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基于CFPS2010数据的分析
  • [摘要]本文运用事件史分析方法对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0)进行分析,从个人和家庭双重视角探讨了中国社会再婚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个人的再婚行为既受个人资源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家庭亲属网络规模以及家庭隶属于大家族等因素都有助于个体再婚;除了教育之外,个体资源总体上对再婚有正向影响。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城乡差异以及受家庭角色分工差异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再婚的影响也因性别和城乡差异而不同。
  • 作者:

    彭大松

  • 全文[ PDF 2649.0 KB ] 2015.30(4)  共有 4674 人次浏览
  • 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地位危机及其化解——以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
  • [摘要]本文建构了一个分析国际巿场上外来企业地位危机及其化解机制的理论框架,以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为个案,探讨了中国鞋企在欧盟市场发生地位危机的缘由及化解危机的条件和机制。市场的规范性同构机制与规制机构的治理行动使中国鞋企陷入了地位危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滋生的认知堕距使大多数鞋企选择了消极应对策略。奥康较早革新了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在抗辩过程中充分利用行动者—网络向更高层的市场规制机构积极述行自;经济实践的制度合法性,最终重塑了规制机构的判定。在实现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国际化,是建立和稳固巿场地位的...
  • 作者:

    符平 段新星

  • 全文[ PDF 14139.0 KB ] 2015.30(1)  共有 4117 人次浏览
  • 资源丰裕、租金依赖与公共物品提供——对山西省分县数据的经验研究
  • [摘要]本文研究了丰裕的资源禀赋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民生公共物品提供。财政社会学认为,资源的租金效应将使政府的自主性更强而对社会的回应性则减弱,导致治理水平低下。政治短视理论也认为,租金依赖将使政府相对忽视长期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环境回报。山西的县级政府层级提供了检验这些理论的理想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资源丰裕的地方政府对教育、环境保护、医疗社保等社会民生的财政支出相对更少,而对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支出则更多。这一分析对理解“资源诅咒”在中国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解释。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在制度上优化资源丰裕地方的政...
  • 作者:庄玉乙;张光;
  • 全文[ PDF 2925.0 KB ] 2015.30(5)  共有 3171 人次浏览
  • 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
  • [摘要]本文在对亚当、吉登斯、贝尔特等社会学家的批判基础上,尝试揭示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帕森斯并不是一位结构功能主义者,他的行动系统理论实际上是对“结构一过程”的功能分析。时间是帕森斯社会理论 建构过程中的内在维度。对于帕森斯来说,时间并非与秩序问题无涉,而是和互动、相互交换、变迁等相关。时间进入社会理论的方式之一是如何理解 “现在”。一方面,“现在”的机制表现为新生性和社会性,涉及到分化、边界、关系和媒介交换等;另一方面,思维是系统在时间维度中实现转换的重要方 式,而思维时间则是系统转换的过程。
  • 作者:

    何建

  • 全文[ PDF 11904.0 KB ] 2015.30(2)  共有 4095 人次浏览
  • 草根动员:国家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 [摘要]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行政机构是治理的核心主体,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社会问题的治理绩效。本文提倡以草根动员作为国家治理的补充机制,以克服治理中的地方主义难题。底层民众发起的草根动员之所以能够提高治理的绩效,是因为集体行动能够在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横向责任关系,给地方政府制造外部压力,从而迫使这些代理机构在政策执行时减少失误与懈怠。运用社会运动理论,本文将草根动员进行模式化,并通过一项农村的环境运动加以说明。案例研究发现,只要草根动员具备...
  • 作者:

    谢岳 党东升

  • 全文[ PDF 11702.0 KB ] 2015.30(3)  共有 5566 人次浏览
  • 学校、地缘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网络的形成——以北伐前的江西为例
  • [摘要]提要:以往学界的研究更多是从“技术环境”切入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研究,而本文着力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早起组织发展中的两个关键的“制度环境”:学校与地缘。本文将中共党史与民国政治史、教育史和社会史结合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嵌入在民国政治和教育格屙中,另一方面嵌入在传统社会关系中。首先,由“国民党系人士”控制的新式学校,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而普通中学与师范学校的不同类型又促生了中共不同的组织结构。其次,在中共组织发展中,地缘与学缘能否结合,要看学校的生源是否覆盖该地区,还要看中共...
  • 作者:

    应星

  • 全文[ PDF 11066.0 KB ] 2015.30(1)  共有 4474 人次浏览
  • 家庭庇护、体制庇护与工作家庭冲突——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与主观幸福感
  • [摘要]本研究探讨城镇女性的就业状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基于当前城镇地区国有部门(体制内)和非国有部门(体制外)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本文将城镇女性分为体制内就业、体制外就业和不就业三类群体,探讨群体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及其解释机制。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已婚而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女性更可能不参与劳动力市场;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平均工作时间远低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不就业的女性和在体制内就业的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均高于在体制外就业的女性。借鉴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 作者:

    吴愈晓、王鹏、黄超

  • 全文[ PDF 2358.0 KB ] 2015.30(6)  共有 5309 人次浏览
  • 输在起跑线——再议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1978-2008)
  • [摘要]本文关注教育不平等状况在不同入学阶段的变化。本文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将随着入学阶段(小升初阶段、中考阶段、高考阶段)的上升而降低,而学校等级的影响将升高,这是差异选拔、个体生命历程发展及早期异质教育三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CGSS2008数据,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了上述假设,结果显示:小升初阶段的不平等最为严重,随着入学阶段的提升,即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过程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文化背景的影响逐渐被学校等级所取代。早期教育的公平问题必须得到更多重视。...
  • 作者:

    唐俊超

  • 全文[ PDF 10841.0 KB ] 2015.30(3)  共有 7063 人次浏览
  • “过客社团”:广州非洲人的社会组织
  • [摘要]非洲人在广州形成了以共同国籍为基础,以领袖为中心,对内为成员提供互助与指引,对外代表本国人群与其他组织或人群互动的社会组织——社团。社团的发育是对非洲人普遍具有的分享观念、进入广州过程中所加强的国家认同以及广州相关部门营造的严格管理环境的回应。社团发育的单层次性、运作的非正式性、功能的不完善性和规模的不稳定性等特征使其区别于移民国家的非洲人社团。本文将其称之为“过客社团”,以此揭示非洲人在中国的暂时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并进一步讨论广州非洲人及其社团的“过客”属性给当前移民研究分析范式和在华外国...
  • 作者:

    牛冬

  • 全文[ PDF 14571.0 KB ] 2015.30(2)  共有 4292 人次浏览
  • 海外移民创业如何持续——来自意大利温州移民的案例研究
  • [摘要]本文以意大利温州移民为例探讨了海外移民持续创业的演化路径,阐述了在持续创业过程中移民群体内部的社会网络嵌入以及与移居国区域文化的互动融合以提高双元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多案例研究,证实温州移民企业在持续创业过程中不仅能够与意大利区域文化实现互动融合,而且文化嵌入能够在创业不同阶段对双元创新的实现起到不同的推动作用。移民企业在集群网络内部的关系嵌入行为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文化嵌入行为将随着创业阶段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形式的耦合关联。上述研究成果在丰富已有理论的同时,为探究海外移民企业创业提供了重要借鉴...
  • 作者:

    张一力 张敏

  • 全文[ PDF 3221.0 KB ] 2015.30(4)  共有 4619 人次浏览
  • 纠纷格式化:立案过程中的纠纷转化研究
  • [摘要]众多既有研究习惯性关注“纠纷及其解决”,常常忽略纠纷本身的转化。本文基于对“立案”这一司法程序中纠纷转化环节的剖析,阐释生活世界的诸要素如何通过“纠纷格式化”进入法律世界。在纠纷转化为案件的过程中,系统化的法律逻辑与日常化的生活逻辑的交织互动持续发生,纠纷格式化的内涵包括对纠纷的定性、命名、形式化与文牍化等,并具体呈现为“内部过滤”、“外部包装”两大阶段,“过滤—包装”机制成为立案过程中纠纷转化的核心机制。这显示出主张程序正义的司法程序与约定俗成的惯例在互动中形成了一种互为制约、互为限度的紧张关...
  • 作者:

    朱涛

  • 全文[ PDF 2938.0 KB ] 2015.30(6)  共有 3069 人次浏览
  • 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社会互构论”理论意义浅析
  • [摘要]郑杭生教授等人倡导的“社会互构论”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理解为一种“互构共变”的关系,试图通过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这种“互构共变”关系来理解和诠释现代社会的各种现象,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无论是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史还是世界社会学发展史来看,这样一种社会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作者:

    谢立中;

  • 全文[ PDF 1130.0 KB ] 2015.30(5)  共有 4793 人次浏览
  • 市场化、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
  • [摘要]本文利用2005年人口抽样调査数据,结合地巿级统计数据,研究探讨了改革时期中国城市劳动力巿场中性别收入不平等的发展趋势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我们特别关注市场化及社会经济发展这两个维度对性别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男女间的收入差距在机关事业单位最小,但随就业部门的巿场化程度增加而增大。在地区层次上,巿场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性别收入不平等的方向和强度是不同的。尽管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性别间的收入不平等,但在市场化的主导作用下,自改革以来,男女间收入差异至今仍然不断扩大。这些发现对理解劳动力市场...
  • 作者:

    贺光烨 吴晓刚

  • 全文[ PDF 11504.0 KB ] 2015.30(1)  共有 5984 人次浏览
  • 政企关系、双向寻租与中国的外资奇迹
  • [摘要]中国究竟如何创造出外资奇迹?根据作者调查,中国吸收的制造业外资中,相当比例是受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所吸引。但地方政府为何如此热衷招商?关键在于政府与外资间的“双向寻租”活动。这种活动既有传统寻租的企业逢迎政府,也有政府逢迎企业的“反向寻租”活动。作者认为,正是这样的反向寻租,一方面遏制了寻租活动的过分猖獗,另一方面诱使地方政府提供大量优惠,换取外资企业的投资落地。中国的外资奇迹就这样被制造出来了。本文聚焦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政企互动,说明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的激励机制、行为及其后果。通过上述分析,...
  • 作者:

    耿曙;陈玮;

  • 全文[ PDF 2964.0 KB ] 2015.30(5)  共有 7129 人次浏览
  • 中国城乡居民的阶层地位认同偏差
  • [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2年间CGSS和CSS共计10个轮次的全国综合调查资料,对中国公众阶层地位认同偏差进行全景式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将基于潜类分析方法生成的客观阶层指标与阶层地位认同指标相比较,发现中国民众普遍存在阶层地位认同偏差,超半数的中国城镇居民低估自己的客观阶层地位,而超半数的农村居民高估其地位。回归分析表明:(1)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职业声望等客观地位越高,阶层地位认同上偏程度越小;(2)社会流动感知和阶层地位认同偏差显著相关,下向流动感知强化阶层地位认同下偏,上向流动感知则反之;(3)客观地位和社会流...
  • 作者:

    范晓光 陈云松

  • 全文[ PDF 2763.0 KB ] 2015.30(4)  共有 5123 人次浏览
  • 中国大学生中的三道互联网鸿沟——基于全国12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
  • [摘要]中国大学生内部存在着三道互联网鸿沟。第一道鸿沟受到上大学以前的生活地点、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第二道鸿沟受到网龄和校园环境等因素的直接影响;第三道鸿沟受到学生所在校园环境和日常上网时长的影响。三道鸿沟存在内在联系,第一道鸿沟对第二道和第三道鸿沟有间接影响。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将互联网作为工具性应用的倾向性更强,而高职院校学生应用互联网进行自我互动的倾向更强。
  • 作者:

    赵联飞

  • 全文[ PDF 2403.0 KB ] 2015.30(6)  共有 4676 人次浏览
  • 县际公共养老福利资源配置研究——兼论空间与制度结构的影响
  • [摘要]本文综合考虑了多维因素对中国公共福利资源配置的作用,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利用中国2010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县级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经济、社会等制度性结构因素对县级社会福利院床位资源配置有显著影响。2空间结构因素对社会福利院床位配置也具有显著影响,县级社会福利院床位配置在整体空间上有显著正相关,若不考虑空间结构因素,制度结构对社会福利院床位配置的影响作用的分析会出现有偏性。3邻近县之间的社会福利院床位配置也存在相互影响,大多数县与邻近县之间存在空间溢出关系。由此,本文提出“空间—...
  • 作者:

    马玉娜 顾佳峰

  • 全文[ PDF 19499.0 KB ] 2015.30(3)  共有 6041 人次浏览
  • 被访者驱动抽样在农民工调查中的应用:实践与评估
  • [摘要]针对长期以来农民工调查缺乏抽样框的困境,本研究引入被访者驱动抽样(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对全国7个省13个城市(区)农民工进行了较大规摸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针对中国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采用非固定点调査法,并对原有方法有所改进。本文是对RDS在农民工调査中的效果评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对农民工的1105抽样所获样本达到了均衡,且在较短招募批次内快速收敛,所获样本代表性较好。本文认为,RDS抽样虽然不是对目标群体的完全随机抽样,但可以在努力改进和严格执行抽样的基础上获得一个渐进无偏的样本,并对样本偏差作...
  • 作者:

    刘林平 范长煜 王娅

  • 全文[ PDF 12430.0 KB ] 2015.30(2)  共有 4027 人次浏览
  • 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
  • [摘要]“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让家庭为个人承担责任”,这些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有效经验。本研究尝试以历史社会学路径重新解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转折。论文从对参与撬动历史转变的云南知青回城运动的案例解读入手,分析说明社会转折的发生是以当时人们普遍渴望改变生活的共同情绪和诉求行动为背景,以上上下下对共享的社会道德资源的挖掘、动员为重要方式。论文通过对当时政府出台的以家庭为主题的政策群的分析,说明社会转折时期存在一个在上下互动中形成的家庭化运动,从这一现象可...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3202.0 KB ] 2015.30(5)  共有 5011 人次浏览
  • 流动中村落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中缅边境村落的流动与互惠行为研究
  • [摘要]村落共同体的瓦解是流动背景下中国村庄研究的一个核心诊断。本文以娃底村田野调查为中心,在将物的流动、货币流动与人的流动过程互相参验、结合的讨论中,区分流动所具有之不同性质后,认为互惠机制的存在与运作是流动背景下村落共同体得以延续和维系的基础。这一论述的逻辑前提来自于,对互惠具有使不同主体在微观社会运作过程中建立、形成并维系社会关系的性质之再阐释,并以社会身份的确立和保持作为互惠中回馈义务的动力机制。在详细梳理理互惠机制与市场、国家的互动过程中,提出互惠是村庄《社区)研究中具有一般性的分析概念,是包...
  • 作者:卢成仁
  • 全文[ PDF 12904.0 KB ] 2015.30(1)  共有 398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