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摘要]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出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也触动了国民性研究的方法本身。许多学者都把耻感文化看作解释中国人与日本人的重要概念,虽试图有所区分,但均未有理论建树。本文试图摆脱国民性研究的困境,从社会规则入手,借助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例,以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中国人脸面异质理论的基础上对耻感文化为何造成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不同行动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试图建立起研究耻感文化内在差异的模式,与此同时,也在视角和方法上对总体性、比较性、亲和性、社会规则及社会容忍度等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9570.0 KB ] 2016.31(1) 共有 8157 人次浏览
|
|
- 城市社区治理:基本模式及其治理绩效——以四个商品房社区为例
- [摘要]本文提出社区政体的概念,并系统考察了XT、PG、SD和CJ四个商品房社区从“市场专制型—他治政体”走向“业主主导型—自治政体”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其形成的治理模式、自治绩效、影响因素和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以业委会为核心建制的社区政体系统能够释放出可观的“制度红利”,并有力促进和改善商品房社区的治理境况和业主福祉。这也为当前商品房社区走出“寡头化”和“碎片化”的治理困境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 作者:
陈鹏
- 全文[ PDF 10494.0 KB ] 2016.31(3) 共有 9437 人次浏览
|
|
- 注意力竞争——基于参与观察与多案例的组织学分析
- [摘要]中国政府行为的一个特征是注意力的戴帽竞争而非直线竞争,即职能部门本可利用业务指导权开展工作,却选择借助党委政府的权威地位推动工作。本文通过近距离观察司法厅案例,对传统的多委托多任务理论进行带有中国色彩的改造性诠释和竞争性对话,提炼适用于分析戴帽竞争的多委托多任务框架。研究发现,在中国政府内部,多委托方的权威地位迥然有别,呈现三元差序格局。弱委托方单向依赖强势委托方,组内比较而非组间比较。多任务的激励强度首先取决于隶属委托方的权威地位,其次才是量化奖惩程度。这一结构总体内生了注意力的戴帽竞争行为。...
- 作者:
练宏;
- 全文[ PDF 2955.0 KB ] 2016.31(4) 共有 4665 人次浏览
|
|
- 外出还是留守?——农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经验研究
- [摘要]外出家庭化是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趋势,但以往研究因为缺乏对家庭边界的明确定义及采用流入地调查数据等缺陷,未能提供对当今农村劳动力家庭外出—留守安排各类型分布的可靠描述。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描述了中国农村丈夫单方外出、妻子单方外出、夫妻同地外出、异地外出及其子女外出或留守安排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分三种外出决策情境重点探讨了夫妻特征和家庭结构等因素与夫妻外出安排的关系。
- 作者:
李代、张春泥
- 全文[ PDF 2243.0 KB ] 2016.31(5) 共有 5539 人次浏览
|
|
- 治理交易成本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演变——基于1949-2015年J市养猪业兴衰史的分析
- [摘要]中国当前的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迅速,这是市场竞争与国家治理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以J市养猪业兴衰史为个案,借助“治理交易成本”概念解释现象背后的国家治理因素。“小农如何对接大国家”是中国国家治理和农民家庭发展必须面对的结构性困境。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为降低索取交易成本对农业组织采取一体化的处理方式,市场经济时期为降低治理交易成本采取了多元综合方式。各层级政府和各不同部门在治理进程中发展出多种机制,包括体系化治理、供应链治理、减量化治理以及系统整合治理。这些机制在磨合中形成推动规模化经营的渐进模式,在特...
- 作者:
程秋萍、熊万胜
- 全文[ PDF 3446.0 KB ] 2016.31(6) 共有 3701 人次浏览
|
|
- 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
- [摘要]“啃老”是转型期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化和矛盾意向视角下,本文选取上海市的访谈案例,通过比较和谐与冲突的两类“啃老”家庭,分析家庭成员的不同认知策略及其对代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以此来展示家庭成员在利益、价值、情感方面的互构和张力,讨论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同塑造当下的中国家庭生活。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自反性并未导致家庭的个体化,相反,代际责任伦理在家庭成员的自反性生涯和协商实践中得以再造。社会转型强化了“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让代际互助传统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抗...
