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政府运作机制研究——以J市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建设为例
- [摘要]技术应用是技术与组织关系的核心环节。本文以J市政府网上行政服务系统两期项目的建设过程为案例,尝试从组织内部核心行动者的认知及其策略互动的视角,剖析信息技术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过程和运作机制。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政府组织中的应用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情境特征的微观政治过程,围绕着不确定性的组织命题,不同层级的核心行动者形成对信息技术及其机遇和约束的基本认知,并在权力—利益关系的作用下开展复杂的策略互动,最终塑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在案例叙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权力集中程度和利益冲突程度两个关键维...
- 作者:
谭海波、孟庆国、张楠
- 全文[ PDF 9937.0 KB ] 2015.30(6) 共有 4164 人次浏览
|
|
- 自私的慈善家——家族涉入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家族涉入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通过对第九次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一方面,家族涉入会提高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投入;另一方面,家族涉入却会抑制企业对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行文。家族涉入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这种矛盾关系是与中国家族的二元面向及中国特殊的关系结构密切相关的,它使得涉入企业的家族在面对与其关系不同的行为对象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逻辑,通过影响企业管理决策进而导致家族企业复杂的社会责任行为模式。
- 作者:
朱斌
- 全文[ PDF 12736.0 KB ] 2015.30(2) 共有 5118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的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和警察信任
- [摘要]英文文献中有关中国公众对警察的评价的研究在过去10多年里不断增多。尽管现有文献有谈及政治参与对警察信任的影响,但还没有从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这个角度研究警察信任。基于CGSS2010年的数据,本文研究了中国人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对警察信任的影响。广义定序逻辑斯蒂回归的分析表明,外在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对警察的信任,而内在效能感则显著地减少对警察的信任。尽管公众抗争减少公众对警察的信任,而基层选举的参与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对警察的信任。
- 作者:
胡荣
- 全文[ PDF 10626.0 KB ] 2015.30(1) 共有 5413 人次浏览
|
|
- 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政治的特点提出理解抗争成功的探索性分析框架,指出政治机会与框架对抗争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客观的”政治机会不仅包括中央干预,还包括央媒支持性报道和有利的制度框架。文章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03-2012年40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拆迁抗争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中央干预与央媒支持性报道并存的“多渠道强干预”是抗争成功的充分条件,而“多渠道强干预”则取决于有利的制度环境和抗争者的多重混合框架化策略。此外,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展示了成功抗争中的动力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抗争结果研究...
- 作者:
黄荣贵;郑雯;桂勇;
- 全文[ PDF 2383.0 KB ] 2015.30(5) 共有 5868 人次浏览
|
|
-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老年群体的健康公平——基于浙江的研究
- [摘要]健康公平是全民医保的理论基础,也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弱者优先”的健康公平理论出发,以浙江为例,以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老年人群健康公平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的非递归路径模型分析显示,职工医保和城居医保制度提高了老年参保者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从而增进了健康公平,但新农合的参保老人与未参保老人在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方面均未呈现显著差异,原因是其保障待遇过低和制度设计缺陷。质化研究进一步显示,在医疗服务输送过程中几类弱势老年人群的健康结果公平尚未得到...
- 作者:
刘晓婷 黄洪
- 全文[ PDF 2653.0 KB ] 2015.30(4) 共有 4895 人次浏览
|
|
- 齐美尔的自由理论——以关系主义为主轴的诠释
- [摘要]本文尝试探索齐美尔这位关系社会学奠基者的自由理论。在整体的掌握与梳理之后,本文认为,齐美尔将“自由”定义为“社会行动的可能性”,它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中而得以生成,并且在不同的社会中有不同的形式。奠基于货币经济之上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发展出来的客观个体自由即是一例。同时,齐美尔也论证了,自由的重要特质在于让社会运作产生非线性的、不可完全预测的偶然演变,使得自由虽然可能带来创新,但也会造成风险。最后,本文指出了齐美尔自由理论当中的若干缺憾,以作为后续社会自由研究的可能的主题。
- 作者:
郑作彧
- 全文[ PDF 15487.0 KB ] 2015.30(3) 共有 6297 人次浏览
|
|
- 灾后重建中的政府满意度——基于汶川地震的经验发现
- [摘要]政府满意度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是现代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汶川地震中,灾区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对中央政府满意度高,对地方政府满意度低;二是尽管灾后重建取得巨大成就,但对各级政府的满意度都在下降。本研究的解释逻辑是:国家治理中合法性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各级政府的行为和群众的满意度。(1)灾区群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是基于对国家合法性的评价,而对地方政府则是基于对有效治理的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逻辑,导致了中央政府满意度一直高于地方政府。(2)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政府在...
