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 [摘要]科举制度本是官僚帝国实现普遍化权力的手段、皇权扩张的工具。均田制崩溃之后,中华帝国出现了掌握经济资源却没有稳固政治地位的绅士阶层。由于遭到绅士集团的抵制,宋朝试图通过科举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扩张国家权力的企图失败了。儒家学者扩张自身文化权力的学校取士方案不能被帝国采纳,最终放弃了主导文化教育和推举官员的要求,仅提议通过科举理学化提升绅士集团的政治地位,为科举制度发展"功名身份的终身制"指明了方向。
  • 作者:

    吴铮强

  • 全文[ PDF 400.0 KB ] 2008.23(2)  共有 2069 人次浏览
  • “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
  • [摘要]"家""国"关联是理解"差序格局"宏观建构的关键,"家""国"之间"移孝作忠"的伦理设计并不能消解"化家为国"的潜在紧张性,直至宋代科举制的完全确立才标志着绅权与皇权相联结的"家""国"同构真正得以确立起来,但"移孝作忠"的伦理形式背后却是绅权依附于皇权的利益共享机制。其中,"家"之诸子均分制与"国"之嫡长子继承制表面上并不一致,实质上却对巩固皇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此中也正暗含了"外儒内法"的文化...
  • 作者:

    沈毅

  • 全文[ PDF 640.0 KB ] 2008.23(6)  共有 1953 人次浏览
  • 中国农村医疗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全国八个农业县医疗筹资系统的实证研究
  • [摘要]农村医疗筹资体系的制度设计是影响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Kakwani指数和PII指数对我国农村医疗筹资体系内三种主要筹资形式进行了垂直公平性和水平公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医疗筹资体系保证了水平公平却牺牲了垂直公平,商业保险筹资体现了轻度的垂直公平,而自负支出筹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垂直不公平和水平不公平问题。
  • 作者:王晶
  • 全文[ PDF 800.0 KB ] 2008.23(5)  共有 2117 人次浏览
  • 社会政策概念辨析
  • [摘要]社会政策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缺乏公认定义的概念。本文主要从"经"和"纬"两条线来分别梳理社会政策概念的发展脉络、基本内涵及主要争议。从经向看,社会政策概念经历了缘起、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三个阶段;从纬向看,社会政策的概念可分别从学术研究和社会行动两个层面来探讨。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政策着眼于如何提升社会福祉,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是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关系;作为学科的社会政策着眼于探讨社会政策的学科特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其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是社会政策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后,本文对我国...
  • 作者:

    黄晨熹

  • 全文[ PDF 585.0 KB ] 2008.23(4)  共有 2764 人次浏览
  • 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
  • [摘要]在民国社会调查中,定县调查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影响之大,皆可谓独树一帜、声誉远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县级范围的大规模调查,它以服务定县实验工作为首要,也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寻找出路,还有为实现社会科学本土化而努力的雄心。这一调查遇到的困难超乎想象,但与其他调查相比,又有难得的定县实验区支撑,尤其是人才和经费的优势,从而为调查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定县调查既重视和利用了非正式权力资源,也借助了官方的权力资源,更为突出的是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调查方法,使其成为中国社会调查的里程碑式成果。这一成...
  • 作者:

    李金铮

  • 全文[ PDF 798.0 KB ] 2008.23(2)  共有 2676 人次浏览
  • 社会组织与亲属制度研究
  • [摘要]本文以澳洲亲属称谓系统为起点,考察社会组织与类别式亲属制度在部落社会早期的嵌合关系,论证亲属制度的两个本位:第一本位以外婚制单系继嗣群为亲属合并原则(群间称谓),第二本位以核心家庭为亲属区分原则(个体间称谓)。这两个本位同时也是观察和描述亲属制度的两个视角,欧美人类学在部落社会类别式亲属制度研究中主要采用以核心家庭为本位的表述途径,因此出现合并与区分之间的表述误差(歧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举例分析拉德克利夫-布朗《亲属制度研究》一文的论证失误,通过学术史疏理表明,表述方面的区分与合并是亲属制度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
  • 作者:

    张岩

  • 全文[ PDF 944.0 KB ] 2008.23(1)  共有 2313 人次浏览
  • 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一个社会学的新概念与新论题
  • [摘要]非常规行动就是在社会行动过程中"不按套路出牌",尽管它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但向来关注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反而对此缺乏应有的敏感与把握。本文的目的是把非常规行动带回社会学的理论视野,讨论其生成、类型、形态、普遍化和常规化过程及其对社会变迁的意义。文章认为,当例行化程序和路径无法支持行动者的自主性欲求时,行动者将会筹划出新的行动程序和路径,借助非常规行动实现自主性欲求;就社会行动的规范性而言,非常规行动可分为规范的非常规行动和失范的非常规行动两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意味着不同社会遭遇和行动策略;非常规行动...
  • 作者:

    张兆曙

  • 全文[ PDF 828.0 KB ] 2008.23(3)  共有 2088 人次浏览
  •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 [摘要]本文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从我们在云南省一个名为绿寨的农村推动农村发展的实践中,试图超越宏观(“基变社会工作”)与微观(“临床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两极化论争,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此模式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强调如何利用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和策略,发掘农村当地社区和民众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从而使得当地社区和民众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本文先介绍西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然后澄清农村社会工作的两种理论视角,最后将用我们在2007年开始推动的城乡合作的公平贸易项目作为例子,阐述优...
  • 作者:

    张和清;锡聪;古学斌;

