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边疆地区的纠纷解决与职业系统
- [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农村地区法律服务状况的访谈和参与观察,通过对职业社会学管辖权冲突理论的改造应用,发现在我国的法律边疆地区,包括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司法助理员、“赤脚律师”乃至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在内的各种法律服务提供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分化成县城、乡镇、村落三层的法律职业层级系统。这一层级系统内部的劳动分工与互动过程不仅构成了国家与乡土社会之间纠纷解决的传导机制,而且塑造了我国农村地区法律职业的基本样态,是律师业在法律边疆地区发展缓慢的一个根本原因。
- 作者:
刘思达; 吴洪淇;
- 全文[ PDF 784.0 KB ] 2010.25(1) 共有 2721 人次浏览
|
|
- 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
- [摘要]去社会学化、去社会理论化的村庄研究忽略了以下四个问题:(1)在批判社会学的视野里,村庄面临市场力量的持续冲击,后者要求土地和劳动力全部从共同体中分离,纳入作为价格形成体系的市场。故村庄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听任市场力量,还是保留村落共同体。(2)在专业社会学的视野里,如果承认现代社会还需要小型、地方性共同体的存在,以满足非市场经济性质的互助与交换,并发挥情感和社会认知方面的功能,就意味着要承认村落共同体的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在现代可能松动剥离,但它作为社区共同体仍然是正常的现代社会的基本资源;它能否在空前复杂的推压力量...
- 作者:
毛丹
- 全文[ PDF 1003.0 KB ] 2010.25(1) 共有 3367 人次浏览
|
|
- 业主委员会、准派系政治与基层治理——以一个上海街区为例
- [摘要]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房产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业主委员会的大量设立给基层政治带来了很大冲击。基于对上海一个居民区中所有业主委员会发展状况长达8年的深入跟踪调研,本文检视了此类新兴市民组织的运作机制及其对城市基层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市民组织的建立源自国家启动的正式制度变迁,但社区非正式社会网络也对其实际运作产生重要影响。就外部影响来说,业主委员会为业主参与基层政治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增强其利益表达和聚合能力,扩大社区自主权。但就内部效应而言,这些市民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局限和制约,尤其是相关...
- 作者:
石发勇
- 全文[ PDF 650.0 KB ] 2010.25(3) 共有 3318 人次浏览
|
|
- 灌溉制度与礼治精神——晋水灌溉制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 [摘要]晋水灌区自明代以来就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灌溉管理制度,该制度由渠长甲制和轮程分水制度两个部分组成。从明代晋王府军屯进入晋水灌区以来,晋水灌溉制度几经变迁,直至难老泉断流,整个制度彻底废止。这个延续了近七百年的灌溉制度一直是靠着乡土社会的礼治精神来支持的。这一礼治精神主要体现为“崇始报本”、“盈科而进”和“本乎人情”等各个方面。士人政府、士绅和宗族在一次次用水冲突和水利变革中维系着灌溉制度背后的礼治精神。
- 作者:
张亚辉
- 全文[ PDF 891.0 KB ] 2010.25(4) 共有 2470 人次浏览
|
|
- 战后日本知识共同体的流变
- [摘要]以协会、出版物等媒介为依托形成的战后日本知识共同体是一种社会自我反思的机制,其作用于社会的方式不必再通过体制这一中介;战后日本知识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与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有内在的关联。日本知识共同体在理论和方法上主要经历了从近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近代的超克”思想到民众思想史观、社会史观的转换,其中折射出了战后日本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轨迹。近年来,随着《日本的思想》、《近代天皇观的形成》和《在中世纪星空下》等日本学术专著在我国的出版,战后日本知识共同体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中文文本中也逐渐得以呈...
- 作者:
诸葛蔚东
- 全文[ PDF 538.0 KB ] 2010.25(5) 共有 2128 人次浏览
|
|
- 单位动员的效力与限度——对我国城市居民“希望工程”捐款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以对“希望工程20周年品牌影响力评估”调查数据的分析为基础,本文在多维度上研究了动员对于公众捐助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体制内外,动员对于个体捐助行为的作用有显著差异:体制内个体捐款次数相对较多,而体制外个体单次捐款额度较高。总的来看,体制内外捐助者捐款总额差异不显著。这种模式展示了后单位制时代大众动员所具有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体制动员因素保持着显著的效力,但有其作用的限度;另一方面,社会自主性空间获得了初步成长,然而动员机制也发挥着一定效果。这构成当前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与社会背景。
- 作者:
毕向阳; 晋军; 马明洁; 何江穗;
- 全文[ PDF 868.0 KB ] 2010.25(6) 共有 2546 人次浏览
|
|
- 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
- [摘要]本文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描述并分析中国人是否卷入民事纠纷并采取行动,以及如何行动的决定因素。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社会阶层属性的影响力。研究表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对民事纠纷如何反应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统治精英相对来说更少依赖政府渠道而更多诉诸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中下层社会阶层成员更多地信赖政府渠道,把日常纠纷诉诸政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中产阶级”更多地利用法律解决民事纠纷。此外,教育也是决定人们如何对民事纠纷采取行动的重要因素: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少把问题诉诸政府渠道而更多地把纠纷...
