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增强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
-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加强与改进理论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在学习中体会到,必须进一步增强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具体路径是:立足中国,构建新时期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中国风格;把握当代,认清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创新,从多种资源中提炼标识性概念;面向未来,打造易于接受的社会学原创性理论观点。
- 作者:
宋林飞
- 全文[ PDF 1923.0 KB ] 2016.31(5) 共有 3326 人次浏览
|
|
- 中国精英地位代际再生产的双轨路径(1978-2010)
- [摘要]本文试图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父辈的优势地位影响子代获得特定精英身份的程度和方式,以及这一模式是否在1978-1992年、1993-2002年、2003-2010年这三个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通过对2011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SS2011)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发现虽然父辈的优势地位对子代的精英地位获得有着显著正效应,但体制精英和市场精英的代际流动仍然遵循着两条相互隔离的轨迹,只是在2003年之后体制精英的子女成为市场精英的几率比1993-2002年有所上升。对可能造成这种代际再生产模式的原因分析表明,虽然精英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多元化给社会流动提...
- 作者:
吕鹏、范晓光
- 全文[ PDF 2512.0 KB ] 2016.31(5) 共有 5349 人次浏览
|
|
- 超越进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回眸与思考
- [摘要]“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本文从发展社会学的视角,直观地刻画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描述了“进化”与“超越进化”在经验层次上的区别;进而在概念层次上阐述了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时空压缩与时空延伸的结合和统一,并由此论述了“十二五”时期之所以能够实现“超越进化的发展”的原因和机理。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6618.0 KB ] 2016.31(2) 共有 3212 人次浏览
|
|
- 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
- [摘要]数字下乡是技术治理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典型应用,通过将数字信息在地化、系统化和逻辑化,国家得以改善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其信息能力,并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合理优化。通过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由于数字生产链条过于漫长,数字的使用者和生产者难以面对面互动,而必须求助多重发包的数字生产体制。在这个生产体制中,数字技术的发包者、传递者、生产者和知情者的行动逻辑大相径庭,他们各不相同的行动目标和激励导致数字生产难以真正精准。而更为根本的是,数字下乡是国家向农村进行信息渗透、试图精准干预治理过程的后果,...
- 作者:
王雨磊
- 全文[ PDF 2540.0 KB ] 2016.31(6) 共有 7273 人次浏览
|
|
-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
- [摘要]对于家庭背景与儿童学业成就间的关系,既有研究大多着眼于家庭背景对最终教育获得的影响,但教育获得是一个连续过程,对受教育过程缺少分析,就难以理解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受教育机会的过程性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基线数据(CFPS2010),探讨了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路径和机制。本文分析结果表明:(1)家庭通过其社会经济资源为儿童提供有差异的教育机会,进而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2)家庭通过家长的教育参与和行为支持,培养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对其学业成就产生影响。进一步的探讨还发现,家庭背景对儿...
- 作者:
李忠路、邱泽奇;
- 全文[ PDF 1945.0 KB ] 2016.31(4) 共有 8950 人次浏览
|
|
- 政府组织间的权责配置——兼论“项目制”
- [摘要]立足于基础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政府组织间关系的现实,本文建构了政府间权责关系配置的基本框架。政府组织与企业不同,具有自身的权责类型,权威体现为汲取与产出两个维度,责任则通过监督与问责的方式和来源得以呈现。作为单一权威制国家,我国既不同于联邦制,更不同于极权机制,地方或下级政府具有有限自主性,政府组织间权责配置具有不清晰、连带,以及向上负责和责任易转嫁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统合了“中国式联邦制”、“锦标赛”等假说,厘定其解释边界,以提出既契合我国特殊性,又对一般理论有挑战和贡献的假说。为了解释自上...
