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关系类型、交易方式与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构建
  • [摘要]本文建立了关系类型—交易方式—市场结构这一框架来理解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构建的中心,不同关系类型与不同交易方式的匹配塑造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发现,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嵌入—互惠型、嵌入—协商型和臂距—协商型三种交易类型。在不同交易类型下,双方的联结纽带、互动模式和维系交易的机制都不同,这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起源和多样性,提供了宏观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微观基础。
  • 作者:魏海涛
  • 全文[ PDF 2077936.0 KB ] 2022.37(6)  共有 2532 人次浏览
  • 项目动员:“统合化”背景下的县域政府治理
  • [摘要]治理“统合化”背景下,项目制在资金构成、实施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动员成为县域政府的治理方式。关系再造、激励再造与技术引入分别构成项目动员的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项目动员,项目制运行触及了科层组织运行机理,并弥合了两者的内在张力。而在行为导向、实践原则、组织机制与权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使得项目动员与既有动员型治理区分开来。项目动员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和绩效具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 作者:李祖佩、钟涨宝
  • 全文[ PDF 2498960.0 KB ] 2022.37(6)  共有 2753 人次浏览
  • 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
  • [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服务体系建构等问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全方位养老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供需结构平衡是关键问题。以机构养老为案例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养老服务的供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从政策和制度设计角度看就是基于供需的结构性平衡缺失,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解构供需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 作者:赵一红、聂倩
  • 全文[ PDF 1588865.0 KB ] 2022.37(6)  共有 4267 人次浏览
  • 相貌价值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数据的分析
  • [摘要]相貌是沟通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之一,个体透过相貌所展现的坚持自律和自我控制对婚姻关系起锚定作用。相貌的这些效用如何影响婚姻质量是本文的关注点。通过对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貌价值观是相貌影响婚姻质量的认知基础,关系流动性是相貌价值观影响婚姻质量的作用途径之一,主观社会阶层是相貌价值观、关系流动性对婚姻质量影响强度大小的调节因素。这些结论为相貌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 作者:陈满琪
  • 全文[ PDF 2062662.0 KB ] 2022.37(6)  共有 3839 人次浏览
  • “去精英化”抑或“再精英化”——“压力分摊”下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实践逻辑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旨在依靠随机选任模式让更多普通公民有机会成为陪审员。通过追踪M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实践过程发现,随机模式并未如社会期待的那样实现陪审员结构的“去精英化”,反而导向了“再精英化”的僵局。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推行选任工作的“压力分摊”机制,这一应对机制消解和俘获着随机选任理应导向的大众化结局。“压力分摊”描述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纵横交错的行政链条中自我突围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实态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地方治理逻辑的一条重要线...
  • 作者:王翔
  • 全文[ PDF 2388493.0 KB ] 2022.37(6)  共有 2555 人次浏览
  • 民间意识形态的象征支配——迈向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解释
  • [摘要]在传统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孝道”作为象征支配,成为绅权支配的文化粘合剂,联结了“大传统”和“小传统”,即正统伦理观和民间意识形态。“孝道”为绅权支配提供了正统伦理观的支持,也在民间意识形态上为士绅领导权和民众反抗提供支撑。在家产制支配中,赋税甚至“俸禄化”,成为“州县官的银两”,而贡赋制榨取方式却通过民间意识形态得以合理化。象征支配的政治经济学表现为财产关系的“委婉化”。“地主制经济”的道义经济学也将剥削赢利和庇护效忠有机结合起来。民间意识形态的象征支配进一步表现为历史本体论意义上的二重生产...
