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高等教育扩张与小家庭崛起——来自大学扩招政策的证据
  • [摘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了近年来中国家庭户规模加剧缩减的趋势,本文从教育获得的视角为中国家庭的快速小型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以1999年“大学扩招”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接受高等教育对家庭规模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增加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代际关系平等,通过婚姻、生育的延迟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降低了家庭户规模。这一效应主要作用于城镇男性和城镇女性,对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并不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 作者:巫锡炜、曹增栋、武翰涛
  • 全文[ PDF 2318168.0 KB ] 2022.37(3)  共有 4461 人次浏览
  • 难以逾越的高墙:韩国的高校分层与就业机会不平等
  • [摘要]韩国的高等教育扩张加重了高校的垂直分层与文凭通胀,又与其贫富分化和经济衰退相叠加,导致非名校生遭遇就业极难的窘境。本文通过探究韩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经历,透视高校分层如何作用于职业分层。在韩国,就业市场看似倚重人力资本,实则看重的是与家庭和大学相关的文化特质。名校以符号资本和制度性社会资本对毕业生给予就业支持。在圈子文化和学阀观念的作用下,精英职位为名校毕业生所垄断,将普通高校毕业生排斥在外,加剧了韩国就业市场的不平等。
  • 作者:李荷、郑印皙
  • 全文[ PDF 2820961.0 KB ] 2022.37(3)  共有 4579 人次浏览
  • 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
  • [摘要]本文以跟车卡嫂的劳动实践为例,探讨了性别观念变迁的微观逻辑。研究发现,跟车卡嫂性别观念的变迁植根于社会化过程、男性主导的职业空间与自雇生产体制的劳动实践,展现出抽象性别观念与具体性别观念的不同组合。抽象性别观念相对稳定,具有一般指导性;具体性别观念来自劳动实践,具有情境性。从微观机制来看,性别观念的变迁并非线性进化式的“从传统到现代”,而是在抽象与具体之间多层次的双向动态过程。
  • 作者:马丹
  • 全文[ PDF 2412744.0 KB ] 2022.37(3)  共有 4396 人次浏览
  •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研究
  • [摘要]本项研究以1994-2019年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ee-Carter模型和沙列文方法对中国老年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和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进行预测,得到以下基本结论:预计到2030年,男性60岁老年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8.54年提升到10.72年,女性60岁老人平均健康预期寿命则从7.45年提升为9.31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口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具有很强的刚性。从2020年到2030年,男性60岁老年人口平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时间一直保持在0.90年左右,女性则一直保持在1.50年左右。...
  • 作者:王广州
  • 全文[ PDF 1883992.0 KB ] 2022.37(3)  共有 5572 人次浏览
  • 农民行动的观念基础——以一个公司型农场的作物失窃事件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公司型农场作物失窃事件展开分析,试图呈现农民偷窃行为背后的观念世界与行动意义。首先,村民将农场流转的土地视为“集体”的、“公家”的促使了“正当的偷窃”发生。其次,村庄舆论默许、纵容甚至激励了村民针对外人的偷窃行为,使得这一事件不断扩大。再次,农场强力的应对措施在固化以上两种观念的同时,也将乡土社会中的善恶观念引入其中。三种观念结构迭次登场又相互缠绕,成为这一事件难以解决的关键。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2824778.0 KB ] 2022.37(3)  共有 5588 人次浏览
  • 在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对西方社会工作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的评析
  • [摘要]本文对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和行动反思的实践模式两种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背后的认识论进行了系统讨论,分析其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关系。建基于实证主义之上的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大大提升了专业实践的效能与信心,然而,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窄化了专业实践的范围,导向一种个体行为主义的专业实践观和效能论。实用主义的行动反思实践模式试图把普遍的实证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情景相结合,开展现场框架实验。这有助于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微观整合基础。这两种实践模式及其认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短板,对于介入中国社...
  • 作者:郭伟和
  • 全文[ PDF 1952931.0 KB ] 2022.37(3)  共有 4449 人次浏览
  • 全球社会学理论的新视角——兼论中国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思考
  • [摘要]对于“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本文提出了“公平竞争、自主创新、善于博弈、化解风险、美美与共”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来自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推动了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孕育了多极新兴周期;通过自主创新、非对称超越,中国正在重构世界科技版图;西方霸权焦虑上升,对华科技遏制加剧,我们要善于博弈,奋力突破围堵;后现代西方国家进入“自反现代化”阶段,必须化解风险、拒阻世界文明倒退;要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倡导建立平等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形成多极平衡的新世界秩序,加快建设人类命...
