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社会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新范式
  • [摘要]社会学是对社会行动提供诠释和反事实因果解释的科学。社会学定量研究的因果性解释,必须能够作为预测社会现象的基础。受到数据和算力限制,多年来社会学定量研究的主要取径是通过统计检验实现关联和因果分析,而无力进行预测。本文对“社会预测”这一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阐述了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实现社会预测的科学原理和当代路径,并对社会预测进行了再定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预测的学术价值、治理价值和话语价值,并阐述了其作为定量社会研究前沿的范式突破意义。我们认为,利用机器学习实现社会预测,是中国社会学...
  • 作者:陈云松、吴晓刚、胡安宁、贺光烨、句国栋
  • 全文[ PDF 1413.0 KB ] 2020.35(3)  共有 5265 人次浏览
  • 历史社会学能化解学科之争吗?——基于西方学术史的结构主题模型分析
  • [摘要]历史社会学正在中国兴起,方法论争论也初显端倪。为了理解该争论,本文以“方法规范化”与“主题多样化”作为两种学术运动的概念范畴,检视西方历史社会学的四十年学术史,并对2642篇论文进行结构主题模型的内容分析。本文发现,“方法规范化”运动易产生方法共识,却导致研究主题固化,而“主题多样化”运动易扩展研究主题,却也可能动摇方法共识。两种运动的矛盾表明,历史社会学不能化解方法论争论,而是使之转移为内部紧张,推动自我更新。西方历史社会学正发起新一轮“方法规范化”运动,重拾“中层理论”,但却带来了知识碎片化的无...
  • 作者:郭台辉、周浥莽
  • 全文[ PDF 1957.0 KB ] 2020.35(3)  共有 3061 人次浏览
  •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
  • [摘要]边缘性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偏重外在结构性排斥的边缘情境取向和偏重内在心理体验的边缘心理取向,并普遍认为个体的社会边缘化遵循“从结构到心理”的常规路径。本文基于“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概念工具,对中国失独者因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而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主动建构并逐渐封闭形成心理边缘,进而演化出从“心死”到“孤老”的结构边缘化三阶段进程加以分析,表明个体社会边缘化还存在非常规的“心理—结构”路径,并据此建构了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双重路径模型。因此,应对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关键是根据边缘化演进规律建立...
  • 作者:徐晓军、张楠楠
  • 全文[ PDF 1503.0 KB ] 2020.35(3)  共有 5284 人次浏览
  • 政策性地位、区别化治理与区别化应责——基于一个移民安置聚集区的讨论
  • [摘要]本文以一个移民安置聚集区为个案,探讨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模式——区别化治理。研究发现,国家对某些地区或群体进行政策性地位赋予,导致宏观层面的区别化治理框架生成。受到特殊化逻辑强支配的基层政府刚性执行该治理框架,使政策性群体在微观治理实践中受到区别对待,并导致治理成本增高。在这种治理困境中,基层政府利用区别化治理框架所衍生出的政策机会结构,发展出区别化应责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治理中的区别化逻辑。文章最后讨论了“区别化治理”与普遍化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治理实践中的相互作用。
  • 作者:黎相宜
  • 全文[ PDF 1489.0 KB ] 2020.35(3)  共有 2990 人次浏览
  • 房屋的谱系——对扎坝社会组织的人类学研究
  • [摘要]长期的实地研究已证明扎坝不存在氏族组织,因此无法用原始社会理论进行解释。本研究转向列维-斯特劳斯的家产亲属制理论,把扎坝的基本社会单位界定为内含政治—经济功能的家屋,进而在对谱系的梳理和对家屋继嗣案例的分析中,辨认出他们深层的社会文化理想乃是女系继嗣。家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推崇一女生育制度,但女系继嗣理想内在的实践困境导致它与家屋继嗣深度互卷而不可分,这体现为双系的血缘亲属体和房系的家屋亲属体交互作用。借助理论化工作,本研究确定出房系社会的基本原子,从中挖掘出两种社会同源性类型,并认为它们是扎坝社...