- 作者:
刘汶蓉
- 全文[ PDF 2620.0 KB ] 2016.31(4) 共有 5774 人次浏览
|
|
- 地方软财政支出与基层治理——以编外人员扩张为例
- [摘要]中国的官僚体系呈现出一个独特现象,即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雇佣了大量的编外人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非正式人员?这样一个介乎于普通民众和正式官僚体系之间的模糊地带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中国基层治理中一个有趣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东部一个富裕县公安部门警辅队伍演变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在地方政府职能扩张和编制严格受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存在着不受财政部门和人大立法机构控制、主要受经费使用部门和地方主要负责人影响的财政支出行为。这种地方软财政支出,正是编外人员得以扩张的重要原因。
- 作者:
叶静
- 全文[ PDF 8935.0 KB ] 2016.31(1) 共有 5155 人次浏览
|
|
- 转型国家与行业协会多元关系研究——一种组织分析的视角
- [摘要]当前有关社会组织的研究中,缺少对于组织内部特征及其组织行动之塑造作用的分析。本文认为,除了强势国家的支配,组织自身凝聚和表达社会利益的能力同样塑造了国家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基于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一个结合组织“自主性”和“凝聚力”的二维框架,解释了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的四种类型,即合作型、对抗型、支配型和工具型。其贡献在于: 1.带回组织维度的分析,突破了单一维度上国家与社会的强弱对比分析; 2.提示应修正对于政会关系的“非抗争性”认知,行会亦可能构成集体抗争的基础; 3.揭示了当前中国政商关系的分化,挑战了...
- 作者:
纪莺莺
- 全文[ PDF 8337.0 KB ] 2016.31(2) 共有 4279 人次浏览
|
|
- 旅法华人移民基督教:叠合网络与社群委身
- [摘要]全球化不仅指经贸关系上的世界一体化,也涉及宗教文化与道德观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流动。在这一背景下,移民宗教已经成为凝聚华商华侨的重要纽带。本文聚焦于旅法温州商业移民的跨国基督教网络及其扎根策略,运用人类学民族志个案研究揭示出温州人的网络经济、传统家庭观念与其基督教文化认同之间的社会空间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反思北美移民宗教研究中的“同化”范式,强调宗教与移民的全球化和多向性发展趋势,而非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单向渗透与改造。
- 作者:
曹南来
- 全文[ PDF 8109.0 KB ] 2016.31(3) 共有 3746 人次浏览
|
|
- 自选择、职业发展与农民工同乡聚集的收入效应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外来务工者调查的数据,利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克服自选择导致的估计偏误,分析不同类型的同乡聚集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同乡聚集对农民工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在选择效应上呈现双向强化特征,即无论是聚集者还是非聚集者均选择了增进自身利益的工作类型;(3)基于初职与现职阶段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聚集类型在农民工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收入效应呈现不同的趋势。
- 作者:
魏万青
- 全文[ PDF 2140.0 KB ] 2016.31(5) 共有 4010 人次浏览
|
|
- 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基于全国31个省887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
- [摘要]本文使用全国31省“千村”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在农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充分的条件下土地禀赋对农户子女教育年限选择的影响,发现土地禀赋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渠道交互影响教育决策。对于目前在农村的大多数家庭,土地禀赋对教育投资的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并且家庭土地面积、劳动力教育水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区间差异,只有在家庭土地面积的对数高于门限值2014时,土地禀赋和教育投入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更有效地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中国农村平均土地经营规模化还没有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
- 作者:
杨晔、徐研
- 全文[ PDF 2135.0 KB ] 2016.31(6) 共有 5185 人次浏览
|
|
- 地区差异还是行业差异?——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收入不平等
-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应区县和行业统计资料,通过拟合交叉分类多层模型,考察地区和行业双重分割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都是导致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二者合计约解释了样本中个人收入差异的1/5;与地区差异相比,行业差异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更大。在考虑了诸多个体特征和人力资本状况的影响后,地区人均GDP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对个人收入仍具有普惠性的促进效应,不同产业从业者的收入仍存在明显差距。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地区和行业因素导致个人收入分化的作用机制...
- 作者:齐亚强;梁童心
- 全文[ PDF 8338.0 KB ] 2016.31(1) 共有 6094 人次浏览
|
|
- “刚”的人生态度与新知识分子——梁漱溟早期论中国文化的路向
- [摘要]近代中国面临社会结构瓦解和人心困顿的双重危机,承担社会整合和道德教化职能的传统绅士日趋没落,而倾向变革的知识分子则采取了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在此背景下,梁漱溟系统地建构了一套“刚”的人生哲学,统合人性论与历史实在,并回应了东西文化的争论。一方面,“刚”以“浅易”的普遍抽象的意欲出现,成长为“艰深”的人生态度,统摄儒、佛、西三种世界文化;另一方面,作为“刚”的承担者的新知识分子,在“亲师求友”的团体中培育“刚”的人生态度,并从小群体走进农村社会,改造乡村。“刚”即梁漱溟孜孜以求的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
- 作者:
魏文一;
- 全文[ PDF 2946.0 KB ] 2016.31(4) 共有 3772 人次浏览
|
|
- 谁来决定“生儿子”?——社会转型中制度与文化对女性生育决策的影响
- [摘要]自198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制度与文化成为影响女性生育选择的两个重要因素,使女性生育成为一种“非意愿性”选择。本研究根据计划生育制度与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力的强弱,将现实社区分为四类:制度影响力强—文化影响力强的强强类型,对应“村改居”社区;制度影响力强—文化影响力弱的强弱类型,对应单位制社区;制度影响力弱—文化影响力强的弱强类型,对应劳动力外流的农村社区;制度影响力弱—文化影响力弱的弱弱类型。本文在四种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引入文化社会心理学及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视角,探讨作为内生性的生育文化规...
