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精英化”抑或“再精英化”——“压力分摊”下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实践逻辑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旨在依靠随机选任模式让更多普通公民有机会成为陪审员。通过追踪M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实践过程发现,随机模式并未如社会期待的那样实现陪审员结构的“去精英化”,反而导向了“再精英化”的僵局。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推行选任工作的“压力分摊”机制,这一应对机制消解和俘获着随机选任理应导向的大众化结局。“压力分摊”描述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纵横交错的行政链条中自我突围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实态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地方治理逻辑的一条重要线...
- 作者:王翔
- 全文[ PDF 2388493.0 KB ] 2022.37(6) 共有 2643 人次浏览
|
|
- 民间意识形态的象征支配——迈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解释
- [摘要]在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孝道”作为象征支配,成为绅权支配的文化粘合剂,联结了“大传统”和“小传统”,即正统伦理观和民间意识形态。“孝道”为绅权支配提供了正统伦理观的支持,也在民间意识形态上为士绅领导权和民众反抗提供支撑。在家产制支配中,赋税甚至“俸禄化”,成为“州县官的银两”,而贡赋制榨取方式却通过民间意识形态得以合理化。象征支配的政治经济学表现为财产关系的“委婉化”。“地主制经济”的道义经济学也将剥削赢利和庇护效忠有机结合起来。民间意识形态的象征支配进一步表现为历史本体论意义上的二重生产...
- 作者:张佩国
- 全文[ PDF 2453223.0 KB ] 2022.37(1) 共有 4513 人次浏览
|
|
- 稳定化与结构化——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2006-2017)
- [摘要]本文探讨了2006-2017年中国不稳定工作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对劳动力市场干预的增强,雇主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要求的冲突凸显。雇主一方面通过增加稳定工作来满足国家政策的合法性要求,另一方面则通过削减不稳定工作者的劳动成本来平抑因稳定工作者的增加所导致的劳动成本上升,从而加剧了“稳定—不稳定”二元结构的分割。由于私有单位面临的合法化与绩效最大化张力更强,上述两个过程在私有单位内更明显。
- 作者:朱斌
- 全文[ PDF 1396813.0 KB ] 2022.37(2) 共有 5146 人次浏览
|
|
- 资本之矛与劳工之盾——我国家政工情感劳动的本土化模式研究
- [摘要]发端于西方社会文化制度背景下的情感劳动理论致力于对资本规训下服务业劳动者的情感整饰和情感异化进行批评。本文将中国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的建构引入分析框架中,通过对家政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模式习得以及劳动过程中自然情感模式的形成、维系、再生产等机制的分析,呈现区别于商业情感劳动模式的本土自然情感劳动模式。在此模式中,消费者(客户)和劳动者成为平等互惠的互动主体,情感劳动由资本获利之矛转化为劳动者抵御工作挑战之盾。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对商业情感劳动模式中消费者—劳动者二元对立假设的反思。
- 作者:梁萌、李坤希、冯雪
- 全文[ PDF 1352623.0 KB ] 2022.37(2) 共有 5203 人次浏览
|
|
- 嵌入的多样性——中国与日、新、韩三国跨国劳务合作网络比较
- [摘要]本文比较中日、中新、中韩三个劳务合作网络对跨国劳工雇佣的复杂作用。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充分的困境下,境外企业雇主和境内外劳务公司组成的企业网与劳务中介人和出国务工者组成的个人网连为一体,建构出多层信息传递与互相担保关系,国家、雇主、劳务中介和出国劳工多方行动者的复杂要求由此得以实现。跨国劳务合作网络比较分析指出了嵌入的多样性和复合性,也凸显出劳工全球流动的“社会组织型”运作。
- 作者:黎熙元、刘兴花
- 全文[ PDF 1723857.0 KB ] 2022.37(2) 共有 4061 人次浏览
|
|
- 重新理解中国住房模式:基于深圳住房发展的案例研究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住房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发生了重要变化。住房发展的方向性调整影响着住房模式的变化。本文从住房模式—福利体制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深圳住房政策实践探讨了中国住房模式变迁。在“房住不炒”的发展定位下,中国住房在发展规划、住房消费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和其他典型住房模式的不同特征,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工具化发展主义模式。本研究丰富了住房类型学讨论,对探索住房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具有政策启示。
- 作者:朱亚鹏、孙小梅
- 全文[ PDF 2372807.0 KB ] 2022.37(3) 共有 5655 人次浏览
|
|
- 中国住房体系的代际和户籍分层及影响机制——基于CHF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在市场、再分配对住房的干预之前,基于人均住房面积的我国住房分层主要在非青年与青年之间展开;在干预之后,则主要在本地外来、非青年与青年之间依次展开。最终形成了一个本地非青年(上)、本地青年和外地非青年(中)、外地青年(下)的分类结构,最大面积差距达十平方米左右。其主要引致因素是再分配而非市场。福利分房、保障房和规划安置房等价格显著低于市场的住房再分配形式扮演了推动群体内均等化、群体间不平等的双重角色,强化了户籍之间以及代际的住房分层。
- 作者:马秀莲、韩君实
- 全文[ PDF 1985831.0 KB ] 2022.37(3) 共有 3613 人次浏览
|
|
- 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效应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位住房福利制度形成住房商品化萌芽、住房全面商品化、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启动四个阶段的梳理,分析了促使中国住房体系从特殊的单位住房福利制度走向住房市场经济主线与住房社会保障主线整合发展的政策演变机制。本文指出,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了社区类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化;作为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社会政策,住房保障覆盖面已从本地居民扩展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新市民群体。研究表明,建立住房结构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影像关联,突破户籍壁垒,建立发展型住房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作者:李国庆、钟庭军
- 全文[ PDF 2522229.0 KB ] 2022.37(4) 共有 5591 人次浏览
|
|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制度优势与行动路径
-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衰落成为全球的普遍性现象,尽管不同国家乡村衰落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人口加速外流和乡村社会生活的解体则是共同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乡村在20世纪中叶以后具有更鲜明的特色,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并规定了中国乡村的路径。中国较高的城市化率与大量农村居民并存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机遇;农户承包集体所有土地的土地制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与乡土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政府主导和政府的执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中国乡村振兴要弱化城乡过度分...
