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新发现“再生产”:从劳动到社会理论
- [摘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双重生命生产”和妇女解放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如何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基础实现再生产,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维系相关联的。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揭示了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分离—依赖”矛盾,对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性别、家庭与劳动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者:李洁
- 全文[ PDF 13192.0 KB ] 2021.36(1) 共有 7604 人次浏览
|
|
- 中国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及本体政治指向
- [摘要]本文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为背景和对话对象,讨论与此现象有关的中国人类学及其实践指向。本文对本体论进路的选择性梳理体现出中国人类学在这一多源思潮中的特别视角。本文认为,本体论转向是由多来源的实践活动引发的运动,本体政治以及当下的积极行动人类学或直接行动是其在现实层面的回响。本文最后讨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论视野,强调中国的本体论人类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知识来源和实践动力。文章以日常语言视角下的地势研究为例,讨论这一论说与金岳霖日常语言实在论的契合及其与当代日常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当下的人类学学者...
- 作者:朱晓阳
- 全文[ PDF 15107.0 KB ] 2021.36(1) 共有 4485 人次浏览
|
|
- 转向、重构与余问——当代法国个体社会学的进路
-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个体社会学在法国日渐兴起。出于对社会变迁和已有理论的反思,个体社会学学者试图摆脱整体主义的视域,构建新的研究实践。他们一方面从个体的自我解构、经验组建、自主团结出发,分析主体性对现实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个体化进程对个体的影响来探究人际关系和结构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内部矛盾。其分化的视角与立场逐渐形成了“诠释型”和“批判型”两种思路,也衍生出有关方法论、应用性与理论基质的争议与余问。
- 作者:吴真
- 全文[ PDF 12948.0 KB ] 2021.36(1) 共有 3638 人次浏览
|
|
- 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机器学习方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处理效应异质性是定量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为例,指出以算法为导向的新兴分析手段可以克服模型形式和变量选择的限制,并考虑变量间各种交互关系。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分别体现了“匹配”和“模拟”的分析逻辑,以帮助研究者勾勒出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经验分布并探索该异质性的决定因素。然而,参数设定差异和算法差异都会损害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 作者:胡安宁、吴晓刚、陈云松
- 全文[ PDF 12379.0 KB ] 2021.36(1) 共有 7840 人次浏览
|
|
- 政策内容再生产的影响机制——基于涉农政策文本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尝试深入政策文本,使用词向量模型等构建“政策内容再生产”系数这一测量地方政府行为的新维度,以量化不同省级政府在采纳国家涉农政策之后对政策文本的细化、更新程度,进而对我国文件传递中“深层”政策内容变化的模式和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基于国家和省级政府长时段政策文本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相较于外部压力和经济激励,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更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等自身执行能力和执行动力的影响;政策采纳速度对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的影响呈现“倒U型”,...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11187.0 KB ] 2021.36(1) 共有 5625 人次浏览
|
|
- 自雇群体跨体制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与作用机制
- [摘要]本文聚焦于自雇群体,探讨跨体制社会资本对收入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自雇者跨体制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是提升机会增量,包括直接机会增量和间接机会增量,由此实现收入效应;第二,对于跨体制社会资本收入效应的因果性,通过运用滞后变量模型、工具变量和倾向值匹配等统计方法,对内生性问题做了较严格的统计检验,获得了稳健结果。本文对自雇群体的分析深化了跨体制社会资本及其收入效应的理论认识。
- 作者:王文彬、肖阳、边燕杰
- 全文[ PDF 12393.0 KB ] 2021.36(1) 共有 3934 人次浏览
|
|
- 技术变革中的福利态度转变——自动化替代对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影响
