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权力、利益与价值: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的实现机制——基于11座特大城市的调查研究
  • [摘要]为什么经济社会条件相近的城市数字化风险防控存在明显不同?对11座城市17个案例的比较发现,技术应用并非数字化转型实现的充要条件,“权力—利益—价值”机制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密码。其中,权力机制强调主导性行动者权力和势能的提升,其权威性地位越高,数字化转型越能获得各方支持。利益机制关注对关联行动者的激励,行动者之间的收益兼容与风险分摊使数字化转型更为顺畅。价值机制则是依托共识与价值共创来实现数字平台的持续运转。以上发现有助于超越“技术—组织”互构的界面认知,打开数字化转型中组织间关系的理论“黑箱”。...
  • 作者:吴晓林、邢羿飞
  • 全文[ PDF 1612623.0 KB ] 2025.40(1)  共有 2327 人次浏览
  • 示范的效应及其困境:挤压型情境与基层政策执行——石镇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 [摘要]作为治理机制的示范服务于多重治理目标,这导致示范效应的复杂化。从“苗木小镇”的显著成效到“全域乡村振兴”的形式化落地,石镇的案例呈现了乡村振兴基层实践中示范创建与示范效应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的本质是示范效应的目标替代:以政策知识生产和政策模式扩散为目标的任务导向型示范在基层执行时被以政绩竞争为目标的政绩展示型示范所取代。动态的挤压型情境使得基层政府在示范创建阶段和示范应用阶段处于差异化的政策执行情境,进而形塑了基层执行者差异化的政策执行逻辑。挤压型情境及其结构性变迁是示范效应困境的根本原因。
  • 作者:李棉管、苏芮、谭添熙
  • 全文[ PDF 1508599.0 KB ] 2025.40(1)  共有 1674 人次浏览
  • 仁之以为治——以《牧鉴》为个案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有关传统型权威在传统中国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基本性格,既有研究尚未在士人心性与治理实践之间搭建根本桥梁。本文通过对《牧鉴》兼及“儒先议论”及“经传之言”的编排方式与内容考察发现,《牧鉴》作为“官箴书”的一种,带有鲜明的理学色彩。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针对《牧鉴》所引人物事例展开分析,认为州县官作为传统型权威的代表,在其治理实践中必然展现出“教者”“父母之官”及“能吏”三种不同又统一的形象。本文将这种传统治理理想型独特的处理经术与治术关系的方式概括为“仁之以为治”。最后,本文指出《牧鉴》在现代世界必然遭...
  • 作者:王绍琛
  • 全文[ PDF 1506667.0 KB ] 2025.40(1)  共有 1010 人次浏览
  • 通往“未来”的社会学:认识延展与核心议题
  • [摘要]相较于对过去和当下经验的再现,“未来”的重要性被社会学研究忽视,甚至始终未能进入其主流视野。21世纪以来,社会学正在重启对“未来”的研究兴趣,并思考通往“未来”的新认识通道和知识生产方式。当前,“未来”不仅获得了现代意涵,还逐渐成为考察社会变迁中人类能动性和时间开放性的重要认识范畴。围绕“现实未来”“主观未来”“潜在未来”和“替代未来”,未来社会学研究以多元化的研究进路,通往真切的人类未来经验、潜在的社会进程和可欲的发展空间。 
  • 作者:吴越菲
  • 全文[ PDF 1578745.0 KB ] 2025.40(1)  共有 1945 人次浏览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的使命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综述
  • [摘要]2024年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两刊编辑部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24年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研究员主持,会议主题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 作者:本刊编辑部
  • 全文[ PDF 1284040.0 KB ] 2025.40(2)  共有 775 人次浏览
  • 食物体制理论的演进及其中国意义——一个农业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作为农业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流派,食物体制理论揭示了全球农业和食物体系背后复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在贸易纠纷、政治斗争和地缘冲突不断的当下,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农业和食物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系统梳理了食物体制理论的渊源、内容及演进,讨论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研究的可能。食物体制理论有助于认识现代农业体系的构成,对发展中国海外农业体系、探索“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以及完善中国内部粮食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该理论与中国经验的结合呼应了国际食物体制理论的最新研究动向,也是发展扎根本土的中国农业社会学的有益...
  • 作者:熊春文、柯雪龙、李梦琪
  • 全文[ PDF 1518486.0 KB ] 2025.40(1)  共有 1904 人次浏览
  • 以文明为方法: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和自主性建设的新路径
  • [摘要]在系统梳理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和自主性的不同争论,探讨其分歧的根源和相关概念的关系网络,以及深入阐释社会科学的科学文明二重性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包含文明并强调文明客观性和科学不同层次及边界的全面科学观,以区别于传统的不包含文明且忽视文明客观性和科学不同层次及边界的片面科学观。本研究进而主张以文明为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纳入文明,构建复杂社会科学体系,并对此方法的内涵、优势、基本路径和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作者:杨立华
  • 全文[ PDF 1910329.0 KB ] 2025.40(3)  共有 86 人次浏览
  • 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制度—文化耦合性的分析视角
  • [摘要]把工作伦理和消费伦理合并为一个分析单位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演变轨迹。丹尼尔·贝尔认为,随着新教国家(如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演进到一定阶段,注重节俭的消费伦理逐渐背离新教伦理,转向了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与之不同,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工业化历程后,工作伦理(勤)与消费伦理(俭)依然还是一体化的。这一差异的根源值得探究。本文运用政府文献分析法,依据制度—文化耦合性的分析视角,探讨了当代中国异于西方新教国家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演变。
  • 作者:王宁
  • 全文[ PDF 1448900.0 KB ] 2025.40(3)  共有 76 人次浏览
  • “白手起家”:义乌商人的“苦”叙事及其道德基础
  • [摘要]自主创业者常说他们的成功“是白手起家‘苦’出来的”。本文以义乌商人的创业叙事为例,探讨他们言说中的“苦”及其背后潜在的道德因素。研究发现,商人关于“苦”的叙事内容存在阶段性差异,“苦”的本质被归结于关系性的结构因素。“苦”的倾吐与社会共享道德观相关,始终与社会共享价值保持同频共振的“好人”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无形的集体暗示力量和资源,催生了义乌商人的“苦”叙事。本文从“吃苦耐劳话语”“体制依附惯习”“商人身份纠结”“市场价值”四个维度的道德考量诠释了商人“苦”叙事中的结构因素。
  • 作者:周怡
  • 全文[ PDF 1480224.0 KB ] 2025.40(3)  共有 68 人次浏览
  • 家、亲密关系与创业——基于T家庭创业史的社会学分析
  • [摘要]本研究从“家”的视角出发,以T家庭的创业史为例,考察了家、亲密关系与创业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虽然社会日益个体化和理性化,但是一些领域的中小型创业仍然与“家”紧密相连,常常依赖于亲密关系。以“家”为场域的亲密关系通过“家计”促成合作共识、“家爱”提供情感支持、“家识”帮助应对风险三个机制影响创业;而利益与亲情的张力又会使得创业者对亲密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并进而影响创业的再选择。可以认为,创业并非完全“离开家”和极力摆脱亲密关系的过程,而是与家、亲密关系纠缠在一起并保持适度平衡的过程。
  • 作者:梁波、艾莉桦
  • 全文[ PDF 1455880.0 KB ] 2025.40(3)  共有 69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