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才之路:通往转型社会二元精英地位的双重路径
- [摘要]以产权制度及其与国家间关系以及相应的协调机制为基础,转型社会里形成了权威型支配和市场型支配,以及在此双重分层秩序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公职精英和市场精英。在成员遴选上,公职精英以价值理性为引导,更有可能以政治忠诚为基本资格,具有一定程度的闭合性;市场精英则以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理性为引导,更有可能以普遍主义的绩效能力为基本资格,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忠诚者更有可能通过赞助性流动获得公职精英地位,市场能力突出者则更有可能通过竞争性流动获得市场精英地位,由此形成了双重路径。本文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CGSS2008资料...
- 作者:刘欣
- 全文[ PDF 1955451.0 KB ] 2021.36(4) 共有 4726 人次浏览
|
|
- 差序格局、圈子现象与社群社会资本
- [摘要]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是社会资本本土化研究的社会基础,社群中的“圈子现象”则是社会资本本土化研究的组织基础。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在个体层面呈现出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社群层面则呈现出以精英(能人)为中心的圈子特征。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提出一套符合中国社会情境的社群社会资本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基于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从信任、结构和资源三个维度,构建出四种社群社会资本的理想类型,发展出三个指标来度量社群社会资本。研究发现,社群精英能否相互信任形成稳定的圈子,社群精英是否在...
- 作者:尉建文、陆凝峰、韩杨
- 全文[ PDF 1738493.0 KB ] 2021.36(4) 共有 6664 人次浏览
|
|
- 数学的性别——性别观念对初中生数学水平的影响
-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跟踪调查(CEPS)的数据资料,从个体、家庭、学校和地区四个层次探讨了性别观念对女生数学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和家长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认知对男女生的数学能力都有显著的影响,对男生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对女生则产生了抑制作用;但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并未对女生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家庭子女的数量与性别结构与当地的性别比等因素对男生和女生的数学水平都不具显著影响。因此,影响女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女性自身以及家庭对于性别与数学关系的刻板印象认知,而非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与行为。
- 作者:谢桂华、刘昕毓
- 全文[ PDF 2427959.0 KB ] 2021.36(4) 共有 6199 人次浏览
|
|
|
|
- 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从连结到团结
- [摘要]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简约而有统摄性的理论阐述。本文试图以解析“社会”概念为基础,逻辑地、整体地把握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研究发现,“社会”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一种人类生活形态,社会治理则是“社会”之二重性及其内在张力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中心任务则是争取连结与团结的互动共生,最终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公共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贯穿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仍应以小治理为中心,从远期来说,...
- 作者:冯仕政
- 全文[ PDF 11998.0 KB ] 2021.36(1) 共有 7730 人次浏览
|
|
- 重新发现“再生产”:从劳动到社会理论
- [摘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批判性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双重生命生产”和妇女解放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是如何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基础实现再生产,并与资本主义制度维系相关联的。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角揭示了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分离—依赖”矛盾,对理解和分析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性别、家庭与劳动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 作者:李洁
- 全文[ PDF 13192.0 KB ] 2021.36(1) 共有 7681 人次浏览
|
|
- 中国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及本体政治指向
- [摘要]本文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为背景和对话对象,讨论与此现象有关的中国人类学及其实践指向。本文对本体论进路的选择性梳理体现出中国人类学在这一多源思潮中的特别视角。本文认为,本体论转向是由多来源的实践活动引发的运动,本体政治以及当下的积极行动人类学或直接行动是其在现实层面的回响。本文最后讨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论视野,强调中国的本体论人类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知识来源和实践动力。文章以日常语言视角下的地势研究为例,讨论这一论说与金岳霖日常语言实在论的契合及其与当代日常语言哲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对当下的人类学学者...
