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40年
  • [摘要]从1982年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批社会学系复建起,重建中的中国社会学走过了整整40年的学科或专业建设之路。本文根据专业文献、《社会学年鉴》和亲历者的个人传记,辅以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访谈,以改革开放或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追溯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时期和若干阶段;讨论了被喻为“五脏六腑”的学科建设基本框架,恪守学科建设宗旨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实践,以及围绕专业化和中国化展开的两个基本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成就...
  • 作者:

    胡洁、周晓虹

  • 全文[ PDF 3209093.0 KB ] 2023.38(2)  共有 3961 人次浏览
  •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
  • [摘要]为探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深远影响,研究数字技术与社会环境相互建构的作用机制,一个新的社会学分支——数字社会学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对数字社会学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数字社会学在劳工经济与生产、数字政治与权力、社会关系与互动、身体与自我、社会不平等以及方法论革新六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与西方数字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社会学在中国极具发展潜力。
  • 作者:赵一璋、王明玉
  • 全文[ PDF 2144530.0 KB ] 2023.38(2)  共有 7919 人次浏览
  • 透视算法黑箱:数字平台的算法规制与信息推送异质性
  • [摘要]本研究借鉴实验和逆向工程方法,通过设置若干虚拟账号与数字平台进行长时间真实互动,以尝试真正进入算法的政治化空间,分析算法规制对用户信息获取异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揭示了数字时代算法规制的高度复杂化、精细化和隐蔽化。从信息主题维度看,算法增加了个体获得多样化主题信息的机会。从信息语义维度看,算法强化了过滤气泡效应,出现信息推送的窄化和固化,不同个体被算法框定在语义向量空间中相对固定的位置,只被推送特定语义维度的信息。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3803493.0 KB ] 2023.38(2)  共有 5383 人次浏览
  • 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综论
  • [摘要]新唯物主义将物视为研究主题,是当代社会学极有影响力的新兴范式,然而新唯物主义社会学对物的讨论常常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对新唯物主义三大理论主轴,即后人类主义、能动实在论、物导向本体论进行讨论与综合,以确立共鸣关系、异化关系、灾难关系以及化用关系这四大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明晰各新唯物主义理论的讨论主题与优缺点,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的规范基础与批判准则。
  • 作者:郑作彧
  • 全文[ PDF 2099841.0 KB ] 2023.38(2)  共有 4616 人次浏览
  • 结构、情感与道德:道德转型的社会学探索
  • [摘要]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 作者:王小章
  • 全文[ PDF 2352057.0 KB ] 2023.38(2)  共有 4483 人次浏览
  •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技能重组与小农主体性建构——基于M村制茶产业变迁的过程分析
  • [摘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农户”模式将标准化生产机制导入茶叶生产的劳动过程,引发制茶技能重组。在栽培采摘环节,茶农技能因外部赋能升级为被认可的规范技能,茶叶量质和农民收入均得到提高;而在鲜叶收购、茶叶炒制、成品销售等环节,技能控制权则从农民手中转移到下乡资本那里,茶农技能遭遇降级和替代。茶农及其制茶技能的双重标准化在乡村场景中交汇互动,成为影响茶叶产业化效果的实践逻辑。提升农民技能,建构农民主体性,才能让农民真正享受产业发展、农业转型的利好。
  • 作者:王星、周重礼
  • 全文[ PDF 2393482.0 KB ] 2023.38(2)  共有 4196 人次浏览
  • 金融化时代农业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基于中国西南高地玛咖产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
  • [摘要]全球农业食物体系的金融化议题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流通领域的投机积累活动,本文将生产的维度包括进来,从整体性的角度考察农业领域资本积累方式的改变,以求更全面地把握农业金融化的特点及其对农户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玛咖产业的考察发现,基于种源垄断的产业链控制既是农业投资者获取垄断利润的有效途径,又是其捕获投机利润的基础。研究表明,农业金融化不仅是资本积累的投机化转向,而且是资本积累垄断性的增强。在垄断的积累结构中,小生产者无法凭借低成本经营赢取市场生存和发展,他们往往还是投机赢利模式下的危机承...
  • 作者:阮池茵、丁玲
  • 全文[ PDF 2916540.0 KB ] 2023.38(2)  共有 3647 人次浏览
  • 从“自保式执行”到有效治理——地方自主性实践的制度路径转换
  • [摘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是基层有效治理的关键。已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发挥自主性的讨论聚焦于非正式制度路径,对正式制度路径的考察相对不足。近年来基层民政部门在“重错保、轻漏保”的监管压力下选择收缩自主性,导致低保治理目标的实现出现不平衡。以A省为例,本研究发现,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基于正式制度路径发挥自主性,将特殊困难对象纳入低保并形成基于正式规则的自我保护功能,在规避问责风险的同时实现有效治理。
  • 作者:方珂、张翔、蒋卓余、练宏
  • 全文[ PDF 2857592.0 KB ] 2023.38(2)  共有 3613 人次浏览
  • 社会空间的继替与共存——一个郊区村庄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影响下,城乡二元分析范式长期主导着国内的城镇化研究。面对日益深化的城乡融合趋势,本文提出城镇化的社会空间分析框架,将城镇化理解为多重城乡社会表征在情境性空间内的辩证过程。在其中,村庄的“空间继替”构成了城镇化的过程性,多种城乡社会表征的交汇共存缔造出具有多元空间意义的农村变迁图景。社会空间视角强调解释的情境性,有助于弥补线性转型预设、城市中心主义等研究局限,丰富城镇化研究思路。
  • 作者:陆兵哲
  • 全文[ PDF 3538023.0 KB ] 2023.38(2)  共有 4387 人次浏览
  • 中国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
  • [摘要]空间视角是代际流动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之一。本文使用CGSS2010—2017年数据,探究了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代际流动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决定一个地区代际流动状况的不只是其内部的社会结构特征,还有其外部空间关系,即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周边的社会资源。周边地区发达的工业化水平、较大的收入离散性以及充足的社会福利资源能够促进本地区的代际流动,呈现 “空间溢出效应”。
  • 作者:王元超
  • 全文[ PDF 2158868.0 KB ] 2023.38(2)  共有 5679 人次浏览
  • “集体”新议:马克思公社思想的启示
  • [摘要]在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中,社会学面临如何将“集体”概念化的挑战,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启示。马克思在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确立了公社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普遍性,总结了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的多元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马克思“公社”概念的核心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联结和共同性,公社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融合统一。本文将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的“集体”进行了概念阐释,为理解与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 作者:潘璐
  • 全文[ PDF 1393402.0 KB ] 2023.38(5)  共有 2779 人次浏览
  • 符号生产、关系嵌入与研报经营——券商分析师的行动及其社会嵌入性
  • [摘要]在金融市场上,券商分析师角色特殊,他们收集、整理和分析上市公司信息,研判证券市场走势,制作研究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投资建议和服务。由于研报使用价值减弱,分析师“做研报”演变为符号生产,“卖研报”嵌入券商与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社会关系网络。研报生产经营行动映射出金融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变迁,表明金融化社会在悄悄兴起,金融嵌入与脱嵌问题再现了金融化社会形成的轨迹,也预示着金融化潜在风险及其根源。
  • 作者:

    陆益龙、李光达

  • 全文[ PDF 1351634.0 KB ] 2023.38(5)  共有 2643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金融诈骗组织的运作机制——基于非矿公司金融诈骗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 [摘要]本研究以网络民族志方法对非矿公司系列金融业务开展田野调查,构建“数字社会特征—组织运作机制—金融诈骗后果”的基本分析框架,详细呈现数字时代金融诈骗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时代社会的连通性、计算性和虚拟性等新特性塑造了新的社会互动方式,产生了网络级联机制、平台管理机制和交易离岸机制,带来了组织的规模扩散效应、控制集中效应、运作隐蔽效应,为有组织的金融诈骗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条件。
  • 作者:

    艾云、李祥、向静林

  • 全文[ PDF 1562698.0 KB ] 2023.38(5)  共有 2791 人次浏览
  • 制度化的政商关系何以形成?——基于M市的历史性分析
  • [摘要]探究制度化政商关系的形成机理,能够为中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供可行路径。本文通过对M市的历史性分析发现,地区政商关系由庇护主义转向制度化是特定产业组织形态、地方科层体系及其精神气质相互形塑的结果。基于利益与信任机制的产业链合作网络和利益联盟赋能商业团体组织化参与政商互动,并助推地方政府进行自我限权、增强政企间的制度联结。制度化政商关系有赖于地区增长联盟的维系和地方科层体系精神气质的革新。
  • 作者:

    叶志鹏、李朔严

  • 全文[ PDF 1437461.0 KB ] 2023.38(5)  共有 3414 人次浏览
  • 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过程与机制研究——一个产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关注在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企业产权模糊的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的具体过程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最初的企业破产是国家因负担过重,借助市场竞争话语“甩包袱”的结果,是有选择的市场化;当时市场既是一套公平竞争的法则理念,也是国家规避风险、推进改革的手段;破产后,“工人是企业主人”的主人翁话语是工人强调身份产权的依凭。转型中的政企关系、职企关系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形塑了企业产权界定的独特逻辑。
  • 作者:

    王庆明

  • 全文[ PDF 1393449.0 KB ] 2023.38(5)  共有 2162 人次浏览
  • 就业技能与职业分化——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其社会后果
  •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质量高度异质性背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高度分化可以从农民工劳动技能的结构性变化、行业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差异化特征、新职业新业态所带来的职业高度分化等角度予以解释。在行业技术升级和新职业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有效提高中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于促进我国在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

    崔岩、黄永亮

  • 全文[ PDF 1469683.0 KB ] 2023.38(5)  共有 2801 人次浏览
  • 空间秩序转变与“家”的扎根与脱根——一项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非正规的空间资源为何能让农村流动群体实现家庭再生产,是一项有待研究的议题。本文通过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研究发现,草根秩序下的空间包容性是摊贩获得谋生地和扎根城市的前提。居住地邻近谋生地的空间安排有利于他们兼顾生计和家务,让成员聚居、代际合作,进而使下一代进城更具可能性。然而,空间秩序正规化的转变可能会封闭草根秩序下的包容性。一旦在谋生地遭遇驱逐,流动群体就难以延续原有空间安排的统合意义,他们在本地的城市化路径也可能由此中断。
  • 作者:

    陈颀、敖雅萱

  • 全文[ PDF 1747440.0 KB ] 2023.38(5)  共有 4354 人次浏览
  • 如何助子成龙?—— 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
  • [摘要]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助子成龙”?对这一问题的学术讨论可分为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理论视角。本研究利用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在实证层面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既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间机制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发挥作用,同时也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具有独立的影响力;对比各种家庭教养方式,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助于子女进入精英高校。
  • 作者:

    许丹红、桂勇

  • 全文[ PDF 1431330.0 KB ] 2023.38(5)  共有 4001 人次浏览
«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