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共领域中的慈善、福音与民族主义——以近代杭州麻风病救治为例
- [摘要]在医疗社会史领域,对于疾病与社会、文化乃至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关系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巨大兴趣。本文以近代杭州的麻风救治为例,旨在探讨福音医学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关联性。文章认为,在近代中国,福音医学是麻风病救治的绝对主导,通过为麻风病患筑家园、求福音和谋国族,传教士为近代中国带来了不同于明、清时期中国麻风救治传统的卫生现代性,即传教士抛弃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强制隔离”制度,在“人道隔离”中,“疗身与疗灵”并举,使麻风病患在卫生慈善机构中得到有效救治与养老。
- 作者:
周东华
- 全文[ PDF 665.0 KB ] 2010.25(3) 共有 2455 人次浏览
|
|
-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
- [摘要]基于对社会服务领域中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本文以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为理论视角,对四个不同类型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试图从中建构出一个初步的类型学。与笼统地谈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做法不同,本文希望上述类型学的建构能够更加具体地展现两者互动关系的实态。
- 作者:
范明林
- 全文[ PDF 599.0 KB ] 2010.25(3) 共有 3106 人次浏览
|
|
- “信息主导”背景下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身份认同
- [摘要]中国在市场经济改革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除了生产关系和产权关系的变化外,还有一场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而来的信息革命。这意味着我国所经历的现代化轨迹不同于欧美国家,从而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所体会的“现代生活”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本文就此提出以“信息主导”(information-led)为研究视角,探讨新一代农民工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其日常生活、社会关系,以及个人身份建构(self-identification)所经历的变革过程。首先,本文通过反思以劳资对立为研究视角的农民工研究,指出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的农民工研究的理论预设及其视角局限。其后,本文会讨...
- 作者:
郑松泰
- 全文[ PDF 601.0 KB ] 2010.25(2) 共有 2524 人次浏览
|
|
- 中国研究的可能立场与范式重构
- [摘要]中国研究导源于西方的历史,决定了在这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领域中,中国一开始必然是以“他者”的面貌出现的;围绕着这一立场形成的“冲击-回应”和“国家-社会”两种分析路径,不但都是将中国作为研究客体,而且都是建立在某种相互对立的二元分析结构之上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崛起带来的其自身地位的变化,以及从事中国研究的研究者的多元化,使得中国研究以中国为"他者"的单纯的客位立场开始改变,不仅作为客体之成员的中国学者产生了在中国研究中确立中国主体性的向往,而且非中国学者也希望既能够在中国研究中确立其本国的主体...
- 作者:
周晓虹
- 全文[ PDF 821.0 KB ] 2010.25(2) 共有 2266 人次浏览
|
|
|
|
- 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
- [摘要]本文选择2008年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中城市工人和农民工样本,使用布朗分解方法解析城市工人与农民工收入差距,重点解答城市工人与农民工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研究发现单位之间的收入差异是总体收入差距的主要部分,而入职户籍门槛是阻碍农民工进入公有制单位,获取较高收入的重要原因。在同一所有制性质单位内部,城市工人与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占总体收入差距比例不大。人力资本差异能够解释收入差距的36.2%,说明人力资本要素虽然能够影响到收入状况,但统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未完全形成。
- 作者:
田丰
- 全文[ PDF 640.0 KB ] 2010.25(2) 共有 3036 人次浏览
|
|
- 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的解决——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化与法治发展
- [摘要]本文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描述并分析中国人是否卷入民事纠纷并采取行动,以及如何行动的决定因素。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社会阶层属性的影响力。研究表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对民事纠纷如何反应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统治精英相对来说更少依赖政府渠道而更多诉诸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中下层社会阶层成员更多地信赖政府渠道,把日常纠纷诉诸政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中产阶级”更多地利用法律解决民事纠纷。此外,教育也是决定人们如何对民事纠纷采取行动的重要因素: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少把问题诉诸政府渠道而更多地把纠纷...
- 作者:
程金华; 吴晓刚;
- 全文[ PDF 900.0 KB ] 2010.25(2) 共有 2469 人次浏览
|
|
-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讨论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旨在分析讨论西方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论范式。通过分析总结国际一流社会科学杂志之范文,本文勾勒出经验社会科学研究的八个组成部分:问题、理论(文献)、假设、数据、测量、方法、发现和结论。这种范式反映后实证主义逻辑,我权称其为“洋八股”结构。文中重点分析问题、理论和假设三股,讨论提出好问题,做好文献分析的指导性原则;强调假设乃连接理论与经验之桥梁,并分析建构假设的几种常见策略和形式。最后,讨论了“洋八股”与本土化之关系。
- 作者:
彭玉生
- 全文[ PDF 988.0 KB ] 2010.25(2) 共有 5163 人次浏览
|
|
|
|
- 家庭背景、体制转型与中国农村精英的代际传承(1978-1996)
- [摘要]使用一个1996年收集的全国抽样数据,并结合事件史分析方法(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本文探讨了1978年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到底是哪些农民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经济上的成功并成为农村中的精英阶层。本研究具体检验了中国农村居民的精英职业地位获得是如何受到他们改革前或解放前的家庭背景影响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旧式精英”解放前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和“新式精英”(解放后再分配经济时期的政治或经济精英)家庭背景的农民,改革后进入非农职业的机率都比较高。第二,在不同历史阶段,精英职业获得模式是不同的。低风险性是导致改革早期新、...
