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 [摘要]2020年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四个维度阐释“现代化新征程”的含义和意义,即长远发展战略构想的新征程、发展理念变革跃升的新征程、应对新阶段新挑战的新征程和走出现代化诸多陷阱的新征程。本文还分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演进所折射的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镜鉴。
- 作者:李培林
- 全文[ PDF 1239801.0 KB ] 2021.36(2) 共有 4959 人次浏览
|
|
-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
-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位,以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更加贴切地把握和诠释这一过程,这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261871.0 KB ] 2021.36(2) 共有 4459 人次浏览
|
|
- 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文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作者:王春光
- 全文[ PDF 1298786.0 KB ] 2021.36(2) 共有 4641 人次浏览
|
|
- 经典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分析——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 [摘要]比较历史分析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兴盛的一个跨学科研究范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欧洲经典社会科学传统。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梳理了比较历史分析的欧洲经典传统的奠基、在美国学界发生的“扳道”以及复兴的过程,剖析了以摩尔和斯考切波为代表的美国比较历史分析主流学界对马克思、韦伯等经典传统的理解方式,批评了美国学界过度化约经典理论的复杂性带来的“中层理论化”问题,并面向中国学界提出了比较历史分析再造的新起点。
- 作者:应星
- 全文[ PDF 1379701.0 KB ] 2021.36(2) 共有 5833 人次浏览
|
|
- 大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整合的方法论——以中国人脉圈研究为例
- [摘要]本文以人脉圈层研究为例,将抽样调查得到的扎根真相与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一款社交软件A的大数据结合,建立人脉圈分类模型。在理论、数据挖掘、回归模型和分类预测模型及其解释工具的对话中,通过一次次抽样取得扎根真相,进行一轮轮的模型校准,发展出越来越精准的预测模型。本案例展示的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的研究范式是社会科学理论导引下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实践。
- 作者:罗家德、高馨、周涛等
- 全文[ PDF 1795324.0 KB ] 2021.36(2) 共有 5144 人次浏览
|
|
- 机手与麦客——一个公司型农场机械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试图以资本下乡后一个公司型农场内收割机的闲置现象切入,展现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过程及复杂逻辑。这个农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从使用机手到雇用麦客的转变。通过将机手和麦客这两类劳动力群体置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具体情境下,本文发现,这个农场机械化收割的失败与他们本身作为外来资本的身份以及本地机手以对待外人的行动逻辑与之相处密不可分。雇用麦客带来的机械化收割的成功则取决于麦客群内部的亲属关系、麦客经纪人与麦客之间的庇护关系以及麦客独特的社会身份。农业机械化并非简单依靠购入机械、升级设备就能实现,而...
- 作者:徐宗阳
- 全文[ PDF 1351982.0 KB ] 2021.36(2) 共有 4577 人次浏览
|
|
- 项目制的“双重效应”研究——基于城乡社区项目的数据分析
- [摘要]项目在当前的国家治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其分配机制与成效也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本文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基层的项目分布概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整体格局上,项目的分配呈现出“双重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和农村地区获得了更多项目资源;但是,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和村/社区享受的项目资源更多。结合个案分析和数据验证,本文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双重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央政府通过项目制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产生了宏观层面均等化分配现象;但是在省级以下,地方政府为了更容易...
