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民主与社会改革:托克维尔论社会问题
  • [摘要]托克维尔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发展了他的社会理论。本文讨论了托克维尔对贫困问题和监狱改革的论述,指出托克维尔在对社会问题和工业及民主的密切关系的认识中深化了对民主的理解;本文进而阐述了托克维尔通过民主来进行社会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的努力,揭示他在社会理论和社会改革中建立个体责任和社会纽带的道德主义关怀。 
  • 作者:

    崇明;

  • 全文[ PDF 685.0 KB ] 2008.23(2)  共有 2892 人次浏览
  • 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
  • [摘要]社会资本的测量是社会资本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集体性社会资本的测量更是大量学术争论的根源所在。在回顾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社区社会资本的多元维度测量方法,并发展出各个维度的具体测量指标。基于2006-2007年在上海市50个社区收集的数据,作者对所建构的量表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个7维度的社区社会资本测量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文章最后对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独特特征及社会资本测量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作了简要的讨论。
  • 作者:

    桂勇; 黄荣贵;

  • 全文[ PDF 611.0 KB ] 2008.23(3)  共有 3758 人次浏览
  • 退出成本、信息和冲突——以一起标会会案的发生和解决为例
  • [摘要]本文试图从退出成本和信息的角度分析冲突问题。作者首先对一个"拍卖20元钱"试验的结果进行理性选择分析,指出退出成本高昂和信息不足对出现高标价起重要作用。然后作者以一起标会会案的发生和解决为例,具体说明退出成本和信息在这起标会会案的发生和解决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作者举例说明许多大冲突的发生是因为退出成本高昂和信息不足,而许多社会制度安排都具有降低退出成本、促进信息流通从而消减冲突的作用。 
  • 作者:

    张翔

  • 全文[ PDF 761.0 KB ] 2008.23(1)  共有 2763 人次浏览
  • 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
  • [摘要]本文依据作者近10余年来对中国东部和南部较发达地区村庄的实地调查资料,探讨当下中国农民在本土非农化压力、城市化暴力和工业私有化境况下采取的博弈策略,尤其关注其中新出现的合作机制再生发的意义。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条件下,当农民面对不确定的生存和保障前景时,会坚持固守一条独特的公正底线——"转换生计,持续保障"。这种公正观具有其坚实的草根基础。农民所采取的基本策略是运用"韧武器"——一种既柔软又坚实的武器,即采取非对抗性的抵制方式,选择不给被"拿走"(剥夺)的机会的做法,并借助...
  • 作者:

    折晓叶

  • 全文[ PDF 800.0 KB ] 2008.23(3)  共有 3203 人次浏览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
  • [摘要]制度学派是美国经济社会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制度学派否认经济学和理性选择理论采用的先验的、外在的理性假设,拒绝它们采用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并摈弃它们建构超越具体时空条件限制的"大理论"的追求,而主张发展中程的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学派有三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强调理性的社会建构和认知在社会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它认为国家建设与市场建设是一个互动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国家既是行动主体,也是结构,对经济生活有重大影响;它还重视非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当全球化的钟摆运动出现回摆时,这三个研究方向能为我们研究中...
  • 作者:

    高柏

  • 全文[ PDF 799.0 KB ] 2008.23(4)  共有 2778 人次浏览
  • 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
  •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老年协会在农村获得较高自主性和行动力的原因。作者认为,地方政府对社团组织的选择性管理为老年协会自主性的获得提供了发展空间,而老年协会连带性吸纳功能增强了它在农村的权威及其在集体行动中的动员能力。地方政府虽然容易转变管理老年协会的动机,从"维稳"的目标出发加强对老年协会的管理,但老年协会连带性吸纳的功能却难以在福利供给模式不变的情况下被削弱,因而相应的规管难以在短期内奏效。
  • 作者:

    邓燕华;阮横俯;

  • 全文[ PDF 728.0 KB ] 2008.23(6)  共有 2348 人次浏览
  • 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
  •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NGO得到了迅速发展,很多学者开始以社团为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在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NGO如何利用有效的行动策略来实现组织目标以及影响政府,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这一个案来看,采取的主要行动策略是非正式政治,这种非正式政治行动策略是在国家的底线控制与草根NGO的夹缝求生互动中产生的,尽管有其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 作者:

    张紧跟;庄文嘉;

