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关于“第三条道路
  • [摘要]
  • 作者:韩相震(HANSangJin),郑杭生,黄平,苏国勋,吴维,陈志刚
  • 全文[ PDF 297.0 KB ] 2004.19(3)  共有 1972 人次浏览
  • 性社会学基本命题的实证
  • [摘要]本文根据日常生活中性活动的具体过程 ,把性社会学的根基分解为 5 个最基本的命题 ,一步一步地加以检验: 首先 ,性欲的强弱主要是受到社会因素的作用的结果, 其次才是生理因素; 其次,性欲的实现(主要表现为性生活的频率)也主要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然后才是“生理驱动”; 第三 ,性欲得以实现的具体方式(性行为技巧)同样主要被社会因素所作用 ,而生理因素排在其次; 第四,性高潮,这个被视为“生理反应”的现象,仍然是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是第二位的;第五,就连所谓的“性功能障碍”,其实也主要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作...
  • 作者:

    潘绥铭;

  • 全文[ PDF 226.0 KB ] 2004.19(6)  共有 2635 人次浏览
  • 中国NGO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广东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例
  • [摘要]对于一个非政府组织而言 ,制约其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它所存在于其中的制度环境,以及它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源。前者决定了 NGO 可能的生存空间, 后者则是 NGO 的生命之源。只有在两者兼具的前提下,NGO 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对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土生土长的 民间维权机构——“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 ——一个中国NGO 的典型代表的观察与了解, 透视中国目前的制度因素与资源因素对这种体制外的新型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制约 。
  • 作者:

    邓莉雅,王金红

  • 全文[ PDF 254.0 KB ] 2004.19(2)  共有 2614 人次浏览
  •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摘要]在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那么,总体上的小康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 要回答这个问题 ,建立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必需的。本文从概念的界定出发 ,探讨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了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小康社会由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组成 ,给出了其划分标准 ,并对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及所面临的任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作者:

    陈友华;

  • 全文[ PDF 241.0 KB ] 2004.19(1)  共有 2029 人次浏览
  • 女工:一个重生的社会阶层
  • [摘要]在知识界女性主义日益高涨的年代 ,广大普通女性正在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她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改写历史。在她们当中, 女工是特别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关于女工的研究已经很多, 有宏观的, 也有微观的,但是利用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她们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 。本文从人口普查资料出发 ,尝试 对女工这一群体的变化作一些描述分析 ,并且从世界体系理论的宏观角度对其内在成因作初步探讨。
  • 作者:

    李若建;

  • 全文[ PDF 193.0 KB ] 2004.19(4)  共有 2192 人次浏览
  • “乡村政治研究”学术沙龙纪要
  • [摘要]2004年2月21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组织了主题为“乡村政治研究”的学术沙龙, 有近40位乡村政治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关心这一领域的其他学者 、NGO代表及政府官员参加,7位学者做了专题报告。
  • 作者:

    林林;

  • 全文[ PDF 34.0 KB ] 2004.19(3)  共有 1667 人次浏览
  • 从陈村计划生育中的博弈看基层社会运作
  • [摘要]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认为:“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对社会的运作进行科学 分析。法国一位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 .Bachelard)说过:‘科学必须发掘隐秘', 这就是说 ,既然 有一个研究社会的科学,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发掘隐秘 ……”。本文所要发掘的隐秘就是基层社会的运作 。它通过对中国中部一个村计划生育中博弈的实地考察, 力图更好地发现当今中国国家与社会或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基层秩序的演变, 以及基层社会运作的模式 。
  • 作者:

    陈心想

  • 全文[ PDF 267.0 KB ] 2004.19(3)  共有 2239 人次浏览
  • “内卷化”概念辨析
  • [摘要]本文试图说明内卷化概念的由来, 分析在使“内卷化”成为有重要影响概念的文献中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着怎样的相关理论问题, 以及与概念相关的经验事实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不过 ,本文将不对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扩散进行知识社会学的分析 ,虽然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了使讨论清楚明白,我们在文中将摘引重要文献中的有关段落 。但本文决不是考据性的,而是对既有研究的理论分析,并将特别指出“内卷化”分析中存在理论含混乃至失误的地方 。
  • 作者:

    刘世定,邱泽奇

  • 全文[ PDF 498.0 KB ] 2004.19(5)  共有 5767 人次浏览
  • 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
  • [摘要]本研究利用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刻画了下岗失业人员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参与状况与模式 ,对影响下岗失业工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因素给出了解释 ,这包括制度因素、收入因素以及个体因素。作者通过分析发现 ,在影响下岗工人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因素中 ,制度因素最显著 ,个体因素次之 ,而收入因素的作用相对来说不是很明显。制度因素作用显著表明 :当前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主要是由制度障碍造成的。收入因素重要性相对不高与一般的看法及下岗失业者的自我归因相左 ,不过与个体因素一起表明 :下岗失业人员尽管面临来自制度和收入水平...
  • 作者:

    毕向阳;

  • 全文[ PDF 888.0 KB ] 2005.20(2)  共有 2305 人次浏览
  •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城市化——“数字鸿沟”的空间层面
  • [摘要]本文试图从空间视角研究中国的“数字鸿沟”问题,即分析和解释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城市和区域中的增长和分布状况,及其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紧密联系。研究发现,中国地理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表现十分明显,它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差距。从目前来看,特大规模以上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中国互联网空间“数字鸿沟”的主要方面,这种状况与当前全球出现的新的城市二元化趋势相一致,可能加剧中国社会空间的分离和破碎化。
  • 作者:

    汪明峰;

  • 全文[ PDF 739.0 KB ] 2005.20(6)  共有 2970 人次浏览
  • 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
  •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中部一个村庄的实地研究为例,通过对存在于乡村社会中的集体产权的社会学透视,试图指出,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关系并非像经济学者们所以为的那样,是划分明确且一经形成便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相反,它是个体行为者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正因如此,社会学视角下的财产权利关系结构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均衡过程。
  • 作者:

    申静;王汉生

  • 全文[ PDF 1546.0 KB ] 2005.20(1)  共有 2411 人次浏览
  • 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 [摘要]本文试图说明,在人们的财产观念中,出现了将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作出区分的取向。由于这种区分的原则尚未明确,也尚未得到各方的一致性认可,于是纠纷解决采取了双重承认的办法:既承认个人投资、也承认公共服务和管理作为财产身份的合法性来源。“双重承认”采取的特别路径是,将权利声称和利益分配分开处理,并可以根据不同乃至相悖的原则进行。作者称之为“二元整合秩序”。对于社会整合而言,权利声称具有象征性和强制性,它合法化一些制度认可的身份和权利;利益分配则具有修复和整合性,它缩小权利声称和社会公正观念(变迁)之间的差异。后者更...
  • 作者:

    张静;

  • 全文[ PDF 594.0 KB ] 2005.20(3)  共有 2352 人次浏览
  •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 [摘要]本研究从“市民权”概念入手,探讨乡城迁移人员成为“非市民”的制度背景和身份建构机制。笔者认为对既有户籍制度的政府需要是户籍制度及“农民工”制度长期被维持的基本背景。而目前中央政府的放责放权与地方城市政府的自利自保倾向并不利于“农民工权益问题”的真正解决。与此同时,作为中国社会中的第三种身份,“农民工”的被建构和被广泛认同,既构成了现有“农民工”制度的合法性基础,也影响了乡城迁移者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表达行动
  • 作者:

    陈映芳;

  • 全文[ PDF 494.0 KB ] 2005.20(3)  共有 3850 人次浏览
  • 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
  • [摘要]生命历程研究最近在国内成为新的热点。本文简单回顾了1960年以来生命历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首先澄清了生命历程与生命周期以及生活史研究的关系,其次着重介绍了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提出轨迹、年龄、转变等时间概念不仅直接体现了生命历程理论的创新之处,还是其研究范式的重要基础,而国内有关研究还需要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与拓展。
  • 作者:

    包蕾萍;

  • 全文[ PDF 429.0 KB ] 2005.20(4)  共有 6037 人次浏览
  • 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
  • [摘要]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学术传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化理论,一个是以拉丁美洲、非洲和东亚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理论。这两个学术传统构成了发展社会学的主要论题,同时也限制了发展社会学的视野。本文认为,中国、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过程为发展社会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议题,包括如何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如何看待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平等的问题等。这些议题扩展着发展社会学的视野,也为建构新的发展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
  • 作者:

    孙立平;

  • 全文[ PDF 2376.0 KB ] 2005.20(1)  共有 3659 人次浏览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