- 作者:
史普原
- 全文[ PDF 2841.0 KB ] 2016.31(2) 共有 4437 人次浏览
|
|
- 中国族际通婚的发展趋势初探——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 [摘要]中国在21世纪面临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族际通婚研究有助于认清我国族群关系的整体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民委提供的数据的比较分析,力求认识中国近20年来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模式和族际通婚的演变趋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各个族群中,教育水平(高中以上毕业比例)对族际通婚的正面影响最为显著;非农职业比例高的族群族际通婚率较低;聚居在本族自治地方的人口比例越高,与他族成员通婚的机会也越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越不普遍,与他族成员的交往和通婚的机会也越低。
- 作者:
菅志翔
- 全文[ PDF 8790.0 KB ] 2016.31(1) 共有 6369 人次浏览
|
|
- 地位差异、适应性与绩效期待——空气污染诱致的居民迁出意向分异研究
- [摘要]经验观察和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移民的因素之一。基于北京市电话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以雾霾为标志的空气污染问题频发,确实引发了居民担忧,部分居民也因此萌生了迁出意向,但居民雾霾迁出意向的分异却不能完全为环境因素所解释;雾霾迁出意向较少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影响;适应雾霾的不同行为模式对雾霾迁出意向具有不同影响;对政府治霾的信心可以显著抑制雾霾迁出意向。基于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环境风险变化的动态性关注,本研究进一步尝试发展关于环境移民研究的新视角——绩效期待理论。
- 作者:
洪大用;范叶超;李佩繁
- 全文[ PDF 9393.0 KB ] 2016.31(3) 共有 4559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
- [摘要]本文围绕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成果的考察和研究、对中国早期社会学家思想的考察和研究、对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的探索和论辩等三个方面对《社会学研究》创刊以来所刊社会学理论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回顾表明,《社会学研究》杂志对于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成果发表的一个重要阵地。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2390.0 KB ] 2016.31(6) 共有 3776 人次浏览
|
|
- 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摘要]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出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也触动了国民性研究的方法本身。许多学者都把耻感文化看作解释中国人与日本人的重要概念,虽试图有所区分,但均未有理论建树。本文试图摆脱国民性研究的困境,从社会规则入手,借助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例,以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中国人脸面异质理论的基础上对耻感文化为何造成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不同行动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试图建立起研究耻感文化内在差异的模式,与此同时,也在视角和方法上对总体性、比较性、亲和性、社会规则及社会容忍度等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 作者:
翟学伟
- 全文[ PDF 9570.0 KB ] 2016.31(1) 共有 7721 人次浏览
|
|
- 城市社区治理:基本模式及其治理绩效——以四个商品房社区为例
- [摘要]本文提出社区政体的概念,并系统考察了XT、PG、SD和CJ四个商品房社区从“市场专制型—他治政体”走向“业主主导型—自治政体”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其形成的治理模式、自治绩效、影响因素和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以业委会为核心建制的社区政体系统能够释放出可观的“制度红利”,并有力促进和改善商品房社区的治理境况和业主福祉。这也为当前商品房社区走出“寡头化”和“碎片化”的治理困境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 作者:
陈鹏
- 全文[ PDF 10494.0 KB ] 2016.31(3) 共有 9084 人次浏览
|
|
- 注意力竞争——基于参与观察与多案例的组织学分析
- [摘要]中国政府行为的一个特征是注意力的戴帽竞争而非直线竞争,即职能部门本可利用业务指导权开展工作,却选择借助党委政府的权威地位推动工作。本文通过近距离观察司法厅案例,对传统的多委托多任务理论进行带有中国色彩的改造性诠释和竞争性对话,提炼适用于分析戴帽竞争的多委托多任务框架。研究发现,在中国政府内部,多委托方的权威地位迥然有别,呈现三元差序格局。弱委托方单向依赖强势委托方,组内比较而非组间比较。多任务的激励强度首先取决于隶属委托方的权威地位,其次才是量化奖惩程度。这一结构总体内生了注意力的戴帽竞争行为。...
- 作者:
练宏;
- 全文[ PDF 2955.0 KB ] 2016.31(4) 共有 4296 人次浏览
|
|
- 外出还是留守?——农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经验研究
- [摘要]外出家庭化是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趋势,但以往研究因为缺乏对家庭边界的明确定义及采用流入地调查数据等缺陷,未能提供对当今农村劳动力家庭外出—留守安排各类型分布的可靠描述。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描述了中国农村丈夫单方外出、妻子单方外出、夫妻同地外出、异地外出及其子女外出或留守安排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分三种外出决策情境重点探讨了夫妻特征和家庭结构等因素与夫妻外出安排的关系。
- 作者:
李代、张春泥
- 全文[ PDF 2243.0 KB ] 2016.31(5) 共有 5190 人次浏览
|
|
- 治理交易成本与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演变——基于1949-2015年J市养猪业兴衰史的分析
- [摘要]中国当前的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迅速,这是市场竞争与国家治理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以J市养猪业兴衰史为个案,借助“治理交易成本”概念解释现象背后的国家治理因素。“小农如何对接大国家”是中国国家治理和农民家庭发展必须面对的结构性困境。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为降低索取交易成本对农业组织采取一体化的处理方式,市场经济时期为降低治理交易成本采取了多元综合方式。各层级政府和各不同部门在治理进程中发展出多种机制,包括体系化治理、供应链治理、减量化治理以及系统整合治理。这些机制在磨合中形成推动规模化经营的渐进模式,在特...
