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会空间:从齐美尔到戈夫曼
- [摘要]本文从齐美尔、帕克、戈夫曼三位社会学家笔下的社会空间入手,对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传统中关于社会空间的经典论述进行分析和梳理。对于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而言,社会空间的存在基础是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而社会实体和结构都是从这些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个理论传统强调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依赖性,对于社会空间的假设具有内生性、时间性两个重要特征,并注重空间与人类情感的关联。
- 作者:
刘思达
- 全文[ PDF 1418081.0 KB ] 2023.38(4) 共有 2829 人次浏览
|
|
- 学校何以层级化?——一个城区学校变动的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以新城区建设中的学校变动为案例,探究学校层级化的机制。“高位均衡”是大城市的教育发展目标,但又要面对打工群体、工薪群体和中产群体分割教育资源的问题。从教育资源配置上看,大城市居住格局分化,学校生源层级化,不同家庭的教育选择强化生源的同质性。从课程知识体制上看,中国基础教育以学业绩效为中心建构起来,课程和评估相对统一,而教学趋于分化。资源配置与知识体制相互强化,导致学校层级化。
- 作者:
沈洪成
- 全文[ PDF 1536396.0 KB ] 2023.38(4) 共有 2040 人次浏览
|
|
- 从“以生产为中心”到“ 以生活为中心”——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变迁研究(1990—2018)
- [摘要]本文使用1990—2018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以现代化理论与社会转型为视角,描述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工作—生活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工作—生活观念大体经历了“生产中心”趋弱、“生活中心”渐强的发展趋势:以工作为中心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强化,进入21世纪以来逐渐弱化。作为个体生活的重要面向,家庭观念在1990年至2000年初一度弱化,之后重返民众生活中心;休闲观念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强化。此外,观念的阶层差异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征,且个体观念更多与其生命周期而非世代身份有关。
- 作者:
吴玉玲、孙中伟
- 全文[ PDF 1755923.0 KB ] 2023.38(4) 共有 2090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视域下的五种数字观
- [摘要]“数字”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但其所指是模糊和混乱的,其意义维度局限于技术条件和工具。本文区分了五种数字观:技术数字、价值数字、行动数字、文化数字和规范数字,对“数字”的内涵进行了社会学解读。“数字”可以作为数字社会的物质基础、符号性的价值表征、协调行动的社会装置、流动的文化情境和规范性的社会要求。区分五种数字观有助于避免技术逻辑的本质主义立场,支持在数字社会中捕捉开放的社会逻辑。本文为深化数字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同时强调了构建数字观念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路径。
- 作者:
刘雨婷
- 全文[ PDF 1465715.0 KB ] 2023.38(4) 共有 2722 人次浏览
|
|
|
|
- “集体”新议:马克思公社思想的启示
- [摘要]在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中,社会学面临如何将“集体”概念化的挑战,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启示。马克思在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确立了公社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普遍性,总结了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的多元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马克思“公社”概念的核心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联结和共同性,公社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融合统一。本文将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的“集体”进行了概念阐释,为理解与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 作者:潘璐
- 全文[ PDF 1393402.0 KB ] 2023.38(5) 共有 2006 人次浏览
|
|
- 符号生产、关系嵌入与研报经营——券商分析师的行动及其社会嵌入性
- [摘要]在金融市场上,券商分析师角色特殊,他们收集、整理和分析上市公司信息,研判证券市场走势,制作研究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投资建议和服务。由于研报使用价值减弱,分析师“做研报”演变为符号生产,“卖研报”嵌入券商与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社会关系网络。研报生产经营行动映射出金融与社会关系的结构变迁,表明金融化社会在悄悄兴起,金融嵌入与脱嵌问题再现了金融化社会形成的轨迹,也预示着金融化潜在风险及其根源。
- 作者:
陆益龙、李光达
- 全文[ PDF 1351634.0 KB ] 2023.38(5) 共有 2043 人次浏览
|
|