- 作者:
程金华; 吴晓刚;
- 全文[ PDF 900.0 KB ] 2010.25(2) 共有 2579 人次浏览
|
|
- 礼物交换:“崇高主题”还是“支配策略”?
-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在法国学术界,围绕莫斯和布迪厄之间礼物研究的分歧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学术公案”予以分析。礼物交换所彰显出的社会原则是莫斯和布迪厄社会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在莫斯那里,礼物主要体现出一种社会团结的意向;而在布迪厄那里,则直接指向了有关支配方式的思考,换言之,基于时间间隔,行为的“策略”和象征性支配成为可能。我们将这两种礼物研究范式分别称为“社会范式”和“权力范式”。
- 作者:
刘拥华
- 全文[ PDF 631.0 KB ] 2010.25(1) 共有 4481 人次浏览
|
|
-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
- [摘要]基于对社会服务领域中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本文以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为理论视角,对四个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试图从中建构出一个初步的类型学。与笼统地谈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做法不同,本文希望上述类型学的建构能够更加具体地展现两者互动关系的实态。
- 作者:
范明林
- 全文[ PDF 599.0 KB ] 2010.25(3) 共有 3238 人次浏览
|
|
- 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 [摘要]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和勾勒出空间概念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并深入探讨当代西方社会学空间转向的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这一空间转向将空间概念社会本体论化,它具有借鉴并超越传统的客观环境论和主观空间论,以及反客观主义、反普遍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主导特征。但是其空间视角依然不同程度地为笛卡尔的主客体二元论所困扰,并受制于时间与空间二元化的传统思路,针对于此,本文将展望一种对空间概念的理论重构。
- 作者:
郑震
- 全文[ PDF 708.0 KB ] 2010.25(5) 共有 6917 人次浏览
|
|
- 对中国“发展”和“发展干预”研究的反思
- [摘要]从人类学视角回顾和评述中国的发展干预及相关研究,可围绕着三条脉络:首先,在最近30年的发展主义展现过程中,国家的发展大计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要背景,可以说,在实践的很多场域中难以区分国家与非国家(或社会)的联结点;其次,国际性发展产业的介入和由此催生的自下而上的发展干预活动是发展干预研究的另一条重要脉络;第三,在上述两条脉络交错下还凸现出关于发展的人类学理论探索和争论,这条线索可以概括为:从进化式发展到多样现代化,再到后发展。在中国向“发展援助输出国”转变的时刻,重新理解中国的发展干预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
朱晓阳; 谭颖;
- 全文[ PDF 730.0 KB ] 2010.25(4) 共有 2624 人次浏览
|
|
- 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
- [摘要]论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形象进行了系统解读。结果表明,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主要是一种负面形象。通过将相关调查统计结果与媒介建构的形象进行比较,本研究发现当前大众媒介所建构的独生子女形象与独生子女在社会中的客观表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论文进一步对媒介新闻的形成方式、叙事逻辑和所用材料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大众媒介对独生子女的形象建构存在着明显的“妖魔化”倾向。
- 作者:
风笑天
- 全文[ PDF 653.0 KB ] 2010.25(3) 共有 3325 人次浏览
|
|
- 利益代表与社会整合——法团主义视角下的武汉工会(1945-1949)
- [摘要]针对“多元主义”这一社团政治理论预设存在的盲区,本文以法团主义理论为视角,以战后武汉工会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是否具有利益代表职能及强组织凝聚力,并执行社会整合功能。研究发现,战后武汉工会不具备法团主义整合方案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其整合模式既异于国家法团主义模式,又不同于社会法团主义模式。究其原因,弱势独裁的政府始终未能实现行政权力的集中化、分层化与制度化;政府对社会的专制控制使得民间社会趋于萎缩,无法发展出充分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团体。先天的不足使武汉工会只有法团主义的形而无其神,最终无法担负起社会整合的功能。...
