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找关系”有用吗——非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多模型复制与拓展研究
- [摘要]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找关系”本身是否有利求职的分析往往因忽视内生性问题而不具因果推断力,且关注的多为欧美自由市场经济。本文运用“一阶差分”和“内生干预效应”模型,对合作者14年前发表的前东德职业声望研究进行复制和拓展,并对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代表计划经济和转型期经济的前东德与当代中国,“找关系”本身与求职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在前东德研究中,求职方式中的自选择导致估计量上偏,而中国研究中自选择问题导致估计量下偏。针对这一差异,本文给出了“正向选择”和“逆向选择”的诠释:...
- 作者:
陈云松 比蒂·沃克尔 亨克·弗莱普;
- 全文[ PDF 1450.0 KB ] 2013.28(3) 共有 2612 人次浏览
|
|
- 基层政府的文件治理——以县级政府为例
- [摘要]“文件治国”是中国的特色。本文试图弥补过去研究对地方政府文件治理的忽略,提供了一种定量考察基层县域文件治理和上级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路径。通过对个案县的分析,在部门层面,本文发现地方政府的两种动力下的文件生产,即满足合法性需求的符号性文件和用于实际工作需要的文件,并且两类文件呈现出一种"时段分离"的特征;在县域层面,本文发现了上级来文对县文件生产的影响在“领域”上的差别,文件配合了“经济人角色”的完成。最后,随着改革的进行,上级和下级在文件上的沟通接触逐渐增多,但是县域文件生产中来自上级文件的影响却在...
- 作者:
李林倬
- 全文[ PDF 3290.0 KB ] 2013.28(4) 共有 3727 人次浏览
|
|
- 求职与收入获得的关系机制: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 [摘要]关系网络对收入的作用机制是社会网络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认为,对求职结果产生影响的并非关系的形式与结构,而是关系中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基于求职者、招聘方与求职环境互动的关系网络模型,通过探讨不同求职环境下,求职者关系资源的选择及其收入效应呈现的差异性,捕捉关系资源背后的收入作用机制。本研究认为,关系资源对入职收入有三种作用机制:招聘/求职成本降低、社会交换与互信机制。研究发现,招聘方的资质需求与求职竞争性越高,基于人情资源的社会交换机制的作用空间将被压缩,而基于信息资源与混合资源的搜寻成本降低...
- 作者:
张顺 郝雨霏
- 全文[ PDF 318.0 KB ] 2013.28(5) 共有 2433 人次浏览
|
|
- 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T村个案研究
- [摘要]不论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还是外在的民主制度,国内外研究者始终关注的是正式制度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用及其影响,很少有学者意识到在社会环境中自发生长的非正式制度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也可能产生有效影响。本项研究结合定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T村的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历史和宗族因素而在T村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即“头家轮流制”和特有的习俗惯例,促进了村民在村庄宗族性活动和村庄修建水泥村道中的捐资行为,最终对T村公共物品的自我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
- 作者:温莹莹
- 全文[ PDF 1620.0 KB ] 2013.28(1) 共有 2835 人次浏览
|
|
- 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
- [摘要]要保证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法治和法理的高度,推行国家级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战略模式,并从学理性和科学性的双重视角认识城市化与城镇化在本质上的同一性意义;其次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根据自然区位特点、资源秉赋、历史文化传承和地域生产力结构差异等要素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精准化的战略管理、分类指导和分层建设,杜绝以往“一刀切”、“运动式”的城镇化运作方式。另外,必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依据中国国情,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设计与管理,通过行动纲领和解决方案的制订管理,建构一个以都市...
- 作者:张鸿雁
- 全文[ PDF 1465.0 KB ] 2013.28(3) 共有 2470 人次浏览
|
|
- 农村市场化、社会资本与农民家庭收入机制
- [摘要]市场化给传统农业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利用2002年CHIP数据,从家庭和社区两个层面,初步探讨了农村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及其变化。主要发现如下:第一,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农生产部门,家庭的网络规模会显著提高家庭非农经营收入,家庭外部网络会显著提高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收入,而社区社会资本会显著提高社区成员的在地工资收入。第二,中国当前的市场化进程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市场化和村庄内部市场化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是一致的,社会资本的作用随着两种市场化力量的深化同时加强。而西部地区市场化和村庄市场化对村庄...
- 作者:
王晶
- 全文[ PDF 2483.0 KB ] 2013.28(3) 共有 2777 人次浏览
|
|
- NGO的生态关系研究——以自我提升型价值观为视角
- [摘要]本研究利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组座谈等方法,研究了四川M地区草根组织联合体的成立与解体过程,得出两个结论:(1)并非所有的NGO对公民社会的发育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NGO为自我提升型价值观所主导,它将倾向于对权力、社会声望以及项目资金等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在与其他主体出现对峙、冲突或控制的情形时,组织之间亦容易形成消极型生态关系,最终对公民社会的发育产生扭曲。(2)自我提升型价值观下,资源和互动双方彼此控制的有效性共同决定着互动双方的生态关系是否朝向“互害”关系演化。当存在自我提升型资源且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绝对...
