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文以明道:清代地方政府公文系统的理念与实践
  • [摘要]儒家理念对清代公文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要求,清代公文的形式、内容以及实践过程因此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公文在写作中用各种“曲尽人情”的办法,充分考虑公文接受对象的地位和感受,努力营造一种“生气流通”的理想沟通情景。公文在形式上融合了礼制的因素,体现了对官僚制内部关系和体统的重现与考量。在公文写作和传递中,虽然书吏和幕友是具体事务的承担者,但是他们却处于非正式的地位,从而突出了“官须自做”和“为政在人”的理念。面对公文系统的弊病,清代官员和学者进一步强调“为政在人”的理念,强调人的作用,最终“文以...
  • 作者:

    付伟

  • 全文[ PDF 1443.0 KB ] 2017.32(6)  共有 3277 人次浏览
  • 制图术: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 [摘要]在“技术治国”的治理理念下,文件和图像在中国的行政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对于文件和图像的经验研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经验研究的缺乏很可能源于分析视角的欠缺。本文力图通过借鉴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内对于制图的研究,发展出一套“制图术”的分析视角。本文从“制图”、“治理”与“认知”三个环节对制图术的视角进行论述,并尝试将这个分析框架运用于观察中国现阶段的土地治理。本文进一步指出,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发现制图术的广泛运用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带来的新的治理机遇和局限...
  • 作者:

    杜月

  • 全文[ PDF 1304.0 KB ] 2017.32(5)  共有 5622 人次浏览
  • 财大气粗?——私营企业规模与行政纠纷解决的策略选择
  • [摘要]针对“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2006)资料的多元统计分析显示,在处理与政府的行政纠纷时,相比于中低经济资本的私营企业,高经济资本的企业更可能利用行政渠道与政府直接沟通,占据政治优势。相比于高或低经济资本的企业,中等经济资本的企业更可能通过行会、商会等自组织或非正式途径来解决行政纠纷。但经济资本对于私营企业是否选择抗争性行动策略没有显著影响,具有党员身份的私营企业主更可能抗争。同时,策略选择模式还存在着区域间差异。本文揭示了当代中国政商关系基于企业经济资本差异而产生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庇护主义的...
  • 作者:

    纪莺莺、范晓光

  • 全文[ PDF 1487.0 KB ] 2017.32(3)  共有 4047 人次浏览
  • 宗教信仰的代际传递:基于台湾地区的数据分析
  • [摘要]基于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1999-2009),本文描述并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宗教信仰在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传递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基督教传统之外宗教流动的模式与逻辑。本文有四点主要发现:首先,信仰的代际传递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宗教(教派)差异。整体而言,母亲对子女的信仰选择影响较大。但对基督徒家庭而言,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当父母信仰相同时,该信仰的传递性显著增强。其次,不同宗教的传递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道教的传递能力更强,这与西方理论对于弱组织性宗教传递率低的预期相悖。再次,不同宗教之间的距离影响...
  • 作者:

    刘子曦

  • 全文[ PDF 2263.0 KB ] 2017.32(1)  共有 5634 人次浏览
  • 文化产业与地方政府行动逻辑变迁——基于Z省H市的调查
  • [摘要]通过对东部地区Z省的案例分析,本文尝试从县、市、省三级地方政府角度论述文化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行动逻辑之间如何互动。相较于GDP锦标赛,在“文化强国(省、市、县)”政策背景下,随着上级政府对地方官员考核和晋升标准的转变,地方政府行动逻辑的新表现可能更多体现于“辖区包装”与“文化运作仪式性”。当然,无论是此处的“包装”,还是其中的“仪式性”,均存在多重面向,而非仅仅局限于消极层面。
  • 作者:

    李敢

  • 全文[ PDF 8491.0 KB ] 2017.32(4)  共有 4607 人次浏览
  • 子女随迁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
  • [摘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在迁移的过程中选择把子女带在身边,形成了“家庭迁移”模式。相较于“个体迁移”,这种“家庭迁移”的模式是否有利于增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本文在构建效用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感的影响效应。使用工具变量和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子女随迁确实显著增进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感。“家庭迁移”模式下的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长期定居意愿以及其本地人身份认同感均显著高于个体迁移者。
  • 作者:

    王春超、张呈磊

  • 全文[ PDF 2644.0 KB ] 2017.32(2)  共有 5484 人次浏览
  • 国家自主性与文化——迈向一种文化视角的国家理论
  • [摘要]国家自主性是国家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议题。本文批判性地回顾了不同国家理论流派对于国家自主性的理解,指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倾向于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解为二元的零和博弈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种关系主义思维来化解这一倾向,将国家自主性理解为一种嵌入式自主性,而后者需要以一种带有共识论色彩的文化观为基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从涂尔干和葛兰西的国家理论中汲取资源,并重新思考文化的界定和分析文化影响国家自主性的具体机制。由此,本文将为一种文化视角的国家理论指明方向,并为非零和博弈的国家与社会关...
  • 作者:

    肖文明

  • 全文[ PDF 1460.0 KB ] 2017.32(6)  共有 4094 人次浏览
  • 捕鼠记——内蒙古防疫运动中的秩序操练与社会展演(1949-1952)
  • [摘要]建国初期,随着国家防疫力量进入到基层社会,新生人民政权掀起了针对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防疫运动,在有效控制鼠疫等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同时,既整体又细密地重整了乡村社会。此种囊括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防疫运动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国家卫生工作实践。本文以地方卫生档案材料为基础,考察1949-1952年内蒙古东部乡村社会从以捕杀老鼠为中心的防疫运动到抗击“毒虫入侵”的反细菌战的历史过程。文章着重分析防疫工作构建的“生物秩序”在基层社会中的操练,以此为线索考察防疫运动如何得以铺展、升级以及最终在社会展演中达到高潮。
  • 作者:

    阿拉坦

  • 全文[ PDF 1451.0 KB ] 2017.32(3)  共有 3042 人次浏览
  • 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
  • [摘要]“瞄准效率”或“瞄准偏差”是西方社会政策研究和福利效应评估的重要内容。有关“瞄准偏差”的研究可被归纳为三种视角。“技术难题”视角从“瞄准机制的简约性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现实”的矛盾出发,认为个体瞄准机制、类型瞄准机制和区域瞄准机制都会面临相应的技术难题,从而导致瞄准偏差的产生;“政治过程”视角从“扶贫的社会福利诉求和国家治理的政治性诉求不完全一致”的矛盾出发,强调政治氛围、政府层级分化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都可能影响福利资源的分配方向和方式;“文化结果”视角则从“扶贫及社会救助的文化相容性”出发,发...
  • 作者:

    李棉管

  • 全文[ PDF 2592.0 KB ] 2017.32(1)  共有 5922 人次浏览
  • 社会表征论:发展脉络及其启示
  • [摘要]社会表征论关注围绕新概念或者新事物的社会性观点、信念和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本文以社会表征经典研究的介绍为引,详细评述了社会表征论诞生的历史与学术背景,及其在北美个体主义心理学霸权统治下的理论与方法论突破。本文梳理了当代社会表征的三种主要研究路径,继而评述了社会表征研究者面对批评意见的理论发展。文章最后展示了社会表征视角对当代中国研究的特殊意义,提出了两个深具潜力的应用方向,并阐述了社会表征论的崛起对于中国社会科学创新的启示。
  • 作者:

    赵蜜

  • 全文[ PDF 8194.0 KB ] 2017.32(4)  共有 5218 人次浏览
  • “就业—生育”关系转变和双薪型家庭政策的兴起——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二孩”时代家庭政策
  • [摘要]任何社会政策的制定都建立在社会经济变量间的某种因果关系之上。本文使用工具变量对22个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1960-2010年)进行了因果识别,发现对于西方国家以提高生育率为目标的家庭政策而言,妇女劳动参与率与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反J型”关系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这对变量由负相关向正相关转变,使得促进女性就业的双薪型家庭政策取代鼓励妇女居家看护的通用型家庭政策成为主流。因此,采取何种家庭政策来提高生育率取决于妇女劳动参与率与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当前“二孩”时代制定家庭政策时应予借鉴的经...
  • 作者:

    蒙克

  • 全文[ PDF 1798.0 KB ] 2017.32(5)  共有 5830 人次浏览
  • 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基于15个典型村落的经验研究
  • [摘要]随着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的快速推进,“村落转型”开启了新的乡村性追问。依据“村民”与“村落”两大转型维度,我们以类型学视角对村落及其转型进行了再理论化。本文聚焦于研究“无村民—有村落型”村落及其三种现实形态,考察了村民与村落在转型中的分离与融合。“流失‘村民’的村落”提示了村民群体与村落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村民的市民化并没有带来乡村性的崩溃,反而因村民与村落的重新融合而使部分乡村呈现出了某种“新乡村性”。
  • 作者:

    文军、吴越菲

  • 全文[ PDF 9986.0 KB ] 2017.32(4)  共有 5488 人次浏览
  • 传统中国福利实践的社会逻辑——基于明清社会研究的解释
  • [摘要]传统中国福利实践中的福、命、报等观念,不是自在的象征系统,而是作为融生产性与榨取性为一体的文化,渗透于社仓、义庄、义冢、善堂等福利制度的再生产过程中。因此,作为观念形态的象征文化,恰恰是汉人社会基本联结的粘合剂,其生产性和榨取性力量的结合,正是传统中国福利实践的“社会逻辑”。以福、命、报等基本社会范畴为中心的一整套象征体系,将土地权的超经济强制、国家通过贡赋过度汲取农业剩余、融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为一体的乡绅支配、以“份”为制度形态的诸种地方公共福利实践都整合为一种社会本体论意义上的支配模式,...
  • 作者:

    张佩国

  • 全文[ PDF 2084.0 KB ] 2017.32(2)  共有 3345 人次浏览
  • 农业社会学论纲:理论、框架及前景
  • [摘要]20世纪70年代,农业社会学在西方为挽救农村社会学的危机而诞生。中国当前正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进程中,农业社会学的破土新生具有重要意义。在追溯其理论传统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这一学科的基本框架,展示了其核心议题。中国农业社会学既可以通过与诸学科的对话交流积极表明自身的学科洞见,为本土社会学及世界农业社会学贡献力量;也可在与农业文明性命攸关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前沿问题上积极发声、实现价值。
  • 作者:

    熊春文

  • 全文[ PDF 1453.0 KB ] 2017.32(3)  共有 8969 人次浏览
  • 燕京社会学派因何独特?——以费孝通《江村经济》为例
  • [摘要]本文以《江村经济》为例,回答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农工混合是一种独特的中国道路“模式”,还是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经济形态?第二,燕京社会学派的真正角色,是否是提出这一“本土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本文指出,农工混合的经济形态与一系列社会基础条件的状况有关,《江村经济》采用当时国际社科学界公认的分析逻辑,开启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治学的方式来认识中国的经验现实。故燕京学派作为社会学群体的角色,以现代社会学及人类学在中国的开创建设来概括更准确。其主要特点与其说是本土化道路的提出,不如说是研究角色、议题、方...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810.0 KB ] 2017.32(1)  共有 4975 人次浏览
«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