- 作者:朱晓阳
- 全文[ PDF 15107.0 KB ] 2021.36(1) 共有 4514 人次浏览
|
|
- 转向、重构与余问——当代法国个体社会学的进路
- [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个体社会学在法国日渐兴起。出于对社会变迁和已有理论的反思,个体社会学学者试图摆脱整体主义的视域,构建新的研究实践。他们一方面从个体的自我解构、经验组建、自主团结出发,分析主体性对现实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个体化进程对个体的影响来探究人际关系和结构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内部矛盾。其分化的视角与立场逐渐形成了“诠释型”和“批判型”两种思路,也衍生出有关方法论、应用性与理论基质的争议与余问。
- 作者:吴真
- 全文[ PDF 12948.0 KB ] 2021.36(1) 共有 3657 人次浏览
|
|
- 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机器学习方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处理效应异质性是定量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为例,指出以算法为导向的新兴分析手段可以克服模型形式和变量选择的限制,并考虑变量间各种交互关系。因果随机森林与贝叶斯叠加回归树分别体现了“匹配”和“模拟”的分析逻辑,以帮助研究者勾勒出异质性处理效应的经验分布并探索该异质性的决定因素。然而,参数设定差异和算法差异都会损害处理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的稳健性。
- 作者:胡安宁、吴晓刚、陈云松
- 全文[ PDF 12379.0 KB ] 2021.36(1) 共有 7884 人次浏览
|
|
- 政策内容再生产的影响机制——基于涉农政策文本的研究
- [摘要]本研究尝试深入政策文本,使用词向量模型等构建“政策内容再生产”系数这一测量地方政府行为的新维度,以量化不同省级政府在采纳国家涉农政策之后对政策文本的细化、更新程度,进而对我国文件传递中“深层”政策内容变化的模式和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基于国家和省级政府长时段政策文本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相较于外部压力和经济激励,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更易受到地方政府经济能力、市场化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等自身执行能力和执行动力的影响;政策采纳速度对政策内容再生产程度的影响呈现“倒U型”,...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11187.0 KB ] 2021.36(1) 共有 5664 人次浏览
|
|
- 自雇群体跨体制社会资本的收入效应与作用机制
- [摘要]本文聚焦于自雇群体,探讨跨体制社会资本对收入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自雇者跨体制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是提升机会增量,包括直接机会增量和间接机会增量,由此实现收入效应;第二,对于跨体制社会资本收入效应的因果性,通过运用滞后变量模型、工具变量和倾向值匹配等统计方法,对内生性问题做了较严格的统计检验,获得了稳健结果。本文对自雇群体的分析深化了跨体制社会资本及其收入效应的理论认识。
- 作者:王文彬、肖阳、边燕杰
- 全文[ PDF 12393.0 KB ] 2021.36(1) 共有 3952 人次浏览
|
|
- 技术变革中的福利态度转变——自动化替代对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影响
- [摘要]本文聚焦于“机器换人”运动中的职业自动化替代,致力于揭示技术变革背景下个体养老责任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个体职业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性越高,越偏好由政府承担养老责任。第二,自动化替代通过提高个体对未来的风险预期强化其期待政府养老的倾向。第三,自动化替代的强化效应在不同群体、家庭和地区间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强化效应在高收入群体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群体以及有代际陪伴的家庭和公共服务较好的地区中更加明显。
- 作者:范梓腾、宁晶
- 全文[ PDF 10407.0 KB ] 2021.36(1) 共有 3805 人次浏览
|
|
- 求同还是存异?——同质性视角下的学业成就研究
- [摘要]按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进行分班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该议题牵涉到对中国基础教育效率与公平的双重考验。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和2015年两期数据,本文发现: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对不同学业能力学生的成绩有差异化影响,低学业能力学生的综合成绩随着班级学业能力同质性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升。基于不同科目、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结果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也均呈现出一致的模式。
- 作者:程诚
- 全文[ PDF 12727.0 KB ] 2021.36(1) 共有 4772 人次浏览
|
|
- 产权实践的场域分化——土地发展权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拓展与启示
- [摘要]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分配引发了土地发展权议题研究。借助“产权社会建构”和“政府行为”脉络的相关文献,本研究提出“场域分化”的概念,用以强调体制场域和社会场域对于土地产权的形塑机制,以及体制场域中的地方权力机制之于地权界定的中心意义。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借助土地规划、收储和“增减挂钩”政策等发展出的隐性嵌入机制,深刻影响着基层社会的产权界定。由此,制约农民产权实践空间的并非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发展的显性嵌入机制,而是隐性嵌入机制。城乡分化问题则源自不同实践场域中地方政府与农民在收益能力方面的隐性分化...