- 作者:陈家建、巩阅瑄
- 全文[ PDF 1350861.0 KB ] 2021.36(2) 共有 4238 人次浏览
|
|
- 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系统分析了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精英大学中,家庭背景几乎没有影响,选择性淘汰效应突出;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家庭背景作用显著,文化再生产机制作用明显,但个人努力因素也同样重要;在高职院校中,文化再生产机制和能力主义规则的作用都不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的分化,不同类型大学竞争场域和竞争规则出现极大差异,文化再生产机制和选择性淘汰假设在大学校园竞争中都留有痕迹,但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 作者:李春玲、郭亚平
- 全文[ PDF 1524333.0 KB ] 2021.36(2) 共有 7037 人次浏览
|
|
- 代际关系、养老保险与中国城镇养老新图景
- [摘要]基于定量与定性的混合研究,本文揭示了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在现代化浪潮下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弹性、团结与张力并存的新图景。养老保险逐渐成为中国城镇老年人经济独立的基石,协助达成当代老年人“分而不离、重心下移”的“体谅式养老”方式。研究表明,养老保险和个体现代化进一步对代际关系产生了交互作用,形塑了社会化养老与家庭支持并存且互为补充的养老预期。今后,政府应不断优化职能定位,合理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依靠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与个人的合力来破解养老照料“不可能三角”。
- 作者:郭瑜、张寅凯
- 全文[ PDF 1372980.0 KB ] 2021.36(2) 共有 5243 人次浏览
|
|
- 政法传统背景下的妇联妇女权益维护(1980-2016)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法传统的塑造下,妇联妇女权益维护工作维续其行动的政治归附性,获取法律给予的独特组织授权,建立连接国家实权机构的嵌入式权益维护网络。这些中观结构进而影响了妇联在包括参与、普法和救助在内的妇女权益维护行动中采取的策略。概括地说,在中观结构形成和策略选择中,皆存在“以法入政”和“以政入法”两类实践机制。政法传统背景下妇联妇女权益维护的特质,可用“权利的政治”和“策略弹性”来概括。“权利的政治”规定了妇联妇女权益维护工作的基本方向。在此前提之下,妇联具有选择政治与法律的混合路径开展...
- 作者:陈伟杰
- 全文[ PDF 1355970.0 KB ] 2021.36(2) 共有 3015 人次浏览
|
|
- 垃圾作为活力之物——物质性视角下的废弃物研究
-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物质性的进路对垃圾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在物质性视角下对垃圾进行重新理解,包括在社会历史维度上检视垃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在人与物的关系中考察垃圾的制造与处理,以及对垃圾参与建构的诸多环境和社会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使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一个垃圾研究的分析框架。由对垃圾物质性的探究可见,垃圾虽被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及主流处理技术界定为污秽、无用之死物,其实却是“活力之物”。垃圾具有社会生命,在社会当中生成、流动、转化,与不同的行动者互动、形成联结,并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它以出人...
- 作者:张劼颖
- 全文[ PDF 1467847.0 KB ] 2021.36(2) 共有 4693 人次浏览
|
|
|
|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乡村振兴:制度优势与行动路径
-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衰落成为全球的普遍性现象,尽管不同国家乡村衰落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人口加速外流和乡村社会生活的解体则是共同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乡村在20世纪中叶以后具有更鲜明的特色,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并规定了中国乡村的路径。中国较高的城市化率与大量农村居民并存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机遇;农户承包集体所有土地的土地制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与乡土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政府主导和政府的执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中国乡村振兴要弱化城乡过度分...
- 作者:王晓毅、阿妮尔
- 全文[ PDF 2077580.0 KB ] 2022.37(5) 共有 4734 人次浏览
|
|
- “权力”视角下的工作场所侵害——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员工在工作场所中遭受侵害会对个人、组织及整个社会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学界对这一现象的讨论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语境下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方法,开创性地提出“权力”三维度的分析框架,使用CGSS2015数据对“工作场所侵害”的结构性因素进行考察,并辅以深度访谈以丰富定量发现。研究发现,由资源重要程度决定的个人“依赖性”、受组织内部规范程度制约的权力“强制性”以及外部市场资源的“可替代性”共同影响了工作场所侵害现象的发生。作者最后对上述发现的理论和政策意义进行了讨论。...
