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公民运动与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重塑——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 [摘要]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频发的社会冲突,从积极层面理解,是国家在孕育市场之后进一步释放社会的过程,也是由行动者发起的重塑国家一个人关系的过程。出于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公民运动的行动者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必须同时生产出维权的“合法性”和“抗争空间”,其背后体现了转型期国家一个人关系的悖论——个人相对于具体国家的抽离是以其对抽象国家的内化为前提的。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便是行动者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而产生的适应机制。本文以B市一起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揭示了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的三重机制,即拆分...
- 作者:施芸卿
- 全文[ PDF 2030.0 KB ] 2013.28(2) 共有 2814 人次浏览
|
|
- 惟一“真实”的基尼系数是否可得?
- [摘要]导致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中的部分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些原因加以清除。因此,要想通过平等讨论的途径来获得一个惟一“真实”的基尼系数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是人们在不同话语系统的引导和约束下所完成的有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同话语建构;这些不同的话语建构之间在“真值”方面具有等价性。
- 作者:谢立中
- 全文[ PDF 1885.0 KB ] 2013.28(5) 共有 2436 人次浏览
|
|
- 政府信任的城乡比较
- [摘要]以往有关政府信任的研究大都分别以城市居民或农民为研究对象而独立进行,缺乏对城乡居民的直接比较。本研究通过对全国六大地区的问卷调查,考察了当前城乡居民政府信任的现状和特点,并进一步从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乡居民政府信任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当前城乡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呈现出典型的“央强地弱”的差序性样态,但城市居民的政府信任度要低于农民的政府信任度,且城市居民比农民表现出了对基层政府更不信任的趋势。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制度变量和文化变量对城乡居民政府信任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制度变量对政府信任的影...
- 作者:高学德 翟学伟
- 全文[ PDF 2019.0 KB ] 2013.28(2) 共有 2941 人次浏览
|
|
- 反思性身体技术:一项汽车与身体的扎根理论研究
- [摘要]随着现代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身体与技术的关联已成为身体社会学探索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从“技术身体”的现代性诊断重新回到传统人类学“身体技术”的探索,考察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身体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文章以扎根理论研究为方法,以莫斯的“身体技术”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汽车驾驶培训过程的分析,从制度化、规训化、效率化和仪式化四个维度揭示“反思性身体技术”是如何可能的。作者指出,“反思性身体技术”是在现代技术与身体的交织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身体技术,它蕴含着对人类行动与技术变迁的现代性反思,是...
- 作者:林晓珊
- 全文[ PDF 473.0 KB ] 2013.28(6) 共有 3474 人次浏览
|
|
- 城市政府结构与社会组织发育
- [摘要]如何解释社会组织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本文选择3个大城市来考察同一类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社会组织发展在这三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多中心治理的萌芽状态、政府相对开放的自主发展和行政主导的单一模式。本文以城市政府结构为主要视角来解释社会组织发育的地区差异。除了市政府,当地还有更高行政级别政府的多级政府结构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市政府就是当地最高政府的单级政府结构则赋予地方政府极大的行政能力,从而倾向于保持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本文还通过群体利益制度化来解释多级政府结构下不同城市的社会组织发育...
- 作者:管兵
- 全文[ PDF 2401.0 KB ] 2013.28(4) 共有 3016 人次浏览
|
|
- 在广州的非洲裔移民行为的因果机制——累积因果视野下的移民行为研究
- [摘要]本研究通过研究在华非洲裔外国人国际迁移行为的因果机制,来验证国际迁移理论,尤其是累积因果理论。针对广州的非洲外国移民属于隐藏的小群体,故采用受访者驱动抽样(respondent driven sampling)方法。实证量化研究发现,2005-2011年来华在广州的非洲裔外国人迁移(非法居留)行为具有国际移民早期阶段的发生特征,移民社会资本的累积因果效应不断加强。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社会稳定,后续的非法移民将不断加强和拓展。建议在现阶段,政策上应通过抬升来华非洲裔外国人的社会阶层,抑制流入者的阶层下降速度和规模。...
- 作者:
梁玉成
- 全文[ PDF 1878.0 KB ] 2013.28(1) 共有 3154 人次浏览
|
|
- “家庭福利”文化与中国福利制度建设
- [摘要]任何福利制度的设计都必须考虑自身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权利、义务与角色均被家庭伦理所界定。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口和家庭结构都发生巨大变迁的背景下,家庭经济和家庭福利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动。本文通过分析家庭结构和家庭福利文化与福利制度的关系,提出了建立将个体的福利权利和福利义务相结合的普遍福利制度的设想,也为思考中国福利制度建设的道路提供了家庭福利的视角。
- 作者:罗红光
- 全文[ PDF 1640.0 KB ] 2013.28(3) 共有 3040 人次浏览
|
|
- “调解优先”能缓解集体性劳动争议吗?——基于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转型和劳动制度改革带来了大量的工人集体抗争。但是这些抗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却一直受到有效控制,并且逐渐呈现出个体化的演变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劳动仲裁受理的集体性劳动争议在人数规模和发生频率上逐渐缩减。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缓解了劳动仲裁救济渠道内的集体性劳动争议?本文通过对1999-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国家在转型期一直积极地强化各种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以吸纳和消解工人的集体抗争,劳动仲裁机构强大的调解能力显著降低了其受理的集体性劳动争议的人数规模,却没有减少其发生频率。...
