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扩张与分布型教育不平等——复合教育基尼系数的演化性质及其检验
- [摘要]学校教育机会具有“得到即满足”的充要特性,教育机会供给扩大意味着机会分布不平等下降。受教育年限的复合基尼系数是各机会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本文以数学推导和数值模拟证明,复合教育基尼系数随教育扩张而下降是其内在的固有性质。利用Barro-Lee世界教育面板数据,本文以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基本性质,并建立了教育基尼系数演化形态的解释模型。结果显示,各级教育衔接时序、扩展速率是影响复合教育基尼函数演化的直接因素。
- 作者:刘精明
- 全文[ PDF 2258240.0 KB ] 2023.38(1) 共有 3942 人次浏览
|
|
- “任人唯贤”的制度悖论——以明代科举为例
- [摘要]本文总结了人才选拔的三个重要制度目标,即公平性、匿名性与有效性,并以这三者间的矛盾和取舍为框架梳理有关任人唯贤的文献与历史实践。基于我国科举制巅峰时期(明代中期)的制度细节和对中国传记数据库中12752名进士信息的量化分析,本文揭示了集中式人才选拔制度在其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的悖论,即难以同时协调上述三个目标之间的冲突。研究发现,任人唯贤作为一种社会选拔制度,既受制于选拔者的能力与私利,又受制于区域或个体间的起点不公平。
- 作者:柯荣住、洪伟、郑恩营
- 全文[ PDF 1430167.0 KB ] 2023.38(1) 共有 4733 人次浏览
|
|
-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
- [摘要]为探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深远影响,研究数字技术与社会环境相互建构的作用机制,一个新的社会学分支——数字社会学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对数字社会学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数字社会学在劳工经济与生产、数字政治与权力、社会关系与互动、身体与自我、社会不平等以及方法论革新六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与西方数字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社会学在中国极具发展潜力。
- 作者:赵一璋、王明玉
- 全文[ PDF 2144530.0 KB ] 2023.38(2) 共有 8161 人次浏览
|
|
- 透视算法黑箱:数字平台的算法规制与信息推送异质性
- [摘要]本研究借鉴实验和逆向工程方法,通过设置若干虚拟账号与数字平台进行长时间真实互动,以尝试真正进入算法的政治化空间,分析算法规制对用户信息获取异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揭示了数字时代算法规制的高度复杂化、精细化和隐蔽化。从信息主题维度看,算法增加了个体获得多样化主题信息的机会。从信息语义维度看,算法强化了过滤气泡效应,出现信息推送的窄化和固化,不同个体被算法框定在语义向量空间中相对固定的位置,只被推送特定语义维度的信息。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3803493.0 KB ] 2023.38(2) 共有 5583 人次浏览
|
|
- 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综论
- [摘要]新唯物主义将物视为研究主题,是当代社会学极有影响力的新兴范式,然而新唯物主义社会学对物的讨论常常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对新唯物主义三大理论主轴,即后人类主义、能动实在论、物导向本体论进行讨论与综合,以确立共鸣关系、异化关系、灾难关系以及化用关系这四大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明晰各新唯物主义理论的讨论主题与优缺点,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的规范基础与批判准则。
- 作者:郑作彧
- 全文[ PDF 2099841.0 KB ] 2023.38(2) 共有 4778 人次浏览
|
|
- 结构、情感与道德:道德转型的社会学探索
- [摘要]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 作者:王小章
- 全文[ PDF 2352057.0 KB ] 2023.38(2) 共有 4597 人次浏览
|
|
-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技能重组与小农主体性建构——基于M村制茶产业变迁的过程分析
- [摘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农户”模式将标准化生产机制导入茶叶生产的劳动过程,引发制茶技能重组。在栽培采摘环节,茶农技能因外部赋能升级为被认可的规范技能,茶叶量质和农民收入均得到提高;而在鲜叶收购、茶叶炒制、成品销售等环节,技能控制权则从农民手中转移到下乡资本那里,茶农技能遭遇降级和替代。茶农及其制茶技能的双重标准化在乡村场景中交汇互动,成为影响茶叶产业化效果的实践逻辑。提升农民技能,建构农民主体性,才能让农民真正享受产业发展、农业转型的利好。
- 作者:王星、周重礼
- 全文[ PDF 2393482.0 KB ] 2023.38(2) 共有 4287 人次浏览
|
|
- 金融化时代农业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基于中国西南高地玛咖产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
- [摘要]全球农业食物体系的金融化议题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流通领域的投机积累活动,本文将生产的维度包括进来,从整体性的角度考察农业领域资本积累方式的改变,以求更全面地把握农业金融化的特点及其对农户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玛咖产业的考察发现,基于种源垄断的产业链控制既是农业投资者获取垄断利润的有效途径,又是其捕获投机利润的基础。研究表明,农业金融化不仅是资本积累的投机化转向,而且是资本积累垄断性的增强。在垄断的积累结构中,小生产者无法凭借低成本经营赢取市场生存和发展,他们往往还是投机赢利模式下的危机承...
