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计算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摘要]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的方法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导引,并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出融合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理论的五种研究类型:基于大数据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大数据的验证性研究、大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整合下的探索性或验证性研究、基于大型互联网实验的验证性研究和基于大数据(或结合结构化数据)先探索后验证的整合研究。本文针对上述五种研究进行了典型研究示例和若干相关研究成果展示。
  • 作者:周涛、高馨、罗家德
  • 全文[ PDF 2276662.0 KB ] 2022.37(5)  共有 4155 人次浏览
  • 中国代际社会流动的变迁——基于多重机制的分析
  •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重机制的分析框架,对影响中国代际社会流动趋势变迁的多重机制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群体中,从1960出生世代到1980出生世代均经历了一个代际社会流动先升后降的过程。就其机制而言,男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提升源于个人的家庭背景对其终职地位的直接影响下降,后期代际流动的下降则主要是教育机会获得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共同所致。女性代际社会流动初始的上升源于家庭背景直接影响的下降和教育机会获得的平等化,而后期代际地位关联度的反弹则主要是因为家庭背景的直接影响增强...
  • 作者:石磊
  • 全文[ PDF 2061779.0 KB ] 2022.37(5)  共有 5086 人次浏览
  • 个体社会资本在下降吗?——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变迁趋势分析
  • [摘要]本文聚焦于个体社会资本随着宏观社会进程和微观生命历程而变迁的趋势,基于三期“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数据,构建了社会资本的年龄—时期—世代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社会资本随年龄增长呈倒U形变化趋势。第二,从1999年到2014年,个体社会资本总量随时期稳定上升,但从家庭转向工作场域。第三,不同世代的早期成长环境对个体社会资本构建有深远影响,1948年及以前世代处于较高水平,1949—1977年世代明显下滑,1978年及以后世代迅速回升。以上结论对理解转型社会中人际交往模式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李晓光、郭小弦
  • 全文[ PDF 2231289.0 KB ] 2022.37(5)  共有 3523 人次浏览
  • 天命观下中国早期家产官僚制的形成
  • [摘要]具有官僚制的技术外表,但又受困于传统主义家产制精神的家产官僚制,是普遍存在于全球历史中的支配模式。对于家产官僚制在中国早期历史中的形成,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作为其表象的官僚制技术的出现,而未能阐明作为其本质的家产制的持续。针对这一不足,本文基于历史分析和定量研究,论证了周代政治合法性观念——天命观影响下的封建危机所引致的诸侯国国君的政治生存策略是解释战国时期官僚化发展和家产制最终复归的重要逻辑,从而为我们理解家产官僚制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普遍存在提供了基于政治合法性理念及统治者能动性的新视角。
  • 作者:蒙克、曾极麟
  • 全文[ PDF 3013250.0 KB ] 2022.37(5)  共有 3422 人次浏览
  • 全球社会学理论的新视角——兼论中国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思考
  • [摘要]对于“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本文提出了“公平竞争、自主创新、善于博弈、化解风险、美美与共”的社会学理论分析框架。来自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推动了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孕育了多极新兴周期;通过自主创新、非对称超越,中国正在重构世界科技版图;西方霸权焦虑上升,对华科技遏制加剧,我们要善于博弈,奋力突破围堵;后现代西方国家进入“自反现代化”阶段,必须化解风险、拒阻世界文明倒退;要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倡导建立平等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形成多极平衡的新世界秩序,加快建设人类命...