- 作者:
吴愈晓
- 全文[ PDF 907.0 KB ] 2010.25(2) 共有 2810 人次浏览
|
|
- 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文献的梳理,详细考察了在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中,新政权如何通过诉苦、交待、典型示范等动员技术,对旧工人进行思想和组织上的改造,从而为自上而下地重塑一支新的“工人阶级”队伍奠定基础。对旧工人的改造,不仅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也构成了新国家对城市基层社会进行整合的一个方面。
- 作者:
林超超
- 全文[ PDF 603.0 KB ] 2010.25(2) 共有 2487 人次浏览
|
|
- 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 [摘要]本文基于对“无文字主义”人类学的反思,思考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及其潜在的对于社会科学论述的启发。过去人类学总是注重研究“无文字社会”,民族志也多迷失于对文明与野蛮的二分中。用一种文字人类学观点,研究文字与巫术的继承性及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及文明的实质内涵。知识人是“文字阶级”,这个“阶级”在文明对“原始文化”的继承和发挥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其论述无论是“神话式的”,还是“逻辑式的”,都含有某种巫术力量。认识这种魔力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就是认识“话语”...
- 作者:
王铭铭
- 全文[ PDF 667.0 KB ] 2010.25(2) 共有 2927 人次浏览
|
|
- 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 [摘要]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法团主义一直认为要关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这种主张与西方当代主流的多元主义大相径庭,后者提倡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立与制约。然而,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时,法团主义的视角却有着巨大的理论潜力。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社会、农村社会还是基层政府组织中,都出现了许多法团化的组织形态,这样一种社会特征通过许多具有法团主义视角的研究得以比较清晰的展现。法团主义成功应用于中国社会研究得益于它与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契合性,但同时二者的差异也必须予以细致的分析。
- 作者:
陈家建
- 全文[ PDF 441.0 KB ] 2010.25(2) 共有 3355 人次浏览
|
|
- 城乡迁移与精神健康: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见证了规模甚巨的城乡迁移运动,社会学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进入城市的移民的精神健康问题则少有涉及。本研究基于对上海城乡迁移群体的多阶段抽样调查以了解这一群体的精神健康状况。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25%的男性和6%的女性精神健康状态不好。进一步的路径分析显示,移民压力、社会支持和迁移意义以不同的路径影响精神健康。论文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回应移民群体的精神健康需求。
- 作者:
何雪松;黄富强; 曾守锤
- 全文[ PDF 558.0 KB ] 2010.25(1) 共有 2477 人次浏览
|
|
- 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
- [摘要]本文按照“客观社会位置→公平感→态度倾向→阶级意识”这一思路探讨个体的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等心理因素在阶级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手段作为建立态度倾向等主观变量的工具,以多项逻辑斯蒂回归(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公平感强的人在社会态度上容易出现“嫌富怜贫”等倾向,公平感等心理因素具有分解来自客观社会位置影响的作用,导致在客观社会位置的维度下,人们的阶级意识呈现“碎片化”特征;进而认为,阶级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
- 作者:
翁定军
- 全文[ PDF 737.0 KB ] 2010.25(1) 共有 3084 人次浏览
|
|
- 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城市业主维权运动主要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并给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政治生态带来重大影响。本文试图基于对城市业主维权抗争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提出“法权抗争”这一分析范式,并将之具体化为“上访维权”、“诉讼维权”和“立法维权”三个基本类型;在此分析架构下,本文将为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维权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描述类型学。
- 作者:
陈鹏
- 全文[ PDF 895.0 KB ] 2010.25(1) 共有 3205 人次浏览
|
|
- 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四个观察维度
- [摘要]去社会学化、去社会理论化的村庄研究忽略了以下四个问题:(1)在批判社会学的视野里,村庄面临市场力量的持续冲击,后者要求土地和劳动力全部从共同体中分离,纳入作为价格形成体系的市场。故村庄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听任市场力量,还是保留村落共同体。(2)在专业社会学的视野里,如果承认现代社会还需要小型、地方性共同体的存在,以满足非市场经济性质的互助与交换,并发挥情感和社会认知方面的功能,就意味着要承认村落共同体的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在现代可能松动剥离,但它作为社区共同体仍然是正常的现代社会的基本资源;它能否在空前复杂的推压力量...
- 作者:
毛丹
- 全文[ PDF 1003.0 KB ] 2010.25(1) 共有 3222 人次浏览
|
|
- 两种“反抗史”的书写——斯科特和底层研究学派的对比评述
- [摘要]对与常规政治相对的“对抗性政治”的研究分为以西方世界为对象的社会运动研究和以第三世界为对象的革命/抵抗研究。斯科特与底层研究学派同属后一种,均关注第三世界底层,从葛兰西承继颇多,以“书写未被书写的反抗史”为学术使命,拒绝"底层无政治"的偏见,分别以“公开政治vs.底层政治”、“公民社会vs.政治社会”两分法划出与精英政治不同的独特"底层政治",同时提升了政治的复杂性与底层的复杂性。在研究意识形态支配时,二者都回应葛兰西关于底层被“霸权”、没有独立统一的意识形态的论断,强调底层意识的独立性;在对底...
- 作者:
徐小涵
- 全文[ PDF 514.0 KB ] 2010.25(1) 共有 3255 人次浏览
|
|
- 礼物交换:“崇高主题”还是“支配策略”?
-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在法国学术界,围绕莫斯和布迪厄之间礼物研究的分歧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学术公案”予以分析。礼物交换所彰显出的社会原则是莫斯和布迪厄社会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在莫斯那里,礼物主要体现出一种社会团结的意向;而在布迪厄那里,则直接指向了有关支配方式的思考,换言之,基于时间间隔,行为的“策略”和象征性支配成为可能。我们将这两种礼物研究范式分别称为“社会范式”和“权力范式”。
- 作者:
刘拥华
- 全文[ PDF 631.0 KB ] 2010.25(1) 共有 4139 人次浏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