  • 作者:陈波
  • 全文[ PDF 1669.0 KB ] 2020.35(3)  共有 2507 人次浏览
  • 社会与人民:中国人类学的学术风格
  • [摘要]中国人类学近百年的发展,除与国际人类学研究共享的领域外,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学术风格和思想资源,如家乡人类学、本土人类学与国家人类学。家乡人类学在和西方“异文化”研究的比较中发展起来,构成了本土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人类学本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本土人类学则致力于描述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由国家推动的调查研究活动把人类学的学术旨趣同现实的要求连接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以国家建设为核心的研究取向。引自西方的人类学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
  • 作者:麻国庆
  • 全文[ PDF 1881.0 KB ] 2020.35(4)  共有 3118 人次浏览
  • 把“管理”带回政治——任务、资源与街道办网格化政策推行的案例比较
  • [摘要]当前有关基层政府行为的研究多从组织结构与激励机制出发探究其行动策略,但是,为何处于相同组织结构和激励函数下的地方政府在执行同一任务时依然行为迥异?基于三个街道办在网格化管理政策推行上的行为差异比较,本文提出,尽管面临相同的结构地位和激励函数,但管理任务量的巨大差异、行政资源的平均化配置模式和自致资源获取能力的差别促使三个街道办在面对同一任务时分别采取了按部就班、被动应付和政策悬置三种应对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将“管理函数”带回基层政府行为的研究,并由此进一步讨论其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 作者:陈那波、李伟
  • 全文[ PDF 2593.0 KB ] 2020.35(4)  共有 3250 人次浏览
  • 金融化与国家能力——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从金融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金融体系能够集聚资源与形塑不平等结构,从而影响国家能力。通过中国的案例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金融化与国家能力的社会学分析框架,系统探讨了在金融化过程中国家利用金融集权增强国家控制与动员资源能力的机制与途径。国家在塑造金融集权结构的同时,利用多种途径,借助金融体系获得更为强大的资源控制与动员能力。这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国家治理能力,促进了国家目标的实现。本文认为,金融对国家能力的提升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与效应,因此对金融与政治体系关系的社会学探讨具...
  • 作者:刘长喜、桂勇、于沁
  • 全文[ PDF 2284.0 KB ] 2020.35(5)  共有 4904 人次浏览
  • 中国私营企业主多代流动的分源模式
  • [摘要]中国私营企业主已进入代际传承的高峰期,但多数相关研究仍囿于“父-子”两代范式。通过对2016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截面数据的分析,本文尝试检验私营企业主三代职业地位的多代流动效应。分析表明:(1)第三代的职业地位虽然呈现多样化趋势,但与第二代创业前最后职业地位有着显著相关;(2)私营企业主的地位流动呈现“祖-子”和“父-子”关联并行的局面多代流动效应不仅存在,而且在第一代为市场经营者家庭中更强;(3)职业地位的多代流动效应在年轻世代中呈现强化趋势,而体制地位效应则趋向弱化。这种社会流动的分源模式及其未...
  • 作者:吕鹏、范晓光
  • 全文[ PDF 2106.0 KB ] 2020.35(5)  共有 2706 人次浏览
  • 从“农场”到“城市”——国有农场变迁中的产权交易和身份配置
  • [摘要]城镇化是土地产权和个体身份重新配置的结果。本文提出“产权体制”概念,以指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合作关系。城镇化过程中的产权体制包括两个重要的范畴——土地产权和身份产权,二者处于动态的配置和互动状态之中,城镇化通过产权的交易和配置逐步推进。基于Z省S市国有农场G的案例,本文提出了以产权体制解释城镇化过程的路径。国家通过产权配置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而农场职工、村民等不同主体则希望通过资源交换和权益让渡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城镇化是对原有基于土地和身份产权、社会组织方式所建立的产权...
  • 作者:黄晓星、蒋婕
  • 全文[ PDF 2716.0 KB ] 2020.35(5)  共有 2528 人次浏览
  • 获得感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 [摘要]获得感是检验社会发展成果、评价社会治理成效和民众生活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本文基于CSS 2013数据库,探索获得感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了获得内容、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体验和获得共享五维度的获得感概念结构,证实了获得感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探索获得感概念结构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有利于确定获得感指标和编制测量工具,同时也为社会治理政策的制定和民众社会生活质量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 作者:谭旭运、董洪杰、张跃、王俊秀
  • 全文[ PDF 2079.0 KB ] 2020.35(5)  共有 3541 人次浏览
  • 在禄村书写文明——以圣谕坛为主线的复调民族志
  • [摘要]人类学研究文明社会,不能忽视文献的价值。由田野当地村民创作的文本代表了时人的心声,更应得到重视。《禄村农田》中的圣谕坛是个以谈经、宣讲和阐书为己任的宗教组织,费孝通几次提及这群企图以谈演洞经来消弭日机“炸劫”的绅士,并将他们的生活归结为“消遣经济”。本研究借助坛中民国年间“降下”的鸾书、实地考察和民族志资料来复原禄村玄灵坛的面貌,聆听这一教派关于现代理性和传统道德两方面的声音,以求在经典民族志之外形成一种“复调的民族志”。费孝通对待圣谕坛的态度明显受到韦伯的影响,假如跳出韦伯式的思路,我们会发现...
  • 作者:杨春宇
  • 全文[ PDF 3056.0 KB ] 2020.35(5)  共有 2189 人次浏览
  • 社会变迁与健康不平等——对第五次疾病转型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 [摘要]本文使用疾病转型理论来刻画中国城市居民的健康与社会变迁过程。基于跨越22年的九期调查数据和年龄—时期—队列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在经历第五次疾病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超重率和不动率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城市居民的超重率逐年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超重风险更高,运动时间更少;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的队列在超重和步行时长两个指标上显著高于其他出生队列。在此转型过程中,基于超重和不动的健康不平等不仅与收入相关,还与教育和政治的分层存在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
  • 作者:石智雷、顾嘉欣、傅强
  • 全文[ PDF 2763.0 KB ] 2020.35(6)  共有 3892 人次浏览
  • 教育系统的分流模式与教育不平等——基于 PISA 2015数据的国际比较
  • [摘要]教育不平等的生成机制不仅来自微观视角下家庭内部的再生产,也来自宏观视野下教育系统的制度性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特征以及把握中国教育不平等程度在国际上的相对位置,本研究根据分流模式的差异性将22个国家的教育系统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并讨论了各系统的分流模式对教育不平等的媒介作用。结果显示,在不同教育系统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学习能力之间的关联性呈现差异。在相同教育系统下的各个国家,其教育不平等的结构特征是相似的,而在不同教育系统下的各个国家,其教育不平等的结构特征有显著差异。导致这一...
