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等与繁荣能否共存——从福利国家变迁看社会政策的工具性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福利国家的变迁,试图呈现作为工具的社会政策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平等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福利国家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其劳动力“去商品化”的政策内核很好地应对了当时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的“共同利益”。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形势下,福利国家劳动力“去商品化”策略失效,这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无法促进社会平等。而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政策向劳动力的“再商品化”转型。这一转型趋势不可逆转,但其中也蕴含着自由主义与全球化的威胁。
- 作者:
房莉杰
- 全文[ PDF 1440.0 KB ] 2019.34(5) 共有 3740 人次浏览
|
|
- 零和扩张思维与前现代帝国的宗教政策——一个以政教关系为中心的分析框架
- [摘要]在研究前现代帝国时,西方学术界倾向于强调前现代帝国较之民族国家对治下不同宗教和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度。本文提出,前现代帝国对国教以外的宗教的政策其实大不相同:有些帝国允许各种宗教自由实践和传播;有些帝国却严厉打击“异端”和“异教徒”,并强令统治下的人群改信国教。本文有以下两个贡献:一是按照对国教以外的宗教的“宽容度”对23个前现代帝国的宗教政策进行了区分,并将它们划分为6个梯队;二是对帝国宽容度的不同提出社会学的理论解释。这一理论的关键是“零和扩张”这一概念。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前现代帝国所尊奉的国教...
- 作者:
孙砚菲
- 全文[ PDF 1507.0 KB ] 2019.34(2) 共有 4838 人次浏览
|
|
- 隐忍、认同与时间性——在法华人移民劳工的劳务市场与劳动控制
- [摘要]法国对工人权利的法律保护和结社支持都非常健全,而身处群内劳务市场的华人移民尽管劳动条件十分恶劣,却并未寻求法律或者结社力量的帮助,而是对这种剥削持一种隐忍的态度。本研究以巴黎的华人移民劳工为例,探寻影响其抗争策略选择的多重因素,进而讨论国际移民背景下的劳动控制问题。本文先对剥削进行了类型学分析,然后指出造成该选择偏好的两种解释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移民工人的主体性形成的问题。
- 作者:
杜娟
- 全文[ PDF 1441.0 KB ] 2019.34(4) 共有 3444 人次浏览
|
|
- “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茶馆与川南的乡村生活
- [摘要]基于拉图尔对“社会”的本体论批判以及赫兹菲尔德的“社会诗学”理论,本文对一个川南集镇的茶馆生活进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公共空间”范式,本文认为中国茶馆并非一个表征自治、理性和反抗精神的政治空间;相反,茶馆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表演空间”、打牌消遣的“游戏空间”、谈论是非长短的“话语空间”,其首要特征在于诗性(poetics)而非政治(politics)。茶馆不仅蕴藏了丰富的表演技术、游戏形式和话语策略;同时,作为联结自我与社会、结构与阈限、话语和实践的诗性空间,中国茶馆所表征的公共性与西方理论中的公共领...
- 作者:
宋靖野
- 全文[ PDF 1543.0 KB ] 2019.34(3) 共有 4650 人次浏览
|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的社区转型与社区治理效能改进
-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既是定居化社会向迁居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也是熟人社区向陌生人社区转型和社区治理结构从“单位办社会”向“居委会办社会”转型的过程。社区的实体结构与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府以组织建设从供给侧自上而下形塑社区“理想型”的同时,居民也通过需求侧的“民主协商”建构其预期的“理想型”。社区以居委会为主体,通过与环境互动形成自身的利益结构。这些因素的动态博弈不断形塑社区的“营造”动力,使之呈现出治理方式的科层化、社区类型的多元化、社区居民的异质化、治理经费的财政化等特征,形成了“强...
- 作者:张翼
- 全文[ PDF 2432.0 KB ] 2020.35(6) 共有 3435 人次浏览
|
|
- 消除贫困:中国扶贫新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揭示扶贫过程的需要,将国家/社会系统进一步细化为政治、行政、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会不同要素动态互动所构成的系统,以此为理论框架,同时应用“相遇”“界面”和“回应”的概念,呈现了在国家/社会的动态互动关系条件下扶贫干预从上到下传递的复杂的微观叙事。本文认为,虽然扶贫议程达到行政科层后,乡村治理与乡村社会的相遇和彼此回应中存在着不同社会能动者基于自身生活世界对扶贫议程产生的变异性影响,但扶贫过程在总体上则是政治对行政的融合与形塑、乡村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以及总体上国家与社会的整合。这是脱贫攻坚政...
