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公平”价值几何?——当代中国城市夫妻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
  • [摘要]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对夫妻在婚姻存续期和离异后的行为都有重要影响,而法律制度与民间实践中的公平逻辑既相互依赖又有差异。本文从民间的观念认识来探讨这一问题。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描述和分析了人们理想中的离婚财产分配的公平逻辑,以潜类别分析总结出四种公平逻辑:财产来源的时点原则、平均原则、照顾女性弱势的性别原则和个体自由主义式的应得原则。文章也对比了民间的家庭正义观和法律的公平权利观,从而更为全面地呈现对这一问题的解读。
  • 作者:

    沈奕斐、商建刚

  • 全文[ PDF 11940875.0 KB ] 2023.38(3)  共有 3962 人次浏览
  • 资源优势抑或安全纽带——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
  •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住房状况、产权归属与幸福感之间的关联以及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住房状况对已婚群体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相对于租房群体,家庭如拥有房产即便房产证不署自己或配偶的名字,也会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夫妻共有产权是社会规范的体现,作为夫妻关系稳定纽带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对女性而言,自己单独拥有住房产权相对于夫妻共有住房产权的幸福感更低,而资源优势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本文为“房住不炒”提供了家庭稳定与社会规范层面的支持。
  • 作者:

    魏万青

  • 全文[ PDF 10408622.0 KB ] 2023.38(3)  共有 2626 人次浏览
  • 时代之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阶层认同偏差的趋势分析
  • [摘要]在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政策目标下,探讨此群体阶层认同偏差(尤其是低位阶层认同偏差)的变化趋势有助于精准施策。本研究基于CSS2008—2021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模型(APC-I)研究发现:在年龄、时期、世代三个时间变量中,中等收入群体低位阶层认同的时期效应最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随时期推移而风险呈上升趋势,但2017年以后开始下降;各世代在不同时期的低位阶层认同有所不同,其中最特殊的是1992—1995年出生的群体,低位阶层认同风险有所减小;年龄效应影响较弱,低位阶层认同风险在低年龄段最低。以上发现对把握...
  • 作者:

    邹宇春

  • 全文[ PDF 11844615.0 KB ] 2023.38(3)  共有 3488 人次浏览
  • 重大疫情下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基于Twitter和GDELT等大数据的分析
  • [摘要]本文基于Twitter和GDELT等互联网大数据,结合风险沟通、风险应对等风险治理因素,分析重大疫情下社会恐慌、焦虑和抑郁等社会情绪的演变机制。重大疫情下主要负面情绪包括恐慌、焦虑和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大规模爆发主要集中在第一波疫情初期,后期疫情反弹期间负面情绪波动幅度明显要小。本文分别从威胁感知与应对效能、社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分析框架解释恐慌和抑郁情绪的演变。世界各地负面情绪的变动既有相似性,也有多样性,这与世界各地抗疫模式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特征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的发现对于应急管理和社会心态引导具有重要参...
  • 作者:

    龚为纲、朱萌、陈浩

  • 全文[ PDF 11670399.0 KB ] 2023.38(3)  共有 5116 人次浏览
  • 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社会学学科建设40年
  • [摘要]从1982年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批社会学系复建起,重建中的中国社会学走过了整整40年的学科或专业建设之路。本文根据专业文献、《社会学年鉴》和亲历者的个人传记,辅以40位社会学家的口述史访谈,以改革开放或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背景,追溯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两大时期和若干阶段;讨论了被喻为“五脏六腑”的学科建设基本框架,恪守学科建设宗旨的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实践,以及围绕专业化和中国化展开的两个基本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成就...
  • 作者:

    胡洁、周晓虹

  • 全文[ PDF 3209093.0 KB ] 2023.38(2)  共有 3831 人次浏览
  • 数字社会学:国际视野下的源起、发展与展望
  • [摘要]为探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深远影响,研究数字技术与社会环境相互建构的作用机制,一个新的社会学分支——数字社会学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本文对数字社会学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数字社会学在劳工经济与生产、数字政治与权力、社会关系与互动、身体与自我、社会不平等以及方法论革新六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与西方数字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中国在数字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社会学在中国极具发展潜力。
  • 作者:赵一璋、王明玉
  • 全文[ PDF 2144530.0 KB ] 2023.38(2)  共有 7505 人次浏览
  • 透视算法黑箱:数字平台的算法规制与信息推送异质性
  • [摘要]本研究借鉴实验和逆向工程方法,通过设置若干虚拟账号与数字平台进行长时间真实互动,以尝试真正进入算法的政治化空间,分析算法规制对用户信息获取异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揭示了数字时代算法规制的高度复杂化、精细化和隐蔽化。从信息主题维度看,算法增加了个体获得多样化主题信息的机会。从信息语义维度看,算法强化了过滤气泡效应,出现信息推送的窄化和固化,不同个体被算法框定在语义向量空间中相对固定的位置,只被推送特定语义维度的信息。
  • 作者:刘河庆、梁玉成
  • 全文[ PDF 3803493.0 KB ] 2023.38(2)  共有 5059 人次浏览
  • 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综论
  • [摘要]新唯物主义将物视为研究主题,是当代社会学极有影响力的新兴范式,然而新唯物主义社会学对物的讨论常常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对新唯物主义三大理论主轴,即后人类主义、能动实在论、物导向本体论进行讨论与综合,以确立共鸣关系、异化关系、灾难关系以及化用关系这四大物—人关系的基本范畴,明晰各新唯物主义理论的讨论主题与优缺点,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社会学的规范基础与批判准则。
  • 作者:郑作彧
  • 全文[ PDF 2099841.0 KB ] 2023.38(2)  共有 4330 人次浏览
  • 结构、情感与道德:道德转型的社会学探索
  • [摘要]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 作者:王小章
  • 全文[ PDF 2352057.0 KB ] 2023.38(2)  共有 4268 人次浏览
  •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技能重组与小农主体性建构——基于M村制茶产业变迁的过程分析
  • [摘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农户”模式将标准化生产机制导入茶叶生产的劳动过程,引发制茶技能重组。在栽培采摘环节,茶农技能因外部赋能升级为被认可的规范技能,茶叶量质和农民收入均得到提高;而在鲜叶收购、茶叶炒制、成品销售等环节,技能控制权则从农民手中转移到下乡资本那里,茶农技能遭遇降级和替代。茶农及其制茶技能的双重标准化在乡村场景中交汇互动,成为影响茶叶产业化效果的实践逻辑。提升农民技能,建构农民主体性,才能让农民真正享受产业发展、农业转型的利好。
  • 作者:王星、周重礼
  • 全文[ PDF 2393482.0 KB ] 2023.38(2)  共有 4030 人次浏览
  • 金融化时代农业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基于中国西南高地玛咖产业发展的民族志研究
  • [摘要]全球农业食物体系的金融化议题日益受到关注。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流通领域的投机积累活动,本文将生产的维度包括进来,从整体性的角度考察农业领域资本积累方式的改变,以求更全面地把握农业金融化的特点及其对农户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玛咖产业的考察发现,基于种源垄断的产业链控制既是农业投资者获取垄断利润的有效途径,又是其捕获投机利润的基础。研究表明,农业金融化不仅是资本积累的投机化转向,而且是资本积累垄断性的增强。在垄断的积累结构中,小生产者无法凭借低成本经营赢取市场生存和发展,他们往往还是投机赢利模式下的危机承...
  • 作者:阮池茵、丁玲
  • 全文[ PDF 2916540.0 KB ] 2023.38(2)  共有 3493 人次浏览
  • 从“自保式执行”到有效治理——地方自主性实践的制度路径转换
  • [摘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是基层有效治理的关键。已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发挥自主性的讨论聚焦于非正式制度路径,对正式制度路径的考察相对不足。近年来基层民政部门在“重错保、轻漏保”的监管压力下选择收缩自主性,导致低保治理目标的实现出现不平衡。以A省为例,本研究发现,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基于正式制度路径发挥自主性,将特殊困难对象纳入低保并形成基于正式规则的自我保护功能,在规避问责风险的同时实现有效治理。
  • 作者:方珂、张翔、蒋卓余、练宏
  • 全文[ PDF 2857592.0 KB ] 2023.38(2)  共有 3438 人次浏览
  • 社会空间的继替与共存——一个郊区村庄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