- 数字时代金融诈骗组织的运作机制——基于非矿公司金融诈骗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 [摘要]本研究以网络民族志方法对非矿公司系列金融业务开展田野调查,构建“数字社会特征—组织运作机制—金融诈骗后果”的基本分析框架,详细呈现数字时代金融诈骗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时代社会的连通性、计算性和虚拟性等新特性塑造了新的社会互动方式,产生了网络级联机制、平台管理机制和交易离岸机制,带来了组织的规模扩散效应、控制集中效应、运作隐蔽效应,为有组织的金融诈骗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条件。
- 作者:
艾云、李祥、向静林
- 全文[ PDF 1562698.0 KB ] 2023.38(5) 共有 1974 人次浏览
|
|
- 制度化的政商关系何以形成?——基于M市的历史性分析
- [摘要]探究制度化政商关系的形成机理,能够为中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供可行路径。本文通过对M市的历史性分析发现,地区政商关系由庇护主义转向制度化是特定产业组织形态、地方科层体系及其精神气质相互形塑的结果。基于利益与信任机制的产业链合作网络和利益联盟赋能商业团体组织化参与政商互动,并助推地方政府进行自我限权、增强政企间的制度联结。制度化政商关系有赖于地区增长联盟的维系和地方科层体系精神气质的革新。
- 作者:
叶志鹏、李朔严
- 全文[ PDF 1437461.0 KB ] 2023.38(5) 共有 2353 人次浏览
|
|
- 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过程与机制研究——一个产权社会学的分析框架
- [摘要]本文关注在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企业产权模糊的改革初期,单位制企业破产的具体过程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最初的企业破产是国家因负担过重,借助市场竞争话语“甩包袱”的结果,是有选择的市场化;当时市场既是一套公平竞争的法则理念,也是国家规避风险、推进改革的手段;破产后,“工人是企业主人”的主人翁话语是工人强调身份产权的依凭。转型中的政企关系、职企关系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形塑了企业产权界定的独特逻辑。
- 作者:
王庆明
- 全文[ PDF 1393449.0 KB ] 2023.38(5) 共有 1647 人次浏览
|
|
- 就业技能与职业分化——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差异及其社会后果
-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质量高度异质性背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民工就业质量的高度分化可以从农民工劳动技能的结构性变化、行业间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差异化特征、新职业新业态所带来的职业高度分化等角度予以解释。在行业技术升级和新职业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有效提高中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于促进我国在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 作者:
崔岩、黄永亮
- 全文[ PDF 1469683.0 KB ] 2023.38(5) 共有 1967 人次浏览
|
|
- 空间秩序转变与“家”的扎根与脱根——一项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非正规的空间资源为何能让农村流动群体实现家庭再生产,是一项有待研究的议题。本文通过流动摊贩进城案例的研究发现,草根秩序下的空间包容性是摊贩获得谋生地和扎根城市的前提。居住地邻近谋生地的空间安排有利于他们兼顾生计和家务,让成员聚居、代际合作,进而使下一代进城更具可能性。然而,空间秩序正规化的转变可能会封闭草根秩序下的包容性。一旦在谋生地遭遇驱逐,流动群体就难以延续原有空间安排的统合意义,他们在本地的城市化路径也可能由此中断。
- 作者:
陈颀、敖雅萱
- 全文[ PDF 1747440.0 KB ] 2023.38(5) 共有 3097 人次浏览
|
|
- 如何助子成龙?—— 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
- [摘要]选择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能“助子成龙”?对这一问题的学术讨论可分为文化再生产与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理论视角。本研究利用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在实证层面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既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间机制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发挥作用,同时也对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具有独立的影响力;对比各种家庭教养方式,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助于子女进入精英高校。
- 作者:
许丹红、桂勇
- 全文[ PDF 1431330.0 KB ] 2023.38(5) 共有 3147 人次浏览
|
|
- 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动态视角与交叉视角
- [摘要]基于HAPC-CCREM模型,本文使用CFPS 2010—2020年数据,从动态视角和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收入和性别上存在分化,且随着年龄增长和时期发展不断扩大,在出生队列上出现“奇异值”和复杂变动。成年人抑郁程度在教育和性别交叉结构上存在分化,教育对女性抑郁程度的改善更明显,但这种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从时期来看,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在各教育组人群中保持稳定;从出生队列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出生的人群中,各教育组人群抑郁程度的性别差异持续存在。...