- 作者:
尉建文 谢镇荣
- 全文[ PDF 8349.0 KB ] 2015.30(1) 共有 4047 人次浏览
|
|
- “协调型”政权: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
- [摘要]税费改革以后,中西部基层政权从“汲取型政权”走向了“悬浮型政权”,为了维持中西部政权的正常运转和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一套复杂的转移支付体系开始建立。大量转移支付资金进入中西部基层社会的同 时,财政资金项目化的趋势加强,导致了“项目治国”时代的来临。在项目制度下,乡镇政权的状态是:一方面资源和权力继续被上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 开始为项目进村“跑腿办事”,乡镇政权由“悬浮型政权”走向“协调型政权”。乡镇政权无钱无权,却又不得不疲于奔命,这种制度上的困境导致了 项目制在基层运作过程中走向了技术治理的反...
- 作者:
付伟 焦长权
- 全文[ PDF 15704.0 KB ] 2015.30(2) 共有 4634 人次浏览
|
|
- 社会服务组织的边界生产——基于Z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研究
- [摘要]中国政府借鉴西方经验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但中西方在此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西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前提是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的相对独立及后者的壮大,而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基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的模糊关系及后者的孱弱。因此,西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在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从边界清晰到跨部门合作伙伴关系的边界消弭转变,而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则在于从边界模糊中生产出新的边界。本文聚焦于Z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运作,分析社会服务传递过程中社会服务组织边界生产的策略...
- 作者:
黄晓星、杨杰
- 全文[ PDF 2640.0 KB ] 2015.30(6) 共有 4498 人次浏览
|
|
- 农村改革过程中的试点突破与话语重塑
- [摘要]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将中国农村改革视为农民自发推动的结果。通过对安徽省农村改革早期实践的考察,本文认为国家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凝聚和推动作用。集体化末期,原有治理模式的销蚀殆尽和科层内部的意见分化为农村改革的基层实践埋下了契机。通过在灾害这一特殊背景下对国家政策的策略性变通,改革者成功实现了对基层民众意愿的捕捉和凝聚,并进一步以“试点”的方式打开了地区政策变革的通道,最终通过话语重塑将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转化为国家制度转型的合法性基础,实现了国家在市场转型初期治理意象的延续和统一。
- 作者:
李洁
- 全文[ PDF 9668.0 KB ] 2016.31(3) 共有 3806 人次浏览
|
|
- 把头包工制:近代中国工业化中的雇佣和生产方式
- [摘要]本文着重从组织形成的历史过程与维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我国近代工业化中把头包工制这种重要的劳工雇佣及生产作业组织。基于近代工业史、企业史、工运史的相关历史资料及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方式的历史渊源、层级结构与改革过程。本研究认为,这种方式最先在洋务派兴办的厂矿企业中出现,后又扩展到近代其他类型的重工业厂矿企业中;这种方式固然受到西方包工制的影响,但其中把头的组织实则来源于湘军组织,二者内在共通之处是带领者和被带领者之间结成的依附庇护关系,而这种关系很大程度上又根源于秘密社会;这种方式虽不符合...
- 作者:
马学军
- 全文[ PDF 8348.0 KB ] 2016.31(2) 共有 4199 人次浏览
|
|
- 增强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
- [摘要]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加强与改进理论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在学习中体会到,必须进一步增强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具体路径是:立足中国,构建新时期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中国风格;把握当代,认清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创新,从多种资源中提炼标识性概念;面向未来,打造易于接受的社会学原创性理论观点。
- 作者:
宋林飞
- 全文[ PDF 1923.0 KB ] 2016.31(5) 共有 3486 人次浏览
|
|
- 中国精英地位代际再生产的双轨路径(1978-2010)
- [摘要]本文试图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父辈的优势地位影响子代获得特定精英身份的程度和方式,以及这一模式是否在1978-1992年、1993-2002年、2003-2010年这三个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通过对2011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SS2011)资料的分析,本研究发现虽然父辈的优势地位对子代的精英地位获得有着显著正效应,但体制精英和市场精英的代际流动仍然遵循着两条相互隔离的轨迹,只是在2003年之后体制精英的子女成为市场精英的几率比1993-2002年有所上升。对可能造成这种代际再生产模式的原因分析表明,虽然精英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多元化给社会流动提...
