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口述史研究的人文性及其难解之题
  • [摘要]口述史内容涉及事件史和生命史。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事件史的口述研究较为充分,但事实上生命史才是口述史研究的底蕴,它也是口述史具备人文性特点的根本原因所在。所谓人文性是指立足于个人并关注个人与社会间关系的知识。口述史人文性更聚焦于生命史,对由细节堆积起来的人生史报以极大耐心和敬意;人文口述史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甚至不会忽视口述者有意或无意的“谎言”,而以社会建构视角来探查这一存在的社会成因。
  • 作者:刘亚秋
  • 全文[ PDF 1408817.0 KB ] 2023.38(1)  共有 3859 人次浏览
  • 此情或可待:“离婚冷静期”规定对离婚登记数量趋势的影响
  • [摘要]本文关注“离婚冷静期”规定对离婚登记数量趋势的影响,间接探讨了冲动等不可观测主观因素在我国离婚决策中的角色。基于民政部2018—2021年省—季度统计数据,辅以国家统计局、裁判文书网、百度指数等数据,本研究通过事件研究和双重差分等政策评估方法交叉验证发现,“冷静期”使得各省各季度离婚登记数量平均减少1.03~1.32万对,较前三年降低了33%~42%。在以往复婚较普遍、青年离婚占比较大、对“冷静期”等离婚相关信息搜索较多的地区降幅更大,揭示了部分潜在作用机制。
  • 作者:董浩
  • 全文[ PDF 1556549.0 KB ] 2023.38(1)  共有 6609 人次浏览
  • 坛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人类学解读
  • [摘要]本文尝试揭示位于川青交界的果洛和色达如何在19世纪成为藏族眼中代表佛教宇宙的坛城。除了呼应当代人类学对“地方”概念的重构,这个发现还能证明这片历史上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牧区曾存在一个从文明边缘成长为中心的想象。费孝通在论及藏彝走廊时有“一子相连,全盘皆活”的期许,挖掘藏区边缘坛城宇宙观的历史有助于实现这个愿景,与东南亚人类学的比较则可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表征提供一个人类学解读。
  • 作者:李晋
  • 全文[ PDF 1545879.0 KB ] 2023.38(1)  共有 3877 人次浏览
  • 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专家参与机制研究——分析社会学的视角
  • [摘要]在知识政治时代,当代中国专家广泛参与政策过程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那么,在这一“新常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驱动机制?本文运用分析社会学的机制解释模型,以专家和决策者的动机及双方的连接机会为分析框架,建构了专家参与的“吸纳—嵌入”“委托—代理”“舆论—回应”和“汲取—知识池”四类理想机制。通过对“五年规划”和“新医改”政策案例的过程追踪,本文验证并分析了四类专家参与机制的运行、特色及趋势。
  • 作者:张云昊
  • 全文[ PDF 1463688.0 KB ] 2023.38(1)  共有 5142 人次浏览
  • 制造“乡愁”:乡村视频博主的内容生产与职业身份生成
  • [摘要]乡村视频景观的兴起回应着围绕乡愁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生成媒介产制中的新职业角色。本文探讨返乡青年通过内容生产对乡土社会的再诠释。基于城乡流动的个人境遇,短视频成为返乡青年的创业机会,推动乡村生活方式与数字媒介愈发紧密的联系。视频博主挪用传播科技,建立专业常规,在用户、平台和公共政策的多重规制之下,将乡村视频塑造为互联网文化工业的特定内容类型。本文聚焦于乡村视频博主职业身份的生成轨迹,探讨广大乡土基层被整合进入数字文化市场的动力机制,进而检视持续扩张的新媒介经济嵌入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 作者:王昀、杨寒情
  • 全文[ PDF 1414770.0 KB ] 2023.38(1)  共有 6453 人次浏览
  • 信心的生产:扶贫扶志行动的社会效应研究
  • [摘要]本文以信心的生产为切入点,基于CFPS2012—2020年的数据,对扶贫扶志行动产生的精神力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扶贫扶志行动不仅具有针对贫困群体的直接效应,还能够外溢并增进非贫困群体的信心,这一效应主要通过环境改善、群体效应和信号传递三个机制实现。研究还表明,对贫困群体来说,信心的增长还未充分转化为具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来说,“扶志”与“扶智”仍是基础,在此之上,基于内生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 作者:曾永明、吴琼、蒋国河
  • 全文[ PDF 1368084.0 KB ] 2024.39(4)  共有 3220 人次浏览
  • 农业合约何以稳定?——关系结构中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机制