  • 作者:张佩国
  • 全文[ PDF 2453223.0 KB ] 2022.37(1)  共有 4462 人次浏览
  • 农政问题:概念演进与理论发展
  • [摘要]“农政问题”概念由考茨基于1899年正式提出,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如何对待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农业、农地、农民和农村问题以及这四个方面未来走向的争辩中产生的话语,体现了一种基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观。有关“农政问题”的学术研究重点聚焦国家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农地所有权形式、农民群体分层与分化和农村治理与动员的转型变迁。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等均在“农政问题”上有着深厚的理论传统。中国学术界需要重拾“农政问题”概念,构建农政转型的中国理论。
  • 作者:叶敬忠
  • 全文[ PDF 2284929.0 KB ] 2022.37(1)  共有 4874 人次浏览
  • 农村多元医疗体系的型构基础与逻辑研究
  • [摘要]本文提出,社会转型下的农村多元医疗体系包含正式医疗制度与非正式医疗制度。以行政逻辑主导的正式医疗制度试图通过与市场逻辑、专业逻辑的合力实现农村医疗的公益性供给,其在促进农村医疗正向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难以协调的张力。以社会文化逻辑为主导的非正式医疗制度比较适应乡土社会的发展,弥补了农村正式医疗制度专业力量不足的状况。二者在现实中的差异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建构农村医疗体系提供了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 作者:焦思琪、王春光
  • 全文[ PDF 2553215.0 KB ] 2022.37(1)  共有 4689 人次浏览
  • 家庭化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转型
  • [摘要]基于城乡多点追踪调查收集的经验材料,本文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打工生涯早期出现了个体化生活趋势,但家庭化让他们直面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令其承担家庭绵续与发展责任。在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下,他们建构了父权式性别分工,并再度嵌入家与亲属关系,转向了以家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而面临家庭化困境的大龄单身男工无法进入家庭绵续轨道,滑入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本文指出,在当前的城市化模式下,家庭化让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无法脱离乡土文明的刻蚀,而大龄单身男工则因家庭化困境逐渐与乡土文明相疏离。
  • 作者:王欧
  • 全文[ PDF 2431848.0 KB ] 2022.37(1)  共有 7666 人次浏览
  • 神圣个体:从涂尔干到戈夫曼
  • [摘要]“个体是神圣的”这一命题是涂尔干理论的落脚点,也是戈夫曼理论的起始点,因而是现代与经典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联结点。本文试图重新检视如下重要却充满争议的问题:戈夫曼在何种意义上继承和改变了涂尔干的“神圣个体”命题?本文试图还原涂尔干“神圣个体”命题背后的问题意识,并呈现涂尔干对个体被赋予神圣性之后的危机的思考。本文指出,戈夫曼一方面继承和推进了涂尔干对于神圣个体的危机的思考,另一方面又借鉴莫斯与齐美尔的理论洞见阐发了神圣个体的自我富有的新的可能性。
  • 作者:杜月
  • 全文[ PDF 2288737.0 KB ] 2022.37(1)  共有 5874 人次浏览
  • 金融治理波动的过程和机制——一个三层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关注中国金融治理中一类特殊的治理波动现象:地方政府对特定金融领域的治理行为常常会经历默许发展、大力推动、清理整顿、善后处置的复杂过程,呈现明显的波动特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本文建构了“金融市场演变-治理机制切换-政策执行波动”的三层分析框架,力图揭示金融治理波动的过程和机制。研究表明,自下而上的金融市场演变可能会带来自上而下的治理机制切换;自上而下不同的治理机制蕴含着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和约束,可能引发不同的治理行为,使政策执行产生波动;政策执行波动会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演变情况。在三个层次的前...
