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粉”“黑”之争:网络迷群极化的“日常化”转向
  • [摘要]基于对国内篮球迷群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本文提出,在球迷等各类主题网络迷群里正日渐弥散着一种“日常极化”现象,并特别反映于“粉丝”同其敌对者“黑子”在互联网上长期的群体争斗过程中。“日常化”特征不仅意味着极化的频繁显现,相较于当前大多数研究者主要聚焦的带有突发性质的网络群体极化,此类迷群极化现象在发生机制、表现形式和演化路径方面也与前者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从迷群割据政治的角度为日常极化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以期拓展群体极化经典理论的解释边界,丰富对青年亚文化领域冲突心理与行动的理解。
  • 作者:冯济海
  • 全文[ PDF 2762685.0 KB ] 2021.36(6)  共有 5665 人次浏览
  • 社会治理与公共生活:从连结到团结
  • [摘要]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一个简约而有统摄性的理论阐述。本文试图以解析“社会”概念为基础,逻辑地、整体地把握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研究发现,“社会”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一种人类生活形态,社会治理则是“社会”之二重性及其内在张力的必然要求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调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关系,中心任务则是争取连结与团结的互动共生,最终形成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公共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贯穿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进程。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仍应以小治理为中心,从远期来说,...
  • 作者:冯仕政
  • 全文[ PDF 11998.0 KB ] 2021.36(1)  共有 8075 人次浏览
  •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新征程
  • [摘要]2020年是中国现代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四个维度阐释“现代化新征程”的含义和意义,即长远发展战略构想的新征程、发展理念变革跃升的新征程、应对新阶段新挑战的新征程和走出现代化诸多陷阱的新征程。本文还分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演进所折射的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以期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镜鉴。
  • 作者:李培林
  • 全文[ PDF 1239801.0 KB ] 2021.36(2)  共有 4998 人次浏览
  •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与社会治理再转型
  •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将怎样再转型,中国社会学又要站在怎样的方位,以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才能更加贴切地把握和诠释这一过程,这是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
  • 作者:李友梅
  • 全文[ PDF 1261871.0 KB ] 2021.36(2)  共有 4501 人次浏览
  • 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
  • [摘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两大关键举措。此前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只提农业现代化,现在则开始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的连接、转换和相互支持,而这是摆在当前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面前的关键难题,亟待破解。本文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元实践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旨在揭示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有关政策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 作者:王春光
  • 全文[ PDF 1298786.0 KB ] 2021.36(2)  共有 4681 人次浏览
  • 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员
  • [摘要]本文从组织动员视角,通过呈现与分析脱贫攻坚中涉及动员的各种制度、过程、策略与技术,揭示了在贫困治理领域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过程与机制。研究认为,层次鲜明、梯次接续的组织动员机制在治理结构上构建了党政科层组织的内部条块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功能性耦合关系,在治理机制上形成了单中心的治理权力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行动的共存与实践。组织动员的多重机制重塑了贫困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基层政权内部关系、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而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双重创新则激活了贫困治理的国家能力与社会潜...
  • 作者:符平、卢飞
  • 全文[ PDF 2423909.0 KB ] 2021.36(3)  共有 5088 人次浏览
  • 功能性分权与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
  • [摘要]功能性分权是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权。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正致力于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权力是履责的工具,权责一致是有效治理的前提。功能性分权生发于事务分工→职能分定→责任分置→权力分立的逻辑,具有抽象性、嵌套性、相对性等特征,适应并扎根于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功能性分权的框架下,可以通过政治权力与治理权力的统筹设置以及制约、监督、协调等机制的合理配置与动态调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效率与廉洁双重目标的均衡。
  • 作者:陈国权、皇甫鑫
  • 全文[ PDF 2171295.0 KB ] 2021.36(4)  共有 4039 人次浏览
  • 分野与贯通: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
  • [摘要]加强对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想起点和重心的中共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是拓展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内在学术需求和回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客观现实需求。开展中共社会思想史研究,有必要在吸收和借鉴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积累的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从中共社会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之间相互形塑的总体性特征出发,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运行与秩序这一主线,将其发展流变置于古今中外的时空方位中进行诠释,以推动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共社会思想史的贯通和发展,进而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思想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 作者:宋学勤、李青青
  • 全文[ PDF 2304162.0 KB ] 2021.36(4)  共有 2818 人次浏览
  • 新中国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成——以洛阳矿山机器厂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对洛阳矿山机器厂59名员工的口述史访谈,从制度规训和意义感的锻造两个共时态维度呈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塑过程。在第一个维度上,我们以班前会为例,讨论了促进工人对现代工业生产秩序和劳动纪律的认知与服膺的方式;在第二个维度上,我们通过对社会动员技术的分析,铺陈了锻造工人阶级劳动意义感的精神路径。由此,我们进一步从历时态维度讨论了以“焦裕禄精神”为核心的“洛矿精神”的传承与接续,指出这一劳动伦理的养成不仅是国家—单位间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也是个体劳动者通过代际和师徒等后亲缘传承方式实现的...