  • [摘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约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交易机制,而且是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本文从“关系合约”的思路出发,揭示了制度化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非科层化的组织控制机制对农业合约稳定的重要影响。受选择性再分配体制下的企业身份、村庄社会关系网络和农民家庭分工机制的影响,小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差序化的合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关系化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
  • 作者:张建雷
  • 全文[ PDF 1355608.0 KB ] 2024.39(4)  共有 2601 人次浏览
  • 智能体仿真模拟:推进行动与结构互构研究
  • [摘要]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多层次的“行动—结构”二元互构过程。当前理论研究提供了行动与结构二者关系的主观诠释,却往往得不到客观过程的证据支撑;定量研究能够客观揭示状态、趋势方面的变化,但难以收集行动与结构联动的直接数据。智能体仿真模拟(ABM)能够综合理论阐释的灵活性与定量研究的客观性,通过机制研究行动,通过涌现研究“从行动到结构”,通过学习研究“从结构到行动”,推动二元互构研究。ABM通过真实结果拟合和反事实推演拓展了社会学的知识边界。ABM应与理论研究、定量研究联动,共建计算社会学方法生态,助力学术共...
  • 作者:吕鹏
  • 全文[ PDF 3567188.0 KB ] 2024.39(4)  共有 3039 人次浏览
  • 从自动化技术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影响的技能异质性研究
  • [摘要]本研究关注体力自动化向脑力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对劳动者影响的技能异质性。研究发现,认知技能是决定技术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从技术替代和技术控制两方面来看,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受到的技术替代影响有限;高技能劳动者未受技术控制的显著影响,低技能劳动者则受到更强的技术控制。对比自动化技术和AI大语言模型发现,前者主要影响第二产业,后者主要影响第三产业,且AI大语言模型主要影响女性、青年群体、专业技能劳动者和高阶层人群。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对技术影响的分析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作者:张咏雪
  • 全文[ PDF 2094087.0 KB ] 2024.39(4)  共有 4005 人次浏览
  • 平台地方市场何以形成?——基于义乌市场转型的调查
  • [摘要]以义乌市场转型为例,本文揭示一种平台销售与地方经营、中心集聚与全国流散共生的平台地方市场的组织形式。直播电商借助社交媒介将市场网络与人际网络融为一体,形成平台销售对即时供货和流量制造的迫切需要。通过知识生产、制度环境和创业文化的地方性互动,经营者创造出掌控不确定性的“货找人”体系,吸引经营者集聚。平台地方市场的运作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流空间形态,个体经营者在外部拉动和内部推动下向四方流散,又通过信息回流与市场倒逼促进平台地方市场再生产。本文借助嵌入性理论深化了对数字经济背景下市场转型的理解。
  • 作者:熊万胜、严子泳
  • 全文[ PDF 1489365.0 KB ] 2024.39(4)  共有 3075 人次浏览
  • “网”路里的人:移动导航地图建构的劳动空间实践
  • [摘要]在媒介化社会中,人的时空感知与媒介技术高度相关,劳动及劳动过程的内涵、外延也随之变化。本文聚焦于平台内置的移动导航地图与网约车司机劳动过程的嵌合关系,以及这一关系生成的空间实践和时空认知。在平台与移动导航地图的合力之下,司机的空间实践在平台劳资空间、导航数字空间和城市物理空间中呈现劳动具身化、时间空间化及空间扁平化等特征。经由数字中介的城市空间及空间实践很难再营造出稳定的“地方感”。
  • 作者:徐婧、王婧涵
  • 全文[ PDF 1349878.0 KB ] 2024.39(4)  共有 3328 人次浏览
  • “差序格局”:一个理想类型的建构与阐释
  • [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描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基础性社会关系结构。本文的目标是将“差序格局”提炼和建构为一个具有分析力的理想类型,从自我中心、身份基础和亲疏有别等三个特征的整体性意义上刻画和阐释一种特定的组织机制。本文提出,差序格局植根于传统宗族(家族)制度,泛化为拟家族制度的表现形式,为在中国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起来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差序格局与其他中心概念(如科层制、家产官僚制、家国主义等)既有鲜明对比又有密切关联,为社会组织方式和制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概念工具。
  • 作者:周雪光
  • 全文[ PDF 1344103.0 KB ] 2024.39(4)  共有 7731 人次浏览
  • 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的趋势、来源与驱动机制(2010—2020)