  • 全文[ PDF 680.0 KB ] 2008.23(6)  共有 2894 人次浏览
  •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原型概念结构的验证
  •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检验了青少年对概念不同类属成员进行"信息提取(回忆和再认)"的时间差异,从而分析由原型符合性评价得到的概念结构对被试回忆和再认有关亲社会行为项目的成绩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验证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原型结构,最终确定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内部成分及其构造。结果发现:(1)被试正确回忆和再认概念中心成员的成绩显著高于回忆和再认边缘成员的成绩;(2)被试对于未呈现的中心成员的错误提取显著高于对边缘成员的错误提取;(3)在提取中心成员项目的得分上,女生成绩好于男生成绩,初二年级被试的成绩好于其他三个年级被...
  • 作者:

    张庆鹏; 寇彧;

  • 全文[ PDF 590.0 KB ] 2008.23(4)  共有 1981 人次浏览
  • 文化人类学的传入与民国时期经史研究的新拓展——以亲属称谓研究为例
  • [摘要]二战以来,人类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西方历史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国史学界则早在民国时期就非常重视对人类学成果的运用。在亲属称谓问题上,民国学者在充分继承前辈经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吸收西方人类学界的相关理论,从而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在研究中较少受传统价值判断的影响;力图揭示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民族志材料引入比较研究的领域;在引进理论时具有强烈的学术批判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进步。 更多
  • 作者:

    赵满海

  • 全文[ PDF 547.0 KB ] 2008.23(5)  共有 1779 人次浏览
  • 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
  • [摘要]本文围绕社会学理论中城市社区消失、继存和解放的学术论题,使用广州市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问卷资料,通过量化研究讨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形态的转变。分析结果指出,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特征是:随着城市化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居民的社会支持网逐渐从社区内转移到社区外,导致了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减弱,即是说,由居民社会关系构成的自然社区向国家划分的行政社区以外扩散。这个研究结论显示,现行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社区建设模式能够达到的基层整合效果将越来越减弱。
  • 作者:

    黎熙元; 陈福平;

  • 全文[ PDF 789.0 KB ] 2008.23(2)  共有 2367 人次浏览
  • 强范式与弱范式:文化社会学的双视角——解读J.C.亚历山大的文化观
  • [摘要]缘J.C.亚历山大关于强弱文化范式的理路,本文在陈述概念、回溯文化思潮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社会学理论的一段历程:文化在社会学领域从非主流趋向主流的努力,伴随"文化的社会学"向"文化社会学"视角的转向而发生;亦伴随"弱文化范式"向"文化范式"思潮的变动而发展。文化解释力因此在亚历山大的理想型下由"边缘"到"相对自主"再走向了"独立自主"。
  • 作者:周怡
  • 全文[ PDF 580.0 KB ] 2008.23(6)  共有 2313 人次浏览
  • 从个人选择到社会选择的理论扩展——评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对理性选择研究的理论贡献
  • [摘要]阿马蒂亚·森在他2002 年出版的《理性与自由》中, 以理性的社会选择的可能性探讨为契机, 在批判理性选择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同时, 通过引入价值理性、感性形式等因素转换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传统范式, 使理性的社会选择真正成为可能。这一由个人选择向社会选择的理论拓展及其所带来的理性选择理论范式转换, 无疑是理性选择理论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 作者:

    李文祥

  • 全文[ PDF 348.0 KB ] 2008.23(3)  共有 2413 人次浏览
  • 费纳与政府史研究
  • [摘要]费纳的《政府史》从苏美尔开始,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哈利发、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等地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美政治的突破性发展,并讨论了当代世界三大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带来的变化。费纳对文化相对主义提出了坚决的反对,并对"西方兴起"这一历史命题做了独到的分析。虽然费纳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史学专家,但他凭借其卓越的理论和分析能力对世界政府历史和政府制度创新过程做出了一般历史学家远不能及的描述和分析。《...
  • 作者:

    赵鼎新

  • 全文[ PDF 368.0 KB ] 2008.23(4)  共有 2039 人次浏览
  • 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
  • [摘要]针对近年来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学呼声的重返阶级分析主张,本文从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种范式的内在逻辑出发,结合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形势的变迁,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返阶级分析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的讨论虽有涉及,但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本文认为,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两大范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基本假设是冲突论的,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权力强制的结果;而后者是功能论的,认为社会不平等是社会整体的需要和自由竞争的结果。因此,前者更关注社会剥夺和集体抗争,后者更关注地位获得和"市场形势"。鉴于20世纪...
  • 作者:

    冯仕政

  • 全文[ PDF 732.0 KB ] 2008.23(5)  共有 2728 人次浏览
  • 纠纷解决仪式的象征之维——评维克多·特纳的《象征之林》
  • [摘要]该书系一部关于恩登布人如何通过仪式以及相关具有特定象征性的行为、器物实现社会控制、延续的人类学著作,也是一部对纠纷、纠纷解决过程进行动态分析、解构、透视的启世之作。特纳在书中所展示的分析进路可归纳为:对研究对象、事件进行戏剧化、场域化分析, 敏锐地捕捉和揭示对象、事件所蕴含的仪式化、象征化意义, 并借助对仪式、象征维度的考察回归研究对象本身。这不仅为人类学研究推开了一扇可借崭新视角进行望的窗口, 还逾越了所谓的学术藩篱而给其他社会学科(包括法学)注入了研究范式革新思潮,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跨学科研究在方法...
  • 作者:

    曾令健

  • 全文[ PDF 419.0 KB ] 2008.23(4)  共有 1953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