- [摘要]本文聚焦于“机器换人”运动中的职业自动化替代,致力于揭示技术变革背景下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个体职业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性越高,越偏好由政府承担养老责任。第二,自动化替代通过提高个体对未来的风险预期强化其期待政府养老的倾向。第三,自动化替代的强化效应在不同群体、家庭和地区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强化效应在高收入群体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群体以及有代际陪伴的家庭和公共服务较好的地区中更加明显。
- 作者:范梓腾、宁晶
- 全文[ PDF 10407.0 KB ] 2021.36(1) 共有 3777 人次浏览
|
|
- 求同还是存异?——同质性视角下的学业成就研究
- [摘要]按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进行分班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该议题牵涉到对中国基础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双重考验。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和2015年两期数据,本文发现: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对不同学业能力学生的成绩有差异化影响,低学业能力学生的综合成绩随着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升。基于不同科目、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结果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也均呈现出一致的模式。
- 作者:程诚
- 全文[ PDF 12727.0 KB ] 2021.36(1) 共有 4750 人次浏览
|
|
- 产权实践的场域分化——土地发展权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拓展与启示
- [摘要]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分配引发了土地发展权议题研究。借助“产权社会建构”和“政府行为”脉络的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场域分化”的概念,用以强调体制场域和社会场域对于土地产权的形塑机制,以及体制场域中的地方权力机制之于地权界定的中心意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借助土地规划、收储和“增减挂钩”政策等发展出的隐性嵌入机制,深刻影响着基层社会的产权界定。由此,制约农民产权实践空间的并非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发展的显性嵌入机制,而是隐性嵌入机制。城乡分化问题则源自不同实践场域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在收益能力方面的隐性分化...
- 作者:陈颀
- 全文[ PDF 13612.0 KB ] 2021.36(1) 共有 3666 人次浏览
|
|
|
|
-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员
- [摘要]本文从组织动员视角,通过呈现与分析脱贫攻坚中涉及动员的各种制度、过程、策略与技术,揭示了在贫困治理领域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认为,层次鲜明、梯次接续的组织动员机制在治理结构上构建了党政科层组织的内部条块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在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单中心的治理权力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行动的共存与实践。组织动员的多重机制重塑了贫困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层政权内部关系、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双重创新则激活了贫困治理的国家能力与社会潜...
- 作者:符平、卢飞
- 全文[ PDF 2423909.0 KB ] 2021.36(3) 共有 4819 人次浏览
|
|
- 从理想到现实:“涨价归公”的实践与困境
- [摘要]由地方政府垄断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安排被认为实现了“涨价归公”。本文认为,这一制度安排不仅不符合“涨价归公”的一般制度形态,与其类似的某些特征也是国家在实施耕地保护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所产生的制度意外。而且,这一制度安排因为内含着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空间和法律体系的冲突而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用“涨价归公”的话语为其正名,将使其获得价值合理性,对集体土地进行更大幅度的赋权让利改革将面临合法性困境。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和社会想象,土地涨价归公话语的持续存在显示出中国土地制度转型的复杂性。
- 作者:郭亮
- 全文[ PDF 2945419.0 KB ] 2021.36(3) 共有 3363 人次浏览
|
|
- 地方身份的规划叙事——一个乡镇城市化的案例
- [摘要]本文梳理了城市规划在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化中的三种角色及其作用,并以B镇为例,讨论了规划通过未来谋划和领土治理的显在技术进行身份叙事的潜在功能。由于地方身份意味着发展的权力与资源,B镇运用规划及其四个特征进行身份叙事,获得了上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认同,进而突破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农民对征地的抗议等诸多困境,成功实现了城市化。以身份叙事为特征的规划也因此成为基层政府谋求发展的权力工具。综合社会学、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本文指出,运用规划进行身份叙事成为地方在尺度化过程与尺度政治中...