  • 作者:向静林、欧阳璇宇、艾云
  • 全文[ PDF 3068339.0 KB ] 2022.37(1)  共有 4242 人次浏览
  • 科层为体、自治为用:居委会主动行政化的内生逻辑——以苏南地区宜街为例
  • [摘要]居委会行政化具有多重面相,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居委会被动行政化。本研究聚焦于居委会行政化的主动面相,遵循组织与制度的分析进路,从对苏南地区宜街居委会在社区场域中与不同主体在不同界面的互动逻辑、策略构成以及行为选择的深描中发现,居委会通过对行政体制与惯习的“拟制与延续”、内生性关系实践中对社区自组织的服务吸纳,以及跨越边界关系实践中对辖区单位、企业的资源汲取,呈现“科层为体、自治为用”的主动行政化逻辑。
  • 作者:侯利文、文军
  • 全文[ PDF 2105388.0 KB ] 2022.37(1)  共有 4594 人次浏览
  • 中国民众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年龄—时期—世代效应的分析
  • [摘要]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1990-2012),描述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权威的态度趋于积极,私人领域价值观趋于开放,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表现为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世代效应的特点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世代更加认同尊重权威,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则趋于下降。价值观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全球文化扩散以及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同时也深受民族性与现代性双向互动的影响。
  • 作者:高海燕、王鹏、谭康荣
  • 全文[ PDF 2248789.0 KB ] 2022.37(1)  共有 9412 人次浏览
  • 工作流动轨迹与地位获得过程:一个序列分析模型研究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年数据和序列分析技术,从雇佣地位、单位类型、工作位置三个维度来识别和提炼转型以来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工作流动轨迹的特征和典型类别,并探讨不同轨迹对个体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伴随市场转型,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流动轨迹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发展出四类典型类别——业绩晋升轨迹、私营蓝领流动轨迹、国企蓝领流动轨迹以及自雇轨迹。这些轨迹对于个体获得综合社会经济地位和精英地位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本文提供了从序时性工作流动轨迹解释个体地位获得的分析视角。
  • 作者:周扬
  • 全文[ PDF 3240269.0 KB ] 2022.37(1)  共有 4549 人次浏览
  • 责任制考试、通过仪式抑或学术仪式?——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制度的意义建构
  • [摘要]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是考试还是形式,这是实践中和学理上有待解释的问题。在栖居制度主义视角下,答辩制度是地方性的制度意义的合流,地方性的制度意义处于集体文化中。本文采取跨个案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外部组织环境相同的三个学系建构的答辩制度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三个学系在外部制度环境的约束下,在行动和互动中建构出“责任制考试”“通过仪式”和“学术仪式”这三种地方性的制度意义,分别体现了关注点为论文质量、学缘关系和学术自由的集体文化。本文进一步对多样性答辩制度的意义所反映的三个学系对于“合法性”的共同追求...
  • 作者:张文琪、朱志勇
  • 全文[ PDF 2301207.0 KB ] 2022.37(1)  共有 4051 人次浏览
  • 重新理解中国住房模式:基于深圳住房发展的案例研究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住房政策的目标和方向发生了重要变化。住房发展的方向性调整影响着住房模式的变化。本文从住房模式—福利体制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深圳住房政策实践探讨了中国住房模式变迁。在“房住不炒”的发展定位下,中国住房在发展规划、住房消费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和其他典型住房模式的不同特征,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工具化发展主义模式。本研究丰富了住房类型学讨论,对探索住房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具有政策启示。
  • 作者:朱亚鹏、孙小梅
  • 全文[ PDF 2372807.0 KB ] 2022.37(3)  共有 5536 人次浏览
  • 中国住房体系的代际和户籍分层及影响机制——基于CHF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在市场、再分配对住房的干预之前,基于人均住房面积的我国住房分层主要在非青年与青年之间展开;在干预之后,则主要在本地外来、非青年与青年之间依次展开。最终形成了一个本地非青年(上)、本地青年和外地非青年(中)、外地青年(下)的分类结构,最大面积差距达十平方米左右。其主要引致因素是再分配而非市场。福利分房、保障房和规划安置房等价格显著低于市场的住房再分配形式扮演了推动群体内均等化、群体间不平等的双重角色,强化了户籍之间以及代际的住房分层。
  • 作者:马秀莲、韩君实
  • 全文[ PDF 1985831.0 KB ] 2022.37(3)  共有 3528 人次浏览
«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