- 作者:秋丽雅、李建新
- 全文[ PDF 2048282.0 KB ] 2023.38(5) 共有 2983 人次浏览
|
|
- 风险的二阶观察及其限制——卢曼风险社会学理论探析
- [摘要]本文回顾了卢曼的风险研究,从集时间、事实、社会三维为一体的系统理论解析其风险图景:风险作为言说未来不确定性的时间语义,是社会诸系统随着现代性转型不得不在二阶观察下决策出现的;应从系统决策的内在归因来定义风险,以区别于外在环境归因的危险概念;受决策者/波及者的社会差异影响,一系统的风险可能是另一系统的危险;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无力独自为风险负责,只有结构耦合与透明观察才能应对未知。对卢曼风险图景及其盲点的探究有助于风险反思。
- 作者:
吕付华
- 全文[ PDF 1382505.0 KB ] 2023.38(5) 共有 1814 人次浏览
|
|
|
|
- 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和路径选择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乡村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农业规模化经营、城乡融合发展等不同路径,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升。本文分析了这种内生动力及其生成条件的变化,也揭示了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的态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在继续下大力气培育内生动力的同时,也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反哺和外力支持,通过城乡融合和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治理体制。
- 作者:
李培林
- 全文[ PDF 8243200.0 KB ] 2023.38(6) 共有 3515 人次浏览
|
|
- 社会学视野中的政府研究:学术议题与学科传承
- [摘要]近年来,社会学开展了大量的政府研究,在经验与理论两方面都有明显的学术推进,但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的特点与贡献并没有被学界清晰地意识到。本文回顾了中国社会学界较有影响力的政府研究,从组织结构、人员网络、财政过程、组织技术、组织机制五个方面梳理其学术脉络。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具有鲜明的风格及独特贡献,体现于综合性分析、社会性分析、情境性分析三个维度。社会学开展政府研究是在传承经典时期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在延续中国社会学的学科探索历程。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11458132.0 KB ] 2023.38(6) 共有 2269 人次浏览
|
|
- 算法科层制的兴起及其形态
- [摘要]在数字时代,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广泛应用,算法科层制这一政府管理体制变革正在中国悄然发生。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算法科层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算法功能和算法应用体制两个关键因素,发展了四种算法科层制形态:部门自动化算法科层、部门预测型算法科层、跨部门自动化算法科层和跨部门预测型算法科层。本文通过四个人工智能算法应用案例,实证探究人工智能算法对科层组织权力关系与激励方式、知识信息处理、组织形态以及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及其路径,揭示了四种算法科层制形态的差异性及形成...
- 作者:吴进进、何包钢
- 全文[ PDF 10917860.0 KB ] 2023.38(6) 共有 2788 人次浏览
|
|
- 任务型组织的科层化——以A市城镇化过程中的组织变迁为例
- [摘要]任务型组织因特定任务而生,具有临时性和易变性。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即什么因素导致了任务过程中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变迁。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考察了A市在长达20年的任务周期里推进城镇化任务所采取的传统科层制、任务型组织和任务型组织科层化三种组织形式。本文以任务为解释视角,具体界定任务的纵向属性、横向属性和动态属性,以任务属性的组合变迁解释组织变迁。本文认为,任务型组织是政府针对任务激励、任务复杂性和新任务的组织回应,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层制演变的一种现实途径。
- 作者:
管兵、罗俊
- 全文[ PDF 11110712.0 KB ] 2023.38(6) 共有 176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