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自选择还是情境分层?——一项健康不平等的准实验研究
  • [摘要]根本原因理论认为阶层地位差异导致健康不平等,生活方式是其中介机制。本研究利用CFPS多期数据,首先探讨不同阶层在饮酒、吸烟和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发现管理人员的饮酒、吸烟倾向(风险健康行为)显著偏高;进而以反腐政策为准实验,考察饮酒的阶层差异变化。研究发现,生活方式转型理论和自选择机制都不足以解释管理人员饮酒更多的现象。健康分层并非社会经济地位梯度的简单映射,相关研究亟须反思以往强调微观个体实践直接反映宏观结构位置的分层理论框架。
  • 作者:洪岩璧、曾迪洋、沈纪
  • 全文[ PDF 1472908.0 KB ] 2022.37(2)  共有 4894 人次浏览
  • 乡村电商何以成功?——技术红利兑现机制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对乡村电子商务技术应用案例的研究,讨论了电商村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了电商技术红利的一种兑现机制。研究表明,电商村之所以能够兴起,一方面是因为电商技术本身孕育的“差异性需求市场”,另一方面是来自电商技术与乡村产业实践过程融合的三个机制:外部性机制汇聚差异性需求并重塑农村产业的销售过程,可见性机制呈现产品的潜在收益并促发网络交易信息与乡村人际关系的互嵌,证实性机制以编码化经营过程方式为乡村商户积累互联网资本。本研究为考察数字时代乡村产业发展逻辑提供了一个技术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作者:张樹沁、邱泽奇
  • 全文[ PDF 1488351.0 KB ] 2022.37(2)  共有 4343 人次浏览
  • 制度抑或文化:中国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趋势
  • [摘要]本文基于CSS2013和CSS2017的数据,从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患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就诊满意度、医保满意度、医疗安全、医疗公平等制度因素对患者信任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效应未呈现强化趋势。第二,一般人际信任、权威型价值观、关系就医等文化因素对患者信任也有显著作用,但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第三,相比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的作用更大。总之,制度理性和社会文化二者共同影响当前的患者信任,应重视制度因素,但也不宜忽视文化的长期作用,尤其要警惕关系就医的负效应。
  • 作者:池上新
  • 全文[ PDF 1432757.0 KB ] 2022.37(2)  共有 5325 人次浏览
  • 复读与高等教育获得不平等
  • [摘要]高考复读制度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复读与高等教育获得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学生中,弱势阶层子女通过复读考入大学的发生比高于优势阶层子女,且通过复读进入普通大学的发生比在上升。在考上大学的复读生中,优势阶层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发生比更高。在大学生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复读生的阶层差异小于考入重点大学的应届生的阶层差异。复读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不平等格局的塑造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 作者:叶锦涛
  • 全文[ PDF 1851504.0 KB ] 2022.37(2)  共有 6415 人次浏览
  • “约束—内化”vs.反思性实践认知——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与留职意愿关系研究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与专业行为关系中“约束—内化”机制的分析,并以社会理论中制度的可说明性、反映实践等概念内涵为基础,引入反思性实践认知,提出以反思性实践认知为调节作用的伦理守则与专业行为关系的机制。对CSWLS2019的数据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工作者反思性实践认知在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与留职意愿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的假设,表明这一机制能较好地解释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的留职意愿。
  • 作者:刘江、顾东辉
  • 全文[ PDF 1379234.0 KB ] 2022.37(2)  共有 3512 人次浏览
  • 空间机会结构视角下的住房分化——基于中国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和流出地对其流入地选择和住房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地理出身”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住房存在显著分化,流入地的城市等级不仅对流动人口的住房产权获得有直接影响,还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着眼于住房不平等的地理空间根源,在理论上尝试构建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的关联,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优化面向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住房政策和制度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 作者:穆学英、崔璨、崔军茹
  • 全文[ PDF 1495215.0 KB ] 2022.37(2)  共有 4451 人次浏览
