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生命历程犯罪学的本土探究:典型罪案与核心原则
  • [摘要]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当今极富生命力的犯罪学研究领域。遗憾的是,这一学科领域在我国犯罪学中尚属一片荒野。生命历程犯罪学的核心原则包括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的次序选择、人类生活的相互关联以及人类自身的能动能力。这些原则是生命历程犯罪学的心脏。深入探讨我国许多较具时代特征的典型罪案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罪因机制,给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提炼与提升这些原则的理论思想以诸多经验性的启示。
  • 作者:张小虎
  • 全文[ PDF 2499917.0 KB ] 2021.36(4)  共有 3352 人次浏览
  • 熟人社会、外部市场和乡村电商创业的模仿与创新
  • [摘要]数字技术变革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契机,乡村电商创业成为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新现象。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菏泽市多次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乡村电商创业兴盛是可见结果,在国家政策和支农惠农项目普惠的前提下,影响结果的一个因素是电商经营模仿与创新的持续和深化,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中,熟人社会为模仿与创新提供社会正当性,是必要条件;线上市场为模仿与创新提供巨量市场和资源,是充分条件;乡村能人则是点燃模仿与创新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是充要条件。三者组合,缺一不可。为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运用仿真实验方法,对“...
  • 作者:邱泽奇、黄诗曼
  • 全文[ PDF 3701879.0 KB ] 2021.36(4)  共有 4507 人次浏览
  • 英才之路:通往转型社会二元精英地位的双重路径
  • [摘要]以产权制度及其与国家间关系以及相应的协调机制为基础,转型社会里形成了权威型支配和市场型支配,以及在此双重分层秩序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公职精英和市场精英。在成员遴选上,公职精英以价值理性为引导,更有可能以政治忠诚为基本资格,具有一定程度的闭合性;市场精英则以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理性为引导,更有可能以普遍主义的绩效能力为基本资格,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忠诚者更有可能通过赞助性流动获得公职精英地位,市场能力突出者则更有可能通过竞争性流动获得市场精英地位,由此形成了双重路径。本文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CGSS2008资料...
  • 作者:刘欣
  • 全文[ PDF 1955451.0 KB ] 2021.36(4)  共有 4708 人次浏览
  • 差序格局、圈子现象与社群社会资本
  • [摘要]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是社会资本本土化研究的社会基础,社群中的“圈子现象”则是社会资本本土化研究的组织基础。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在个体层面呈现出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社群层面则呈现出以精英(能人)为中心的圈子特征。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提出一套符合中国社会情境的社群社会资本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从信任、结构和资源三个维度,构建出四种社群社会资本的理想类型,发展出三个指标来度量社群社会资本。研究发现,社群精英能否相互信任形成稳定的圈子,社群精英是否在...
  • 作者:尉建文、陆凝峰、韩杨
  • 全文[ PDF 1738493.0 KB ] 2021.36(4)  共有 6611 人次浏览
  • 数学的性别——性别观念对初中生数学水平的影响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跟踪调查(CEPS)的数据资料,从个体、家庭、学校和地区四个层次探讨了性别观念对女生数学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和家长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认知对男女生的数学能力都有显著的影响,对男生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对女生则产生了抑制作用;但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并未对女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家庭子女的数量与性别结构与当地的性别比等因素对男生和女生的数学水平都不具显著影响。因此,影响女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女性自身以及家庭对于性别与数学关系的刻板印象认知,而非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与行为。
  • 作者:谢桂华、刘昕毓
  • 全文[ PDF 2427959.0 KB ] 2021.36(4)  共有 6167 人次浏览
  •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员
  • [摘要]本文从组织动员视角,通过呈现与分析脱贫攻坚中涉及动员的各种制度、过程、策略与技术,揭示了在贫困治理领域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认为,层次鲜明、梯次接续的组织动员机制在治理结构上构建了党政科层组织的内部条块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在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单中心的治理权力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行动的共存与实践。组织动员的多重机制重塑了贫困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层政权内部关系、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双重创新则激活了贫困治理的国家能力与社会潜...
  • 作者:符平、卢飞
  • 全文[ PDF 2423909.0 KB ] 2021.36(3)  共有 4823 人次浏览
  • 从理想到现实:“涨价归公”的实践与困境
  • [摘要]由地方政府垄断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安排被认为实现了“涨价归公”。本文认为,这一制度安排不仅不符合“涨价归公”的一般制度形态,与其类似的某些特征也是国家在实施耕地保护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所产生的制度意外。而且,这一制度安排因为内含着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空间和法律体系的冲突而具有不稳定性。一旦用“涨价归公”的话语为其正名,将使其获得价值合理性,对集体土地进行更大幅度的赋权让利改革将面临合法性困境。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和社会想象,土地涨价归公话语的持续存在显示出中国土地制度转型的复杂性。
  • 作者:郭亮
  • 全文[ PDF 2945419.0 KB ] 2021.36(3)  共有 3371 人次浏览
  • 地方身份的规划叙事——一个乡镇城市化的案例
  • [摘要]本文梳理了城市规划在由国家主导的城市化中的三种角色及其作用,并以B镇为例,讨论了规划通过未来谋划和领土治理的显在技术进行身份叙事的潜在功能。由于地方身份意味着发展的权力与资源,B镇运用规划及其四个特征进行身份叙事,获得了上级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认同,进而突破国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建设资金的不足和农民对征地的抗议等诸多困境,成功实现了城市化。以身份叙事为特征的规划也因此成为基层政府谋求发展的权力工具。综合社会学、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本文指出,运用规划进行身份叙事成为地方在尺度化过程与尺度政治中...
