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的政策生育潜力估计
  • [摘要]本文以1985年以来全国大型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生育水平、生育意愿与生育潜力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与生育潜力的变化范围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低于更替水平,二孩生育目标占绝对优势,潜在二孩生育的比例不到50%。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随机微观人口仿真模型研究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认为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也不会引起很大的出生人口堆积。
  • 作者:王广州 张丽萍
  • 全文[ PDF 1078.0 KB ] 2012.27(5)  共有 2592 人次浏览
  • 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
  • [摘要]作为20世纪上半叶居于主流地位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孙本文在其从事研究的近30年间对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从文化和心理因素入手,建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学术努力,这使他的学说带有鲜明的文化决定论和心理还原主义的色彩。在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年代,孙本文充当了中国社会学建设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角色,最早尝试用社会学理论来推动苦难中国的社会建设,并致力于创建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这些努力,既反映了知识分子面对危机时的天真与无奈,也反映了社会学家介...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648.0 KB ] 2012.27(3)  共有 3740 人次浏览
  • 劳动力市场中的社会资本与市场化
  • [摘要]社会资本与市场化的关系是:对于市场化而言,社会资本是一种有益的非市场力量,还是市场力量的另外一种形式?从文献中可以看到,社会资本与市场化均属不易被操作化的变量,因此围绕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各有不同。本文对2009年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大型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化的不同测量对社会资本与市场化关系的判定影响很大;但是三种不同的测量仍然产生了一个一致性结果,即市场化进程在提升了社会资本的“认可度”的同时降低了社会资本的“含金量”。
  • 作者:

    张文宏 张莉

  • 全文[ PDF 967.0 KB ] 2012.27(5)  共有 2676 人次浏览
  • 身体的征用——一项关于体育与现代性的研究
  • [摘要]对现代性的反思是社会科学领域内常谈常新的话题。近些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身体社会学和身体人类学为诠释这一话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体育作为一个集中展示身体的领域,举国体制下的民族国家体育制度为透过身体诠释现代性提供了一种可能。本研究选取女子举重这一具有鲜明男性气质特征的女性运动项目,透过身体这一解释路径来阐述民族国家是如何通过与家庭权威力量的合谋将对个体身体、特别是处于边缘化状态的女性身体的利用,与其自身对现代化的渴望相融合。在此过程中,国家通过家庭实现具体的权力实践,迫使个体本身也参与到这场权力的构建...
  • 作者:

    孙睿诒 陶双宾

  • 全文[ PDF 606.0 KB ] 2012.27(6)  共有 2901 人次浏览
  • 后社会学:探索与反思
  • [摘要]“后社会学”一词指的是一种与传统社会学有所不同的社会研究思路,“后社会史”和“多元话语分析”可以视为它的两个具体范例。“话语建构论”和“多元主义”是“后社会学”的两个核心理念。促使人们意识到作为我们人类经验、思考、言说对象的所有“社会”现实都只是一种由人们在特定话语系统的引导和约束下建构起来的“话性实语在”,这是“后社会学”范式的主要意义所在。人们对“后社会学”的许多批评有的是出于误解,有的禁不起深究。
  • 作者:谢立中
  • 全文[ PDF 741.0 KB ] 2012.27(1)  共有 3196 人次浏览
  • 增长、就业与社会支出——关于社会政策的“常识”与反“常识”
  • [摘要]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关系在学界和公共平台一直争论不休。主流观点认为,社会政策汲取的税收会扭曲市场激励机制,而且通过提供慷慨的保障弱化了劳动者的工作动机,进而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社会支出具有刚性,难以控制。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分析了社会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保护与就业的关系,以及社会支出是否可控三个议题,从而否定了社会政策是短视国策的看法。历经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财富与矛盾都在积聚,未来的发展和稳定不可能继续依赖海量的投资和不稳定的外部需求。通过系统化的社会保护体制建设,将社会保障视...
  • 作者:刘军强
  • 全文[ PDF 736.0 KB ] 2012.27(2)  共有 2884 人次浏览
  • 韩国人推特网络的结构和动态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韩国人推特网的分析来掌握推特网络的结构和动态。作者追踪了自2010年8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的1133365个韩国人推特帐号,并进行网络分析。文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前半部分分析了韩国人推特网络的一般性特征、回推(RT)信息的特性和超链接(URL)现状;后半部分对推特中成为热点的“中秋节假期暴雨”和有关“理念性消费发言”的相关推(tweet)的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本文虽然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但可能具有几个重要的理论意涵:根本上来说,推特是交流和谈论的空间,对已被广泛熟知的幂律分布进行社会科学的解析时需要多加留意;另外,推特...
  • 作者:张德镇 金倚勋
  • 全文[ PDF 1120.0 KB ] 2012.27(4)  共有 3236 人次浏览
  • 市场化改革与社会网络资本的收入效应
  • [摘要]社会网络资本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机制。本文将社会网络资本区分为潜在的和动员的两种形式,发现:随着两类社会网络资本的递增,人们的收入回报增加,但回报率递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潜在性社会网络资本的收入回报率递减,但动员性社会网络资本的收入回报率递增,而递增速度随之衰减。本文从资源多元配置方式的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了社会网络资本收入效应的变化逻辑。
  • 作者:张顺 程诚
  • 全文[ PDF 732.0 KB ] 2012.27(1)  共有 3364 人次浏览
  • 动员效力与经济理性: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的调查
  •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农户普遍了解新农保,参保积极,但缴费水平偏低;宣传动员有助于提升农户信息了解程度,从而提升农户参保广度,但对参保深度无显著影响。当信息充分时,农户参保行为是完全经济理性行为,情理动员无显著影响;当信息不充分时,农户参保行为是有限理性行为,情理动员可以提升参保广度,但参保深度不足。社会动员效力与特定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的价值理念相关。在当前经济理性主导下,社会动员必须符合农户的经济利益。作为后发展国家,社会成员对新制度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有限,社会动员具有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功能。
  • 作者:钟涨宝 李飞
  • 全文[ PDF 565.0 KB ] 2012.27(3)  共有 2683 人次浏览
  • 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发达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人口通过与本地居民互动,形成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同,而这一认同又会对外来人口的社会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外来人口是否认同其属于本地居民身份,藉以研究外来人口在居住地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在建立多层次广义线性模型(GHLM)基础上,本文对制度排斥、社会歧视、相对剥夺感和社区融合等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作者:崔岩
  • 全文[ PDF 588.0 KB ] 2012.27(5)  共有 4090 人次浏览
  • 混合研究方法的方法论、研究策略及应用——以消费模式研究为例
  • [摘要]近年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但鲜有研究注意到其方法论含义并科学地选取研究策略。事实上,学术界对于定量定性方法的结合仍有争议,而且不同的结合方法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含义也不同,对于研究结论的意义和作用也不同。本文以中产阶级消费模式的研究为例,详细阐述了该研究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原因、目的、方法论、具体研究策略及其应用。文章使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发现说明了混合研究方法如何丰富和深化了研究结论,如何以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为背景挖掘了消费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 作者:

    朱迪

  • 全文[ PDF 895.0 KB ] 2012.27(4)  共有 6058 人次浏览
  • “说话”的可能性——对土改“诉苦”的再反思
  • [摘要]土地改革中农民的诉苦是近年来引起反思的问题,反思的焦点集中在农民能否在诉苦中自主而真实地进行表达。本文指出,整体的生活贫困及阶级化的社会苦难认知模式的确是农民响应诉苦的基础,但农民却是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与价值、情感认定来理解与迎合诉苦的。因此,诉苦中农民的说话并非完全是阶级化社会苦难模版的再现,而是对这个模版的接受、利用、改造、规避、沉默甚至抵制的多重选择。本文着重强调农民作为说话主体对于阶级化诉苦话语空间的选择性适应,认为在这种选择性适应中,农民有可能借诉苦来舒张自身的利益与情感价值诉求,同时又以各...
  • 作者:吴毅 陈颀
  • 全文[ PDF 764.0 KB ] 2012.27(6)  共有 3338 人次浏览
  • “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绩效评估”项目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探究"福利依赖"在当今中国是否存在。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低保户具有较强的求职意愿。在回归模型构建过程中,作者通过对有健全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人群的对比分析,发现低保受助者的工作决策主要受到劳动能力、健康状况、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定性研究结果显示,低保金目前起到了重要的救助作用,被访者也显示出了较强的就业与改善生活的意愿。基于定量与定性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目前城市低保制度尚不存在“福利依赖”效应。但在前瞻性视角下,不能...
  • 作者:

    韩克庆 郭瑜

  • 全文[ PDF 596.0 KB ] 2012.27(2)  共有 3639 人次浏览
  • 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
  • [摘要]以往关于户籍制度对收入的影响的诸多研究基本上遵循的是工资差异分解模型的思路。然而,将外来人口和本地市民的工资收入差异进行分解,无法克服样本选择性与遗失关键变量带来的偏误。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采用新近发展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来控制样本选择偏误,并采用自抽样法(Bootstrap)法进行统计推断,以克服小样本偏误,试图回答户籍限制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非常显著,克服选择性偏误之后的负向效应要高于普通回归结果和代理变量回归结果;(2)户籍限制对倾向得分较低的流动人口的收入...
  • 作者:魏万青
  • 全文[ PDF 844.0 KB ] 2012.27(1)  共有 2974 人次浏览
  •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 [摘要]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
  • 作者:石智雷 杨云彦
  • 全文[ PDF 713.0 KB ] 2012.27(3)  共有 3688 人次浏览
  • 个案研究的意义和限度——基于知识的增长
  • [摘要]本文将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替换为“超越性”问题,从部分与整体之关系和经验事实与理论之关系两个维度探讨了它的意义和限度。在分析和比较了费孝通的“类型比较法”、格尔茨的“深描说”和布洛维的“扩展个案法”三种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本文指出:由于“异质性问题”的存在,个案研究不可能获得对“实体性整体”的认识,因此提出以对“关系性整体”的追求取代之;个案研究的理论定位可以多样化:或是对其所属社会的一般性概括,或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概念洞察力,或是对既有理论的重建,或是构建情境性理论。因此,对于知识的增长,个案研究的超越...
  • 作者:王富伟
  • 全文[ PDF 691.0 KB ] 2012.27(5)  共有 4341 人次浏览
  • 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的建构效度研究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就杨中芳(2010)提出的“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中的13个关键构念加以测量及进行相关分析,藉以探看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否与杨氏构念图的构想一致。同时检验结果也提供了未来修订该图及相关测量工具的方向。这13个关键构念分别为:“两极感知”与“转换感知”的认识世界方式、“待人守则”、“拿捏意识”与“处世信念/价值”的处世原则、“趋势掌握”与“多面性”的择前思考、“整合性”的抉择策略、“和谐性”的抉择执行、“公我意识”与“私我意识”的事后反思,以及“生活满意度”与“安适感”的事后心理状态。厦门大学128名...
  • 作者:

    杨中芳 林升栋

  • 全文[ PDF 749.0 KB ] 2012.27(4)  共有 2810 人次浏览
  • 社会调查质量研究:访员臆答与干预效果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并行数据和问卷数据,采用事后准实验设计方法,对面访调查中访员臆答及对臆答进行干预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访员臆答是面访调查中不可忽视的直接影响调查数据质量的因素;访员的职业特征与臆答的发生比有显著关联,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可以有效监测并干预访员臆答;干预可使臆答显著减少,减少的幅度因访员年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但不因访员性别、教育和职业因素而变化。
  • 作者:

    严洁 邱泽奇 任莉颖 丁华 孙妍

  • 全文[ PDF 490.0 KB ] 2012.27(2)  共有 2746 人次浏览
  • “生存伦理”与集体逻辑——农业集体化时期“倒欠户”现象的社会学考察
  • [摘要]倒欠户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独特历史现象。它是调和农民生存伦理与实现个体激励最大化这两者之间矛盾的尝试,同时也是新政权“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权力实践。但这种国家权力改造乡村社会的尝试并没有完成其本身的目标。本文在对已有的解释传统与研究路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强调更应该从“伦理”而非单纯“利益”的角度来理解“倒欠户”,指出“生产队”不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同时更是一种“社会组织”,作为“集体”而存在的生产队在农民的心中乃是一种家庭式的存在。正是这种对于集体组织的理解方式,催生了...
  • 作者:孟庆延
  • 全文[ PDF 583.0 KB ] 2012.27(6)  共有 3640 人次浏览
  • 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
  • [摘要]中国社会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亦即社会公正方面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社会公正是社会安全的基础,也是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维护社会公正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杠杆。社会公正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公正是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的主要途径。只有维护并促进社会公正,才能有效地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问题,确保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
  • 作者:

    吴忠民

  • 全文[ PDF 286.0 KB ] 2012.27(4)  共有 2481 人次浏览
«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