- 作者:
吴莹;杨宜音;卫小将;陈恩
- 全文[ PDF 9209.0 KB ] 2016.31(3) 共有 6787 人次浏览
|
|
- 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社会记忆修复与重构——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增能服务为例
- [摘要]在灾区重建过程中,社会记忆的修复和重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受灾民众尽早走出灾害阴影。运用专业社会工作增能方法对灾区社会记忆修复和重构的实质在于对社区原生和内生力量的增能。本文以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进行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探究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增能方法介入灾区社会记忆修复和重构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灾区民众个体心理、人际关系、社区组织和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项目化服务运作的考察,分析其对灾区社会记忆修复与重构的影响,并以此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增能服务介入灾区重建的路径及其发展前景。
- 作者:
文军、何威
- 全文[ PDF 10565.0 KB ] 2016.31(2) 共有 4144 人次浏览
|
|
- “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与社会学研究的创新之路
- [摘要]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转型的新路。与某些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曾采取的“危机转嫁和对外扩张”道路截然不同,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将矛盾和危机化解于国土内部的东方式现代化道路。本文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应对和解决的三大难题,即超大规模的城镇化、社会不平等和维护社会秩序。文章进而分析了社会学在解决这些难题中的贡献,即关注城乡均衡发展及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聚焦社会结构优化和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最后,本文探讨了“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与应对,即推进绿色发展与人的城镇化、构建橄榄型社...
- 作者:
李强、杨艳文
- 全文[ PDF 6194.0 KB ] 2016.31(2) 共有 3395 人次浏览
|
|
- “差序格局”探源
- [摘要]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说作一种“发生学”的研究,考察“差序格局”以及相关的“乡土社会”、“乡土中国”等词语、概念及问题的学术渊源与发展脉络。本文提出: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乡土社会”概念有密切关系;其“差序格局”说则包含了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及内容,包括人类学亲属制度研究,与杨朱思想相关联的绝对“自我主义”,儒家思想中的“人伦差等”及“推仁”、“修齐治平”等。
- 作者:
阎明
- 全文[ PDF 2782.0 KB ] 2016.31(5) 共有 6881 人次浏览
|
|
-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担当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本文从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担当入手,阐述了中国社会学“问题导向”的中国风格,并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中选择了五个突出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包括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社会公正和创新社会治理。作者强调社会学应关注和研究这类重大问题,并形成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1025.0 KB ] 2016.31(5) 共有 3479 人次浏览
|
|
- 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流变:机制、逻辑与张力
- [摘要]本文通过现阶段城市存在的多元化代际居住安排来考察转型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身处中国特殊社会结构和个体化进程中的代际关系主体双方,一方面想寻求个体的自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孝道文化中关于家庭责任的一整套生活逻辑以及与养老、抚育相关的社会制度的制约。家庭代际关系成为个体抵御风险的最后堡垒。多数代际关系主体在结构和个体之间努力寻求一种平衡,选择形式各异的代际居住形式,形成了转型期特有的流变的家庭代际关系。
- 作者:
石金群
- 全文[ PDF 2703.0 KB ] 2016.31(6) 共有 5230 人次浏览
|
|
- 产权性质与企业间网络的形成——对中国上市公司连锁董事的网络分析
- [摘要]企业间网络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模式之一,目前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强调企业间网络形成逻辑的产权差异性,使用2000-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连锁董事网资料,从个体属性和网络关系两个层面检验了不同产权对网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国有性质公司更可能形成连锁董事网,并且这种关系更可能在相同产权的公司间发生;政府控制的公司所隶属的行政层级越高,越可能形成连锁董事网;同时,经济效率视角仍有一定的解释力。
- 作者:
马磊
- 全文[ PDF 9595.0 KB ] 2016.31(1) 共有 391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