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发展主义政府与城市落户门槛: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反思
  • [摘要]社会期盼的户籍制度改革目标是自由落户,但改革的实际进程却滞后甚至背离公众预期。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对户籍制度改革障碍的理解。从发展主义政府的视角检视各地普遍设置落户门槛的体制逻辑,通过投影寻踪模型、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46个样本城市的现行落户条件及其关联因素进行分析,构建落户门槛指数评价不同城市落户门槛的高低,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落户门槛的高度与哪些影响因子显著相关,以及不同类别的城市落户门槛影响因子的作用效应。分析结果揭示,在强调增长的经济社会生态下,落户门槛在样本城市存在“质”的共性但有“度”...
  • 作者:

    吴开亚; 张力

  • 全文[ PDF 1167.0 KB ] 2010.25(6)  共有 3713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民的公平观念:基于村委会选举调查的实证研究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弥漫着一种以结果,特别是经济发展结果论是非定成败的倾向,民意调查也表明公众认为经济发展优先于政治改革。那么,在于己有利的结果、达到分配公平的结果与程序的公平之间,究竟何者对中国人的公平观更具解释力?本文通过对我们关于农村居民对村委会选举公平性的情景实验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发现程序特征和分配公平对公平观的影响力,数倍于于己有利的结果的影响力。这些发现表明,中国的基层政治民主化具有公民政治文化基础。
  • 作者:

     张光; Jennifer R.Wilking; 于淼

  • 全文[ PDF 595.0 KB ] 2010.25(1)  共有 2735 人次浏览
  • 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的梳理,详细考察了在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中,新政权如何通过诉苦、交待、典型示范等动员技术,对旧工人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改造,从而为自上而下地重塑一支新的“工人阶级”队伍奠定基础。对旧工人的改造,不仅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也构成了新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进行整合的一个方面。
  • 作者:

    林超超

  • 全文[ PDF 603.0 KB ] 2010.25(2)  共有 2604 人次浏览
  • 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
  • [摘要]中国工会一直存在着脱离职工群众的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会曾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力图通过改善工会与党和政府的关系、降低工会的“官办”色彩、增强工会的自主性与活力、加大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力度等手段来加强工会与职工群众之间的联系。本文分别对这三次大改革的社会背景、大改革后工会的理想形象和力图进行大改革的后果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推动中国工会力图进行大改革的直接动力和制约中国工会改革的结构性因素。
  • 作者:

    游正林

  • 全文[ PDF 835.0 KB ] 2010.25(4)  共有 3134 人次浏览
  • 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
  • [摘要]教育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它能否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这一直是引发论争的问题。1999-2002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导致大学生数量和高等教育机会成倍增长。关于这项政策的实施对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未取得确定的结论。本文基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一个次级数据集,采用logit模型分析了大学扩招对不同阶层、不同户口身份、不同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并同时检验MMI假设、EMI假设和理性选择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有效性。本文的结论是:大学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
  • 作者:

    李春玲

  • 全文[ PDF 1355.0 KB ] 2010.25(3)  共有 4477 人次浏览
  • 激励与扩展:B市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
  •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对B市业主维权实践进行描述和分析,回答业主维权为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轨迹,以及这种维权轨迹中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空间,法律呈现出“维权武器”与“维权瓶颈”并存的二重属性,法律二重性的张力推动维权从“组织、制度、身份”三个维度向社会行动扩展,扩展中的社会行动重建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并推动着公民社会的生长。
  • 作者:

    刘子曦

  • 全文[ PDF 1032.0 KB ] 2010.25(5)  共有 2494 人次浏览
  • 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
  • [摘要]本文按照“客观社会位置→公平感→态度倾向→阶级意识”这一思路探讨个体的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等心理因素在阶级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手段作为建立态度倾向等主观变量的工具,以多项逻辑斯蒂回归(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公平感强的人在社会态度上容易出现“嫌富怜贫”等倾向,公平感等心理因素具有分解来自客观社会位置影响的作用,导致在客观社会位置的维度下,人们的阶级意识呈现“碎片化”特征;进而认为,阶级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 作者:

     翁定军

  • 全文[ PDF 737.0 KB ] 2010.25(1)  共有 3226 人次浏览
  • 市场抑或非市场:中国收入不平等成因实证分析
  • [摘要]关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形成机制问题,已有研究大体形成两种归因模式,第一种模式主要甚至完全把这种不平等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第二种模式则主要甚至完全归因于非市场化机制。本文基于1989-2008年进行的8次全国性住户抽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分组分解方法对这20年中的中国收入不平等的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对根据学术界流行的几个主要论断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然后运用基于回归的夏普里值分解分析方法,把通过半对数线性回归发现的对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变量纳入一个统一分解分析框架,估计出每一种变量的集中程度对总体收入不...
  • 作者:陈光金 
  • 全文[ PDF 1305.0 KB ] 2010.25(6)  共有 2250 人次浏览
  • 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
  • [摘要]本文选择2008年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中城市工人和农民工样本,使用布朗分解方法解析城市工人与农民工收入差距,重点解答城市工人与农民工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研究发现单位之间的收入差异是总体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而入职户籍门槛是阻碍农民工进入公有制单位,获取较高收入的重要原因。在同一所有制性质单位内部,城市工人与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占总体收入差距比例不大。人力资本差异能够解释收入差距的36.2%,说明人力资本要素虽然能够影响到收入状况,但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未完全形成。
  • 作者:

    田丰

  • 全文[ PDF 640.0 KB ] 2010.25(2)  共有 3170 人次浏览
  • 国家、资本市场与多元化战略在中国的兴衰——一个新制度主义的公司战略解释框架
  • [摘要]本文采用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组织分析的理论框架,强调外部制度环境(国家和资本市场)在塑造大公司内部结构和战略中的作用,尤其是权力和合法性在组织变革中的关键角色。基于676家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7年间的财务和公司治理数据以及相关深度访谈资料,本研究发现,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强有力地形塑了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或专业化战略。尽管多元化对业绩不利,但我国公司仍热衷多元化并由此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公司多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国家和资本市场利用其政治和市场权力推行的“最佳”公司战略和组织形式,经由三种“制度同构”机制被企业采纳。本...
  • 作者:杨典
  • 全文[ PDF 958.0 KB ] 2011.26(6)  共有 3439 人次浏览
  • 韦伯的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
  • [摘要]本文从理性“进步”及其意义问题切入韦伯的“理性化”的问题域,梳理了韦伯“进步”概念和理性“进步”概念的含义及其使用条件和范围,通过追问理性“进步”能否服务于与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关联的人的生命的“意义”,讨论了理性“进步”的意义问题,尤其是科学“进步”及其意义问题,以期在特定的语境下加深对韦伯思想的理解,并为中国学界对有关“进步”问题的反思提供一点参考。
  • 作者:王俊敏
  • 全文[ PDF 883.0 KB ] 2011.26(2)  共有 3320 人次浏览
  • 流亡者与生活世界
  • [摘要]流亡作为舒茨的生活本身,构成了其思想的海德格尔式的“照面”(begegnen,encountered)。在此关照下,本文试图从舒茨的行动概念入手,通过将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置于德国社会理论的传统之中,来理解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作为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现代人的困顿,及其困顿的终极表现——流亡。而这一舒茨作品中不言而喻的组成部分也正是我们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理解其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基本出发点。
  • 作者:孙飞宇
  • 全文[ PDF 714.0 KB ] 2011.26(5)  共有 2982 人次浏览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
  • [摘要]本研究基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原型分析结果,对青少年群体认同的亲社会行为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探索和验证,旨在为开发测评工具提供依据。结果验证了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维度结构由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关系性以及特质性构成;以该结构为依据建构测评维度,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构成测评维度的四因子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性良好;效标测试结果表明,四个维度的效标效度也良好。
  • 作者:

    张庆鹏; 寇彧

  • 全文[ PDF 523.0 KB ] 2011.26(4)  共有 4063 人次浏览
  • 房子与骰子:财富交换之链的个案研究
  • [摘要]在礼物—交换理论中,“互惠”是一个支配性的概念,费孝通提出的“反馈模式”也深受影响。本文基于一个浙江村落的民族志资料,考察了“家户经济”中财富的流通模式,并反思了互惠概念在解释中国社会方面的有效性及其限度。在村落和家户中,互惠行为的确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工作、交易、人情来往、赌博等。与此同时,在家户经济中,还有一些“不可转让之物”,如土地、坟墓、房屋等财产,这些“传家宝”只能向下逐代传递,而不能进入流通的领域。在这一意义上,在研究汉人社会时,运用费孝通的“反馈模式”,也应考虑他关于“根”的论述。...
  • 作者:赵丙祥 童周炳
  • 全文[ PDF 901.0 KB ] 2011.26(3)  共有 2565 人次浏览
  • 论公民宗教
  • [摘要]通过对卢梭的政治哲学和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的策略性折返,本文探讨了由贝拉重新诠释的公民宗教概念所隐含的某些基本命题,分析了可欲的公民宗教的性质、功能和建构原则。作者指出,公民宗教是现代社会之神圣性的非宗教表述,它的基础是法治和公民社会,建构公民宗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保卫名副其实的社会,为此必须坚守共和价值,并将民族道德与人类道德统一起来。 
  • 作者:

    汲喆

  • 全文[ PDF 472.0 KB ] 2011.26(1)  共有 3354 人次浏览
  • 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社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新兴经济体率先走出危机,拉动国际经济开始复苏,而西亚、北非众多国家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发生持续政治动荡,甚至导致国家权力易位。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在成功地抵御和渡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政治格局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这种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巨大社会变迁的深刻社会背景,也促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成为我国发展的新的核心议题。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72.0 KB ] 2011.26(4)  共有 2428 人次浏览
  •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
  • [摘要]根据中国社会学百多年发展的轨迹和中国社会学前辈艰辛探索学科本土化的启示,在我看来,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且正确的研究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
  • 作者:

    郑杭生

  • 全文[ PDF 341.0 KB ] 2011.26(4)  共有 2491 人次浏览
  •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择偶配对的内婚性程度作为社会开放性的指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年数据,通过对婚姻先赋性和自致性匹配在各历史时期变化的实证考察,评估不平等结构代际传递的过程和趋势。本文在理论上对两种匹配强度组合和代际不平等结构传递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相应在模型上使用双配分析方法以控制代际流动的影响,从技术上实现了对婚姻配对独立净效应的估计。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婚姻自致性匹配度大幅度提高,先赋性匹配呈现倒U型的小幅波动。这一结果暗示当前不平等结构传递的特征为“父系再生产强化”模式,而社会开放性程度可能将有所下降。...
  • 作者:李煜
  • 全文[ PDF 600.0 KB ] 2011.26(4)  共有 4302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
  •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政策,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专家的身影。专家在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属性与专家参与模式之间的机理关系。作者选取社会政策变迁的两个关键属性:“损失嵌入性”和“知识复杂性”,构建了一个社会政策变迁的分类模型,并界定了4种相应的专家参与模式。本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对中国4个社会政策变迁的案例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较清晰地勾勒出专家参与中国社会政策变迁的不同模式。
  • 作者:朱旭峰
  • 全文[ PDF 764.0 KB ] 2011.26(2)  共有 3303 人次浏览
  • 社会关系、初职获得方式与职业流动
  • [摘要]关系使用者是一个高度异质性的群体,区分不同类型的关系使用者对理解社会关系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结果变量的效应非常重要。根据初职获得的方式,本研究将劳动者分成三个群体,即通过正式渠道(不使用关系)、正式渠道与关系相结合(“正式+关系”)以及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群体。使用2009年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问卷调查"(JSNET2009)数据,本文探讨了这三个劳动者群体的特征以及他们在职业流动和收入分层模式方面的差异。研究发现,使用“正式+关系”方式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和完全通过关系获得初职的劳动者群体的特征及...
  • 作者:

    吴愈晓

  • 全文[ PDF 832.0 KB ] 2011.26(5)  共有 3231 人次浏览
«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