  • 全文[ PDF 517.0 KB ] 2008.23(2)  共有 2713 人次浏览
  • 网络的差异性和求职效果——农民工利用关系求职的效果研究
  • [摘要]社会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嵌入性",是社会学尤其是网络学派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针对特德.莫尔提出的一个新的网络差异性命题:针对要在某组织中实现的特定目标,一个人所使用的网络是否有用,取决于他的网络与该组织的内网络有多大关系。在该命题基础上,本文对农民工使用网络的求职效果提出了四个假设并进行检验后发现:使用内网络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显著,而使用外网络和一般性使用网络的效果不显著;在内网络型求职的个案中,获得企业负责人帮助的农民工更可能比获得工友或主管帮助的农民工拿到更高的工资,接触的联系人种类越多的农...
  • 作者:

    张春泥; 刘林平;

  • 全文[ PDF 739.0 KB ] 2008.23(4)  共有 2387 人次浏览
  • 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
  • [摘要]以往的章学诚研究往往从学术史的角度入手,把他描绘成一个对"道"的持守有独到见解的人物,本文则拟从清初社会政治生态的复杂运作出发,深入分析章学诚的思想与清初帝王进行"大一统"意识形态建构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考察了图书收藏与私人领域的兴衰过程,指出章学诚图书收藏和流通应归于官守的思想呼应了皇权对文化进行整体规划的构想;其次,本文对章氏的"官师合一"的复古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与皇权对"复三代"的追求之间有微妙的契合关系,都是进行思想控制的一个环节;最后,本文对章学诚编纂地方志...
  • 作者:

    杨念群

  • 全文[ PDF 1189.0 KB ] 2008.23(5)  共有 2245 人次浏览
  • 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
  • [摘要]根据2005年在福建省厦门市的问卷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和其他因素对城市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分析表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由维权抗争因子、利益表达因子和选举参与因子构成。社会资本的各因素对居民的政治参与起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现阶段城市居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在个人政治接触仍然起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政治参与方式。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499.0 KB ] 2008.23(5)  共有 2524 人次浏览
  • 国家、市场与社会:秦淮河污染治理的多维动因
  • [摘要]1950-2005年间,秦淮河前后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治理。前三次治理以防洪排涝为目标,后两次治理则力图改善N市的水系生态环境质量,并被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本文以第四和第五次治理为主要分析事件,力图说明秦淮河的污染治理受到了提高或改善城市或政府形象和谋求市场经济利益的双重力量的推动。同前三次相比,国家因为经济动员的能力增加,使其保持了政治动员的潜能;而市场的力量则因污染治理的经济效益而凸现出来。相比之下,尽管在问题的形成和议论方面,社区或社会的力量已经逐步显现,但离真正影响污染治理的进程尚有相当的距离。 ...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643.0 KB ] 2008.23(1)  共有 2677 人次浏览
  • 消费社会与“新生代打工妹”主体性再造
  •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改革阶段形成的特殊阶级、性别、城乡、族群等社会结构造就了"打工妹"独特的"主体性"。消费革命的到来和消费社会的形成对于打工妹的身份认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立足于中国消费革命的社会现实,将主体性社会建构的空间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洞悉中国消费革命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分析"新生代打工妹"的独特消费模式,着重探讨"新生代打工妹"的社会身份是如何在国家、资本与社会的合力下,在生产领域被建构成为廉价、卑微、次等的"生产主体",而打工妹们又是怎样在消费领...
  • 作者:

    余晓敏; 潘毅;

  • 全文[ PDF 902.0 KB ] 2008.23(3)  共有 3759 人次浏览
  •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 [摘要]科举制度本是官僚帝国实现普遍化权力的手段、皇权扩张的工具。均田制崩溃之后,中华帝国出现了掌握经济资源却没有稳固政治地位的绅士阶层。由于遭到绅士集团的抵制,宋朝试图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扩张国家权力的企图失败了。儒家学者扩张自身文化权力的学校取士方案不能被帝国采纳,最终放弃了主导文化教育和推举官员的要求,仅提议通过科举理学化提升绅士集团的政治地位,为科举制度发展"功名身份的终身制"指明了方向。
  • 作者:

    吴铮强

  • 全文[ PDF 400.0 KB ] 2008.23(2)  共有 2695 人次浏览
  • “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
  • [摘要]"家""国"关联是理解"差序格局"宏观建构的关键,"家""国"之间"移孝作忠"的伦理设计并不能消解"化家为国"的潜在紧张性,直至宋代科举制的完全确立才标志着绅权与皇权相联结的"家""国"同构真正得以确立起来,但"移孝作忠"的伦理形式背后却是绅权依附于皇权的利益共享机制。其中,"家"之诸子均分制与"国"之嫡长子继承制表面上并不一致,实质上却对巩固皇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中也正暗含了"外儒内法"的文化...
  • 作者:

    沈毅

  • 全文[ PDF 640.0 KB ] 2008.23(6)  共有 2429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医疗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全国八个农业县医疗筹资系统的实证研究
  • [摘要]农村医疗筹资体系的制度设计是影响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Kakwani指数和PII指数对我国农村医疗筹资体系内三种主要筹资形式进行了垂直公平性和水平公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医疗筹资体系保证了水平公平却牺牲了垂直公平,商业保险筹资体现了轻度的垂直公平,而自负支出筹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垂直不公平和水平不公平问题。
  • 作者:王晶
  • 全文[ PDF 800.0 KB ] 2008.23(5)  共有 2456 人次浏览
  • 社会政策概念辨析
  • [摘要]社会政策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缺乏公认定义的概念。本文主要从"经"和"纬"两条线来分别梳理社会政策概念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及主要争议。从经向看,社会政策概念经历了缘起、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三个阶段;从纬向看,社会政策的概念可分别从学术研究和社会行动两个层面来探讨。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政策着眼于如何提升社会福祉,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是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关系;作为学科的社会政策着眼于探讨社会政策的学科特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是社会政策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后,本文对我国...
  • 作者:

    黄晨熹

  • 全文[ PDF 585.0 KB ] 2008.23(4)  共有 4057 人次浏览
  • 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
  • [摘要]在民国社会调查中,定县调查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影响之大,皆可谓独树一帜、声誉远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县级范围的大规模调查,它以服务定县实验工作为首要,也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寻找出路,还有为实现社会科学本土化而努力的雄心。这一调查遇到的困难超乎想象,但与其他调查相比,又有难得的定县实验区支撑,尤其是人才和经费的优势,从而为调查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定县调查既重视和利用了非正式权力资源,也借助了官方的权力资源,更为突出的是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调查方法,使其成为中国社会调查的里程碑式成果。这一成...
  • 作者:

    李金铮

  • 全文[ PDF 798.0 KB ] 2008.23(2)  共有 3228 人次浏览
  • 社会组织与亲属制度研究
  • [摘要]本文以澳洲亲属称谓系统为起点,考察社会组织与类别式亲属制度在部落社会早期的嵌合关系,论证亲属制度的两个本位:第一本位以外婚制单系继嗣群为亲属合并原则(群间称谓),第二本位以核心家庭为亲属区分原则(个体间称谓)。这两个本位同时也是观察和描述亲属制度的两个视角,欧美人类学在部落社会类别式亲属制度研究中主要采用以核心家庭为本位的表述途径,因此出现合并与区分之间的表述误差(歧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举例分析拉德克利夫-布朗《亲属制度研究》一文的论证失误,通过学术史疏理表明,表述方面的区分与合并是亲属制度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 作者:

    张岩

  • 全文[ PDF 944.0 KB ] 2008.23(1)  共有 2952 人次浏览
  • 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一个社会学的新概念与新论题
  • [摘要]非常规行动就是在社会行动过程中"不按套路出牌",尽管它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但向来关注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反而对此缺乏应有的敏感与把握。本文的目的是把非常规行动带回社会学的理论视野,讨论其生成、类型、形态、普遍化和常规化过程及其对社会变迁的意义。文章认为,当例行化程序和路径无法支持行动者的自主性欲求时,行动者将会筹划出新的行动程序和路径,借助非常规行动实现自主性欲求;就社会行动的规范性而言,非常规行动可分为规范的非常规行动和失范的非常规行动两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意味着不同社会遭遇和行动策略;非常规行动...
  • 作者:

    张兆曙

  • 全文[ PDF 828.0 KB ] 2008.23(3)  共有 2414 人次浏览
  •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 [摘要]本文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从我们在云南省一个名为绿寨的农村推动农村发展的实践中,试图超越宏观(“基变社会工作”)与微观(“临床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两极化论争,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此模式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强调如何利用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和策略,发掘农村当地社区和民众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从而使得当地社区和民众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本文先介绍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然后澄清农村社会工作的两种理论视角,最后将用我们在2007年开始推动的城乡合作的公平贸易项目作为例子,阐述优...
  • 作者:

    张和清;锡聪;古学斌;

  • 全文[ PDF 680.0 KB ] 2008.23(6)  共有 3403 人次浏览
«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