- 作者:李阿琳
- 全文[ PDF 2586775.0 KB ] 2021.36(3) 共有 3264 人次浏览
|
|
- 控制与合法化——中国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机制分析
- [摘要]为更好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党和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本研究表明,私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是控制逻辑和合法化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决策企业与家族企业强调内部控制,建立党组织概率更低,而对政府资源依赖性更高的企业更可能成立党组织。在合法化逻辑下,私营企业的党组织覆盖率不断增加,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这种趋同的结果既是因为国家的有力推动,也是因为私营企业主的认知框架经过形塑后的主动改变和模仿。
- 作者:朱斌、苗大雷、王修晓
- 全文[ PDF 1892884.0 KB ] 2021.36(3) 共有 4100 人次浏览
|
|
- 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基于中国铁路机车与汽车产业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信息的视角来剖析“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即国家通过特定结构从工业中获取信息,进而建构其理解工业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国家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知识基础。国家在特定产业中的管理结构是否能长期存续、是否能实现对工业功能的有效覆盖是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1949-2005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和汽车产业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由此把人们对国家能力的关注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前移至政策决策的信息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作者:封凯栋、姜子莹、赵亭亭
- 全文[ PDF 2451600.0 KB ] 2021.36(3) 共有 3428 人次浏览
|
|
- 从收入到资产: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及其变迁——以1991-2013年的上海为例
- [摘要]阶层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学界关注,但一直缺乏长时段的变迁分析。本文利用上海市1991、1996、2005、2008、2013年五次社会调查数据,“全景式”地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及其决定模式的时代变迁。研究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人们的主观社会地位经历了从“一切向钱看”向教育、职业、收入“多元决定”的良性转变;但后十年却进入了新的主要以资产(收入和住房)来决定的时代。与此同时,社会平均的主观社会地位历年来也逐渐下降。城市社会变迁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阶层认同的上述变迁,资产不平等日益走强这一宏观的经济与社...
- 作者:李骏
- 全文[ PDF 2096709.0 KB ] 2021.36(3) 共有 4856 人次浏览
|
|
- 管理合法性:城市基层政府的法律行动研究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中国基层法治研究分类框架,并将城市基层政府作为法律资源运用的主体与焦点,同时延续法律社会学重视法律实践及合法性建构的研究传统,通过治理“住改商”案例,提炼出“寻法—宣法—执法—督法”的法律行动过程,进而以“管理合法性”概念来统领政府法律行动的机制分析。这有别于“社会反抗”类的法律行动研究,完善了国内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国家(政府)”面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管理合法性”细分为全程管理、互动管理、能动管理三个维度,基层政府在这三个维度塑造并使法律行动呈现不同的样态,体现出行动中的合法...
- 作者:朱涛
- 全文[ PDF 2370602.0 KB ] 2021.36(3) 共有 3210 人次浏览
|
|
- 信与疑之间——民众对医生“反常”信任的实证分析
- [摘要]信任为良性医患关系之必需。本文呈现了民众对医生群体的“反常”信任:民众对医生总体信任度较高,但对其医术、医德缺乏信任。为何会存有这种信任度差别?本文发现:中国医生职业信任主要源于民众对国家医疗制度的认同;医术、医德对医生信任具有塑造作用,但制度信任对其塑造力具有强烈的替代作用;制度信任会促进民众对医生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的信任反差。通过对职业与国家关系的讨论,本文有助于理解复杂医患关系的形成机制。
- 作者:牛冠朝、刘军强
- 全文[ PDF 1999150.0 KB ] 2021.36(3) 共有 4590 人次浏览
|
|
- 空间理论视角下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空间理论出发,突出“流动”“老年”的交叠属性,检视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该群体的社会适应呈现“高心理—中行为—低文化”模式:对流入地的认同与归属感强,但行为适应不足,文化适应更难。尽管老年人的地域流动打破了物理边界,但制度边界与社会边界却未得到重构,故而造成其适应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张力。模糊制度和社会边界、增强心理和精神空间的可达性是有效推动老年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重要着力点。
- 作者:
杨菊华
- 全文[ PDF 2405513.0 KB ] 2021.36(3) 共有 5203 人次浏览
|
|
- “望子成龙”何以实现?——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探究学生教育期望在“望子成龙”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是实现“望子成龙”的关键,它在家庭背景和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只有在父母与子女具有一致的高教育期望,才能通过频繁的亲子交流、亲子陪伴进行有效传递。当父母和学生教育期望不一致时,高教育期望的作用会因父母低教育期望带来的社会资本缺失,或学生低教育期望导致的社会资本不能有效传递而被削弱。
- 作者:李佳丽、胡咏梅
- 全文[ PDF 1678055.0 KB ] 2021.36(3) 共有 649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