  • 重新理解中国住房模式:基于深圳住房发展的案例研究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住房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发生了重要变化。住房发展的方向性调整影响着住房模式的变化。本文从住房模式—福利体制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深圳住房政策实践探讨了中国住房模式变迁。在“房住不炒”的发展定位下,中国住房在发展规划、住房消费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和其他典型住房模式的不同特征,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工具化发展主义模式。本研究丰富了住房类型学讨论,对探索住房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具有政策启示。
  • 作者:朱亚鹏、孙小梅
  • 全文[ PDF 2372807.0 KB ] 2022.37(3)  共有 5248 人次浏览
  • 中国住房体系的代际和户籍分层及影响机制——基于CHF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在市场、再分配对住房的干预之前,基于人均住房面积的我国住房分层主要在非青年与青年之间展开;在干预之后,则主要在本地外来、非青年与青年之间依次展开。最终形成了一个本地非青年(上)、本地青年和外地非青年(中)、外地青年(下)的分类结构,最大面积差距达十平方米左右。其主要引致因素是再分配而非市场。福利分房、保障房和规划安置房等价格显著低于市场的住房再分配形式扮演了推动群体内均等化、群体间不平等的双重角色,强化了户籍之间以及代际的住房分层。
  • 作者:马秀莲、韩君实
  • 全文[ PDF 1985831.0 KB ] 2022.37(3)  共有 3321 人次浏览
  • 全视监控下网商价格竞争的形塑机制
  • [摘要]在信息愈加丰富的情况下,电商市场仍充斥着网商的低价竞争,既有研究无法解释这一悖论。造成网商低价竞争的根源在于,集成数据和信息资源的电商平台塑造了一个消费者与网商、网商与同行间相互监视的场域。本研究引入并丰富了全视监控概念,借鉴马克思的权力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视角,分析电商平台如何在推动信息趋于对称、看似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加剧网商的价格竞争。居于寡占乃至垄断位置的电商平台通过激发价格关注度、调节商品可见度、增强同行透明度三种机制,让网商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沼,达成平台对网商的隐蔽控制。全视监控概念有助于...
  • 作者:邵占鹏、甄志宏
  • 全文[ PDF 2715832.0 KB ] 2022.37(3)  共有 2862 人次浏览
  • 平台治理场域与社会学参与
  • [摘要]数字平台企业参与治理的正负效应是一个重大时代议题。本文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共同治理三个亚场域出发,建构了数字平台治理场域的分析框架,用于理解数字平台企业与国家、市场、社会的四角关系。本文主张,从企业自主性出发,辩证看待平台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带来的效能。促进平台善治,关键还是通过完善国家对平台的治理形成外部结构性压力,促进企业内生治理变革,形成可持续的共同治理模式。社会学家的使命不仅包括预测,更需要带入行动方案。
  • 作者:吕鹏、周旅军、范晓光
  • 全文[ PDF 3587550.0 KB ] 2022.37(3)  共有 3754 人次浏览
  • 高等教育扩张与小家庭崛起——来自大学扩招政策的证据
  • [摘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近年来中国家庭户规模加剧缩减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获得的视角为中国家庭的快速小型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以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接受高等教育对家庭规模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增加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代际关系平等,通过婚姻、生育的延迟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降低了家庭户规模。这一效应主要作用于城镇男性和城镇女性,对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并不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 作者:巫锡炜、曹增栋、武翰涛
  • 全文[ PDF 2318168.0 KB ] 2022.37(3)  共有 4112 人次浏览
  • 难以逾越的高墙:韩国的高校分层与就业机会不平等
  • [摘要]韩国的高等教育扩张加重了高校的垂直分层与文凭通胀,又与其贫富分化和经济衰退相叠加,导致非名校生遭遇就业极难的窘境。本文通过探究韩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透视高校分层如何作用于职业分层。在韩国,就业市场看似倚重人力资本,实则看重的是与家庭和大学相关的文化特质。名校以符号资本和制度性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给予就业支持。在圈子文化和学阀观念的作用下,精英职位为名校毕业生所垄断,将普通高校毕业生排斥在外,加剧了韩国就业市场的不平等。
  • 作者:李荷、郑印皙
  • 全文[ PDF 2820961.0 KB ] 2022.37(3)  共有 4376 人次浏览
  • 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探讨了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研究发现,跟车卡嫂性别观念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化过程、男性主导的职业空间与自雇生产体制的劳动实践,展现出抽象性别观念与具体性别观念的不同组合。抽象性别观念相对稳定,具有一般指导性;具体性别观念来自劳动实践,具有情境性。从微观机制来看,性别观念的变迁并非线性进化式的“从传统到现代”,而是在抽象与具体之间多层次的双向动态过程。