- 作者:
胡悦晗
- 全文[ PDF 1113.0 KB ] 2010.25(1) 共有 2663 人次浏览
|
|
- 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纠纷调解与群体性上访
- [摘要]在总结中国农村社团和群体性抗争活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随机抽样数据的定量分析,描述了民间社团在中国农村的发育情况,重点讨论了具备两个性质的“农村半独立社团”。第一,社团的实际负责人不是政府官员或村干部;第二,社团的重大决策不需经由基层政府或村干部批准。实证研究发现,当这些“半独立的社团”具备了社会纠纷调解职能时,就可以有效地削减村庄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而由官方控制的负责治保或民调类的社团却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文章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对该实证发现的现实机理及其政策含义进行了多方面探讨。
- 作者:
刘明兴; 刘永东; 陶郁; 陶然
- 全文[ PDF 659.0 KB ] 2010.25(6) 共有 2443 人次浏览
|
|
-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讨论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旨在分析讨论西方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论范式。通过分析总结国际一流社会科学杂志之范文,本文勾勒出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这种范式反映后实证主义逻辑,我权称其为“洋八股”结构。文中重点分析问题、理论和假设三股,讨论提出好问题,做好文献分析的指导性原则;强调假设乃连接理论与经验之桥梁,并分析建构假设的几种常见策略和形式。最后,讨论了“洋八股”与本土化之关系。
- 作者:
彭玉生
- 全文[ PDF 988.0 KB ] 2010.25(2) 共有 5356 人次浏览
|
|
- 论凉山彝族族属认同的蛋形构造——从小凉山的“农场”现象说起
- [摘要]本文以凉山彝族民主改革前后和时下的族属认同为个案,深入阐述其蛋形构造的特征及文化建构,提出族属认同的经验研究优于将“民族”、“族群”实体化和客体化的研究策略;认为硬性的族群边界并不存在,而同时承担区别与吸收功能的“族膜”则在族属认同中清晰可见。就此提出族属认同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认识民族现象的复杂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反思国内外因族属问题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原因及其后果。
- 作者:
嘉日姆几
- 全文[ PDF 548.0 KB ] 2010.25(5) 共有 2346 人次浏览
|
|
- 社会政策发展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理论发展述评
- [摘要]社会政策与福利国家的起源、发展领域已形成既彼此互补、又相互竞争的理论视角,但中国社会政策学界的相关讨论较少。本文将批判性地检视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主要理论视角,对各视角所处的学术背景、回答的核心问题、揭示的机制、对应的解释力和缺陷,以及视角之间的竞争和更替进行分析,以期激发更多讨论,从而为中国社会政策之发展提供知识支持。
- 作者:
刘军强
- 全文[ PDF 665.0 KB ] 2010.25(4) 共有 3021 人次浏览
|
|
- 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
- [摘要]本文主要回顾和介绍了家庭现代化理论在最近50年间被西方学界批评和修正的过程,并对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梳理和评论。这些主要理论观点的发展变化包括:对一元化和单线演进的家庭变迁理论进行反思,逐步接受家庭变迁存在多种路径和复杂多样模式的可能性;家庭变迁研究的分析范畴经历了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在方法上,不再执着于对传统和现代家庭及其行为进行简单的分类,等等。
- 作者:
唐灿
- 全文[ PDF 681.0 KB ] 2010.25(3) 共有 4826 人次浏览
|
|
- 迈向对员工精神健康的社会学理解
- [摘要]既有文献回顾表明,影响员工精神健康的因素遍及工作场所内外,包括组织结构调整、雇佣期限、个人特征、工作场所的暴力和虐待、社会心理的工作条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等,其中,劳动权益—管理体制构成主要分析维度。而在社会学分析精神健康问题的众多模型中,如行为主义、理性选择和社会生产等,结构—行动是其主要分析维度。基于以上两个维度,本述评试图构建出一个理解员工精神健康的社会学框架。结合现有的中国劳工问题研究,本文指出,劳动权益普遍被侵犯的现实催生了员工的精神健康问题,独特的工厂体制构成员工精神健康问题的根源,流动的劳...
- 作者:
郑广怀
- 全文[ PDF 869.0 KB ] 2010.25(6) 共有 2543 人次浏览
|
|
- 知识分子心史——从ethnos看费孝通的社区研究与民族研究
- [摘要]我们对费孝通先生的理解通常有几个层次,例如从经济方面去讨论他的乡土工业,从社会方面去讨论他的“差序格局”,或从文化方面来关注他的“文化自觉”,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对费孝通缺乏整体的关照。根据这一考虑,本文侧重从文化方面对他进行整体的理解,试图通过挖掘他文本中对绅士与巫的关系之论述,来看他的文化论的基本特征。这也是过去对他的文本考察不够重视的地方。本文将通过对他这些论述的重新理解,来寻找他的汉人社区研究和民族研究两块内容之间的学术关联。其中,史禄国的ethnos理论是本文想要重点讨论的一个角度。
- 作者:
杨清媚
- 全文[ PDF 871.0 KB ] 2010.25(4) 共有 209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