- 作者:陈颀
- 全文[ PDF 13612.0 KB ] 2021.36(1) 共有 3684 人次浏览
|
|
|
|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 [摘要]本文使用2018-2020年在全国调研的贫困村案例,考察脱贫攻坚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形态,这种形态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下利益主体的互动和博弈,而是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一体”。论文通过乡村产业发展中国家与农民经营的“对接”方式、驻村帮扶中国家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案例对这种关系形态进行了描述。重视“家国一体”的一面,有利于在乡村振兴中保持和维护“家”的主体地位。
- 作者:周飞舟
- 全文[ PDF 2591717.0 KB ] 2021.36(6) 共有 5244 人次浏览
|
|
- 聚落的三重性: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研究的聚落维度变得更加重要。通过与聚落地理学文献的对话,本文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来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这个框架揭示出乡村聚落具有系统、社区和生活的结构三重性,而乡村聚落的演化在系统性、社区性和生活性三个相应的进程中同时展开。在传统乡村社会,生存是生活的基本内涵,生活性进程也构成了对其他进程的强制;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系统性进程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系统性、社区性和生活性三个进程协同起来,探索创造良好的乡村社区生活的可能性。
- 作者:熊万胜
- 全文[ PDF 2404296.0 KB ] 2021.36(6) 共有 3666 人次浏览
|
|
- 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基础设施、时空经验与县域城乡关系再认识
- [摘要]本文借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析方法,引入时空经验的视角,以鲁东地区山县为例来理解县域内进城农民家庭的“城乡两栖”现象。本文发现,交通与通讯技术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变革带来了人们关于县域内时空经验的变化。而在将这一新的时空经验编织进日常生活的同时,进城农民基于村庄内的旧有惯习,将关于家庭的“终生筹划”“拓扑”至跨越村庄—县城的空间中,从而呈现一种“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的形态,县域内的城乡关系结构由此出现一体化的特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上述发现对于城乡融合的体制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 作者:白美妃
- 全文[ PDF 3035808.0 KB ] 2021.36(6) 共有 4656 人次浏览
|
|
- 社会工作干预与中国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研究——以绿耕项目为例
- [摘要]本文以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中国云南、四川和广东省农村近二十年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经验为基础,借助马克思主义生态视野,分析中国乡村社区衰落的表现及其社会根源,并探寻生态社会主义的出路。研究认为,区别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反身性—治疗性”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应该借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范式,致力于在小农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实施干预,推动乡村生态、生计和生活的“系统性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以此回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 作者:张和清、尚静
- 全文[ PDF 2983885.0 KB ] 2021.36(6) 共有 4673 人次浏览
|
|
- “饭圈”观察:组织特征与圈内外关系
- [摘要]“饭圈”有时因组织公益行动而受表扬,但是经常因“不良粉丝文化”严重损害其社会接受度。作者在田野观察中发现,“饭圈”是主要依赖文化纽带、感情规训并且接受商业资本介入的类组织群体,他们能部分理解社会转型给娱乐业提供的结构性开放机会,但是在理解政策约束和按照公序良俗组织圈内关系与协调圈外关系上表现出明显不足。本研究指出,一方面,“饭圈”需要理解政策界限;另一方面,治理政策也需要保持对类组织的对应度。
- 作者:毛丹、王敬雅、陈佳俊
- 全文[ PDF 2971254.0 KB ] 2021.36(6) 共有 686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