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系类型、交易方式与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构建
- [摘要]本文建立了关系类型—交易方式—市场结构这一框架来理解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构建的中心,不同关系类型与不同交易方式的匹配塑造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发现,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嵌入—互惠型、嵌入—协商型和臂距—协商型三种交易类型。在不同交易类型下,双方的联结纽带、互动模式和维系交易的机制都不同,这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起源和多样性,提供了宏观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微观基础。
- 作者:魏海涛
- 全文[ PDF 2077936.0 KB ] 2022.37(6) 共有 2564 人次浏览
|
|
- 项目动员:“统合化”背景下的县域政府治理
- [摘要]治理“统合化”背景下,项目制在资金构成、实施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动员成为县域政府的治理方式。关系再造、激励再造与技术引入分别构成项目动员的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项目动员,项目制运行触及了科层组织运行机理,并弥合了两者的内在张力。而在行为导向、实践原则、组织机制与权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使得项目动员与既有动员型治理区分开来。项目动员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和绩效具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 作者:李祖佩、钟涨宝
- 全文[ PDF 2498960.0 KB ] 2022.37(6) 共有 2773 人次浏览
|
|
- 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
- [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服务体系建构等问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全方位养老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供需结构平衡是关键问题。以机构养老为案例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养老服务的供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从政策和制度设计角度看就是基于供需的结构性平衡缺失,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解构供需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 作者:赵一红、聂倩
- 全文[ PDF 1588865.0 KB ] 2022.37(6) 共有 4312 人次浏览
|
|
- 相貌价值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数据的分析
- [摘要]相貌是沟通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之一,个体透过相貌所展现的坚持自律和自我控制对婚姻关系起锚定作用。相貌的这些效用如何影响婚姻质量是本文的关注点。通过对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貌价值观是相貌影响婚姻质量的认知基础,关系流动性是相貌价值观影响婚姻质量的作用途径之一,主观社会阶层是相貌价值观、关系流动性对婚姻质量影响强度大小的调节因素。这些结论为相貌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 作者:陈满琪
- 全文[ PDF 2062662.0 KB ] 2022.37(6) 共有 3865 人次浏览
|
|
- “去精英化”抑或“再精英化”——“压力分摊”下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实践逻辑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旨在依靠随机选任模式让更多普通公民有机会成为陪审员。通过追踪M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实践过程发现,随机模式并未如社会期待的那样实现陪审员结构的“去精英化”,反而导向了“再精英化”的僵局。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推行选任工作的“压力分摊”机制,这一应对机制消解和俘获着随机选任理应导向的大众化结局。“压力分摊”描述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纵横交错的行政链条中自我突围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实态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地方治理逻辑的一条重要线...
- 作者:王翔
- 全文[ PDF 2388493.0 KB ] 2022.37(6) 共有 2574 人次浏览
|
|
|
|
|
|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制度优势与行动路径
-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衰落成为全球的普遍性现象,尽管不同国家乡村衰落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人口加速外流和乡村社会生活的解体则是共同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乡村在20世纪中叶以后具有更鲜明的特色,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并规定了中国乡村的路径。中国较高的城市化率与大量农村居民并存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机遇;农户承包集体所有土地的土地制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与乡土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政府主导和政府的执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中国乡村振兴要弱化城乡过度分...
- 作者:王晓毅、阿妮尔
- 全文[ PDF 2077580.0 KB ] 2022.37(5) 共有 4734 人次浏览
|
|
- “权力”视角下的工作场所侵害——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员工在工作场所中遭受侵害会对个人、组织及整个社会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讨论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语境下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方法,开创性地提出“权力”三维度的分析框架,使用CGSS2015数据对“工作场所侵害”的结构性因素进行考察,并辅以深度访谈以丰富定量发现。研究发现,由资源重要程度决定的个人“依赖性”、受组织内部规范程度制约的权力“强制性”以及外部市场资源的“可替代性”共同影响了工作场所侵害现象的发生。作者最后对上述发现的理论和政策意义进行了讨论。...
- 作者:郑路、刘梦玲、陈宗仕
- 全文[ PDF 2450045.0 KB ] 2022.37(5) 共有 3974 人次浏览
|
|
- 认知劳动与数据标注中的劳动控制——以N人工智能公司为例
- [摘要]在以人机交互为诉求的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中,与识别、判断、创新等人类能力相关的认知劳动成为主导性的劳动形态。在数据标注工作中,认知劳动的劳动控制目标是使标注员的自然认知转化为与计算机程序相匹配的产生式认知,以高效生产出符合电脑需要的标准化数据。其中,管理方通过认知标准化、认知反馈与认知加速,巧妙地整饰着数据标注员的认知行为;后者则通过产量限制、离职等方式对劳动异化进行抵制。从体力劳动到认知劳动,管理控制的对象从劳动者肢体运动方式转变为其大脑认知方法,劳动控制方式则从机械的身体规训走向了灵活的认知整...