  • [摘要]财富不平等已成为超越收入不平等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但目前缺少关于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变化轨迹、资产来源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家庭财富不平等维持在相对高位,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构成财富的资产类型来看,住房资产不平等是家庭财富不平等的主要来源,但其作用逐渐减弱,而金融资产不平等的作用不断增强。从驱动机制来看,通过资产投资产生的收入和债务可以加速财富积累,但高阶层家庭具有更强的财富积累能力,从而造成财富的不平等...
  • 作者:柳建坤、何晓斌
  • 全文[ PDF 1561658.0 KB ] 2024.39(4)  共有 4106 人次浏览
  • 医疗市场化与患者信任——基于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的分析
  • [摘要]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究竟会改善还是恶化医患关系,以往研究并未给出清晰的答案。基于增加竞争者组织密度的视角,本研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民营医院发展水平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与患者信任的关系呈现“U型”效应。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低会对患者信任产生削弱效应;当其迈入高水平后,则会促进患者信任。此外,当各省民营医院发展水平较高时,会通过对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提质降费”作用机制来正向影响患者信任。总之,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民营医院发展的“鲶鱼效应...
  • 作者:池上新、张云亮
  • 全文[ PDF 1442404.0 KB ] 2024.39(4)  共有 3123 人次浏览
  • 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进展及其中国意义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及社会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社会学应运而生,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不平等、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等五个方面的议题。本文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社会学的中国研究,指出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气候变化社会学是一门前景无限广阔的学科,发展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正当其时。
  • 作者:宋国恺
  • 全文[ PDF 1430981.0 KB ] 2024.39(4)  共有 3693 人次浏览
  •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四十五年之进路——成绩、问题及未来使命
  • [摘要]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发展已历四十五年。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社会学知识体系中最具本土性、基础性的学科,相较以往更显其重要价值。站在四十五年后的新起点,本文在重新审思学科研究意义与使命的基础上,评析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及发展成就,并从多个角度探讨未来的研究进路。四十五年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学科通过六个面向的具体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和范式成熟。未来的研究可从八个方面着力,在提升学科发展自性的同时,为中国社会学理论构建和中国社会转型及治理实践做出这一学科的独特贡献。
  • 作者:王处辉、朱焱龙、谷莎
  • 全文[ PDF 1407839.0 KB ] 2024.39(6)  共有 2201 人次浏览
  • 观念流:一个分析数字时代信息扩散与观念演化的新视角
  • [摘要]理解数字时代信息扩散需要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动态性和复杂性。本研究提出“观念流”分析视角,通过挖掘信息中承载的情绪、集体观和偏见等三种观念,揭示平台观念流动的复杂图景。从平台层面看,三种观念随时间变化构成一个不同速率的多重流动体系。从平台到用户的观念流动看,平台推送的观念虽受外部事件影响不断波动,但用户间的观念差异并未持续扩大、缩小抑或变得混乱,而是呈现“同频共振”的模式。上述发现揭示了信息扩散背后社会事实、平台和用户间的复杂互动机制。观念流对社会复杂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和灵活性使其有潜力广泛应用于数...
  • 作者:刘河庆
  • 全文[ PDF 1680813.0 KB ] 2024.39(6)  共有 3133 人次浏览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