  • 作者:宋林飞
  • 全文[ PDF 1627996.0 KB ] 2022.37(6)  共有 3747 人次浏览
  • 序值在定量经验研究中的应用
  • [摘要]本文通过序值分析,试图解决定量经验研究中经常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定序变量的描述统计缺乏统计量及其统计检验;二是量表分析仅关注测量结构,不关注测量制式。这两个问题常导致参数解释和研究结论出现偏差。本文以阶层主观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为示例,探讨了不同统计量和分析方法所带来的偏差以及采用序值分析来消除这些偏差的可行性。
  • 作者:夏传玲
  • 全文[ PDF 1950682.0 KB ] 2022.37(6)  共有 2840 人次浏览
  • 理论驱动还是方法驱动?——年龄—时期—世代分析的最新进展
  • [摘要]年龄—时期—世代模型是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工具,但年龄、时期和世代之间存在完全共线性,使得求解该模型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回顾了现有关于该模型的各种求解方法,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研究发现,传统的理论驱动求解方法实施条件过于严格,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各种方法驱动的求解方法都暗含一些不太合理的参数假定,因此很容易得出误导性结论;以往学者在实践中常常使用的经验法则不可靠。基于对这些方法进行的批判性反思,本文介绍了一种被称作边界分析的新的求解思路,并为这一求解思路提供了新的拓展方向。
  • 作者:许琪、王金水、吴愈晓
  • 全文[ PDF 1822208.0 KB ] 2022.37(6)  共有 4356 人次浏览
  • 平台企业政府事务部门专门化与政企关系发展——基于国家制度环境的分析
  • [摘要]平台企业崛起是否意味着政企关系新发展?与传统民营企业个人化和地方化的政企关系不同,平台企业政府事务部门专门化成为普遍现象。本文揭示了国家制度环境影响企业内部组织的双重逻辑,即国家监管制度形塑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需要,以及国家监管力度强化下企业内外部组织资源的争夺。中国平台经济的成长展现了与传统民营经济部门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国家权力与资本力量正式遭遇,将政企关系放在了全国性舞台。
  • 作者:黄冬娅、杜楠楠
  • 全文[ PDF 2345447.0 KB ] 2022.37(6)  共有 5619 人次浏览
  • 两个世界与双重身份——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劳动过程与劳动关系
  • [摘要]本文以外卖骑手的劳动为例,先从劳动过程入手揭示数字经济时代骑手身处的两个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双重身份、两重劳动与双重价值,即“新劳动二重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进入劳动关系的分析,从“生产资料所有权决定从属性”的理论视角指出,从数字世界的数据生产而非现实世界的货物运输来看,骑手与平台之间构成劳动而非劳务关系。本文也旨在表明,平台劳动的劳动过程与劳动关系研究紧密相关,在被遮蔽的劳动过程中隐藏着劳动关系的真相。
  • 作者:陈龙
  • 全文[ PDF 2250677.0 KB ] 2022.37(6)  共有 4017 人次浏览
  • 证券分析师预测与上市公司股票溢价——社会认可视角的解释
  • [摘要]在股票价值不确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对它的评估是一个在证券分析师影响下的社会认可过程。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从社会认可视角研究了证券分析师预测与上市公司股票溢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证券分析师预测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溢价存在三种作用机制:关注度机制、权威度机制和一致性机制,证券分析师预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来影响股票溢价。本文为认识股票价格对基本价值的偏离及证券分析师预测在其中的作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 作者:庄家炽、李国武、乔天宇
  • 全文[ PDF 1829110.0 KB ] 2022.37(6)  共有 2438 人次浏览
  • 关系类型、交易方式与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构建
  • [摘要]本文建立了关系类型—交易方式—市场结构这一框架来理解中国建筑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构建的中心,不同关系类型与不同交易方式的匹配塑造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研究发现,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嵌入—互惠型、嵌入—协商型和臂距—协商型三种交易类型。在不同交易类型下,双方的联结纽带、互动模式和维系交易的机制都不同,这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起源和多样性,提供了宏观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微观基础。
  • 作者:魏海涛
  • 全文[ PDF 2077936.0 KB ] 2022.37(6)  共有 2398 人次浏览
  • 项目动员:“统合化”背景下的县域政府治理