- 作者:贾文娟、颜文茜
- 全文[ PDF 2824075.0 KB ] 2022.37(5) 共有 4718 人次浏览
|
|
- 作为道德机构的家庭:涂尔干论家庭
- [摘要]本文尝试在涂尔干道德科学的视域下系统呈现其家庭论述。面对家庭这一道德机构的现代转型,涂尔干强调捍卫家庭的重要道德功能,以家庭女性主义来回应家庭与婚姻生活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又揭示了家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功能式微,并寻求以法团和国家作为补救方案。涂尔干的家庭论述鲜明地呈现出对社会团结与个体自主一以贯之的关切,但他调和这两种价值诉求的努力并不总能获得成功,令其论述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
- 作者:肖文明
- 全文[ PDF 2623923.0 KB ] 2022.37(5) 共有 4094 人次浏览
|
|
- 情理的“单一维度”与“综合维度”——从诬告案件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多层情理结构
- [摘要]“情理”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构成人们行为逻辑的关键要素,学术界对此已有重要讨论。本文通过分析清代诉讼中的诬告案件,试图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章首先探讨人们在诉讼中对于“诬告”的理解,指出存在“有心诬告”与“非有心诬告”的区分。通过对“非有心诬告”的分析,文章进一步辨析诉讼过程中“情理”的复杂逻辑,即从“冤情”到情理的“单一维度”,再到情理的“综合维度”。这一“情理”结构既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理解和处理事情的普遍方式,也可为当代中国社会研究和发展带来启发。
- 作者:凌鹏
- 全文[ PDF 2490432.0 KB ] 2022.37(5) 共有 2634 人次浏览
|
|
- 社会合作何以可能——集体利益论与集体意识论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融合
- [摘要]关于“社会合作何以可能”的探讨有两种不同的进路。从集体利益角度看,在具备理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在群体层面防止利益固化、开展利益协商、进行利益让渡和利益置换,是社会合作生成的关键所在。从集体意识角度看,集体意识凝聚程度以及超越集体意识的边界,对社会合作的生成至关紧要。马克思和涂尔干提出的各有侧重的“利益—意识”互动模式提醒我们,只有实现集体利益与集体意识的有机融合,才能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
- 作者:王道勇
- 全文[ PDF 2096398.0 KB ] 2022.37(5) 共有 3202 人次浏览
|
|
- 社会计算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摘要]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的方法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导引,并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出融合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理论的五种研究类型:基于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验证性研究、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下的探索性或验证性研究、基于大型互联网实验的验证性研究和基于大数据(或结合结构化数据)先探索后验证的整合研究。本文针对上述五种研究进行了典型研究示例和若干相关研究成果展示。
- 作者:周涛、高馨、罗家德
- 全文[ PDF 2276662.0 KB ] 2022.37(5) 共有 4642 人次浏览
|
|
- 中国代际社会流动的变迁——基于多重机制的分析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重机制的分析框架,对影响中国代际社会流动趋势变迁的多重机制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群体中,从1960出生世代到1980出生世代均经历了一个代际社会流动先升后降的过程。就其机制而言,男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提升源于个人的家庭背景对其终职地位的直接影响下降,后期代际流动的下降则主要是教育机会获得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共同所致。女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上升源于家庭背景直接影响的下降和教育机会获得的平等化,而后期代际地位关联度的反弹则主要是因为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
- 作者:石磊
- 全文[ PDF 2061779.0 KB ] 2022.37(5) 共有 5775 人次浏览
|
|
- 个体社会资本在下降吗?——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变迁趋势分析
- [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随着宏观社会进程和微观生命历程而变迁的趋势,基于三期“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数据,构建了社会资本的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社会资本随年龄增长呈倒U形变化趋势。第二,从1999年到2014年,个体社会资本总量随时期稳定上升,但从家庭转向工作场域。第三,不同世代的早期成长环境对个体社会资本构建有深远影响,1948年及以前世代处于较高水平,1949—1977年世代明显下滑,1978年及以后世代迅速回升。以上结论对理解转型社会中人际交往模式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李晓光、郭小弦
- 全文[ PDF 2231289.0 KB ] 2022.37(5) 共有 3709 人次浏览
|
|
- 天命观下中国早期家产官僚制的形成
- [摘要]具有官僚制的技术外表,但又受困于传统主义家产制精神的家产官僚制,是普遍存在于全球历史中的支配模式。对于家产官僚制在中国早期历史中的形成,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作为其表象的官僚制技术的出现,而未能阐明作为其本质的家产制的持续。针对这一不足,本文基于历史分析和定量研究,论证了周代政治合法性观念——天命观影响下的封建危机所引致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生存策略是解释战国时期官僚化发展和家产制最终复归的重要逻辑,从而为我们理解家产官僚制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普遍存在提供了基于政治合法性理念及统治者能动性的新视角。
- 作者:蒙克、曾极麟
- 全文[ PDF 3013250.0 KB ] 2022.37(5) 共有 3684 人次浏览
|
|
|
|
- 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社会效应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单位住房福利制度形成住房商品化萌芽、住房全面商品化、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启动四个阶段的梳理,分析了促使中国住房体系从特殊的单位住房福利制度走向住房市场经济主线与住房社会保障主线整合发展的政策演变机制。本文指出,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了社区类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化;作为一项关系民生的重要社会政策,住房保障覆盖面已从本地居民扩展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新市民群体。研究表明,建立住房结构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影像关联,突破户籍壁垒,建立发展型住房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作者:李国庆、钟庭军
- 全文[ PDF 2522229.0 KB ] 2022.37(4) 共有 5437 人次浏览
|
|
- 算法实践的社会建构——以某信息分发平台为例
- [摘要]本文以某信息分发平台为案例,将AI时代影响信息视觉呈现结果的算法看作一种实践逻辑,尝试结合组织的制度属性与行动者主观能动性,剖析算法实践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核心社会行动者在权力—利益的影响机制下具有差异化的博弈地位,围绕内容(不)可见性展开复杂的策略互动与博弈。本文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控制权强度与利益相关性两个关键影响维度,为AI技术与社会关系以及算法治理研究提供可能的分析思路。
- 作者:赵璐
- 全文[ PDF 2614696.0 KB ] 2022.37(4) 共有 397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