- 作者:赵小平 王乐实
- 全文[ PDF 1518.0 KB ] 2013.28(1) 共有 2854 人次浏览
|
|
- 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
- [摘要]政策执行会出现失效、走样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对此问题的分析机制却并不明晰,大多研究只是提出抽象的概念予以阐释。本文深入考察一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从相关部门的具体行动路径分析入手,讨论国家政策如何遭遇具有不同行动特点的科层部门,如何牺牲政策原初定位与相关部门的诉求进行妥协,又如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生转型。根据对个案的详细考察,本文提出,在目标、激励与约束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很多国家政策的执行面对的是高度分化的科层结构,这种结构产生了政策与科层组织之间的摩擦,降低了政策的执行力,从而导致政策被废止或...
- 作者:陈家建 边慧敏 邓湘树
- 全文[ PDF 1865.0 KB ] 2013.28(6) 共有 3535 人次浏览
|
|
- 文化价值观、社会网络与普惠型公民参与
- [摘要]活跃的公民参与不仅有利于政治发展,而且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力。基于一项问卷调查数据,本研究考察了社会网络对普惠型公民参与——即那种致力于解决公共问题的公民参与——的影响机制:包括该机制的具体路径以及文化价值观对该机制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通过给行动者提供参与所需的资源是个人层次社会网络促进普惠型公民参与的一个重要路径;倡导社会共融的价值观能够加强社会网络对普惠型公民参与的促进作用。
- 作者:胡康
- 全文[ PDF 2285.0 KB ] 2013.28(6) 共有 2985 人次浏览
|
|
- “公款吃喝”的隐性制度化——一个中国县级政府的个案研究
- [摘要]“公款大吃大喝”(简称为“公款吃喝”)指政府组织使用公共财政资金进行的超出正式制度规定标准的公务接待行为。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政府的个案研究,探讨这类政府组织“公款吃喝’行为背后的文化和制度根源。正式制度本身存在漏洞,使得人情文化得以渗透到组织制度中,变成一种隐性非正式制度,形成约束组织成员行动的主导力量,公务接待档次也因此在竞争性的接待中不断被拔高。
- 作者:严霞 王宁
- 全文[ PDF 2330.0 KB ] 2013.28(5) 共有 3381 人次浏览
|
|
- 社会变迁与初婚影响因素的变化
- [摘要]通过分析2003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我国城镇居民初婚影响因素近几十年来的变化。通过世代比较,本文发现,随着我国消费模式的变化,男性经济条件对初婚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加。此外,国企改革使得体制内男性与女性职工在婚姻市场的优势逐渐下降。通过将个人层面信息与市级住房价格数据的匹配,本研究进一步发现房价的上升对我国城镇男女进入婚姻的影响通过教育这一中介机制而产生作用,个人教育对初婚的影响随着不同地区间房价的差异而显现出不同的效应。在房价较高的地区,较高的教育会增加进入婚姻的概率,而在房价较低的地区,教...
- 作者:
於嘉 谢宇
- 全文[ PDF 2363.0 KB ] 2013.28(4) 共有 2937 人次浏览
|
|
- 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公民运动与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重塑——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 [摘要]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频发的社会冲突,从积极层面理解,是国家在孕育市场之后进一步释放社会的过程,也是由行动者发起的重塑国家一个人关系的过程。出于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公民运动的行动者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必须同时生产出维权的“合法性”和“抗争空间”,其背后体现了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悖论——个人相对于具体国家的抽离是以其对抽象国家的内化为前提的。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便是行动者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而产生的适应机制。本文以B市一起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揭示了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的三重机制,即拆分...
- 作者:施芸卿
- 全文[ PDF 2030.0 KB ] 2013.28(2) 共有 2776 人次浏览
|
|
- 惟一“真实”的基尼系数是否可得?
- [摘要]导致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中的部分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些原因加以清除。因此,要想通过平等讨论的途径来获得一个惟一“真实”的基尼系数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是人们在不同话语系统的引导和约束下所完成的有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同话语建构;这些不同的话语建构之间在“真值”方面具有等价性。
- 作者:谢立中
- 全文[ PDF 1885.0 KB ] 2013.28(5) 共有 2401 人次浏览
|
|
- 反思性身体技术:一项汽车与身体的扎根理论研究
-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身体与技术的关联已成为身体社会学探索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从“技术身体”的现代性诊断重新回到传统人类学“身体技术”的探索,考察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身体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章以扎根理论研究为方法,以莫斯的“身体技术”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汽车驾驶培训过程的分析,从制度化、规训化、效率化和仪式化四个维度揭示“反思性身体技术”是如何可能的。作者指出,“反思性身体技术”是在现代技术与身体的交织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身体技术,它蕴含着对人类行动与技术变迁的现代性反思,是...