  • 作者:马丹
  • 全文[ PDF 2412744.0 KB ] 2022.37(3)  共有 4200 人次浏览
  •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研究
  • [摘要]本项研究以1994-2019年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ee-Carter模型和沙列文方法对中国老年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和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进行预测,得到以下基本结论:预计到2030年,男性60岁老年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8.54年提升到10.72年,女性60岁老人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则从7.45年提升为9.31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口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具有很强的刚性。从2020年到2030年,男性60岁老年人口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一直保持在0.90年左右,女性则一直保持在1.50年左右。...
  • 作者:王广州
  • 全文[ PDF 1883992.0 KB ] 2022.37(3)  共有 4985 人次浏览
  • 农民行动的观念基础——以一个公司型农场的作物失窃事件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公司型农场作物失窃事件展开分析,试图呈现农民偷窃行为背后的观念世界与行动意义。首先,村民将农场流转的土地视为“集体”的、“公家”的促使了“正当的偷窃”发生。其次,村庄舆论默许、纵容甚至激励了村民针对外人的偷窃行为,使得这一事件不断扩大。再次,农场强力的应对措施在固化以上两种观念的同时,也将乡土社会中的善恶观念引入其中。三种观念结构迭次登场又相互缠绕,成为这一事件难以解决的关键。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2824778.0 KB ] 2022.37(3)  共有 5385 人次浏览
  • 在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对西方社会工作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的评析
  • [摘要]本文对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和行动反思的实践模式两种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背后的认识论进行了系统讨论,分析其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关系。建基于实证主义之上的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大大提升了专业实践的效能与信心,然而,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窄化了专业实践的范围,导向一种个体行为主义的专业实践观和效能论。实用主义的行动反思实践模式试图把普遍的实证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情景相结合,开展现场框架实验。这有助于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微观整合基础。这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短板,对于介入中国社...
  • 作者:郭伟和
  • 全文[ PDF 1952931.0 KB ] 2022.37(3)  共有 4238 人次浏览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制度优势与行动路径
  •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衰落成为全球的普遍性现象,尽管不同国家乡村衰落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人口加速外流和乡村社会生活的解体则是共同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乡村在20世纪中叶以后具有更鲜明的特色,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并规定了中国乡村的路径。中国较高的城市化率与大量农村居民并存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机遇;农户承包集体所有土地的土地制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与乡土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政府主导和政府的执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中国乡村振兴要弱化城乡过度分...
  • 作者:王晓毅、阿妮尔
  • 全文[ PDF 2077580.0 KB ] 2022.37(5)  共有 4544 人次浏览
  • “权力”视角下的工作场所侵害——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员工在工作场所中遭受侵害会对个人、组织及整个社会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讨论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语境下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方法,开创性地提出“权力”三维度的分析框架,使用CGSS2015数据对“工作场所侵害”的结构性因素进行考察,并辅以深度访谈以丰富定量发现。研究发现,由资源重要程度决定的个人“依赖性”、受组织内部规范程度制约的权力“强制性”以及外部市场资源的“可替代性”共同影响了工作场所侵害现象的发生。作者最后对上述发现的理论和政策意义进行了讨论。...
  • 作者:郑路、刘梦玲、陈宗仕
  • 全文[ PDF 2450045.0 KB ] 2022.37(5)  共有 3735 人次浏览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