  • 作者:宋林飞
  • 全文[ PDF 1627996.0 KB ] 2022.37(6)  共有 3890 人次浏览
  • 序值在定量经验研究中的应用
  • [摘要]本文通过序值分析,试图解决定量经验研究中经常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定序变量的描述统计缺乏统计量及其统计检验;二是量表分析仅关注测量结构,不关注测量制式。这两个问题常导致参数解释和研究结论出现偏差。本文以阶层主观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为示例,探讨了不同统计量和分析方法所带来的偏差以及采用序值分析来消除这些偏差的可行性。
  • 作者:夏传玲
  • 全文[ PDF 1950682.0 KB ] 2022.37(6)  共有 2960 人次浏览
  • 理论驱动还是方法驱动?——年龄—时期—世代分析的最新进展
  • [摘要]年龄—时期—世代模型是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工具,但年龄、时期和世代之间存在完全共线性,使得求解该模型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回顾了现有关于该模型的各种求解方法,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研究发现,传统的理论驱动求解方法实施条件过于严格,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各种方法驱动的求解方法都暗含一些不太合理的参数假定,因此很容易得出误导性结论;以往学者在实践中常常使用的经验法则不可靠。基于对这些方法进行的批判性反思,本文介绍了一种被称作边界分析的新的求解思路,并为这一求解思路提供了新的拓展方向。
  • 作者:许琪、王金水、吴愈晓
  • 全文[ PDF 1822208.0 KB ] 2022.37(6)  共有 4668 人次浏览
  • 平台企业政府事务部门专门化与政企关系发展——基于国家制度环境的分析
  • [摘要]平台企业崛起是否意味着政企关系新发展?与传统民营企业个人化和地方化的政企关系不同,平台企业政府事务部门专门化成为普遍现象。本文揭示了国家制度环境影响企业内部组织的双重逻辑,即国家监管制度形塑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需要,以及国家监管力度强化下企业内外部组织资源的争夺。中国平台经济的成长展现了与传统民营经济部门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国家权力与资本力量正式遭遇,将政企关系放在了全国性舞台。
  • 作者:黄冬娅、杜楠楠
  • 全文[ PDF 2345447.0 KB ] 2022.37(6)  共有 5891 人次浏览
  • 两个世界与双重身份——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劳动过程与劳动关系
  • [摘要]本文以外卖骑手的劳动为例,先从劳动过程入手揭示数字经济时代骑手身处的两个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双重身份、两重劳动与双重价值,即“新劳动二重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进入劳动关系的分析,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从属性”的理论视角指出,从数字世界的数据生产而非现实世界的货物运输来看,骑手与平台之间构成劳动而非劳务关系。本文也旨在表明,平台劳动的劳动过程与劳动关系研究紧密相关,在被遮蔽的劳动过程中隐藏着劳动关系的真相。
  • 作者:陈龙
  • 全文[ PDF 2250677.0 KB ] 2022.37(6)  共有 4315 人次浏览
  • 证券分析师预测与上市公司股票溢价——社会认可视角的解释
  • [摘要]在股票价值不确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对它的评估是一个在证券分析师影响下的社会认可过程。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从社会认可视角研究了证券分析师预测与上市公司股票溢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证券分析师预测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溢价存在三种作用机制:关注度机制、权威度机制和一致性机制,证券分析师预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来影响股票溢价。本文为认识股票价格对基本价值的偏离及证券分析师预测在其中的作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 作者:庄家炽、李国武、乔天宇
  • 全文[ PDF 1829110.0 KB ] 2022.37(6)  共有 2605 人次浏览
  • 关系类型、交易方式与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构建
  • [摘要]本文建立了关系类型—交易方式—市场结构这一框架来理解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构建的中心,不同关系类型与不同交易方式的匹配塑造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发现,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嵌入—互惠型、嵌入—协商型和臂距—协商型三种交易类型。在不同交易类型下,双方的联结纽带、互动模式和维系交易的机制都不同,这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起源和多样性,提供了宏观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微观基础。
  • 作者:魏海涛
  • 全文[ PDF 2077936.0 KB ] 2022.37(6)  共有 2532 人次浏览
  • 项目动员:“统合化”背景下的县域政府治理
  • [摘要]治理“统合化”背景下,项目制在资金构成、实施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动员成为县域政府的治理方式。关系再造、激励再造与技术引入分别构成项目动员的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项目动员,项目制运行触及了科层组织运行机理,并弥合了两者的内在张力。而在行为导向、实践原则、组织机制与权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使得项目动员与既有动员型治理区分开来。项目动员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和绩效具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 作者:李祖佩、钟涨宝
  • 全文[ PDF 2498960.0 KB ] 2022.37(6)  共有 2753 人次浏览
  • 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
  • [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服务体系建构等问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全方位养老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供需结构平衡是关键问题。以机构养老为案例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养老服务的供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从政策和制度设计角度看就是基于供需的结构性平衡缺失,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解构供需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 作者:赵一红、聂倩
  • 全文[ PDF 1588865.0 KB ] 2022.37(6)  共有 4267 人次浏览
  • 相貌价值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数据的分析
  • [摘要]相貌是沟通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之一,个体透过相貌所展现的坚持自律和自我控制对婚姻关系起锚定作用。相貌的这些效用如何影响婚姻质量是本文的关注点。通过对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貌价值观是相貌影响婚姻质量的认知基础,关系流动性是相貌价值观影响婚姻质量的作用途径之一,主观社会阶层是相貌价值观、关系流动性对婚姻质量影响强度大小的调节因素。这些结论为相貌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 作者:陈满琪
  • 全文[ PDF 2062662.0 KB ] 2022.37(6)  共有 3835 人次浏览
  • “去精英化”抑或“再精英化”——“压力分摊”下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实践逻辑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旨在依靠随机选任模式让更多普通公民有机会成为陪审员。通过追踪M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实践过程发现,随机模式并未如社会期待的那样实现陪审员结构的“去精英化”,反而导向了“再精英化”的僵局。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推行选任工作的“压力分摊”机制,这一应对机制消解和俘获着随机选任理应导向的大众化结局。“压力分摊”描述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纵横交错的行政链条中自我突围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实态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地方治理逻辑的一条重要线...
  • 作者:王翔
  • 全文[ PDF 2388493.0 KB ] 2022.37(6)  共有 2555 人次浏览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