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自食其力与合群互助:蔡元培“劳工神圣”思想释义
  • [摘要]蔡元培1918年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讲演,推动了近代“劳动”观念的转变和实践。蔡元培主要受严复“群学”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指出凡出劳力有益于自己和他人的都是“劳工”,自食其力的“工”(劳动)对个体人格养成、群的强盛以及理想世界具有重要价值。蔡元培还以讲演、编写教科书的方式向民众普及劳动的价值。本文重返历史的视野,以理解劳动和劳工问题何以成为“群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最初所关心的主题。
  • 作者:马学军
  • 全文[ PDF 1373.0 KB ] 2020.35(3)  共有 3464 人次浏览
  • 技术升级劳动降级?——基于三家“机器换人”工厂的社会学考察
  • [摘要]近年来,以技术革新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的浪潮,其社会影响引发关注。本文对三家实施了“机器换人”的工厂进行社会学考察,并从劳动关系与劳动过程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智能制造”这个技术升级过程对工人的影响。作者认为,“机器换人”的迅速推进正在让车间里的一线工人经历愈发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过程的“执行替代”以及强化的技术控制等“劳动降级”。从其形成机制来看,国家政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在助推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缺乏工人参与、以机器为中心的技术升级方式。
  • 作者:许怡、叶欣
  • 全文[ PDF 1454.0 KB ] 2020.35(3)  共有 4555 人次浏览
  • “请客不收礼”:道义关系调适与农村宴请新现象研究
  • [摘要]本文在礼物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道义关系调适”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红白喜事宴请中“请客不收礼(金)”的新现象。基于江西省西县西村的个案,笔者发现这一现象经历了不受助关系的临调、受助关系的分解、不受助关系的扩大以及受助关系的选择等过程。村民在声望建构与道义选择的交织中调适着道义关系。当社会位置向上变动或流动资源增多时,声望建构的需求增加,不受助关系扩大,受助关系缩小;当社会位置向下变动或流动资源缺乏时,可受助关系受道义责任与关系程度的影响。上述能动性过程与结构性因素交互作用,形成道义关系调适的...
  • 作者:郑姝莉
  • 全文[ PDF 1471.0 KB ] 2020.35(3)  共有 4271 人次浏览
  • 贵货不积:以《老子》解读库拉
  • [摘要]本文借助《老子》的“贵货”和“不积”概念,重新解读美拉尼西亚的库拉交易。我认为,《老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库拉贝壳与库拉名望为什么十分珍贵却又无法积累,以及它们为什么限制了有组织的暴力。总体上,库拉是一个“空转”体系:它交换而不固化等级,竞争而不积累,冲突而不能形成制度,单一“贵货”而抑制其他“贵货”。库拉社会通过推崇“老人”实现了“贵货而不积”,这正是老子通过推崇“圣人”的“不贵货不积”而希望达到的理想秩序,两者都是自然而然的。本文质疑库拉研究的“礼物范式”,探索“贵货”如何导致库拉贝壳、库拉名...
  • 作者:梁永佳
  • 全文[ PDF 1398.0 KB ] 2020.35(3)  共有 2934 人次浏览
  • 社会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新范式
  • [摘要]社会学是对社会行动提供诠释和反事实因果解释的科学。社会学定量研究的因果性解释,必须能够作为预测社会现象的基础。受到数据和算力限制,多年来社会学定量研究的主要取径是通过统计检验实现关联和因果分析,而无力进行预测。本文对“社会预测”这一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阐述了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实现社会预测的科学原理和当代路径,并对社会预测进行了再定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预测的学术价值、治理价值和话语价值,并阐述了其作为定量社会研究前沿的范式突破意义。我们认为,利用机器学习实现社会预测,是中国社会学...
  • 作者:陈云松、吴晓刚、胡安宁、贺光烨、句国栋
  • 全文[ PDF 1413.0 KB ] 2020.35(3)  共有 4731 人次浏览
  • 历史社会学能化解学科之争吗?——基于西方学术史的结构主题模型分析
  • [摘要]历史社会学正在中国兴起,方法论争论也初显端倪。为了理解该争论,本文以“方法规范化”与“主题多样化”作为两种学术运动的概念范畴,检视西方历史社会学的四十年学术史,并对2642篇论文进行结构主题模型的内容分析。本文发现,“方法规范化”运动易产生方法共识,却导致研究主题固化,而“主题多样化”运动易扩展研究主题,却也可能动摇方法共识。两种运动的矛盾表明,历史社会学不能化解方法论争论,而是使之转移为内部紧张,推动自我更新。西方历史社会学正发起新一轮“方法规范化”运动,重拾“中层理论”,但却带来了知识碎片化的无...