- 作者:郑路、刘梦玲、陈宗仕
- 全文[ PDF 2450045.0 KB ] 2022.37(5) 共有 3974 人次浏览
|
|
- 认知劳动与数据标注中的劳动控制——以N人工智能公司为例
- [摘要]在以人机交互为诉求的人工智能产品的生产中,与识别、判断、创新等人类能力相关的认知劳动成为主导性的劳动形态。在数据标注工作中,认知劳动的劳动控制目标是使标注员的自然认知转化为与计算机程序相匹配的产生式认知,以高效生产出符合电脑需要的标准化数据。其中,管理方通过认知标准化、认知反馈与认知加速,巧妙地整饰着数据标注员的认知行为;后者则通过产量限制、离职等方式对劳动异化进行抵制。从体力劳动到认知劳动,管理控制的对象从劳动者肢体运动方式转变为其大脑认知方法,劳动控制方式则从机械的身体规训走向了灵活的认知整...
- 作者:贾文娟、颜文茜
- 全文[ PDF 2824075.0 KB ] 2022.37(5) 共有 4718 人次浏览
|
|
- 作为道德机构的家庭:涂尔干论家庭
- [摘要]本文尝试在涂尔干道德科学的视域下系统呈现其家庭论述。面对家庭这一道德机构的现代转型,涂尔干强调捍卫家庭的重要道德功能,以家庭女性主义来回应家庭与婚姻生活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又揭示了家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功能式微,并寻求以法团和国家作为补救方案。涂尔干的家庭论述鲜明地呈现出对社会团结与个体自主一以贯之的关切,但他调和这两种价值诉求的努力并不总能获得成功,令其论述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
- 作者:肖文明
- 全文[ PDF 2623923.0 KB ] 2022.37(5) 共有 4094 人次浏览
|
|
- 情理的“单一维度”与“综合维度”——从诬告案件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多层情理结构
- [摘要]“情理”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构成人们行为逻辑的关键要素,学术界对此已有重要讨论。本文通过分析清代诉讼中的诬告案件,试图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章首先探讨人们在诉讼中对于“诬告”的理解,指出存在“有心诬告”与“非有心诬告”的区分。通过对“非有心诬告”的分析,文章进一步辨析诉讼过程中“情理”的复杂逻辑,即从“冤情”到情理的“单一维度”,再到情理的“综合维度”。这一“情理”结构既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理解和处理事情的普遍方式,也可为当代中国社会研究和发展带来启发。
- 作者:凌鹏
- 全文[ PDF 2490432.0 KB ] 2022.37(5) 共有 2634 人次浏览
|
|
- 社会合作何以可能——集体利益论与集体意识论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融合
- [摘要]关于“社会合作何以可能”的探讨有两种不同的进路。从集体利益角度看,在具备理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下,在群体层面防止利益固化、开展利益协商、进行利益让渡和利益置换,是社会合作生成的关键所在。从集体意识角度看,集体意识凝聚程度以及超越集体意识的边界,对社会合作的生成至关紧要。马克思和涂尔干提出的各有侧重的“利益—意识”互动模式提醒我们,只有实现集体利益与集体意识的有机融合,才能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
- 作者:王道勇
- 全文[ PDF 2096398.0 KB ] 2022.37(5) 共有 3202 人次浏览
|
|
- 社会计算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摘要]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的方法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导引,并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出融合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理论的五种研究类型:基于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验证性研究、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下的探索性或验证性研究、基于大型互联网实验的验证性研究和基于大数据(或结合结构化数据)先探索后验证的整合研究。本文针对上述五种研究进行了典型研究示例和若干相关研究成果展示。
- 作者:周涛、高馨、罗家德
- 全文[ PDF 2276662.0 KB ] 2022.37(5) 共有 4642 人次浏览
|
|
- 中国代际社会流动的变迁——基于多重机制的分析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重机制的分析框架,对影响中国代际社会流动趋势变迁的多重机制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群体中,从1960出生世代到1980出生世代均经历了一个代际社会流动先升后降的过程。就其机制而言,男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提升源于个人的家庭背景对其终职地位的直接影响下降,后期代际流动的下降则主要是教育机会获得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共同所致。女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上升源于家庭背景直接影响的下降和教育机会获得的平等化,而后期代际地位关联度的反弹则主要是因为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
- 作者:石磊
- 全文[ PDF 2061779.0 KB ] 2022.37(5) 共有 5775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