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机器学习方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处理效应异质性是定量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为例,指出以算法为导向的新兴分析手段可以克服模型形式和变量选择的限制,并考虑变量间各种交互关系。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分别体现了“匹配”和“模拟”的分析逻辑,以帮助研究者勾勒出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经验分布并探索该异质性的决定因素。然而,参数设定差异和算法差异都会损害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 作者:胡安宁、吴晓刚、陈云松
  • 全文[ PDF 12379.0 KB ] 2021.36(1)  共有 5883 人次浏览
  • 政策内容再生产的影响机制——基于涉农政策文本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尝试深入政策文本,使用词向量模型等构建“政策内容再生产”系数这一测量地方政府行为的新维度,以量化不同省级政府在采纳国家涉农政策之后对政策文本的细化、更新程度,进而对我国文件传递中“深层”政策内容变化的模式和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基于国家和省级政府长时段政策文本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相较于外部压力和经济激励,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更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等自身执行能力和执行动力的影响;政策采纳速度对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的影响呈现“倒U型”,...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11187.0 KB ] 2021.36(1)  共有 5044 人次浏览
  • 自雇群体跨体制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与作用机制
  • [摘要]本文聚焦于自雇群体,探讨跨体制社会资本对收入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自雇者跨体制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是提升机会增量,包括直接机会增量和间接机会增量,由此实现收入效应;第二,对于跨体制社会资本收入效应的因果性,通过运用滞后变量模型、工具变量和倾向值匹配等统计方法,对内生性问题做了较严格的统计检验,获得了稳健结果。本文对自雇群体的分析深化了跨体制社会资本及其收入效应的理论认识。
  • 作者:王文彬、肖阳、边燕杰
  • 全文[ PDF 12393.0 KB ] 2021.36(1)  共有 3548 人次浏览
  • 技术变革中的福利态度转变——自动化替代对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影响
  • [摘要]本文聚焦于“机器换人”运动中的职业自动化替代,致力于揭示技术变革背景下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个体职业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性越高,越偏好由政府承担养老责任。第二,自动化替代通过提高个体对未来的风险预期强化其期待政府养老的倾向。第三,自动化替代的强化效应在不同群体、家庭和地区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强化效应在高收入群体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群体以及有代际陪伴的家庭和公共服务较好的地区中更加明显。
  • 作者:范梓腾、宁晶
  • 全文[ PDF 10407.0 KB ] 2021.36(1)  共有 3438 人次浏览
  • 求同还是存异?——同质性视角下的学业成就研究
  • [摘要]按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进行分班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该议题牵涉到对中国基础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双重考验。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和2015年两期数据,本文发现: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对不同学业能力学生的成绩有差异化影响,低学业能力学生的综合成绩随着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升。基于不同科目、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结果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也均呈现出一致的模式。
  • 作者:程诚
  • 全文[ PDF 12727.0 KB ] 2021.36(1)  共有 4226 人次浏览
  • 产权实践的场域分化——土地发展权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拓展与启示
  • [摘要]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分配引发了土地发展权议题研究。借助“产权社会建构”和“政府行为”脉络的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场域分化”的概念,用以强调体制场域和社会场域对于土地产权的形塑机制,以及体制场域中的地方权力机制之于地权界定的中心意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借助土地规划、收储和“增减挂钩”政策等发展出的隐性嵌入机制,深刻影响着基层社会的产权界定。由此,制约农民产权实践空间的并非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发展的显性嵌入机制,而是隐性嵌入机制。城乡分化问题则源自不同实践场域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在收益能力方面的隐性分化...
  • 作者:陈颀
  • 全文[ PDF 13612.0 KB ] 2021.36(1)  共有 3380 人次浏览
  • 机手与麦客——一个公司型农场机械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试图以资本下乡后一个公司型农场内收割机的闲置现象切入,展现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及复杂逻辑。这个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从使用机手到雇用麦客的转变。通过将机手和麦客这两类劳动力群体置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具体情境下,本文发现,这个农场机械化收割的失败与他们本身作为外来资本的身份以及本地机手以对待外人的行动逻辑与之相处密不可分。雇用麦客带来的机械化收割的成功则取决于麦客群内部的亲属关系、麦客经纪人与麦客之间的庇护关系以及麦客独特的社会身份。农业机械化并非简单依靠购入机械、升级设备就能实现,而...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1351982.0 KB ] 2021.36(2)  共有 3860 人次浏览
  • 项目制的“双重效应”研究——基于城乡社区项目的数据分析
  • [摘要]项目在当前的国家治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其分配机制与成效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本文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基层的项目分布概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整体格局上,项目的分配呈现出“双重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和农村地区获得了更多项目资源;但是,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和村/社区享受的项目资源更多。结合个案分析和数据验证,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双重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通过项目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产生了宏观层面均等化分配现象;但是在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为了更容易...