- 作者:庄文嘉
- 全文[ PDF 2586.0 KB ] 2013.28(5) 共有 2748 人次浏览
|
|
- “操演性”视角下的理论、行动者集合和市场实践——以重构中关村电子产品市场的失败为例
- [摘要]与“嵌入性”视角不同,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操演性”视角关注理论对经济现实的建构作用及其机制。现有操演性理论的实证研究往往关注新的经济学理论、技术、工具出现后,市场被成功建构的案例。本文则试图以中关村电子产品市场的重构为例回答市场建构失败的原因。研究发现,市场重建过程中相互冲突的行动者、建构过程中生成的利益格局使得一个理想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无法顺利建构。人的行动者(卖场管理者、商会、商户)与非人的行动者(报价系统、明码标价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扭曲了市场改革过程。管理者和商户之间特定的利益格局也影响了操...
- 作者:陈氚
- 全文[ PDF 1716.0 KB ] 2013.28(2) 共有 3176 人次浏览
|
|
- 城市化中的“撤并村庄”与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
- [摘要]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撤并村庄”成为一种潮流和普遍现象,近十几年的村庄变动,比过去上千年的村庄变动还要剧烈,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冲突。究竟怎样看待和认识这一过程?本文提出了“行政社会”的假设,并通过对一个撤并社区A案例的深入解剖,揭示了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行政社会是通过两个逻辑呈现出来的:一个是行政的主动逻辑,其动力在于追求经济发展和财政扩张以及外部制约薄弱下的“万能型”能力;另一个是居民的无奈诉求以及困境的行政归咎,即将生活困境全部归咎于政府以及对政府帮助解决困境的不断诉求。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
- 作者:
王春光
- 全文[ PDF 1462.0 KB ] 2013.28(3) 共有 2381 人次浏览
|
|
- 私营企业主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因素分析
- [摘要]让私营企业主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是我国政府吸收新兴社会阶层参政议政最重要的机制之一。通过使用“中国私营企业主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促成入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第二,入选为“县乡级”和“地级及以上”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发现,不管是在较高层级还是较低层级的人大和政协中,经济财富只是门槛,党员身份也不是当选的保证;而像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那样去行事,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经验发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财绅政治”...
- 作者:吕鹏
- 全文[ PDF 2278.0 KB ] 2013.28(4) 共有 2820 人次浏览
|
|
- 户口、“农转非”与中国城市居民中的收入不平等
- [摘要]导致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和流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亦具有政策启示意义。本文将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农转非”的城市居民纳入研究视野,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03、2006、2008),考察非农户口对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户口转换所带来的收入优势仅限于通过高度选择性渠道实现“农转非”的群体。倾向分值匹配方法的分析更进一步显示,户口转换带来的收入效应仅限于在国有部门内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较高的群体。这些结果共同展示了户口身份对收入影响式微的过程,在...
- 作者:郑冰岛 吴晓刚
- 全文[ PDF 1579.0 KB ] 2013.28(1) 共有 3432 人次浏览
|
|
- “违规”的空间
- [摘要]本文依据一个城市违规场所的个案故事,结合作者多年来相关调查的研究积累,探讨当下中国城市社会中各种“违规”、“违法”的空间发生机制,及其对于转型社会所具有的复杂意味。作者借助法律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探索路径,同时以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理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以“空间”概念涵盖物质、社会及价值规范等多重空间,通过对由城市各级政府、开发商/动迁组、动迁户、市民、外来民工群体、公共传媒等各种行为主体所建构的“复合的叙事文本”的解读,分析在人们的法律行动中,多元的法资源怎样被运用,“违规”作为城市中共享的社会空间是如何...
