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平等与繁荣能否共存——从福利国家变迁看社会政策的工具性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福利国家的变迁,试图呈现作为工具的社会政策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平等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福利国家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其劳动力“去商品化”的政策内核很好地应对了当时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的“共同利益”。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形势下,福利国家劳动力“去商品化”策略失效,这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无法促进社会平等。而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政策向劳动力的“再商品化”转型。这一转型趋势不可逆转,但其中也蕴含着自由主义与全球化的威胁。
  • 作者:

    房莉杰

  • 全文[ PDF 1440.0 KB ] 2019.34(5)  共有 3725 人次浏览
  • 零和扩张思维与前现代帝国的宗教政策——一个以政教关系为中心的分析框架
  • [摘要]在研究前现代帝国时,西方学术界倾向于强调前现代帝国较之民族国家对治下不同宗教和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度。本文提出,前现代帝国对国教以外的宗教的政策其实大不相同:有些帝国允许各种宗教自由实践和传播;有些帝国却严厉打击“异端”和“异教徒”,并强令统治下的人群改信国教。本文有以下两个贡献:一是按照对国教以外的宗教的“宽容度”对23个前现代帝国的宗教政策进行了区分,并将它们划分为6个梯队;二是对帝国宽容度的不同提出社会学的理论解释。这一理论的关键是“零和扩张”这一概念。本文的核心论点是:前现代帝国所尊奉的国教...
  • 作者:

    孙砚菲

  • 全文[ PDF 1507.0 KB ] 2019.34(2)  共有 4829 人次浏览
  • 隐忍、认同与时间性——在法华人移民劳工的劳务市场与劳动控制
  • [摘要]法国对工人权利的法律保护和结社支持都非常健全,而身处群内劳务市场的华人移民尽管劳动条件十分恶劣,却并未寻求法律或者结社力量的帮助,而是对这种剥削持一种隐忍的态度。本研究以巴黎的华人移民劳工为例,探寻影响其抗争策略选择的多重因素,进而讨论国际移民背景下的劳动控制问题。本文先对剥削进行了类型学分析,然后指出造成该选择偏好的两种解释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移民工人的主体性形成的问题。
  • 作者:

    杜娟

  • 全文[ PDF 1441.0 KB ] 2019.34(4)  共有 3442 人次浏览
  • “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茶馆与川南的乡村生活
  • [摘要]基于拉图尔对“社会”的本体论批判以及赫兹菲尔德的“社会诗学”理论,本文对一个川南集镇的茶馆生活进行了民族志考察。不同于既有的“公共空间”范式,本文认为中国茶馆并非一个表征自治、理性和反抗精神的政治空间;相反,茶馆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表演空间”、打牌消遣的“游戏空间”、谈论是非长短的“话语空间”,其首要特征在于诗性(poetics)而非政治(politics)。茶馆不仅蕴藏了丰富的表演技术、游戏形式和话语策略;同时,作为联结自我与社会、结构与阈限、话语和实践的诗性空间,中国茶馆所表征的公共性与西方理论中的公共领...
  • 作者:

    宋靖野

  • 全文[ PDF 1543.0 KB ] 2019.34(3)  共有 4641 人次浏览
  • 自食其力与合群互助:蔡元培“劳工神圣”思想释义
  • [摘要]蔡元培1918年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讲演,推动了近代“劳动”观念的转变和实践。蔡元培主要受严复“群学”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指出凡出劳力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都是“劳工”,自食其力的“工”(劳动)对个体人格养成、群的强盛以及理想世界具有重要价值。蔡元培还以讲演、编写教科书的方式向民众普及劳动的价值。本文重返历史的视野,以理解劳动和劳工问题何以成为“群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最初所关心的主题。
  • 作者:马学军
  • 全文[ PDF 1373.0 KB ] 2020.35(3)  共有 3959 人次浏览
  • 技术升级劳动降级?——基于三家“机器换人”工厂的社会学考察
  • [摘要]近年来,以技术革新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的浪潮,其社会影响引发关注。本文对三家实施了“机器换人”的工厂进行社会学考察,并从劳动关系与劳动过程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智能制造”这个技术升级过程对工人的影响。作者认为,“机器换人”的迅速推进正在让车间里的一线工人经历愈发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过程的“执行替代”以及强化的技术控制等“劳动降级”。从其形成机制来看,国家政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在助推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缺乏工人参与、以机器为中心的技术升级方式。
  • 作者:许怡、叶欣
  • 全文[ PDF 1454.0 KB ] 2020.35(3)  共有 5226 人次浏览
  • “请客不收礼”:道义关系调适与农村宴请新现象研究
  • [摘要]本文在礼物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道义关系调适”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红白喜事宴请中“请客不收礼(金)”的新现象。基于江西省西县西村的个案,笔者发现这一现象经历了不受助关系的临调、受助关系的分解、不受助关系的扩大以及受助关系的选择等过程。村民在声望建构与道义选择的交织中调适着道义关系。当社会位置向上变动或流动资源增多时,声望建构的需求增加,不受助关系扩大,受助关系缩小;当社会位置向下变动或流动资源缺乏时,可受助关系受道义责任与关系程度的影响。上述能动性过程与结构性因素交互作用,形成道义关系调适的...
  • 作者:郑姝莉
  • 全文[ PDF 1471.0 KB ] 2020.35(3)  共有 4659 人次浏览
  • 贵货不积:以《老子》解读库拉
  • [摘要]本文借助《老子》的“贵货”和“不积”概念,重新解读美拉尼西亚的库拉交易。我认为,《老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库拉贝壳与库拉名望为什么十分珍贵却又无法积累,以及它们为什么限制了有组织的暴力。总体上,库拉是一个“空转”体系:它交换而不固化等级,竞争而不积累,冲突而不能形成制度,单一“贵货”而抑制其他“贵货”。库拉社会通过推崇“老人”实现了“贵货而不积”,这正是老子通过推崇“圣人”的“不贵货不积”而希望达到的理想秩序,两者都是自然而然的。本文质疑库拉研究的“礼物范式”,探索“贵货”如何导致库拉贝壳、库拉名...
  • 作者:梁永佳
  • 全文[ PDF 1398.0 KB ] 2020.35(3)  共有 3390 人次浏览
  • 社会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新范式
  • [摘要]社会学是对社会行动提供诠释和反事实因果解释的科学。社会学定量研究的因果性解释,必须能够作为预测社会现象的基础。受到数据和算力限制,多年来社会学定量研究的主要取径是通过统计检验实现关联和因果分析,而无力进行预测。本文对“社会预测”这一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阐述了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实现社会预测的科学原理和当代路径,并对社会预测进行了再定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预测的学术价值、治理价值和话语价值,并阐述了其作为定量社会研究前沿的范式突破意义。我们认为,利用机器学习实现社会预测,是中国社会学...
  • 作者:陈云松、吴晓刚、胡安宁、贺光烨、句国栋
  • 全文[ PDF 1413.0 KB ] 2020.35(3)  共有 6077 人次浏览
  • 历史社会学能化解学科之争吗?——基于西方学术史的结构主题模型分析
  • [摘要]历史社会学正在中国兴起,方法论争论也初显端倪。为了理解该争论,本文以“方法规范化”与“主题多样化”作为两种学术运动的概念范畴,检视西方历史社会学的四十年学术史,并对2642篇论文进行结构主题模型的内容分析。本文发现,“方法规范化”运动易产生方法共识,却导致研究主题固化,而“主题多样化”运动易扩展研究主题,却也可能动摇方法共识。两种运动的矛盾表明,历史社会学不能化解方法论争论,而是使之转移为内部紧张,推动自我更新。西方历史社会学正发起新一轮“方法规范化”运动,重拾“中层理论”,但却带来了知识碎片化的无...
  • 作者:郭台辉、周浥莽
  • 全文[ PDF 1957.0 KB ] 2020.35(3)  共有 3497 人次浏览
  •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
  • [摘要]边缘性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偏重外在结构性排斥的边缘情境取向和偏重内在心理体验的边缘心理取向,并普遍认为个体的社会边缘化遵循“从结构到心理”的常规路径。本文基于“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概念工具,对中国失独者因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而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主动建构并逐渐封闭形成心理边缘,进而演化出从“心死”到“孤老”的结构边缘化三阶段进程加以分析,表明个体社会边缘化还存在非常规的“心理—结构”路径,并据此建构了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双重路径模型。因此,应对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关键是根据边缘化演进规律建立...
  • 作者:徐晓军、张楠楠
  • 全文[ PDF 1503.0 KB ] 2020.35(3)  共有 6194 人次浏览
  • 政策性地位、区别化治理与区别化应责——基于一个移民安置聚集区的讨论