  • 作者:陈家建、巩阅瑄
  • 全文[ PDF 1350861.0 KB ] 2021.36(2)  共有 3556 人次浏览
  • 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系统分析了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精英大学中,家庭背景几乎没有影响,选择性淘汰效应突出;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家庭背景作用显著,文化再生产机制作用明显,但个人努力因素也同样重要;在高职院校中,文化再生产机制和能力主义规则的作用都不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的分化,不同类型大学竞争场域和竞争规则出现极大差异,文化再生产机制和选择性淘汰假设在大学校园竞争中都留有痕迹,但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 作者:李春玲、郭亚平
  • 全文[ PDF 1524333.0 KB ] 2021.36(2)  共有 6184 人次浏览
  • 代际关系、养老保险与中国城镇养老新图景
  • [摘要]基于定量与定性的混合研究,本文揭示了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在现代化浪潮下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弹性、团结与张力并存的新图景。养老保险逐渐成为中国城镇老年人经济独立的基石,协助达成当代老年人“分而不离、重心下移”的“体谅式养老”方式。研究表明,养老保险和个体现代化进一步对代际关系产生了交互作用,形塑了社会化养老与家庭支持并存且互为补充的养老预期。今后,政府应不断优化职能定位,合理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依靠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与个人的合力来破解养老照料“不可能三角”。
  • 作者:郭瑜、张寅凯
  • 全文[ PDF 1372980.0 KB ] 2021.36(2)  共有 4377 人次浏览
  • 政法传统背景下的妇联妇女权益维护(1980-2016)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法传统的塑造下,妇联妇女权益维护工作维续其行动的政治归附性,获取法律给予的独特组织授权,建立连接国家实权机构的嵌入式权益维护网络。这些中观结构进而影响了妇联在包括参与、普法和救助在内的妇女权益维护行动中采取的策略。概括地说,在中观结构形成和策略选择中,皆存在“以法入政”和“以政入法”两类实践机制。政法传统背景下妇联妇女权益维护的特质,可用“权利的政治”和“策略弹性”来概括。“权利的政治”规定了妇联妇女权益维护工作的基本方向。在此前提之下,妇联具有选择政治与法律的混合路径开展...
  • 作者:陈伟杰
  • 全文[ PDF 1355970.0 KB ] 2021.36(2)  共有 2663 人次浏览
  •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
  •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性的进路对垃圾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在物质性视角下对垃圾进行重新理解,包括在社会历史维度上检视垃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考察垃圾的制造与处理,以及对垃圾参与建构的诸多环境和社会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一个垃圾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对垃圾物质性的探究可见,垃圾虽被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及主流处理技术界定为污秽、无用之死物,其实却是“活力之物”。垃圾具有社会生命,在社会当中生成、流动、转化,与不同的行动者互动、形成联结,并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它以出人...
  • 作者:张劼颖
  • 全文[ PDF 1467847.0 KB ] 2021.36(2)  共有 3866 人次浏览
  • 从收入到资产: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及其变迁——以1991-2013年的上海为例
  • [摘要]阶层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学界关注,但一直缺乏长时段的变迁分析。本文利用上海市1991、1996、2005、2008、2013年五次社会调查数据,“全景式”地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及其决定模式的时代变迁。研究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人们的主观社会地位经历了从“一切向钱看”向教育、职业、收入“多元决定”的良性转变;但后十年却进入了新的主要以资产(收入和住房)来决定的时代。与此同时,社会平均的主观社会地位历年来也逐渐下降。城市社会变迁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阶层认同的上述变迁,资产不平等日益走强这一宏观的经济与社...
  • 作者:李骏
  • 全文[ PDF 2096709.0 KB ] 2021.36(3)  共有 3981 人次浏览
  • 管理合法性:城市基层政府的法律行动研究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中国基层法治研究分类框架,并将城市基层政府作为法律资源运用的主体与焦点,同时延续法律社会学重视法律实践及合法性建构的研究传统,通过治理“住改商”案例,提炼出“寻法—宣法—执法—督法”的法律行动过程,进而以“管理合法性”概念来统领政府法律行动的机制分析。这有别于“社会反抗”类的法律行动研究,完善了国内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国家(政府)”面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管理合法性”细分为全程管理、互动管理、能动管理三个维度,基层政府在这三个维度塑造并使法律行动呈现不同的样态,体现出行动中的合法...
