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头包工制:近代中国工业化中的雇佣和生产方式
- [摘要]本文着重从组织形成的历史过程与维系的社会基础来分析我国近代工业化中把头包工制这种重要的劳工雇佣及生产作业组织。基于近代工业史、企业史、工运史的相关历史资料及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方式的历史渊源、层级结构与改革过程。本研究认为,这种方式最先在洋务派兴办的厂矿企业中出现,后又扩展到近代其他类型的重工业厂矿企业中;这种方式固然受到西方包工制的影响,但其中把头的组织实则来源于湘军组织,二者内在共通之处是带领者和被带领者之间结成的依附庇护关系,而这种关系很大程度上又根源于秘密社会;这种方式虽不符合...
- 作者:
马学军
- 全文[ PDF 8348.0 KB ] 2016.31(2) 共有 3790 人次浏览
|
|
- 超越进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回眸与思考
- [摘要]“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本文从发展社会学的视角,直观地刻画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描述了“进化”与“超越进化”在经验层次上的区别;进而在概念层次上阐述了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时空压缩与时空延伸的结合和统一,并由此论述了“十二五”时期之所以能够实现“超越进化的发展”的原因和机理。
- 作者:
景天魁
- 全文[ PDF 6618.0 KB ] 2016.31(2) 共有 3192 人次浏览
|
|
- 政府组织间的权责配置——兼论“项目制”
- [摘要]立足于基础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政府组织间关系的现实,本文建构了政府间权责关系配置的基本框架。政府组织与企业不同,具有自身的权责类型,权威体现为汲取与产出两个维度,责任则通过监督与问责的方式和来源得以呈现。作为单一权威制国家,我国既不同于联邦制,更不同于极权机制,地方或下级政府具有有限自主性,政府组织间权责配置具有不清晰、连带,以及向上负责和责任易转嫁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统合了“中国式联邦制”、“锦标赛”等假说,厘定其解释边界,以提出既契合我国特殊性,又对一般理论有挑战和贡献的假说。为了解释自上...
- 作者:
史普原
- 全文[ PDF 2841.0 KB ] 2016.31(2) 共有 4371 人次浏览
|
|
- 转型国家与行业协会多元关系研究——一种组织分析的视角
- [摘要]当前有关社会组织的研究中,缺少对于组织内部特征及其组织行动之塑造作用的分析。本文认为,除了强势国家的支配,组织自身凝聚和表达社会利益的能力同样塑造了国家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基于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一个结合组织“自主性”和“凝聚力”的二维框架,解释了政府与行业协会关系的四种类型,即合作型、对抗型、支配型和工具型。其贡献在于: 1.带回组织维度的分析,突破了单一维度上国家与社会的强弱对比分析; 2.提示应修正对于政会关系的“非抗争性”认知,行会亦可能构成集体抗争的基础; 3.揭示了当前中国政商关系的分化,挑战了...
- 作者:
纪莺莺
- 全文[ PDF 8337.0 KB ] 2016.31(2) 共有 3963 人次浏览
|
|
- 灾区重建过程中的社会记忆修复与重构——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增能服务为例
- [摘要]在灾区重建过程中,社会记忆的修复和重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受灾民众尽早走出灾害阴影。运用专业社会工作增能方法对灾区社会记忆修复和重构的实质在于对社区原生和内生力量的增能。本文以上海社会工作服务队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进行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探究了专业社会工作的增能方法介入灾区社会记忆修复和重构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灾区民众个体心理、人际关系、社区组织和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项目化服务运作的考察,分析其对灾区社会记忆修复与重构的影响,并以此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增能服务介入灾区重建的路径及其发展前景。
- 作者:
文军、何威
- 全文[ PDF 10565.0 KB ] 2016.31(2) 共有 3915 人次浏览
|
|
- “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与社会学研究的创新之路
- [摘要]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转型的新路。与某些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曾采取的“危机转嫁和对外扩张”道路截然不同,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将矛盾和危机化解于国土内部的东方式现代化道路。本文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应对和解决的三大难题,即超大规模的城镇化、社会不平等和维护社会秩序。文章进而分析了社会学在解决这些难题中的贡献,即关注城乡均衡发展及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聚焦社会结构优化和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最后,本文探讨了“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与应对,即推进绿色发展与人的城镇化、构建橄榄型社...