  • 作者:郭台辉、周浥莽
  • 全文[ PDF 1957.0 KB ] 2020.35(3)  共有 2852 人次浏览
  • 社会边缘化的“心理—结构”路径——基于当代中国失独人群的经验研究
  • [摘要]边缘性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偏重外在结构性排斥的边缘情境取向和偏重内在心理体验的边缘心理取向,并普遍认为个体的社会边缘化遵循“从结构到心理”的常规路径。本文基于“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这一对概念工具,对中国失独者因生活情境的剧烈变动而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主动建构并逐渐封闭形成心理边缘,进而演化出从“心死”到“孤老”的结构边缘化三阶段进程加以分析,表明个体社会边缘化还存在非常规的“心理—结构”路径,并据此建构了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双重路径模型。因此,应对个体社会边缘化的关键是根据边缘化演进规律建立...
  • 作者:徐晓军、张楠楠
  • 全文[ PDF 1503.0 KB ] 2020.35(3)  共有 4720 人次浏览
  • 政策性地位、区别化治理与区别化应责——基于一个移民安置聚集区的讨论
  • [摘要]本文以一个移民安置聚集区为个案,探讨一种特殊的社会治理模式——区别化治理。研究发现,国家对某些地区或群体进行政策性地位赋予,导致宏观层面的区别化治理框架生成。受到特殊化逻辑强支配的基层政府刚性执行该治理框架,使政策性群体在微观治理实践中受到区别对待,并导致治理成本增高。在这种治理困境中,基层政府利用区别化治理框架所衍生出的政策机会结构,发展出区别化应责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治理中的区别化逻辑。文章最后讨论了“区别化治理”与普遍化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治理实践中的相互作用。
  • 作者:黎相宜
  • 全文[ PDF 1489.0 KB ] 2020.35(3)  共有 2895 人次浏览
  • 房屋的谱系——对扎坝社会组织的人类学研究
  • [摘要]长期的实地研究已证明扎坝不存在氏族组织,因此无法用原始社会理论进行解释。本研究转向列维-斯特劳斯的家产亲属制理论,把扎坝的基本社会单位界定为内含政治—经济功能的家屋,进而在对谱系的梳理和对家屋继嗣案例的分析中,辨认出他们深层的社会文化理想乃是女系继嗣。家屋为实现这一理想而推崇一女生育制度,但女系继嗣理想内在的实践困境导致它与家屋继嗣深度互卷而不可分,这体现为双系的血缘亲属体和房系的家屋亲属体交互作用。借助理论化工作,本研究确定出房系社会的基本原子,从中挖掘出两种社会同源性类型,并认为它们是扎坝社...
  • 作者:陈波
  • 全文[ PDF 1669.0 KB ] 2020.35(3)  共有 2428 人次浏览
  • 把政治文化带回来——文化社会学的启示
  • [摘要]基于对中西方文献的梳理,本文厘清并分析了“政治文化”这一内涵复杂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政治文化的所指和分析路径包括:强调思想史和实践模式的“政治传统路径”、强调态度和行为的“政治心理路径”、强调社会和公共领域的“政治社会路径”以及受文化转向影响的“政治文化路径”。通过对“意义”和“意义实践”的强调,文化路径不仅有助于将政治文化带回社会学的视域,而且有助于促进政治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新发展。
  • 作者:钱力成
  • 全文[ PDF 1396.0 KB ] 2020.35(3)  共有 3241 人次浏览
  • 应急管理的中国模式——基于结构、过程与功能的视角
  • [摘要]应急管理通常涉及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但这两个层面在不同国家的含义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差异较大。本文以结构、过程和功能的视角,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分析党对应急管理的结构性介入,同时,以武汉市成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展示党领导国家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及其成效,从而揭示出中国应急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应急管理模式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十分有效,但是,成本代价也很大。因此,应以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为契机,统筹完善常规应急管理体系与非常规...