- 作者:林晓珊
- 全文[ PDF 473.0 KB ] 2013.28(6) 共有 3410 人次浏览
|
|
- 政府信任的城乡比较
- [摘要]以往有关政府信任的研究大都分别以城市居民或农民为研究对象而独立进行,缺乏对城乡居民的直接比较。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六大地区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当前城乡居民政府信任的现状和特点,并进一步从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乡居民政府信任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当前城乡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呈现出典型的“央强地弱”的差序性样态,但城市居民的政府信任度要低于农民的政府信任度,且城市居民比农民表现出了对基层政府更不信任的趋势。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制度变量和文化变量对城乡居民政府信任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制度变量对政府信任的影...
- 作者:高学德 翟学伟
- 全文[ PDF 2019.0 KB ] 2013.28(2) 共有 2890 人次浏览
|
|
- 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
- [摘要]如何解释社会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本文选择3个大城市来考察同一类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社会组织发展在这三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多中心治理的萌芽状态、政府相对开放的自主发展和行政主导的单一模式。本文以城市政府结构为主要视角来解释社会组织发育的地区差异。除了市政府,当地还有更高行政级别政府的多级政府结构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市政府就是当地最高政府的单级政府结构则赋予地方政府极大的行政能力,从而倾向于保持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本文还通过群体利益制度化来解释多级政府结构下不同城市的社会组织发育...
- 作者:管兵
- 全文[ PDF 2401.0 KB ] 2013.28(4) 共有 2963 人次浏览
|
|
- 在广州的非洲裔移民行为的因果机制——累积因果视野下的移民行为研究
- [摘要]本研究通过研究在华非洲裔外国人国际迁移行为的因果机制,来验证国际迁移理论,尤其是累积因果理论。针对广州的非洲外国移民属于隐藏的小群体,故采用受访者驱动抽样(respondent driven sampling)方法。实证量化研究发现,2005-2011年来华在广州的非洲裔外国人迁移(非法居留)行为具有国际移民早期阶段的发生特征,移民社会资本的累积因果效应不断加强。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稳定,后续的非法移民将不断加强和拓展。建议在现阶段,政策上应通过抬升来华非洲裔外国人的社会阶层,抑制流入者的阶层下降速度和规模。...
- 作者:
梁玉成
- 全文[ PDF 1878.0 KB ] 2013.28(1) 共有 3095 人次浏览
|
|
- “家庭福利”文化与中国福利制度建设
- [摘要]任何福利制度的设计都必须考虑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权利、义务与角色均被家庭伦理所界定。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口和家庭结构都发生巨大变迁的背景下,家庭经济和家庭福利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动。本文通过分析家庭结构和家庭福利文化与福利制度的关系,提出了建立将个体的福利权利和福利义务相结合的普遍福利制度的设想,也为思考中国福利制度建设的道路提供了家庭福利的视角。
- 作者:罗红光
- 全文[ PDF 1640.0 KB ] 2013.28(3) 共有 2924 人次浏览
|
|
- “调解优先”能缓解集体性劳动争议吗?——基于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转型和劳动制度改革带来了大量的工人集体抗争。但是这些抗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却一直受到有效控制,并且逐渐呈现出个体化的演变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劳动仲裁受理的集体性劳动争议在人数规模和发生频率上逐渐缩减。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缓解了劳动仲裁救济渠道内的集体性劳动争议?本文通过对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国家在转型期一直积极地强化各种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以吸纳和消解工人的集体抗争,劳动仲裁机构强大的调解能力显著降低了其受理的集体性劳动争议的人数规模,却没有减少其发生频率。...
- 作者:庄文嘉
- 全文[ PDF 2586.0 KB ] 2013.28(5) 共有 2721 人次浏览
|
|
- “操演性”视角下的理论、行动者集合和市场实践——以重构中关村电子产品市场的失败为例
- [摘要]与“嵌入性”视角不同,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操演性”视角关注理论对经济现实的建构作用及其机制。现有操演性理论的实证研究往往关注新的经济学理论、技术、工具出现后,市场被成功建构的案例。本文则试图以中关村电子产品市场的重构为例回答市场建构失败的原因。研究发现,市场重建过程中相互冲突的行动者、建构过程中生成的利益格局使得一个理想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无法顺利建构。人的行动者(卖场管理者、商会、商户)与非人的行动者(报价系统、明码标价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扭曲了市场改革过程。管理者和商户之间特定的利益格局也影响了操...
- 作者:陈氚
- 全文[ PDF 1716.0 KB ] 2013.28(2) 共有 312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