- 作者:
程秋萍、熊万胜
- 全文[ PDF 3446.0 KB ] 2016.31(6) 共有 3527 人次浏览
|
|
- 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
- [摘要]“啃老”是转型期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化和矛盾意向视角下,本文选取上海市的访谈案例,通过比较和谐与冲突的两类“啃老”家庭,分析家庭成员的不同认知策略及其对代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以此来展示家庭成员在利益、价值、情感方面的互构和张力,讨论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同塑造当下的中国家庭生活。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自反性并未导致家庭的个体化,相反,代际责任伦理在家庭成员的自反性生涯和协商实践中得以再造。社会转型强化了“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让代际互助传统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抗...
- 作者:
刘汶蓉
- 全文[ PDF 2620.0 KB ] 2016.31(4) 共有 5159 人次浏览
|
|
- 地方软财政支出与基层治理——以编外人员扩张为例
- [摘要]中国的官僚体系呈现出一个独特现象,即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雇佣了大量的编外人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非正式人员?这样一个介乎于普通民众和正式官僚体系之间的模糊地带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中国基层治理中一个有趣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东部一个富裕县公安部门警辅队伍演变的个案研究,揭示了在地方政府职能扩张和编制严格受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存在着不受财政部门和人大立法机构控制、主要受经费使用部门和地方主要负责人影响的财政支出行为。这种地方软财政支出,正是编外人员得以扩张的重要原因。
- 作者:
叶静
- 全文[ PDF 8935.0 KB ] 2016.31(1) 共有 4863 人次浏览
|
|
- 转型国家与行业协会多元关系研究——一种组织分析的视角
- [摘要]当前有关社会组织的研究中,缺少对于组织内部特征及其组织行动之塑造作用的分析。本文认为,除了强势国家的支配,组织自身凝聚和表达社会利益的能力同样塑造了国家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基于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一个结合组织“自主性”和“凝聚力”的二维框架,解释了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的四种类型,即合作型、对抗型、支配型和工具型。其贡献在于: 1.带回组织维度的分析,突破了单一维度上国家与社会的强弱对比分析; 2.提示应修正对于政会关系的“非抗争性”认知,行会亦可能构成集体抗争的基础; 3.揭示了当前中国政商关系的分化,挑战了...
- 作者:
纪莺莺
- 全文[ PDF 8337.0 KB ] 2016.31(2) 共有 4002 人次浏览
|
|
- 旅法华人移民基督教:叠合网络与社群委身
- [摘要]全球化不仅指经贸关系上的世界一体化,也涉及宗教文化与道德观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流动。在这一背景下,移民宗教已经成为凝聚华商华侨的重要纽带。本文聚焦于旅法温州商业移民的跨国基督教网络及其扎根策略,运用人类学民族志个案研究揭示出温州人的网络经济、传统家庭观念与其基督教文化认同之间的社会空间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反思北美移民宗教研究中的“同化”范式,强调宗教与移民的全球化和多向性发展趋势,而非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单向渗透与改造。
- 作者:
曹南来
- 全文[ PDF 8109.0 KB ] 2016.31(3) 共有 3530 人次浏览
|
|
- 自选择、职业发展与农民工同乡聚集的收入效应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201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外来务工者调查的数据,利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克服自选择导致的估计偏误,分析不同类型的同乡聚集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1)同乡聚集对农民工收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2)在选择效应上呈现双向强化特征,即无论是聚集者还是非聚集者均选择了增进自身利益的工作类型;(3)基于初职与现职阶段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聚集类型在农民工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收入效应呈现不同的趋势。
- 作者:
魏万青
- 全文[ PDF 2140.0 KB ] 2016.31(5) 共有 3820 人次浏览
|
|
- 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基于全国31个省887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
- [摘要]本文使用全国31省“千村”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在农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充分的条件下土地禀赋对农户子女教育年限选择的影响,发现土地禀赋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渠道交互影响教育决策。对于目前在农村的大多数家庭,土地禀赋对教育投资的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并且家庭土地面积、劳动力教育水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存在区间差异,只有在家庭土地面积的对数高于门限值2014时,土地禀赋和教育投入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更有效地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中国农村平均土地经营规模化还没有达到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
- 作者:
杨晔、徐研
- 全文[ PDF 2135.0 KB ] 2016.31(6) 共有 4975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