- 作者:阮池茵、丁玲
- 全文[ PDF 2916540.0 KB ] 2023.38(2) 共有 3719 人次浏览
|
|
- 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
- [摘要]本文以规培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一内科病房的田野调查,讨论他们在成为合格医生之前这段过渡期的边缘身份,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职业社会化过程。规培一旦具有过渡的性质,那么边缘就是规培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规培生边缘的、模糊的身份是他们职业互动的底色,也是互动中冲突的源头;边缘只是意味着规培生处境的尴尬和难以归类,并不表示他们地位的固化,边缘具有生成的意义,预示着职业地位即将转变。每一位合格医生的锻造过程既是制度和结构的再生产,也意味着不断的磨砺和转变。
- 作者:
余成普、宗铮
- 全文[ PDF 12540676.0 KB ] 2023.38(3) 共有 4869 人次浏览
|
|
- 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 [摘要]本文从职业和工作组织两个层面讨论中国程序员工作的性别化过程:编程工作中社会与技术面向的二元对立造成性别化的等级分工,削弱了女性程序员的身份合法性;科技企业的加班文化与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相结合,导致女性更容易面临工作与家庭冲突。本文进而以具身性概念分析女性被排斥的经历和女性重新协调性别认同与职业认同、规划职业发展的能动性,由此揭示程序员工作中的性别规则如何运转,又如何得以改变。
- 作者:
李晓天
- 全文[ PDF 12198360.0 KB ] 2023.38(3) 共有 5229 人次浏览
|
|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资本:网民与非网民比较
- [摘要]个体化兴起与联系性重塑是互联网时代的双重特征,而比较网民和非网民的社会资本差异性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议题。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和2017两期数据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网民拥有社会资本优势,且这种优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而增加;第二,网民的社会资本相对优势,是数字鸿沟和技术赋能双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网络交往重塑了联系性,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形成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可以进行虚实转换。
- 作者:
缪晓雷、杨珅、边燕杰
- 全文[ PDF 10508816.0 KB ] 2023.38(3) 共有 4718 人次浏览
|
|
- 潜在施助者的社会特征——基于CGSS(2010—2018)的实证研究
- [摘要]“关系”及社会资本研究侧重于关系使用者,强调个体动员网络资源所带来的功效,而忽视从施助者视角分析被请托现象及其影响。借助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10—2018),文章考察了个体被请托帮忙办事的影响机制与变迁趋势。实证结果表明:首先,人们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网络多样性越强,则越可能被其他社会成员请托。其次,相比社会地位稳定者,有过流动经历的个体更可能被请托。最后,被请托利用职务便利帮忙的现象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减少。
- 作者:
程诚、袁野
- 全文[ PDF 11795340.0 KB ] 2023.38(3) 共有 3649 人次浏览
|
|
- “公平”价值几何?——当代中国城市夫妻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
- [摘要]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对夫妻在婚姻存续期和离异后的行为都有重要影响,而法律制度与民间实践中的公平逻辑既相互依赖又有差异。本文从民间的观念认识来探讨这一问题。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人们理想中的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以潜类别分析总结出四种公平逻辑:财产来源的时点原则、平均原则、照顾女性弱势的性别原则和个体自由主义式的应得原则。文章也对比了民间的家庭正义观和法律的公平权利观,从而更为全面地呈现对这一问题的解读。
- 作者:
沈奕斐、商建刚
- 全文[ PDF 11940875.0 KB ] 2023.38(3) 共有 4224 人次浏览
|
|
- 资源优势抑或安全纽带——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
-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之间的关联以及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住房状况对已婚群体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相对于租房群体,家庭如拥有房产即便房产证不署自己或配偶的名字,也会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夫妻共有产权是社会规范的体现,作为夫妻关系稳定纽带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对女性而言,自己单独拥有住房产权相对于夫妻共有住房产权的幸福感更低,而资源优势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本文为“房住不炒”提供了家庭稳定与社会规范层面的支持。