  • 作者:李阿琳
  • 全文[ PDF 2586775.0 KB ] 2021.36(3)  共有 3269 人次浏览
  • 控制与合法化——中国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机制分析
  • [摘要]为更好发挥非公经济的作用,党和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本研究表明,私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是控制逻辑和合法化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决策企业与家族企业强调内部控制,建立党组织概率更低,而对政府资源依赖性更高的企业更可能成立党组织。在合法化逻辑下,私营企业的党组织覆盖率不断增加,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这种趋同的结果既是因为国家的有力推动,也是因为私营企业主的认知框架经过形塑后的主动改变和模仿。
  • 作者:朱斌、苗大雷、王修晓
  • 全文[ PDF 1892884.0 KB ] 2021.36(3)  共有 4116 人次浏览
  • 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基于中国铁路机车与汽车产业的比较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信息的视角来剖析“国家工业理解能力”,即国家通过特定结构从工业中获取信息,进而建构其理解工业活动的能力。这一能力为国家发展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知识基础。国家在特定产业中的管理结构是否能长期存续、是否能实现对工业功能的有效覆盖是该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1949-2005年的中国铁路机车和汽车产业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由此把人们对国家能力的关注从政策制定与执行前移至政策决策的信息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作者:封凯栋、姜子莹、赵亭亭
  • 全文[ PDF 2451600.0 KB ] 2021.36(3)  共有 3438 人次浏览
  • 从收入到资产: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及其变迁——以1991-2013年的上海为例
  • [摘要]阶层认同研究近年来受到学界关注,但一直缺乏长时段的变迁分析。本文利用上海市1991、1996、2005、2008、2013年五次社会调查数据,“全景式”地实证分析了中国城市居民阶层认同及其决定模式的时代变迁。研究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人们的主观社会地位经历了从“一切向钱看”向教育、职业、收入“多元决定”的良性转变;但后十年却进入了新的主要以资产(收入和住房)来决定的时代。与此同时,社会平均的主观社会地位历年来也逐渐下降。城市社会变迁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阶层认同的上述变迁,资产不平等日益走强这一宏观的经济与社...
  • 作者:李骏
  • 全文[ PDF 2096709.0 KB ] 2021.36(3)  共有 4869 人次浏览
  • 管理合法性:城市基层政府的法律行动研究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中国基层法治研究分类框架,并将城市基层政府作为法律资源运用的主体与焦点,同时延续法律社会学重视法律实践及合法性建构的研究传统,通过治理“住改商”案例,提炼出“寻法—宣法—执法—督法”的法律行动过程,进而以“管理合法性”概念来统领政府法律行动的机制分析。这有别于“社会反抗”类的法律行动研究,完善了国内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国家(政府)”面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管理合法性”细分为全程管理、互动管理、能动管理三个维度,基层政府在这三个维度塑造并使法律行动呈现不同的样态,体现出行动中的合法...
  • 作者:朱涛
  • 全文[ PDF 2370602.0 KB ] 2021.36(3)  共有 3227 人次浏览
  • 信与疑之间——民众对医生“反常”信任的实证分析
  • [摘要]信任为良性医患关系之必需。本文呈现了民众对医生群体的“反常”信任:民众对医生总体信任度较高,但对其医术、医德缺乏信任。为何会存有这种信任度差别?本文发现:中国医生职业信任主要源于民众对国家医疗制度的认同;医术、医德对医生信任具有塑造作用,但制度信任对其塑造力具有强烈的替代作用;制度信任会促进民众对医生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的信任反差。通过对职业与国家关系的讨论,本文有助于理解复杂医患关系的形成机制。
  • 作者:牛冠朝、刘军强
  • 全文[ PDF 1999150.0 KB ] 2021.36(3)  共有 4597 人次浏览
  • 空间理论视角下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空间理论出发,突出“流动”“老年”的交叠属性,检视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该群体的社会适应呈现“高心理—中行为—低文化”模式:对流入地的认同与归属感强,但行为适应不足,文化适应更难。尽管老年人的地域流动打破了物理边界,但制度边界与社会边界却未得到重构,故而造成其适应理念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张力。模糊制度和社会边界、增强心理和精神空间的可达性是有效推动老年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的重要着力点。
  • 作者:

    杨菊华

  • 全文[ PDF 2405513.0 KB ] 2021.36(3)  共有 5223 人次浏览
  • “望子成龙”何以实现?——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析
  • [摘要]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探究学生教育期望在“望子成龙”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教育期望是实现“望子成龙”的关键,它在家庭背景和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家庭社会资本只有在父母与子女具有一致的高教育期望,才能通过频繁的亲子交流、亲子陪伴进行有效传递。当父母和学生教育期望不一致时,高教育期望的作用会因父母低教育期望带来的社会资本缺失,或学生低教育期望导致的社会资本不能有效传递而被削弱。
  • 作者:李佳丽、胡咏梅
  • 全文[ PDF 1678055.0 KB ] 2021.36(3)  共有 6528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 [摘要]2020年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四个维度阐释“现代化新征程”的含义和意义,即长远发展战略构想的新征程、发展理念变革跃升的新征程、应对新阶段新挑战的新征程和走出现代化诸多陷阱的新征程。本文还分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演进所折射的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镜鉴。
  • 作者:李培林
  • 全文[ PDF 1239801.0 KB ] 2021.36(2)  共有 4790 人次浏览
  •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
  •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位,以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更加贴切地把握和诠释这一过程,这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261871.0 KB ] 2021.36(2)  共有 4312 人次浏览
  • 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文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作者:王春光
  • 全文[ PDF 1298786.0 KB ] 2021.36(2)  共有 4488 人次浏览
«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