- 作者:李小云、徐进
- 全文[ PDF 2540.0 KB ] 2020.35(6) 共有 4066 人次浏览
|
|
- 扶贫新机制: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组织、运作与功能
- [摘要]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既有研究多探讨外部环境如何塑造队员的驻村实践,而没有较好地分析工作队本身的组织特征及其影响。本文将驻村帮扶工作队界定为混合科层组织,认为其是有助于运动式治理向常规性治理过渡的组织基础。我们认为,混合科层组织的特性使驻村帮扶工作队能够更好地起到汇聚资源、采集信息和培训干部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如工作重点偏移、组织规则软化以及人际关系紧张。我们在结论处进一步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是“具身的国家”(the embodied state),可以促进国家与社会间的“互见”,使国家的在...
- 作者:邓燕华、王颖异、刘伟
- 全文[ PDF 2355.0 KB ] 2020.35(6) 共有 4289 人次浏览
|
|
- 相对贫困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从理论到政策
- [摘要]相对贫困理论与绝对贫困理论经过激烈的争论,开始走向和解。相对贫困研究的最新趋势是走向“双向运动”,一方面持续拓展社会视角的维度,另一方面也将“基本生活需要”纳入分析范畴。“双向运动”影响了相对贫困理论的视角和指标,形成了低线和高线两种类型的相对贫困界定。中国的相对贫困治理积累了一些地方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视角而延续了绝对贫困的治理思路。构建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综合考虑相对贫困的维度和社会政策的取向。?
- 作者:李棉管、岳经纶
- 全文[ PDF 2310.0 KB ] 2020.35(6) 共有 6357 人次浏览
|
|
- 新型劳动时间控制与虚假自由——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研究
- [摘要]本文是对外卖行业中骑手的劳动过程所进行的一项田野研究。与传统的工厂劳动时间不同,外卖平台依据行业特性设置了新的时间规则,建构了新型劳动时间控制模式。平台通过为劳动者营造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宽松的工作场域吸引向往自由的劳动者加入,但却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以时间为单位和节点,对骑手的劳动过程实施了严密而细致的记录和监控,形成平台和消费者等多元的控制主体。同时,平台通过抢单和等单的工作机制控制骑手潜在的经验、思想和感受,塑造“准时”“快速”的劳动时间感,引导骑手甘愿成为“全天候工人”,并在劳动时间内主动地...
- 作者:李胜蓝、江立华
- 全文[ PDF 2370.0 KB ] 2020.35(6) 共有 8079 人次浏览
|
|
- “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
- [摘要]沿着马克思技术控制的思路,本文从组织技术和科学技术视角对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进行研究。一方面,经过平台公司对控制权的重新分配,平台系统与消费者取代了平台公司对骑手进行管理。平台公司看似放弃了对骑手的直接控制,实则淡化了雇主责任;劳资冲突也被相应地转嫁到平台系统与消费者之间。另一方面,“数字控制”从实体的机器、计算机设备升级为虚拟的软件和数据,平台系统通过潜移默化地收集、分析骑手数据并将数据结果反作用于骑手而使劳动秩序成为可能。数字控制不仅削弱着骑手的反抗意愿,蚕食着他们发挥自主性的空间,还使他们在...
- 作者:陈龙
- 全文[ PDF 2548.0 KB ] 2020.35(6) 共有 12883 人次浏览
|
|
- 以自我为企业——过度市场化与研发员工的自我经营
- [摘要]本文以一个高技术企业的研发劳动控制为个案,分析“以自我为企业”的控制模式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劳动者自主性的关系。“以自我为企业”的控制通过劳动者自主遵从市场机制进行自我经营,从而间接实现劳动控制。研发员工“以自我为企业”的自我控制既不同于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规范性控制,也不同于试图强化员工组织忠诚的责任自治。它是研发员工在生活型再生产与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市场的雇用方式均过度市场化的情况下形成的“被迫同意”。面临双重就业风险和生活降级风险,研发员工不得不以市场理性经营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在劳动力贬值前最...
- 作者:严霞
- 全文[ PDF 2500.0 KB ] 2020.35(6) 共有 418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变迁与健康不平等——对第五次疾病转型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 [摘要]本文使用疾病转型理论来刻画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与社会变迁过程。基于跨越22年的九期调查数据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第五次疾病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超重率和不动率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城市居民的超重率逐年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超重风险更高,运动时间更少;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的队列在超重和步行时长两个指标上显著高于其他出生队列。在此转型过程中,基于超重和不动的健康不平等不仅与收入相关,还与教育和政治的分层存在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
- 作者:石智雷、顾嘉欣、傅强
- 全文[ PDF 2763.0 KB ] 2020.35(6) 共有 4425 人次浏览
|
|
- 教育系统的分流模式与教育不平等——基于 PISA 2015数据的国际比较
- [摘要]教育不平等的生成机制不仅来自微观视角下家庭内部的再生产,也来自宏观视野下教育系统的制度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特征以及把握中国教育不平等程度在国际上的相对位置,本研究根据分流模式的差异性将22个国家的教育系统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并讨论了各系统的分流模式对教育不平等的媒介作用。结果显示,在不同教育系统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学习能力之间的关联性呈现差异。在相同教育系统下的各个国家,其教育不平等的结构特征是相似的,而在不同教育系统下的各个国家,其教育不平等的结构特征有显著差异。导致这一...