  • [摘要]本文以一个移民安置聚集区为个案,探讨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模式——区别化治理。研究发现,国家对某些地区或群体进行政策性地位赋予,导致宏观层面的区别化治理框架生成。受到特殊化逻辑强支配的基层政府刚性执行该治理框架,使政策性群体在微观治理实践中受到区别对待,并导致治理成本增高。在这种治理困境中,基层政府利用区别化治理框架所衍生出的政策机会结构,发展出区别化应责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治理中的区别化逻辑。文章最后讨论了“区别化治理”与普遍化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治理实践中的相互作用。
  • 作者:黎相宜
  • 全文[ PDF 1489.0 KB ] 2020.35(3)  共有 3137 人次浏览
  • 房屋的谱系——对扎坝社会组织的人类学研究
  • [摘要]长期的实地研究已证明扎坝不存在氏族组织,因此无法用原始社会理论进行解释。本研究转向列维-斯特劳斯的家产亲属制理论,把扎坝的基本社会单位界定为内含政治—经济功能的家屋,进而在对谱系的梳理和对家屋继嗣案例的分析中,辨认出他们深层的社会文化理想乃是女系继嗣。家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推崇一女生育制度,但女系继嗣理想内在的实践困境导致它与家屋继嗣深度互卷而不可分,这体现为双系的血缘亲属体和房系的家屋亲属体交互作用。借助理论化工作,本研究确定出房系社会的基本原子,从中挖掘出两种社会同源性类型,并认为它们是扎坝社...
  • 作者:陈波
  • 全文[ PDF 1669.0 KB ] 2020.35(3)  共有 2659 人次浏览
  • 把政治文化带回来——文化社会学的启示
  • [摘要]基于对中西方文献的梳理,本文厘清并分析了“政治文化”这一内涵复杂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政治文化的所指和分析路径包括:强调思想史和实践模式的“政治传统路径”、强调态度和行为的“政治心理路径”、强调社会和公共领域的“政治社会路径”以及受文化转向影响的“政治文化路径”。通过对“意义”和“意义实践”的强调,文化路径不仅有助于将政治文化带回社会学的视域,而且有助于促进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新发展。
  • 作者:钱力成
  • 全文[ PDF 1396.0 KB ] 2020.35(3)  共有 3572 人次浏览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的社区转型与社区治理效能改进
  •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既是定居化社会向迁居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也是熟人社区向陌生人社区转型和社区治理结构从“单位办社会”向“居委会办社会”转型的过程。社区的实体结构与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府以组织建设从供给侧自上而下形塑社区“理想型”的同时,居民也通过需求侧的“民主协商”建构其预期的“理想型”。社区以居委会为主体,通过与环境互动形成自身的利益结构。这些因素的动态博弈不断形塑社区的“营造”动力,使之呈现出治理方式的科层化、社区类型的多元化、社区居民的异质化、治理经费的财政化等特征,形成了“强...
  • 作者:张翼
  • 全文[ PDF 2432.0 KB ] 2020.35(6)  共有 3431 人次浏览
  • 消除贫困:中国扶贫新实践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揭示扶贫过程的需要,将国家/社会系统进一步细化为政治、行政、乡村治理以及乡村社会不同要素动态互动所构成的系统,以此为理论框架,同时应用“相遇”“界面”和“回应”的概念,呈现了在国家/社会的动态互动关系条件下扶贫干预从上到下传递的复杂的微观叙事。本文认为,虽然扶贫议程达到行政科层后,乡村治理与乡村社会的相遇和彼此回应中存在着不同社会能动者基于自身生活世界对扶贫议程产生的变异性影响,但扶贫过程在总体上则是政治对行政的融合与形塑、乡村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以及总体上国家与社会的整合。这是脱贫攻坚政...
  • 作者:李小云、徐进
  • 全文[ PDF 2540.0 KB ] 2020.35(6)  共有 4061 人次浏览
  • 扶贫新机制: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组织、运作与功能
  • [摘要]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既有研究多探讨外部环境如何塑造队员的驻村实践,而没有较好地分析工作队本身的组织特征及其影响。本文将驻村帮扶工作队界定为混合科层组织,认为其是有助于运动式治理向常规性治理过渡的组织基础。我们认为,混合科层组织的特性使驻村帮扶工作队能够更好地起到汇聚资源、采集信息和培训干部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如工作重点偏移、组织规则软化以及人际关系紧张。我们在结论处进一步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是“具身的国家”(the embodied state),可以促进国家与社会间的“互见”,使国家的在...
  • 作者:邓燕华、王颖异、刘伟
  • 全文[ PDF 2355.0 KB ] 2020.35(6)  共有 4282 人次浏览
  • 相对贫困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从理论到政策
  • [摘要]相对贫困理论与绝对贫困理论经过激烈的争论,开始走向和解。相对贫困研究的最新趋势是走向“双向运动”,一方面持续拓展社会视角的维度,另一方面也将“基本生活需要”纳入分析范畴。“双向运动”影响了相对贫困理论的视角和指标,形成了低线和高线两种类型的相对贫困界定。中国的相对贫困治理积累了一些地方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视角而延续了绝对贫困的治理思路。构建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综合考虑相对贫困的维度和社会政策的取向。?
  • 作者:李棉管、岳经纶
  • 全文[ PDF 2310.0 KB ] 2020.35(6)  共有 6350 人次浏览
  • 新型劳动时间控制与虚假自由——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研究
  • [摘要]本文是对外卖行业中骑手的劳动过程所进行的一项田野研究。与传统的工厂劳动时间不同,外卖平台依据行业特性设置了新的时间规则,建构了新型劳动时间控制模式。平台通过为劳动者营造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宽松的工作场域吸引向往自由的劳动者加入,但却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以时间为单位和节点,对骑手的劳动过程实施了严密而细致的记录和监控,形成平台和消费者等多元的控制主体。同时,平台通过抢单和等单的工作机制控制骑手潜在的经验、思想和感受,塑造“准时”“快速”的劳动时间感,引导骑手甘愿成为“全天候工人”,并在劳动时间内主动地...
  • 作者:李胜蓝、江立华
  • 全文[ PDF 2370.0 KB ] 2020.35(6)  共有 8065 人次浏览
«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