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城市化中的“撤并村庄”与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
  • [摘要]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撤并村庄”成为一种潮流和普遍现象,近十几年的村庄变动,比过去上千年的村庄变动还要剧烈,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冲突。究竟怎样看待和认识这一过程?本文提出了“行政社会”的假设,并通过对一个撤并社区A案例的深入解剖,揭示了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行政社会是通过两个逻辑呈现出来的:一个是行政的主动逻辑,其动力在于追求经济发展和财政扩张以及外部制约薄弱下的“万能型”能力;另一个是居民的无奈诉求以及困境的行政归咎,即将生活困境全部归咎于政府以及对政府帮助解决困境的不断诉求。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
  • 作者:

    王春光

  • 全文[ PDF 1462.0 KB ] 2013.28(3)  共有 2356 人次浏览
  • 私营企业主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因素分析
  • [摘要]让私营企业主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是我国政府吸收新兴社会阶层参政议政最重要的机制之一。通过使用“中国私营企业主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促成入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第二,入选为“县乡级”和“地级及以上”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发现,不管是在较高层级还是较低层级的人大和政协中,经济财富只是门槛,党员身份也不是当选的保证;而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那样去行事,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经验发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财绅政治”...
  • 作者:吕鹏
  • 全文[ PDF 2278.0 KB ] 2013.28(4)  共有 2778 人次浏览
  • 户口、“农转非”与中国城市居民中的收入不平等
  • [摘要]导致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和流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亦具有政策启示意义。本文将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转非”的城市居民纳入研究视野,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03、2006、2008),考察非农户口对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户口转换所带来的收入优势仅限于通过高度选择性渠道实现“农转非”的群体。倾向分值匹配方法的分析更进一步显示,户口转换带来的收入效应仅限于在国有部门内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较高的群体。这些结果共同展示了户口身份对收入影响式微的过程,在...
  • 作者:郑冰岛 吴晓刚
  • 全文[ PDF 1579.0 KB ] 2013.28(1)  共有 3371 人次浏览
  • “违规”的空间
  • [摘要]本文依据一个城市违规场所的个案故事,结合作者多年来相关调查的研究积累,探讨当下中国城市社会中各种“违规”、“违法”的空间发生机制,及其对于转型社会所具有的复杂意味。作者借助法律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探索路径,同时以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理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以“空间”概念涵盖物质、社会及价值规范等多重空间,通过对由城市各级政府、开发商/动迁组、动迁户、市民、外来民工群体、公共传媒等各种行为主体所建构的“复合的叙事文本”的解读,分析在人们的法律行动中,多元的法资源怎样被运用,“违规”作为城市中共享的社会空间是如何...
  • 作者:陈映芳
  • 全文[ PDF 2102.0 KB ] 2013.28(3)  共有 2577 人次浏览
  • 社会政策中的互依三角——以村民自治制度为例
  • [摘要]社会政策过程,可解释为以政策制定者一政策执行者一政策目标群体这个互依三角为核心的社会心理过程。论文以村民自治为例,基于在浙江温州农村的三次实地研究,尝试揭示这三类行动者互依的行为偏好和行动策略。研究发现在他们积极互依或消极互依过程中,村民的公民意识得以萌生;但基层民主困境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凸显。本研究还期望为政策社会心理学的成长提供洞识。
  • 作者:赵蜜 方文
  • 全文[ PDF 2244.0 KB ] 2013.28(6)  共有 2551 人次浏览
  • 企业家如何影响地方政策过程——基于国家中心的案例分析和类型建构
  • [摘要]政商关系常被认为是一个无法探知的黑匣子,研究者很少能够通过详实的经验研究揭示企业家到底如何影响政府的政策以及决定企业家政策影响力的因素何在。聚焦于地方政策过程,本文认为,国家的制度结构和政策影响了企业家影响政府的政策过程的方式也决定了其影响力的大小。本文将这种国家内部的因素归结于三个维度,即“政策依赖性”、“政策监控度”和“权力碎片化”。基于这三个维度的差异,本文区分了五种企业家影响地方政策过程的方式,即迎合政绩、坐地要价、利益疏通、借力施压和正式沟通。其中,企业越具“政治嵌入性”而非“自主性’便越具...
  • 作者:黄冬娅
  • 全文[ PDF 2436.0 KB ] 2013.28(5)  共有 3475 人次浏览
  •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从19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机会在性别间的分配逐渐走向平等化。针对“扩招如何导致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这一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着重检验了扩招之后新增的教育机会是如何在性别间进行分配的,进而探求性别平等化的贡献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实现的。研究发现,扩招从整体上改变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机会结构,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父辈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次低文化层次”群体,扩招为这一层次的女性带来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从而为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做出了贡献;二是农村地区的女...
  • 作者:

    张兆曙 陈奇

  • 全文[ PDF 1748.0 KB ] 2013.28(2)  共有 3830 人次浏览
  • 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
  • [摘要]已有关于中国教育分层的文献大多关注总体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而忽略了因重点学校制度和学轨制(tracking)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通过分析CGSS2008数据,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在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层次的升学路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户籍、父亲的职业地位和父母亲教育程度)影响子女的升学路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越有可能进入重点学校,或更可能选择学术教育轨道而非职业教育轨道。另外,前一阶段在重点学校就读对获得下一阶段重点学校教育机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
  • 作者:

    吴愈晓

  • 全文[ PDF 2155.0 KB ] 2013.28(4)  共有 5313 人次浏览
  • 社会风险与地方分权——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地方分级管理的原因
  • [摘要]中国不仅在行政上实行高度地方分权,而且,在一些重要领域,地方分权的程度超过了效率原则的限度,形成“过度分权”。“过度分权”的表现是,中央政府把一部分全国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也下放给地方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负总责”,形成地方分级管理体制。与美国等联邦制国家相比,中国之所以形成高度地方分权,是源于中国的一个特殊之处,即中央政府能够而且也需要通过地方政府来分散和转移社会风险。因此,在中国,中央政府为了降低自身承担的社会风险及保持政治稳定,就需要把容易引发社会风险的行政事务尽可能交给地方政府去完成,使得从效率角度来看...
  • 作者:

    曹正汉 周杰

  • 全文[ PDF 1813.0 KB ] 2013.28(1)  共有 2999 人次浏览
  • 安全食品的信任建构机制——以H市“菜团”为例
  • [摘要]本文用案例经验呈现个体消费者如何通过结成团体建构安全食品的信任机制,并试图用经验与相关的信任演化理论对话。菜团建立了一套个体消费者、菜团、生产者、农夫市集四者环环相扣、由关系到网络结构而形成的独特信任体系,从而消费到值得信赖的产品。菜团的信任演化经验显示了转型时期国人信任建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既有传统的人际信任发展的某些普遍特征,也有与西方学者总结的信任演化模式极为不同的某些特质。
  • 作者:帅满
  • 全文[ PDF 2358.0 KB ] 2013.28(3)  共有 1957 人次浏览
  • 身份建构逻辑与群体性差异的表征——基于巴黎东北新移民的实证调查
  • [摘要]近些年,移民的身份问题受到来自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普遍关注。作为一种边缘社群,与其他群体相比,移民的身份问题更为突出。1990年代末以来进入法国社会的东北人群体已成为温州人之外的又一个华人移民显群,这一群体的形成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下岗工人为主,大都是非法移民。本研究试图从移民认识和解读自我的迁移经历及身份认同出发,探讨法国东北新移民的群体边界的建构和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理解90年代末以来中国转型社会背后的集体性焦虑。
  • 作者:

    赵晔琴

  • 全文[ PDF 2059.0 KB ] 2013.28(6)  共有 2567 人次浏览
  • 农民如何认识集体土地产权——华北河村征地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华北某村三起土地征收案例的分析,讨论农民对集体土地产权的认知。农民的土地认知有如下内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集体和个体同时享有土地支配权;国家有需要时可以在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征收土地,但是在使用后应将土地归还给农民或者至少在处置时征求农民意见。这一认知与国家现有政策法规不相吻合,认知的形成则与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独特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农民的土地认知对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制度改革应当沿着尊重农民土地权利的方向进行。
  • 作者:张浩
  • 全文[ PDF 2149.0 KB ] 2013.28(5)  共有 2073 人次浏览
  • 标准化案主: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新策略
  •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规模日益扩大,而学生的临床技能却未显著提高。为缓解矛盾,本文提出回归基础教育,推动课程改革,借鉴临床医学技能教育中的“标准化病人”技术,引入“标准化案主”的发展策略,并对此进行了理论追溯与实践探索。研究认为,将来“标准化案主”课程实训模式应是一项制度性存在,而非社区或机构实习失灵时的补缺。
  • 作者:

    臧其胜

  • 全文[ PDF 1921.0 KB ] 2013.28(2)  共有 2475 人次浏览
  • 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
  • [摘要]本土“关系”研究的深化在根本上涉及到对“差序格局”这一本土概念的深入理解,其“义”“利”混合的文化特征及“公”“私”不分的制度意涵并不适合运用“强关系一弱关系”的社会网络理论框架加以分析。从“场域”的理论脉络出发,在传统的官场、乡土、商场等不同组织场域中,差序私人“关系”分别主要表现为“主从关系”、“人缘关系”、“朋友关系”的不同“关系”形态,特别是在组织领导的个人“关系”实践中尤为明显,其各自蕴含着法家“权谋”传统、道家“隐忍”传统以及儒家“仁义”传统的差别。此三种“关系”形态的共性均可归为某种个...
  • 作者:

    沈毅

  • 全文[ PDF 2620.0 KB ] 2013.28(4)  共有 3135 人次浏览
  • 实用主义团结——基于珠三角新工人集体行动案例的分析
  • [摘要]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对新工人团结文化的两种判断:“守法抗争”抑或“阶级团结”。基于笔者在珠三角的田野调查,本研究提出,在新工人各种类型的集体行动中,盛行着“实用主义”的团结文化。工人能够灵活地运用并界定官方提供的各种意识形态,尤其是充分地利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空间,但又不被法律话语和司法途径所束缚。工人日常生活的资源为工人形成更广泛的团结提供了可能。对工人行动“守法主义”、“蜂窝式”的判断显得过于谨慎。但新工人维权行动的升级并不一定意味着“阶级团结”的出现。基于工人自身的利益、关系、议价能力、维权风险、生活...
  • 作者:汪建华
  • 全文[ PDF 1741.0 KB ] 2013.28(1)  共有 2387 人次浏览
  • 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个争议话题
  • [摘要]阶级形成是分析工人阶级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试图从阶级意识、阶级反抗的理由、阶级形成的场域、阶级形成的关键条件、阶级形成的模式等五个方面来展现阶级形成所包含的内容。在阶级意识层面,理论界存在自我生长和外在灌输两种意见;在反抗的理由层面,理论界存在反抗剥削、反抗商品化、反抗地位歧视三种见解;在关键条件层面,不同的研究者分别强调了新话语的形成、居住空间、组织、国家的重要作用;在形成场域层面,学术界围绕公共领域、生产领域、国家领域展开了争论;在形成模式层面,研究者存在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不同的理...
  • 作者:汪仕凯
  • 全文[ PDF 2257.0 KB ] 2013.28(3)  共有 2502 人次浏览
  • NGO与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何以可能?——以上海YMCA为个案
  • [摘要]本文运用“制度—生活”分析框架,根据个案调查获取的经验资料与文献资料,对个案NGO组织与政府合作的过程加以考察。研究发现:在合作过程中,NGO既要有妥协又要有坚持,妥协要妥协得有智慧、有策略,坚持要坚持得有理性、有原则;在“强国家弱社会”的背景下,“做加法”是NGO同政府妥协的一种有智慧、有成效、可复制的策略;“理念与责任”、“专业化道路”是NGO必须坚守的底线,在NGO自主性成长的内部条件中,它们比“经济基础”更为重要。
  • 作者:

    姚华

  • 全文[ PDF 1722.0 KB ] 2013.28(1)  共有 2981 人次浏览
  • 熟悉的陌生人:行动精英间关系与业主共同行动
  • [摘要]已有研究认为,“精英在场”在业主共同行动动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实际动员过程中,行动精英间、行动精英与一般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断裂却使得行动组织内部的破碎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精英悖论”使中国业主共同行动走向异化,走向“寡头统治”和“准派系斗争”,从而背离了原有的共同利益诉求。本文以一个漫长的业主共同行动故事为背景,发现随着行动精英间关系在陌生人、伙伴、对立者、熟悉的陌生人之间转换,一场指向业主组织再组织化的业主共同行动也经历了从兴起、高潮到衰落的生命历程。在此过程中,行动精英间关系充当着中间变量并深深...
  • 作者:何艳玲 钟佩
  • 全文[ PDF 2402.0 KB ] 2013.28(6)  共有 3020 人次浏览
  • 照料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 [摘要]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2012年间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纵贯调查的数据来构建多层曲线增长模型,研究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和人口变迁下照料孙子女对祖父母认知功能发展轨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照料比低强度照料对祖父母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更大,但高强度照料的影响以祖父母的年龄和性别为条件。其中高强度照料对祖父认知衰退有明显保护作用,而祖母的认知功能则受损更大,且这种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上述发现支持了“用进废退”的老年活动理论,并揭示了中国农村家庭中性别角色和规范...
  • 作者:

    宋璐 李亮 李树茁

  • 全文[ PDF 2403.0 KB ] 2013.28(6)  共有 2956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
  • [摘要]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组织大量兴起,引发研究者试图对其政治与社会含义进行解释。过去20年间,“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两大视角主导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两者试图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框架中理解社会组织,并围绕其在此框架中的具体位置展开争论。本文尝试梳理既有研究及其最近进展,抽取可供拓展的研究线索,并探讨超越此种争论的路径。本文试提出三个方向供进一步研究参考:1.跳出单一维度自主性的“陷阱”;2.解释经验现象在多个维度上的分化;3.探索社会组织内部群体生活的特征。
  • 作者:

    纪莺莺

  • 全文[ PDF 2244.0 KB ] 2013.28(5)  共有 3396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