- 作者:陈映芳
- 全文[ PDF 2102.0 KB ] 2013.28(3) 共有 2619 人次浏览
|
|
- 社会政策中的互依三角——以村民自治制度为例
- [摘要]社会政策过程,可解释为以政策制定者一政策执行者一政策目标群体这个互依三角为核心的社会心理过程。论文以村民自治为例,基于在浙江温州农村的三次实地研究,尝试揭示这三类行动者互依的行为偏好和行动策略。研究发现在他们积极互依或消极互依过程中,村民的公民意识得以萌生;但基层民主困境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凸显。本研究还期望为政策社会心理学的成长提供洞识。
- 作者:赵蜜 方文
- 全文[ PDF 2244.0 KB ] 2013.28(6) 共有 2592 人次浏览
|
|
- 企业家如何影响地方政策过程——基于国家中心的案例分析和类型建构
- [摘要]政商关系常被认为是一个无法探知的黑匣子,研究者很少能够通过详实的经验研究揭示企业家到底如何影响政府的政策以及决定企业家政策影响力的因素何在。聚焦于地方政策过程,本文认为,国家的制度结构和政策影响了企业家影响政府的政策过程的方式也决定了其影响力的大小。本文将这种国家内部的因素归结于三个维度,即“政策依赖性”、“政策监控度”和“权力碎片化”。基于这三个维度的差异,本文区分了五种企业家影响地方政策过程的方式,即迎合政绩、坐地要价、利益疏通、借力施压和正式沟通。其中,企业越具“政治嵌入性”而非“自主性’便越具...
- 作者:黄冬娅
- 全文[ PDF 2436.0 KB ] 2013.28(5) 共有 3592 人次浏览
|
|
-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
- [摘要]从1999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机会在性别间的分配逐渐走向平等化。针对“扩招如何导致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这一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着重检验了扩招之后新增的教育机会是如何在性别间进行分配的,进而探求性别平等化的贡献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实现的。研究发现,扩招从整体上改变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机会结构,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父辈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次低文化层次”群体,扩招为这一层次的女性带来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从而为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做出了贡献;二是农村地区的女...
- 作者:
张兆曙 陈奇
- 全文[ PDF 1748.0 KB ] 2013.28(2) 共有 3933 人次浏览
|
|
- 教育分流体制与中国的教育分层(1978-2008)
- [摘要]已有关于中国教育分层的文献大多关注总体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而忽略了因重点学校制度和学轨制(tracking)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通过分析CGSS2008数据,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在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层次的升学路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户籍、父亲的职业地位和父母亲教育程度)影响子女的升学路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学生,越有可能进入重点学校,或更可能选择学术教育轨道而非职业教育轨道。另外,前一阶段在重点学校就读对获得下一阶段重点学校教育机会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的数据分析结果...
- 作者:
吴愈晓
- 全文[ PDF 2155.0 KB ] 2013.28(4) 共有 5751 人次浏览
|
|
- 社会风险与地方分权——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地方分级管理的原因
- [摘要]中国不仅在行政上实行高度地方分权,而且,在一些重要领域,地方分权的程度超过了效率原则的限度,形成“过度分权”。“过度分权”的表现是,中央政府把一部分全国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也下放给地方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负总责”,形成地方分级管理体制。与美国等联邦制国家相比,中国之所以形成高度地方分权,是源于中国的一个特殊之处,即中央政府能够而且也需要通过地方政府来分散和转移社会风险。因此,在中国,中央政府为了降低自身承担的社会风险及保持政治稳定,就需要把容易引发社会风险的行政事务尽可能交给地方政府去完成,使得从效率角度来看...
- 作者:
曹正汉 周杰
- 全文[ PDF 1813.0 KB ] 2013.28(1) 共有 3045 人次浏览
|
|
- 安全食品的信任建构机制——以H市“菜团”为例
- [摘要]本文用案例经验呈现个体消费者如何通过结成团体建构安全食品的信任机制,并试图用经验与相关的信任演化理论对话。菜团建立了一套个体消费者、菜团、生产者、农夫市集四者环环相扣、由关系到网络结构而形成的独特信任体系,从而消费到值得信赖的产品。菜团的信任演化经验显示了转型时期国人信任建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既有传统的人际信任发展的某些普遍特征,也有与西方学者总结的信任演化模式极为不同的某些特质。
- 作者:帅满
- 全文[ PDF 2358.0 KB ] 2013.28(3) 共有 2009 人次浏览
|
|
- 身份建构逻辑与群体性差异的表征——基于巴黎东北新移民的实证调查
- [摘要]近些年,移民的身份问题受到来自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普遍关注。作为一种边缘社群,与其他群体相比,移民的身份问题更为突出。1990年代末以来进入法国社会的东北人群体已成为温州人之外的又一个华人移民显群,这一群体的形成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下岗工人为主,大都是非法移民。本研究试图从移民认识和解读自我的迁移经历及身份认同出发,探讨法国东北新移民的群体边界的建构和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理解90年代末以来中国转型社会背后的集体性焦虑。
- 作者:
赵晔琴
- 全文[ PDF 2059.0 KB ] 2013.28(6) 共有 263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