  • 作者:常江潇、周晓虹
  • 全文[ PDF 3243233.0 KB ] 2021.36(4)  共有 4425 人次浏览
  • 建党百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学党史专题会议暨新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建设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4月24日,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学党史专题会议暨新发展阶段理论体系建设研究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从中国共产党百年与中国社会学发展、扩展中国社会学的全球视野、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发展与智能社会、学科话语与理论创新等方面,全面总结与分析了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学面临的主要形势,明确了社会学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研究议题,探讨了社会学学科话语与理论创新的着力点。...
  • 作者:中国社会学会
  • 全文[ PDF 1819781.0 KB ] 2021.36(4)  共有 2434 人次浏览
  • 从父职工资溢价到母职工资惩罚——生育对我国男女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989-2015)
  • [摘要]研究生育对我国男女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对于理解和应对不断扩大的男女工资差距和持续下降的生育率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89-2015年CHNS数据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生育对我国男性工资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对女性工资的负面影响却并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育对男性的工资溢价效应不断减小,对女性的工资惩罚则以更快的速度加大,男女工资差距不断拉大。1992年深化改革以来市场部门的扩大是导致生育对女性的工资惩罚随时间快速加大的重要原因。
  • 作者:许琪
  • 全文[ PDF 1927420.0 KB ] 2021.36(5)  共有 7692 人次浏览
  • 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个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家庭养老支持分工
  • [摘要]家庭养老是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的具体体现。在多子女家庭内部,同胞之间的养老责任分工是在外部环境制约下,家庭内部个体之间出于不同的身份认同、利益需求和情感关系进行协商的结果。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讨论了多子女家庭中子女养老支持的性别和排行分工,以此展现当前我国家庭多元复杂的代际关系模式。研究表明,不同结构类型的家庭内部养老分工的模式不同。在子女数量较少或性别一致时,子女之间责任均摊;在子女数量较多且性别不一致时,老大、女儿会给予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老小、儿子会给予父母更多的家务支...
  • 作者:陶涛、刘雯莉、李婷
  • 全文[ PDF 1958708.0 KB ] 2021.36(5)  共有 5671 人次浏览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向“家国一体”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 [摘要]本文使用2018-2020年在全国调研的贫困村案例,考察脱贫攻坚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脱贫攻坚充分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形态,这种形态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下利益主体的互动和博弈,而是立国为家、化家为国的“家国一体”。论文通过乡村产业发展中国家与农民经营的“对接”方式、驻村帮扶中国家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乡风文明建设等案例对这种关系形态进行了描述。重视“家国一体”的一面,有利于在乡村振兴中保持和维护“家”的主体地位。
  • 作者:周飞舟
  • 全文[ PDF 2591717.0 KB ] 2021.36(6)  共有 5528 人次浏览
  • 聚落的三重性: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研究的聚落维度变得更加重要。通过与聚落地理学文献的对话,本文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来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这个框架揭示出乡村聚落具有系统、社区和生活的结构三重性,而乡村聚落的演化在系统性、社区性和生活性三个相应的进程中同时展开。在传统乡村社会,生存是生活的基本内涵,生活性进程也构成了对其他进程的强制;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系统性进程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系统性、社区性和生活性三个进程协同起来,探索创造良好的乡村社区生活的可能性。
  • 作者:熊万胜
  • 全文[ PDF 2404296.0 KB ] 2021.36(6)  共有 3887 人次浏览
«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