- 作者:侯利明
- 全文[ PDF 2520.0 KB ] 2020.35(6) 共有 4720 人次浏览
|
|
- 照看社会:技术治理的思想素描
- [摘要]如何为技术治理的兴起提供一个整体性解释框架?为解此难题,本文整合信息、行政和权力三种技术,把国家治理视为国家照看社会的技术。欲照看社会,必先“看”清它。身份信息和效用分析让社会可被“看”,问题导向让“看”不断深入,因果机制把它们串成解释之链。国家将社会简化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时,暗含了如何“看”的权力。一旦此权力遭受质疑,治理体系将制造出自己的问题,催生新的治理技术,周而复始。本文将诸多技术治理实践揉入推理过程,并重新诠释已有研究和理论。
- 作者:彭亚平
- 全文[ PDF 2845.0 KB ] 2020.35(6) 共有 4311 人次浏览
|
|
|
|
|
|
- 自食其力与合群互助:蔡元培“劳工神圣”思想释义
- [摘要]蔡元培1918年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讲演,推动了近代“劳动”观念的转变和实践。蔡元培主要受严复“群学”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指出凡出劳力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都是“劳工”,自食其力的“工”(劳动)对个体人格养成、群的强盛以及理想世界具有重要价值。蔡元培还以讲演、编写教科书的方式向民众普及劳动的价值。本文重返历史的视野,以理解劳动和劳工问题何以成为“群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最初所关心的主题。
- 作者:马学军
- 全文[ PDF 1373.0 KB ] 2020.35(3) 共有 3972 人次浏览
|
|
- 技术升级劳动降级?——基于三家“机器换人”工厂的社会学考察
- [摘要]近年来,以技术革新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的浪潮,其社会影响引发关注。本文对三家实施了“机器换人”的工厂进行社会学考察,并从劳动关系与劳动过程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智能制造”这个技术升级过程对工人的影响。作者认为,“机器换人”的迅速推进正在让车间里的一线工人经历愈发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过程的“执行替代”以及强化的技术控制等“劳动降级”。从其形成机制来看,国家政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在助推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缺乏工人参与、以机器为中心的技术升级方式。
- 作者:许怡、叶欣
- 全文[ PDF 1454.0 KB ] 2020.35(3) 共有 5235 人次浏览
|
|
- “请客不收礼”:道义关系调适与农村宴请新现象研究
- [摘要]本文在礼物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道义关系调适”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红白喜事宴请中“请客不收礼(金)”的新现象。基于江西省西县西村的个案,笔者发现这一现象经历了不受助关系的临调、受助关系的分解、不受助关系的扩大以及受助关系的选择等过程。村民在声望建构与道义选择的交织中调适着道义关系。当社会位置向上变动或流动资源增多时,声望建构的需求增加,不受助关系扩大,受助关系缩小;当社会位置向下变动或流动资源缺乏时,可受助关系受道义责任与关系程度的影响。上述能动性过程与结构性因素交互作用,形成道义关系调适的...
- 作者:郑姝莉
- 全文[ PDF 1471.0 KB ] 2020.35(3) 共有 4666 人次浏览
|
|
- 贵货不积:以《老子》解读库拉
- [摘要]本文借助《老子》的“贵货”和“不积”概念,重新解读美拉尼西亚的库拉交易。我认为,《老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库拉贝壳与库拉名望为什么十分珍贵却又无法积累,以及它们为什么限制了有组织的暴力。总体上,库拉是一个“空转”体系:它交换而不固化等级,竞争而不积累,冲突而不能形成制度,单一“贵货”而抑制其他“贵货”。库拉社会通过推崇“老人”实现了“贵货而不积”,这正是老子通过推崇“圣人”的“不贵货不积”而希望达到的理想秩序,两者都是自然而然的。本文质疑库拉研究的“礼物范式”,探索“贵货”如何导致库拉贝壳、库拉名...
- 作者:梁永佳
- 全文[ PDF 1398.0 KB ] 2020.35(3) 共有 339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