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源丰裕、租金依赖与公共物品提供——对山西省分县数据的经验研究
- [摘要]本文研究了丰裕的资源禀赋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民生公共物品提供。财政社会学认为,资源的租金效应将使政府的自主性更强而对社会的回应性则减弱,导致治理水平低下。政治短视理论也认为,租金依赖将使政府相对忽视长期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环境回报。山西的县级政府层级提供了检验这些理论的理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资源丰裕的地方政府对教育、环境保护、医疗社保等社会民生的财政支出相对更少,而对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支出则更多。这一分析对理解“资源诅咒”在中国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解释。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在制度上优化资源丰裕地方的政...
- 作者:庄玉乙;张光;
- 全文[ PDF 2925.0 KB ] 2015.30(5) 共有 3081 人次浏览
|
|
- 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社会互构论”理论意义浅析
- [摘要]郑杭生教授等人倡导的“社会互构论”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理解为一种“互构共变”的关系,试图通过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这种“互构共变”关系来理解和诠释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无论是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还是世界社会学发展史来看,这样一种社会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1130.0 KB ] 2015.30(5) 共有 4418 人次浏览
|
|
- 政企关系、双向寻租与中国的外资奇迹
- [摘要]中国究竟如何创造出外资奇迹?根据作者调查,中国吸收的制造业外资中,相当比例是受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所吸引。但地方政府为何如此热衷招商?关键在于政府与外资间的“双向寻租”活动。这种活动既有传统寻租的企业逢迎政府,也有政府逢迎企业的“反向寻租”活动。作者认为,正是这样的反向寻租,一方面遏制了寻租活动的过分猖獗,另一方面诱使地方政府提供大量优惠,换取外资企业的投资落地。中国的外资奇迹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本文聚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政企互动,说明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的激励机制、行为及其后果。通过上述分析,...
- 作者:
耿曙;陈玮;
- 全文[ PDF 2964.0 KB ] 2015.30(5) 共有 6772 人次浏览
|
|
-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 [摘要]“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家庭为个人承担责任”,这些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有效经验。本研究尝试以历史社会学路径重新解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转折。论文从对参与撬动历史转变的云南知青回城运动的案例解读入手,分析说明社会转折的发生是以当时人们普遍渴望改变生活的共同情绪和诉求行动为背景,以上上下下对共享的社会道德资源的挖掘、动员为重要方式。论文通过对当时政府出台的以家庭为主题的政策群的分析,说明社会转折时期存在一个在上下互动中形成的家庭化运动,从这一现象可...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3202.0 KB ] 2015.30(5) 共有 4852 人次浏览
|
|
- 多子未必多福——生育决策、家庭养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了农村家庭不同生育决策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并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研究发现,重视子女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父母老年生活质量,尤其是择优培育效果更为明显,而单纯子女数量的增长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只有负面影响。和儿子相比,女儿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更有利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但是在不同年龄段,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在老年初期和老年中期,女儿受教育年限越长,父母的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也就越好,并且女儿给予老年人的照料也更多;...
- 作者:
石智雷
- 全文[ PDF 2960.0 KB ] 2015.30(5) 共有 4641 人次浏览
|
|
- 理论自觉与社会运行学派的发展
- [摘要]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次解析社会运行学派的理论结构,分析该学派理论建设中理论自觉的主要维度,指出该学派是在对“中西”、“古今”、“理实”三大基本关系的深入反思中不断发展的,是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成为了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重要借鉴对象。
- 作者:
洪大用;黄家亮;
- 全文[ PDF 1309.0 KB ] 2015.30(5) 共有 3324 人次浏览
|
|
- 真的有“七年之痒”吗?——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研究
- [摘要]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初访数据研究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发现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呈明显的“倒U型”曲线,且曲线峰值出现的时间逐步提前。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自然演化论和总体异质性理论为“倒U型”的离婚模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前两种理论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总体异质性理论则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总体分割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有离婚经历的群体其离婚风险表现为线性递增,而大量不离婚夫妻群体的存在导致总体离婚模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分期群的比较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
- 作者:许琪;邱泽奇;李建新;
- 全文[ PDF 2509.0 KB ] 2015.30(5) 共有 5582 人次浏览
|
|
- 社会运行视角与社会学的本土化
-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郑杭生先生提出社会运行理论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本文从社会运行视角考察了这些新变化,分析了政府、市场与社会在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政府主导、整体利益社会、关系社会、等级身份和礼仪社会、家庭伦理本位社会等五大特征,认为应在五大特征的基础上理解中国社会运行,应在认识中国社会特征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建设。
- 作者:
李强;张莹;
- 全文[ PDF 1247.0 KB ] 2015.30(5) 共有 3391 人次浏览
|
|
- 农地制度变革的路径、空间与界限——“赋权—限权”下行动互构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从“赋权—限权”框架下中国农地制度相关主体行动互构的视角,系统考察改革以来在农地的经营、管理和征收改革中所形成的中央、农民和地方关系。研究发现,具有赋权—限权特性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内含自身的悖论,即赋权与限权的对冲以及由此而来的中央、农民与地方—基层政府在赋权—限权上的需求错位:中央既通过不断强化农地承包经营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坚持农地的集体所有制限定农民的权利边界;既向地方赋权让利以调动积极性,又控制后者借地谋利的冲动;农民既利用赋权扩张利益,构成对限权的冲击,又借助限权维系...
- 作者:
吴毅;陈颀;
- 全文[ PDF 3370.0 KB ] 2015.30(5) 共有 12463 人次浏览
|
|
- 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生
- [摘要]“群体性事件”是国家赖以布局维稳工作的中心概念,因而是观察维稳政治形成和变迁的重要窗口。本文试图揭示该概念的形成、演变,以及造成这一过程的社会逻辑和机制。研究发现,1949年后,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现象早已有之,但“群体性事件”概念直到1994年才诞生。并且,“群体性事件”最初只是公安部门用以描述其工作任务的一个治安概念,后才随着防控群体性事件上升为一项国家性的政治日程而上升为一个政治概念。“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形成及演变是社会冲突与国家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集体抗争的形态不断出新;...
- 作者:
冯仕政
- 全文[ PDF 2916.0 KB ] 2015.30(5) 共有 5622 人次浏览
|
|
- 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政治的特点提出理解抗争成功的探索性分析框架,指出政治机会与框架对抗争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客观的”政治机会不仅包括中央干预,还包括央媒支持性报道和有利的制度框架。文章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2003-2012年40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拆迁抗争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中央干预与央媒支持性报道并存的“多渠道强干预”是抗争成功的充分条件,而“多渠道强干预”则取决于有利的制度环境和抗争者的多重混合框架化策略。此外,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展示了成功抗争中的动力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抗争结果研究...
- 作者:
黄荣贵;郑雯;桂勇;
- 全文[ PDF 2383.0 KB ] 2015.30(5) 共有 5525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