  • 作者:朱涛
  • 全文[ PDF 2370602.0 KB ] 2021.36(3)  共有 2705 人次浏览
  • 信与疑之间——民众对医生“反常”信任的实证分析
  • [摘要]信任为良性医患关系之必需。本文呈现了民众对医生群体的“反常”信任:民众对医生总体信任度较高,但对其医术、医德缺乏信任。为何会存有这种信任度差别?本文发现:中国医生职业信任主要源于民众对国家医疗制度的认同;医术、医德对医生信任具有塑造作用,但制度信任对其塑造力具有强烈的替代作用;制度信任会促进民众对医生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的信任反差。通过对职业与国家关系的讨论,本文有助于理解复杂医患关系的形成机制。
  • 作者:牛冠朝、刘军强
  • 全文[ PDF 1999150.0 KB ] 2021.36(3)  共有 4038 人次浏览
  • 空间理论视角下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空间理论出发,突出“流动”“老年”的交叠属性,检视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该群体的社会适应呈现“高心理—中行为—低文化”模式:对流入地的认同与归属感强,但行为适应不足,文化适应更难。尽管老年人的地域流动打破了物理边界,但制度边界与社会边界却未得到重构,故而造成其适应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张力。模糊制度和社会边界、增强心理和精神空间的可达性是有效推动老年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重要着力点。
  • 作者:

    杨菊华

  • 全文[ PDF 2405513.0 KB ] 2021.36(3)  共有 4288 人次浏览
  • “望子成龙”何以实现?——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探究学生教育期望在“望子成龙”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是实现“望子成龙”的关键,它在家庭背景和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只有在父母与子女具有一致的高教育期望,才能通过频繁的亲子交流、亲子陪伴进行有效传递。当父母和学生教育期望不一致时,高教育期望的作用会因父母低教育期望带来的社会资本缺失,或学生低教育期望导致的社会资本不能有效传递而被削弱。
  • 作者:李佳丽、胡咏梅
  • 全文[ PDF 1678055.0 KB ] 2021.36(3)  共有 4852 人次浏览
  • 熟人社会、外部市场和乡村电商创业的模仿与创新
  • [摘要]数字技术变革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契机,乡村电商创业成为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新现象。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菏泽市多次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乡村电商创业兴盛是可见结果,在国家政策和支农惠农项目普惠的前提下,影响结果的一个因素是电商经营模仿与创新的持续和深化,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中,熟人社会为模仿与创新提供社会正当性,是必要条件;线上市场为模仿与创新提供巨量市场和资源,是充分条件;乡村能人则是点燃模仿与创新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是充要条件。三者组合,缺一不可。为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运用仿真实验方法,对“...
  • 作者:邱泽奇、黄诗曼
  • 全文[ PDF 3701879.0 KB ] 2021.36(4)  共有 3994 人次浏览
  • 英才之路:通往转型社会二元精英地位的双重路径
  • [摘要]以产权制度及其与国家间关系以及相应的协调机制为基础,转型社会里形成了权威型支配和市场型支配,以及在此双重分层秩序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公职精英和市场精英。在成员遴选上,公职精英以价值理性为引导,更有可能以政治忠诚为基本资格,具有一定程度的闭合性;市场精英则以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理性为引导,更有可能以普遍主义的绩效能力为基本资格,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忠诚者更有可能通过赞助性流动获得公职精英地位,市场能力突出者则更有可能通过竞争性流动获得市场精英地位,由此形成了双重路径。本文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CGSS2008资料...
  • 作者:刘欣
  • 全文[ PDF 1955451.0 KB ] 2021.36(4)  共有 4174 人次浏览
  • 差序格局、圈子现象与社群社会资本
  • [摘要]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是社会资本本土化研究的社会基础,社群中的“圈子现象”则是社会资本本土化研究的组织基础。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在个体层面呈现出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社群层面则呈现出以精英(能人)为中心的圈子特征。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提出一套符合中国社会情境的社群社会资本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从信任、结构和资源三个维度,构建出四种社群社会资本的理想类型,发展出三个指标来度量社群社会资本。研究发现,社群精英能否相互信任形成稳定的圈子,社群精英是否在...
  • 作者:尉建文、陆凝峰、韩杨
  • 全文[ PDF 1738493.0 KB ] 2021.36(4)  共有 5014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