共有 3734 人次浏览
  • 扶贫新机制: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组织、运作与功能
  • [摘要]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既有研究多探讨外部环境如何塑造队员的驻村实践,而没有较好地分析工作队本身的组织特征及其影响。本文将驻村帮扶工作队界定为混合科层组织,认为其是有助于运动式治理向常规性治理过渡的组织基础。我们认为,混合科层组织的特性使驻村帮扶工作队能够更好地起到汇聚资源、采集信息和培训干部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如工作重点偏移、组织规则软化以及人际关系紧张。我们在结论处进一步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是“具身的国家”(the embodied state),可以促进国家与社会间的“互见”,使国家的在...
  • 作者:邓燕华、王颖异、刘伟
  • 全文[ PDF 2355.0 KB ] 2020.35(6)  共有 3803 人次浏览
  • 相对贫困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从理论到政策
  • [摘要]相对贫困理论与绝对贫困理论经过激烈的争论,开始走向和解。相对贫困研究的最新趋势是走向“双向运动”,一方面持续拓展社会视角的维度,另一方面也将“基本生活需要”纳入分析范畴。“双向运动”影响了相对贫困理论的视角和指标,形成了低线和高线两种类型的相对贫困界定。中国的相对贫困治理积累了一些地方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视角而延续了绝对贫困的治理思路。构建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综合考虑相对贫困的维度和社会政策的取向。?
  • 作者:李棉管、岳经纶
  • 全文[ PDF 2310.0 KB ] 2020.35(6)  共有 5705 人次浏览
  • 应急管理的中国模式——基于结构、过程与功能的视角
  • [摘要]应急管理通常涉及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但这两个层面在不同国家的含义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差异较大。本文以结构、过程和功能的视角,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分析党对应急管理的结构性介入,同时,以武汉市成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展示党领导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及其成效,从而揭示出中国应急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应急管理模式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十分有效,但是,成本代价也很大。因此,应以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契机,统筹完善常规应急管理体系与非常规...
  • 作者:龚维斌
  • 全文[ PDF 2573.0 KB ] 2020.35(4)  共有 3240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