  • [摘要]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影响下,城乡二元分析范式长期主导着国内的城镇化研究。面对日益深化的城乡融合趋势,本文提出城镇化的社会空间分析框架,将城镇化理解为多重城乡社会表征在情境性空间内的辩证过程。在其中,村庄的“空间继替”构成了城镇化的过程性,多种城乡社会表征的交汇共存缔造出具有多元空间意义的农村变迁图景。社会空间视角强调解释的情境性,有助于弥补线性转型预设、城市中心主义等研究局限,丰富城镇化研究思路。
  • 作者:陆兵哲
  • 全文[ PDF 3538023.0 KB ] 2023.38(2)  共有 4212 人次浏览
  • 中国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
  • [摘要]空间视角是代际流动研究的重要生长点之一。本文使用CGSS2010—2017年数据,探究了代际流动的地区差异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代际流动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态势。决定一个地区代际流动状况的不只是其内部的社会结构特征,还有其外部空间关系,即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周边的社会资源。周边地区发达的工业化水平、较大的收入离散性以及充足的社会福利资源能够促进本地区的代际流动,呈现 “空间溢出效应”。
  • 作者:王元超
  • 全文[ PDF 2158868.0 KB ] 2023.38(2)  共有 5470 人次浏览
  • 从等级到阶级:瞿秋白论士绅及其近代历史流变
  • [摘要]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 作者:李放春
  • 全文[ PDF 1509370.0 KB ] 2024.39(5)  共有 3151 人次浏览
  • 走出“应成一困境”——早期中国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与本土策略
  • [摘要]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社会调查实践产生了丰富的成果。由于社会调查的开展困难重重,早期学者应成一甚至有“一个不受调查的中国”之提法。基于舶来“技术”与“中国土壤”的互动,本土学者结合切身的田野经验形成并拓展了社会调查的方法想象,还根据遭遇的“困难”对方法进行调适与修正,并发展出契合社会现实的本土策略。早期中国社会学者不仅以行动扩大了社会调查方法的实际内涵,其学术韧性也是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历史资源。
  • 作者:何祎金
  • 全文[ PDF 1507605.0 KB ] 2024.39(5)  共有 2061 人次浏览
  • 流动的种子——现代育种技术对农业遗传资源权利关系的重塑
  • [摘要]现代育种技术实现了种子与基因价值的分离,使品种成为不受农户控制的商品。在绿色革命和基因革命推动下,种子先后经历从本地共有物到全球共有物、再从全球共有物到商品化的私有物的权属转变。尽管农户与之利益相关,他们却相对沉默,其原因在于种子从位空间抽离、进入流空间,形成新的权利关系和劳动分工,从而弱化了农户参与种子选育的能力。农业生物多样性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有必要重申遗传资源的公共物属性,激励种植者参与在地保护,增强种子供给系统的抗逆力。
  • 作者:李静松
  • 全文[ PDF 1544584.0 KB ] 2024.39(5)  共有 1993 人次浏览
  • 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农商互补机制研究——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
  • [摘要]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背景之下,如何构建城乡有机连接的机制是一项有待深入研究的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主要从农工互补结构出发的讨论,本文以安溪茶叶产销为个案,探讨农商互补结构推动家与业在城乡两地扎根的现象和机制。伴随茶叶的流动,安溪商人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并与地方社会形成农商互补关系。通过对乡缘关系的盘活和超越,茶商推动了生意和家庭在城市的扎根,并在不断的乡村回返中实现了对乡村产业的反哺。流通渠道的数字化赋予了农商互补结构新的意涵,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作者:颜燕华
  • 全文[ PDF 1488667.0 KB ] 2024.39(5)  共有 2274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的就业风险分配:制度主义的视角
  • [摘要]本文以风险社会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失业风险和收入风险两个维度衡量就业风险,构建数字时代就业风险分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时代影响就业风险存在两种路径:一是数字技术系统通过创造就业和扩大竞争,促使失业风险向收入风险转化;二是在制度系统路径中,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分别作为市场机制、组织体制机制与关系机制产生相异的分配效应,三者均能降低失业风险,政治资本和社会资本降低收入风险,而人力资本扩大收入风险。本研究进一步显示,数字技术重构了制度路径的作用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风险分...
  • 作者:张顺、吕风光
  • 全文[ PDF 1547508.0 KB ] 2024.39(5)  共有 2705 人次浏览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