  • 作者:龚维斌
  • 全文[ PDF 2573.0 KB ] 2020.35(4)  共有 3047 人次浏览
  • 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原则与指标体系
  • [摘要]基于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抗击实践,本文建议完善及时报告、科学识别、信息公开、风险区分与早防早治、靠前指挥、激增能力、社会动员、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统筹推进、公平分配的国家公共卫生风险预警应急管理原则体系,呼吁构建包括人民健康、民众情绪、经济影响、政治影响、公共安全、国际合作等指标在内的国家公共卫生风险预警应急管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作者:宋林飞
  • 全文[ PDF 1244.0 KB ] 2020.35(4)  共有 2635 人次浏览
  • 信息、信任与信心:风险共同体的建构机制
  • [摘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是建构有效的风险共同体。研究认为,风险信息、信任、信心以及风险认知和情绪体验等是风险共同体建构中的重要变量。笔者使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初期的全国调查数据,验证了信息—信任—信心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疫情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度通过官方信息源信任对疫情防控信心产生影响,疫情防控信心进一步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另外,官方信息源信任和非官方信息源信任可以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情绪体验,但二者作用的方式相反。
  • 作者:王俊秀、周迎楠、刘晓柳
  • 全文[ PDF 2013.0 KB ] 2020.35(4)  共有 2949 人次浏览
  • 中国城市移民的住房——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
  •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户籍制度等制度性安排的社会区隔作用下降,人口跨区域流动越来越频繁,城市成为多数人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但日益高涨的城市房价已经或正在成为外来者融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一种障碍。对CGSS微观数据的分析表明,与城市原居民相比较,城市移民在收入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弱势,但在住房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基于住房的社会排斥机制开始形成,并且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劳动市场、有着时间累积性和代际传承性的社会排斥。如果房价持续上涨,这种排斥机制将借助时间累积性而变得顽固和相对隐蔽。住房在社...
  • 作者:方长春
  • 全文[ PDF 1933.0 KB ] 2020.35(4)  共有 3446 人次浏览
  • 经济发展特征、住房不平等与生活机会
  • [摘要]既有研究大多强调住房不平等是职业不平等的结果,而住房不平等并未成为社会不平等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特征指出,在中国经济模式下,住房不仅代表着独立于职业之外的生活机会,而且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民财富、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官方统计数据、代表性调查数据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从资源获得而言,基于住房获得的财富已经超过了职业收入;从主观认知而言,住房产权也成为城市居民社会地位获得与向上流动的基础。本文为“房住不炒”、促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住房政策提供了实证基础。
  • 作者:魏万青、高伟
  • 全文[ PDF 2041.0 KB ] 2020.35(4)  共有 3301 人次浏览
  • 住房属性嬗变与城市居民阶层认同——基于消费分层的研究视域
  • [摘要]本文将住房纳入到消费分层的研究视域,基于2015年CGSS调查数据分析了住房对居民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诸如产权、面积、社区品质等住房的消费品属性和住房消费分层本身都对阶层认同的产生及阶层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来引导居民理性的住房需求,建立合理的房产增值收益分配体系,缓解住房不平等引起的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 作者:张传勇、罗峰、黄芝兰
  • 全文[ PDF 2176.0 KB ] 2020.35(4)  共有 3544 人次浏览
  • 战略认知、增量式变革与中国银行业变迁
  • [摘要]本文运用经济社会学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视角,考察了1984-2015年中国银行业的长时段发展进程。研究发现:从银行业金融形态上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专业银行分割垄断到多元银行体系构建、民间金融再度兴起及其制度化发展、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三个阶段的重要变迁。其背后隐含着共通性和一致性的历史制度逻辑:中国银行业的变迁本质上是国家所主导的增量式变革的产物;在特定战略认知的交叠影响下,国家先后通过三次增量式变革战略深刻影响和形塑了银行业的变迁路径。本文为理解中国银行业发展变迁提供了一种具有历史洞察力的解释路径与分析...
  • 作者:梁波、王海英
  • 全文[ PDF 2419.0 KB ] 2020.35(4)  共有 1931 人次浏览
  •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从嵌入经济到嵌入社会
  • [摘要]税收制度要匹配国家发展目标和税源基础,它必须嵌入到经济和社会肌体中才能实现这两个匹配。根据税收制度嵌入对象的转移方向不同,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税收事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嵌入单位、嵌入企业和嵌入社会。它们对应的国家发展目标分别是:推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推动国家治理。随着我国税源基础从国民收入循环的生产环节向再分配和财富积累环节转移,税收制度嵌入基础将逐渐从经济转入社会,这对推动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在保持税收嵌入广泛经济基础的同时,深化税收嵌入社会的程...
  • 作者:吕冰洋、张兆强
  • 全文[ PDF 2380.0 KB ] 2020.35(4)  共有 2305 人次浏览
  • 社会与人民:中国人类学的学术风格
  • [摘要]中国人类学近百年的发展,除与国际人类学研究共享的领域外,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学术风格和思想资源,如家乡人类学、本土人类学与国家人类学。家乡人类学在和西方“异文化”研究的比较中发展起来,构成了本土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人类学本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本土人类学则致力于描述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解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由国家推动的调查研究活动把人类学的学术旨趣同现实的要求连接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以国家建设为核心的研究取向。引自西方的人类学学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
  • 作者:麻国庆
  • 全文[ PDF 1881.0 KB ] 2020.35(4)  共有 2939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