  • 作者:侯利明
  • 全文[ PDF 2520.0 KB ] 2020.35(6)  共有 4010 人次浏览
  • 照看社会:技术治理的思想素描
  • [摘要]如何为技术治理的兴起提供一个整体性解释框架?为解此难题,本文整合信息、行政和权力三种技术,把国家治理视为国家照看社会的技术。欲照看社会,必先“看”清它。身份信息和效用分析让社会可被“看”,问题导向让“看”不断深入,因果机制把它们串成解释之链。国家将社会简化成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时,暗含了如何“看”的权力。一旦此权力遭受质疑,治理体系将制造出自己的问题,催生新的治理技术,周而复始。本文将诸多技术治理实践揉入推理过程,并重新诠释已有研究和理论。
  • 作者:彭亚平
  • 全文[ PDF 2845.0 KB ] 2020.35(6)  共有 3879 人次浏览
  • 生育意愿研究:理论与实证
  • [摘要]人口衰退、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构成了21世纪的人口危机,而“生育赤字”和超低生育意愿是这场危机的“原爆点”。本研究围绕生育意愿,从生育意愿与生育率关系的稳定性、生育意愿变化规律、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生育赤字、家庭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等方面勾画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育意愿理论的图谱和实证研究的发展脉络,探讨了中国生育意愿研究存在的几个认识问题。中国的生育意愿已低于更替水平,这无疑是生育危机的前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 作者:吴帆
  • 全文[ PDF 1828.0 KB ] 2020.35(4)  共有 7929 人次浏览
  • 把政治文化带回来——文化社会学的启示
  • [摘要]基于对中西方文献的梳理,本文厘清并分析了“政治文化”这一内涵复杂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政治文化的所指和分析路径包括:强调思想史和实践模式的“政治传统路径”、强调态度和行为的“政治心理路径”、强调社会和公共领域的“政治社会路径”以及受文化转向影响的“政治文化路径”。通过对“意义”和“意义实践”的强调,文化路径不仅有助于将政治文化带回社会学的视域,而且有助于促进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新发展。
  • 作者:钱力成
  • 全文[ PDF 1396.0 KB ] 2020.35(3)  共有 3358 人次浏览
  • 自食其力与合群互助:蔡元培“劳工神圣”思想释义
  • [摘要]蔡元培1918年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讲演,推动了近代“劳动”观念的转变和实践。蔡元培主要受严复“群学”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指出凡出劳力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都是“劳工”,自食其力的“工”(劳动)对个体人格养成、群的强盛以及理想世界具有重要价值。蔡元培还以讲演、编写教科书的方式向民众普及劳动的价值。本文重返历史的视野,以理解劳动和劳工问题何以成为“群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最初所关心的主题。
  • 作者:马学军
  • 全文[ PDF 1373.0 KB ] 2020.35(3)  共有 3640 人次浏览
  • 技术升级劳动降级?——基于三家“机器换人”工厂的社会学考察
  • [摘要]近年来,以技术革新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的浪潮,其社会影响引发关注。本文对三家实施了“机器换人”的工厂进行社会学考察,并从劳动关系与劳动过程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智能制造”这个技术升级过程对工人的影响。作者认为,“机器换人”的迅速推进正在让车间里的一线工人经历愈发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过程的“执行替代”以及强化的技术控制等“劳动降级”。从其形成机制来看,国家政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在助推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缺乏工人参与、以机器为中心的技术升级方式。
  • 作者:许怡、叶欣
  • 全文[ PDF 1454.0 KB ] 2020.35(3)  共有 4761 人次浏览
  • “请客不收礼”:道义关系调适与农村宴请新现象研究
  • [摘要]本文在礼物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道义关系调适”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红白喜事宴请中“请客不收礼(金)”的新现象。基于江西省西县西村的个案,笔者发现这一现象经历了不受助关系的临调、受助关系的分解、不受助关系的扩大以及受助关系的选择等过程。村民在声望建构与道义选择的交织中调适着道义关系。当社会位置向上变动或流动资源增多时,声望建构的需求增加,不受助关系扩大,受助关系缩小;当社会位置向下变动或流动资源缺乏时,可受助关系受道义责任与关系程度的影响。上述能动性过程与结构性因素交互作用,形成道义关系调适的...
  • 作者:郑姝莉
  • 全文[ PDF 1471.0 KB ] 2020.35(3)  共有 440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