  • [摘要]治理“统合化”背景下,项目制在资金构成、实施内容和原则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项目动员成为县域政府的治理方式。关系再造、激励再造与技术引入分别构成项目动员的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项目动员,项目制运行触及了科层组织运行机理,并弥合了两者的内在张力。而在行为导向、实践原则、组织机制与权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使得项目动员与既有动员型治理区分开来。项目动员对于提升治理能力和绩效具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潜在治理风险。
  • 作者:李祖佩、钟涨宝
  • 全文[ PDF 2498960.0 KB ] 2022.37(6)  共有 2651 人次浏览
  • 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
  • [摘要]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服务体系建构等问题迫在眉睫。“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是一个“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全方位养老服务支持的系统”,其中供需结构平衡是关键问题。以机构养老为案例的实地调研结果表明,养老服务的供需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从政策和制度设计角度看就是基于供需的结构性平衡缺失,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解构供需之间的二元对立,重构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逻辑。
  • 作者:赵一红、聂倩
  • 全文[ PDF 1588865.0 KB ] 2022.37(6)  共有 3923 人次浏览
  • 相貌价值观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基于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数据的分析
  • [摘要]相貌是沟通身体与社会的桥梁之一,个体透过相貌所展现的坚持自律和自我控制对婚姻关系起锚定作用。相貌的这些效用如何影响婚姻质量是本文的关注点。通过对2017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相貌价值观是相貌影响婚姻质量的认知基础,关系流动性是相貌价值观影响婚姻质量的作用途径之一,主观社会阶层是相貌价值观、关系流动性对婚姻质量影响强度大小的调节因素。这些结论为相貌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 作者:陈满琪
  • 全文[ PDF 2062662.0 KB ] 2022.37(6)  共有 3632 人次浏览
  • “去精英化”抑或“再精英化”——“压力分摊”下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实践逻辑
  •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我国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旨在依靠随机选任模式让更多普通公民有机会成为陪审员。通过追踪M市人民陪审员选任实践过程发现,随机模式并未如社会期待的那样实现陪审员结构的“去精英化”,反而导向了“再精英化”的僵局。背后的逻辑是地方推行选任工作的“压力分摊”机制,这一应对机制消解和俘获着随机选任理应导向的大众化结局。“压力分摊”描述了压力型体制下地方司法行政部门在纵横交错的行政链条中自我突围和释放压力的一种实态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地方治理逻辑的一条重要线...
  • 作者:王翔
  • 全文[ PDF 2388493.0 KB ] 2022.37(6)  共有 2400 人次浏览
  • 稳定化与结构化——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2006-2017)
  • [摘要]本文探讨了2006-2017年中国不稳定工作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随着国家对劳动力市场干预的增强,雇主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要求的冲突凸显。雇主一方面通过增加稳定工作来满足国家政策的合法性要求,另一方面则通过削减不稳定工作者的劳动成本来平抑因稳定工作者的增加所导致的劳动成本上升,从而加剧了“稳定—不稳定”二元结构的分割。由于私有单位面临的合法化与绩效最大化张力更强,上述两个过程在私有单位内更明显。
  • 作者:朱斌
  • 全文[ PDF 1396813.0 KB ] 2022.37(2)  共有 4898 人次浏览
  • 资本之矛与劳工之盾——我国家政工情感劳动的本土化模式研究
  • [摘要]发端于西方社会文化制度背景下的情感劳动理论致力于对资本规训下服务业劳动者的情感整饰和情感异化进行批评。本文将中国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的建构引入分析框架中,通过对家政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模式习得以及劳动过程中自然情感模式的形成、维系、再生产等机制的分析,呈现区别于商业情感劳动模式的本土自然情感劳动模式。在此模式中,消费者(客户)和劳动者成为平等互惠的互动主体,情感劳动由资本获利之矛转化为劳动者抵御工作挑战之盾。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对商业情感劳动模式中消费者—劳动者二元对立假设的反思。
  • 作者:梁萌、李坤希、冯雪
  • 全文[ PDF 1352623.0 KB ] 2022.37(2)  共有 4932 人次浏览
«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