- 作者:王晓毅、阿妮尔
- 全文[ PDF 2077580.0 KB ] 2022.37(5) 共有 4782 人次浏览
|
|
- 全球社会学理论的新视角——兼论中国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思考
- [摘要]对于“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本文提出了“公平竞争、自主创新、善于博弈、化解风险、美美与共”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来自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推动了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孕育了多极新兴周期;通过自主创新、非对称超越,中国正在重构世界科技版图;西方霸权焦虑上升,对华科技遏制加剧,我们要善于博弈,奋力突破围堵;后现代西方国家进入“自反现代化”阶段,必须化解风险、拒阻世界文明倒退;要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倡导建立平等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形成多极平衡的新世界秩序,加快建设人类命...
- 作者:宋林飞
- 全文[ PDF 1627996.0 KB ] 2022.37(6) 共有 3957 人次浏览
|
|
|
|
|
|
|
|
|
|
|
|
|
|
- 农政问题:概念演进与理论发展
- [摘要]“农政问题”概念由考茨基于1899年正式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如何对待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问题以及这四个方面未来走向的争辩中产生的话语,体现了一种基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观。有关“农政问题”的学术研究重点聚焦国家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农地所有权形式、农民群体分层与分化和农村治理与动员的转型变迁。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等均在“农政问题”上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中国学术界需要重拾“农政问题”概念,构建农政转型的中国理论。
- 作者:叶敬忠
- 全文[ PDF 2284929.0 KB ] 2022.37(1) 共有 4980 人次浏览
|
|
- 农村多元医疗体系的型构基础与逻辑研究
- [摘要]本文提出,社会转型下的农村多元医疗体系包含正式医疗制度与非正式医疗制度。以行政逻辑主导的正式医疗制度试图通过与市场逻辑、专业逻辑的合力实现农村医疗的公益性供给,其在促进农村医疗正向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难以协调的张力。以社会文化逻辑为主导的非正式医疗制度比较适应乡土社会的发展,弥补了农村正式医疗制度专业力量不足的状况。二者在现实中的差异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建构农村医疗体系提供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 作者:焦思琪、王春光
- 全文[ PDF 2553215.0 KB ] 2022.37(1) 共有 4762 人次浏览
|
|
- 家庭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型
- [摘要]基于城乡多点追踪调查收集的经验材料,本文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打工生涯早期出现了个体化生活趋势,但家庭化让他们直面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令其承担家庭绵续与发展责任。在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下,他们建构了父权式性别分工,并再度嵌入家与亲属关系,转向了以家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而面临家庭化困境的大龄单身男工无法进入家庭绵续轨道,滑入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本文指出,在当前的城市化模式下,家庭化让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脱离乡土文明的刻蚀,而大龄单身男工则因家庭化困境逐渐与乡土文明相疏离。
- 作者:王欧
- 全文[ PDF 2431848.0 KB ] 2022.37(1) 共有 7834 人次浏览
|
|
- 全视监控下网商价格竞争的形塑机制
- [摘要]在信息愈加丰富的情况下,电商市场仍充斥着网商的低价竞争,既有研究无法解释这一悖论。造成网商低价竞争的根源在于,集成数据和信息资源的电商平台塑造了一个消费者与网商、网商与同行间相互监视的场域。本研究引入并丰富了全视监控概念,借鉴马克思的权力理论和布尔迪厄的场域视角,分析电商平台如何在推动信息趋于对称、看似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加剧网商的价格竞争。居于寡占乃至垄断位置的电商平台通过激发价格关注度、调节商品可见度、增强同行透明度三种机制,让网商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沼,达成平台对网商的隐蔽控制。全视监控概念有助于...
- 作者:邵占鹏、甄志宏
- 全文[ PDF 2715832.0 KB ] 2022.37(3) 共有 3245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