- 作者:
魏万青
- 全文[ PDF 10408622.0 KB ] 2023.38(3) 共有 2947 人次浏览
|
|
- 计算扎根:定量研究的理论生产方法
- [摘要]扎根理论的归纳逻辑和避免理论先入为主的原则与传统定量研究的演绎逻辑和假说检验大相径庭。在回顾传统定量研究理论生产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以定量方式直接助产理论的“计算扎根”方法:借助机器学习和归因算法,按照因果是可预测性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之原理,根据对因变量的预测力筛选出以往研究未曾关注的自变量,以提出新的理论假说。本文对计算扎根的基本思路、逻辑前提、方法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基于实际案例进行了演示。该方法弥补了定量研究理论生产的不足,在理论、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作者:
陈茁、陈云松
- 全文[ PDF 2284443.0 KB ] 2023.38(4) 共有 5145 人次浏览
|
|
- 作为方法的乡土——以费孝通著述为中心
- [摘要]在费孝通著述中,“乡土”既是作为对象的显性存在,亦是作为方法的隐性存在。前者饱受关注,而后者尚待阐发。本文认为,作为方法的乡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规范层面,以乡土所孕育的中国文明为价值基准由内而外地想象和擘画世界理想图景;二是在经验层面,以村落、街集和乡镇所构成的乡土为经验基地自下而上地观察和理解中国现实图景。由内向外和自下而上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理解中国的内在视野。
- 作者:
陈占江
- 全文[ PDF 1457638.0 KB ] 2023.38(4) 共有 4048 人次浏览
|
|
- 管理型中介:家政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控制研究
- [摘要]通过对北京大型家政公司的案例研究,本文探讨了家政管理型中介的形成背景和运作机制。作为管理型中介,家政公司在与劳动者保持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组织控制,通过“会员制”的制度设计、“制造匹配”的利益调节和“打造娘家”的情感整合三重机制建构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导权,形塑市场结构,介入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过程的控制。家政行业的内在属性和外部环境构成管理型家政中介运作的重要背景。本文揭示了高度私人化、女性化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控制机制,深化了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控制的学术探索。
- 作者:肖索未、陈宗仕、杨伊萌
- 全文[ PDF 1542585.0 KB ] 2023.38(4) 共有 2726 人次浏览
|
|
- 关系工作与价值生产:酒吧营销的劳动过程分析
- [摘要]本文通过对酒吧业的考察指出,在产品非物质化的消费新语境中,关系工作成为服务于消费的关键生产环节。面对关系的开放性和复杂性,酒吧营销需自主重塑自我与生活,形成性别化的关系工作脚本,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和维系与消费者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己的关系圈层。通过团队管理和场所设置,酒吧经营者使不同的关系圈层相互依存,将其组织为“娱乐性的两性互动”和“差异化的同性圈层”交错的社交消费场景。营销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性是其劳动价值源泉,却也带来了更深刻的异化体验。不仅如此,营销个体的关系工作需在酒吧组织的互动场景中才能实...
- 作者:
黄燕华、刘子曦
- 全文[ PDF 1453588.0 KB ] 2023.38(4) 共有 4404 人次浏览
|
|
- 符号生产、关系嵌入与研报经营——券商分析师的行动及其社会嵌入性
- [摘要]在金融市场上,券商分析师角色特殊,他们收集、整理和分析上市公司信息,研判证券市场走势,制作研究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投资建议和服务。由于研报使用价值减弱,分析师“做研报”演变为符号生产,“卖研报”嵌入券商与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社会关系网络。研报生产经营行动映射出金融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变迁,表明金融化社会在悄悄兴起,金融嵌入与脱嵌问题再现了金融化社会形成的轨迹,也预示着金融化潜在风险及其根源。
- 作者:
陆益龙、李光达
- 全文[ PDF 1351634.0 KB ] 2023.38(5) 共有 2737 人次浏览
|
|
- 数字时代金融诈骗组织的运作机制——基于非矿公司金融诈骗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 [摘要]本研究以网络民族志方法对非矿公司系列金融业务开展田野调查,构建“数字社会特征—组织运作机制—金融诈骗后果”的基本分析框架,详细呈现数字时代金融诈骗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时代社会的连通性、计算性和虚拟性等新特性塑造了新的社会互动方式,产生了网络级联机制、平台管理机制和交易离岸机制,带来了组织的规模扩散效应、控制集中效应、运作隐蔽效应,为有组织的金融诈骗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条件。
- 作者:
艾云、李祥、向静林
- 全文[ PDF 1562698.0 KB ] 2023.38(5) 共有 290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