- 作者:
李强、杨艳文
- 全文[ PDF 6194.0 KB ] 2016.31(2) 共有 3194 人次浏览
|
|
- 有儿子的母亲更传统吗?——儿子和女儿对父母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
-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的兴起,社会性别和性别意识形态逐渐受到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据显示,孩子也能够影响父母的社会观念与社会态度。本研究以CGSS2013数据为样本,探讨子女及其性别是否能对父母的性别意识形态产生影响。结果发现,子女数量能够显著影响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性别意识形态;是否有儿子对父母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母亲身份的调节,并且有儿子能显著增强母亲对传统主义性别意识形态的认同。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中国父权制度文化影响下的子女性别与父母性别...
- 作者:
孙晓冬、赖凯声
- 全文[ PDF 8693.0 KB ] 2016.31(2) 共有 8338 人次浏览
|
|
- 西方人类学产权研究的三种路径
- [摘要]人类学经典为产权研究提供了宝贵传统,可以概括为比较视野、基于民族志的经验研究和对产权社会嵌入性的强调。当代人类学产权研究发展了这些传统,同时摒弃西方中心主义理念。西方人类学界深入反思和讨论“产权”概念,由此推进了重要的研究路径——即“社会关系路径”、“产权话语分析”和“替代性的系统分析框架”,它们有助于产权的跨文化研究,并为产权的嵌入性问题提供了更具体的学理基础和研究进路,而各路径之间也有相互结合之可能。
- 作者:
周歆红
- 全文[ PDF 9976.0 KB ] 2016.31(2) 共有 3226 人次浏览
|
|
- 中国人的职场交往与收入——基于差分方法的社会资本分析
- [摘要]现有社会资本文献多聚焦于个人社交网络,对与工作岗位相连带的职场交往关注很少,更缺乏因果分析。本文利用2009年全国八城市调查数据,探讨基于工作岗位的“职场交往”对中国城市劳动者收入的影响及其特征。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利用一阶差分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单位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对劳动者收入均有正向作用;外部交往的影响高于内部交往;与个人社交相反,职场外部交往对收入的影响在非国有部门大于国有部门。本文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社会资本因果效应和类型差异的理解。
- 作者:
刘伟峰、陈云松、边燕杰
- 全文[ PDF 8904.0 KB ] 2016.31(2) 共有 4665 人次浏览
|
|
- 城乡出身与累积优势:对高学历劳动者的一项追踪研究
- [摘要]本文研究城乡户籍出身的高学历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累积性的不平等及其具体过程机制。通过分析“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两期就业数据,发现城乡户籍出身对高学历劳动者工作收入的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扩大,而后来的差异又可以由初期工作特征的差异——例如职位晋升机会和教育匹配情况——来解释。用更为综合的就业质量来代替工作收入进行分析,上述发现仍然成立。这验证了累积优势理论所预期的不平等“扩大效应”和“中介效应”。本文还进一步发现,高学历劳动者中城镇出身所带来的累积优势,与高等教育获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关系不大...
- 作者:
李骏
- 全文[ PDF 8770.0 KB ] 2016.31(2) 共有 5668 人次浏览
|
|
- 技术变迁视角下的劳动过程研究——以互联网虚拟团队为例
-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劳动过程理论发展的脉络,以技术、意识形态为线索呈现了已有的研究框架。继而通过对互联网虚拟团队劳动过程的经验研究,提出在“横虚纵实”的组织中所实践的虚拟团队劳动过程存在双重矛盾:既存在作为虚拟团队的文化基础的,体现为平等、自由与合作的工程师文化,也存在以个体利益为先以及等级制特征的科层制管理,二者导致了虚拟团队劳动中的合作与分化。从本质上看,这是企业为获得剩余价值对技术文化和管理控制综合统筹的妥协性制度安排,其中互联网技术文化在双重矛盾的劳动过程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讨论,本...
- 作者:
梁萌
- 全文[ PDF 8242.0 KB ] 2016.31(2) 共有 384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