- 作者:
吕鹏、范晓光
- 全文[ PDF 2512.0 KB ] 2016.31(5) 共有 5848 人次浏览
|
|
- 超越进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回眸与思考
- [摘要]“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本文从发展社会学的视角,直观地刻画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描述了“进化”与“超越进化”在经验层次上的区别;进而在概念层次上阐述了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时空压缩与时空延伸的结合和统一,并由此论述了“十二五”时期之所以能够实现“超越进化的发展”的原因和机理。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6618.0 KB ] 2016.31(2) 共有 3347 人次浏览
|
|
- 数字下乡: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治理
- [摘要]数字下乡是技术治理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典型应用,通过将数字信息在地化、系统化和逻辑化,国家得以改善基层治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其信息能力,并实现对社会治理的合理优化。通过田野调查,本研究发现,由于数字生产链条过于漫长,数字的使用者和生产者难以面对面互动,而必须求助多重发包的数字生产体制。在这个生产体制中,数字技术的发包者、传递者、生产者和知情者的行动逻辑大相径庭,他们各不相同的行动目标和激励导致数字生产难以真正精准。而更为根本的是,数字下乡是国家向农村进行信息渗透、试图精准干预治理过程的后果,...
- 作者:
王雨磊
- 全文[ PDF 2540.0 KB ] 2016.31(6) 共有 7715 人次浏览
|
|
-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
- [摘要]对于家庭背景与儿童学业成就间的关系,既有研究大多着眼于家庭背景对最终教育获得的影响,但教育获得是一个连续过程,对受教育过程缺少分析,就难以理解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受教育机会的过程性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基线数据(CFPS2010),探讨了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路径和机制。本文分析结果表明:(1)家庭通过其社会经济资源为儿童提供有差异的教育机会,进而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2)家庭通过家长的教育参与和行为支持,培养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对其学业成就产生影响。进一步的探讨还发现,家庭背景对儿...
- 作者:
李忠路、邱泽奇;
- 全文[ PDF 1945.0 KB ] 2016.31(4) 共有 11083 人次浏览
|
|
- 政府组织间的权责配置——兼论“项目制”
- [摘要]立足于基础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政府组织间关系的现实,本文建构了政府间权责关系配置的基本框架。政府组织与企业不同,具有自身的权责类型,权威体现为汲取与产出两个维度,责任则通过监督与问责的方式和来源得以呈现。作为单一权威制国家,我国既不同于联邦制,更不同于极权机制,地方或下级政府具有有限自主性,政府组织间权责配置具有不清晰、连带,以及向上负责和责任易转嫁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统合了“中国式联邦制”、“锦标赛”等假说,厘定其解释边界,以提出既契合我国特殊性,又对一般理论有挑战和贡献的假说。为了解释自上...
- 作者:
史普原
- 全文[ PDF 2841.0 KB ] 2016.31(2) 共有 4729 人次浏览
|
|
- 中国族际通婚的发展趋势初探——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 [摘要]中国在21世纪面临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族际通婚研究有助于认清我国族群关系的整体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民委提供的数据的比较分析,力求认识中国近20年来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模式和族际通婚的演变趋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各个族群中,教育水平(高中以上毕业比例)对族际通婚的正面影响最为显著;非农职业比例高的族群族际通婚率较低;聚居在本族自治地方的人口比例越高,与他族成员通婚的机会也越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越不普遍,与他族成员的交往和通婚的机会也越低。
- 作者:
菅志翔
- 全文[ PDF 8790.0 KB ] 2016.31(1) 共有 7155 人次浏览
|
|
- 地位差异、适应性与绩效期待——空气污染诱致的居民迁出意向分异研究
- [摘要]经验观察和相关研究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移民的因素之一。基于北京市电话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以雾霾为标志的空气污染问题频发,确实引发了居民担忧,部分居民也因此萌生了迁出意向,但居民雾霾迁出意向的分异却不能完全为环境因素所解释;雾霾迁出意向较少受到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影响;适应雾霾的不同行为模式对雾霾迁出意向具有不同影响;对政府治霾的信心可以显著抑制雾霾迁出意向。基于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及环境风险变化的动态性关注,本研究进一步尝试发展关于环境移民研究的新视角——绩效期待理论。
- 作者:
洪大用;范叶超;李佩繁
- 全文[ PDF 9393.0 KB ] 2016.31(3) 共有 476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
- [摘要]本文围绕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成果的考察和研究、对中国早期社会学家思想的考察和研究、对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的探索和论辩等三个方面对《社会学研究》创刊以来所刊社会学理论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回顾表明,《社会学研究》杂志对于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成果发表的一个重要阵地。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2390.0 KB ] 2016.31(6) 共有 399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